吴松初冷,记垂虹南望,残日西沈。秋入青冥三万顷,蟾影吞尽湖阴。玉斧为谁,冰轮如许,宫阙想寒深。人间奇观,古今豪士悲吟。
苍弁丹颊仙翁,淮山风露底,曾赋幽寻。老去专城仍好客,时拥歌吹登临。坐揖龙江,举杯相属,桂子落波心。一声猿啸,醉来虚簌千林。
吴松初冷,记垂虹南望,残日西沈。秋入青冥三万顷,蟾影吞尽湖阴。玉斧为谁,冰轮如许,宫阙想寒深。人间奇观,古今豪士悲吟。
苍弁丹颊仙翁,淮山风露底,曾赋幽寻。老去专城仍好客,时拥歌吹登临。坐揖龙江,举杯相属,桂子落波心。一声猿啸,醉来虚簌千林。
张元干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4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明月皎(jiǎo)夜光¹,促织²鸣东壁。
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注释:¹皎夜光:犹言明夜光。²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¹指孟冬²,众星何历历³
译文: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注释:¹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²孟冬: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方位。玉衡星已经指向孟冬亥宫之方向——西北方,时已过夜半。³历历:逐个的意思,众星行列分明的样子。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¹复易²
译文:晶莹的露珠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注释:¹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这里用引申义,急速、突然的意思。²易:变换。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秋蝉鸣树间,玄鸟¹逝安适²
译文: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注释:¹玄鸟:燕子。²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我同门友¹,高举振六翮(hé)²
译文: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注释:¹同门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²翮:这里泛指鸟的翅膀。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不念携手好¹,弃我如遗迹。
译文: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注释:¹携手好:指共患难的友谊。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jī)¹北有斗²,牵牛³不负轭(è)
译文: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注释:¹南箕(jī):箕宿四星,形似簸箕。²北有斗: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³牵牛:指牵牛星。⁴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¹无盘石²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注释:¹良:的确。²盘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

  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

  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

  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2-144

míngyuèjiǎoguāng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guāng zhīmíngdōng 
héngzhǐmèngdōng zhòngxīng 
báizhāncǎo shíjié 
qiūchánmíngshùjiān xuánniǎoshìānshì 
tóngményǒu gāozhènliù 
niànxiéshǒuhǎo  
nánběiyǒudǒu qiānniúè 
liángpánshí míng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连理枝¹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²
译文: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注释:¹连理枝: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²催:催促。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¹(jiào)青帝²常为主,莫遣(qiǎn)³纷纷点翠苔
译文: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¹愿:希望。²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³莫遣:不要让。⁴点翠苔:指花辩飘落,点缀在翠绿的苔藓之上。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56-57

luòhuā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liánzhītóuhuāzhèngkāi huāfēngbiàn便xiāngcuī 
yuànjiàoqīngchángwéizhǔ qiǎnfēnfēndiǎncuìtái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云笼月,风弄铁¹,两般儿²助人凄切³。剔(tī)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xū)一声吹灭。
译文:月亮被层云笼罩,阵阵晚风吹动悬挂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叮当作响,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凉凄切。起身挑挑灯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悲苦、所有的怨恨都写下来说给心上人听,可是又长叹一声,想把灯吹灭,不再写了。
注释: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¹风弄铁:晚风吹动着挂在檐间的响铃。铁:即檐马,悬挂在檐前的铁片,风一吹互相撞击发声。²两般儿:指“云笼月”和“风弄铁。”³凄切:十分伤感。⁴剔银灯:挑灯芯。银灯,即锡灯。因其色白而通称银灯。⁵吁气:叹气。

  元散曲表现思妇的凄苦,往往设身处地,曲尽其致。这首小令,就有着这种熨帖细微的特点,其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意境绝妙。

  起首两句,写云层遮住月亮,夜风将檐前铁马吹得叮当作响。前者为色,造成昏暗惨淡的效果;后者为声,增添了凄清孤寂的况味,所以接下去说“两般儿助人凄切”。用一个“助”字,说明曲中的思妇凄切已久。这“两般儿”已足以设画出凄凉的环境,从而烘托出人物的境遇及心情。

  思妇对这“两般儿”如此敏感,是因为她独守长夜。这种凄切的况味难以忍受,亟须排遣,于是就有了四、五两句的情节。灯盖里的灯草快燃尽了,思妇将它剔亮——这也说明她在黑夜中确实已挨守了好多时候。剔亮银灯的目的,是为了将心中的思情同眼前的悲苦写在信上,好寄给远方的丈夫。却不料一声长叹,无意间竟把灯吹灭了。这两句针线细密:“剔银灯”回应“云笼月”,云蔽月暗,光线昏淡,加上银灯又不争气,灯焰将尽,故需要“剔”;而“长吁气”则暗接“风弄铁”,窗外的风儿足以掀弄铁马,毕竟还未能影响室内的银灯,如今居然“一声吹灭”,足见长吁的强烈。这个小小的片段,既出人意外,又使人觉得极为真实;女主人公的心事和愁情虽没有写成,却一清二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结尾堪称出色。灯到底吹灭与否,作者未明言说破,或是故意不说破,这就使读者自然去想象曲子中之女主人公欲吹不忍,不吹又于心难平的矛盾心理和复杂表情,揣摩诗句所包含的爱恨交织的情韵。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的诗理。

  《彩笔情辞》载卢挚的《寿阳曲·夜忆》四首,其中之一与此曲仅有少量不同,全文是:“窗间月,檐外铁,这凄凉对谁分说。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把灯吹灭。”两作孰先孰后不易确定,不过末句是“一声吹灭”比“把灯吹灭”更有韵味。又《乐府群玉》有钟嗣成《清江引·情三首》,其一曰:“夜长怎生得睡着,万感着怀抱。伴人瘦影儿,唯有孤灯照。长吁气一声吹灭了。”钟嗣成是元晚期作家,其末句构思无疑是受了此曲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益国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6-247

寿shòuyáng··yúnlóngyuè--zhìyuǎn

yúnlóngyuèfēngnòngtiěliǎngbānérzhùrénqièyíndēngjiāngxīnshìxiězhǎngshēngchuīmiè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¹马上见春风²,花落花开³醉梦中。
译文: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注释: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¹年年:一本作“每年”。²见春风:迎接春天。³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短发经梳千缕(lǚ)¹,衰颜²借醉一时红。
译文: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注释:¹千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缕:丝,线,条。²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¹
译文: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注释:¹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萧涩(sè)¹行囊(náng)²君莫笑,独留长剑³(yǐ)晴空
译文: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¹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²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³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⁴倚晴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参考资料:
1、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15-316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此去东山又北山¹,镜中强半²尚红颜。
注释:¹“东山”句:表明自己归隐之志。东山系东晋谢安隐居之地,北山即南京紫金山,南齐周颙隐居于此,后出山为官,孔稚珪写有名篇《北山移文》予以讽刺。²强半:多半。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白云出处(chǔ)从无例¹,独往人间竟独还。
注释:¹“白云”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出处:个人进退。《易经》:“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无例:没有规律,随心随势而动。

hàishī44--gōngzhēn

dōngshānyòuběishānjìngzhōngqiángbànshànghóngyán

báiyúnchūchùcóngwǎngrénjiānjìngh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