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雨闹冰荷,销尽一襟烦暑。趁取晚凉幽会,近翠阴浓处。
风梢危滴撼珠玑,洒面得新句。莫怪玉壶倾尽,待月明归去。
急雨闹冰荷,销尽一襟烦暑。趁取晚凉幽会,近翠阴浓处。
风梢危滴撼珠玑,洒面得新句。莫怪玉壶倾尽,待月明归去。
程垓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 1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huái)阳多病¹偶求欢²,客袖(xiù)侵霜³烛盘。
译文: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尔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注释:¹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²求欢:指饮酒。³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⁴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qì)¹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²凭阑(lán)³
译文: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注释:¹砌:台阶。²谁此:谁人在此。³阑干:即栏杆。

  “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四字,总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所饱含的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独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此处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玩味此诗,庶几如此。

参考资料:
1、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 :1583

chūdōngyǐn

 tángdài 

huáiyángduōbìngǒuqiúhuān xiùqīnshuāngzhúpán 
xiàhuāduīxuě míngniánshuípínglángān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回塘¹雨脚如缫(sāo)²,野禽不起沈鱼³飞。
译文: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
注释:¹回塘:回曲的水池。²缲丝:即缫丝,煮茧抽丝。³沈鱼:即沉鱼,潜藏水底的鱼。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耕蓑(suō)¹钓笠取未暇²,秋沈有望从淋(lín)(lí³
译文: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沈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注释:¹耕蓑:农夫的蓑衣。²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³淋漓:沾湿或流滴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坐看¹黑云衔(xián)²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译文: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
注释:¹坐看:犹行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²衔:携带着。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¹明。
译文: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注释:¹晚照:夕阳的余晖。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2-1323

shàngèrshǒu

cuīdàoróng tángdài 

huítángjiǎosāo qínchénfēi 
gēngsuōdiàowèixiá qiūtiányǒuwàngcónglín 

zuòkànhēiyúnxiánměng pēnqiánshānqíng 
jīngyúnzàitóushàng quèshìshānqiánwǎnzhàomíng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高山种芙蓉¹,复经²黄檗(bò)³
译文:在高山上种植荷花,又经过满黄檗树的水边,求得爱情是如此的艰难。
注释:¹芙蓉:荷花。水生植物也。香花也。不宜山上种植。²复经:又经过。³黄檗坞:种满黄檗树的水边。黄檗:应是山上之树。不宜生长水边。味苦也。坞:山坳,水边。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果得¹一莲²时,流离³辛苦
译文:如果能够得到即使生活流离不定,心酸悲苦也没有怨言。
注释:¹果得:果然得到。偶然得到。如果能够得到。²莲:莲花。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³流离:流离失所。离开所适宜之地也。⁴婴:萦绕。缠绕。⁵辛苦:辛味与苦味。辛酸悲苦。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印书自¹,唐人尚未盛为之²。自冯瀛王³始印五经,已后典自皆为板本
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注释:¹板印书自:用雕版印刷书自。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²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自”。³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周世宗 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自的首倡者。⁴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⁵已:同“以”。⁶典自: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自。⁷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庆历¹中,有布衣²毕昇,又为活板。其³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¹⁰一铁范¹¹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g)¹²,药¹³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¹⁴。若止¹⁵印三二本,未为简易¹⁶;若印数十百千¹⁷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¹⁸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¹⁹,更(gēng)²⁰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²¹,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²²。有奇(qí)²³素无备者,旋²⁴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²⁵,木²⁶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²⁷与药相粘,不可取²⁸;不若燔(fán)²⁹,用讫(qì)³⁰再火令药镕,以手拂(fú)³¹之,其印自落,殊³²不沾污。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注释:¹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²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³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⁴钱唇:铜钱的边缘。⁵印:印模、字印。⁶令坚:使……坚硬。⁷和:混合。⁸冒:蒙、盖。⁹欲:想。¹⁰以:用。¹¹范:框子。¹²持就火炀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¹³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¹⁴字平如砥: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¹⁵止:同“只”,仅仅。¹⁶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¹⁷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¹⁸自:别自,另外。¹⁹具:准备好。²⁰更互:交替、轮流。²¹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以:用来。²²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²³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²⁴旋:旋即。²⁵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²⁶木理:树木的纹理。²⁷兼:又。²⁸不可取:拿不下来。²⁹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³⁰讫:终了,完毕。³¹拂:擦拭,掸去。³²殊:根本。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
昇死,其印为余¹群从(cóng)²所得,至今宝藏³。(余 一作:予)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现在还珍藏着。
注释:¹余:我。²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³宝藏:珍藏。

  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像毕昇这样平民出身的创造发明家,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本文作者独具眼力,为我们保存了这一宝贵史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从小人物开始做起的,这种进步和发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形象。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写制版是按照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加以说明的。写印刷厂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板是附带说明,但是胶泥字模的优越性,也在与木头刻字的对比中,其灵活方便得以充分显示。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整个过程,包括最后拆板的过程,一整套工艺,全无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释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运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贴之”“贮之”、“刻之”它们分别指代相应的事物,这就减少了行文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的优点,“烧”、“炀”、“镕”、“燔”,按照加热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别使用,用得都准确贴切。

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
(qī)¹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²,幽香却解逐人来。
译文:我送走客人信步归来,垂着马鞭,帽子歪戴。小桥流水边,一枝梅花已开。衰病的我竟然把春天都忘怀,谁知多情梅花,却把幽香阵阵送来。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进贤:地名,今江西省进贤县。王伯寿:词人友人,事迹不详。¹欹帽:帽子歪斜地戴着。欹,倾斜不正。²谓:以为,想到。
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
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bìn)¹,因甚?流年羁(jī)²两相催。
译文:此身何时能得安闲,我将频频置办美酒,和你携手,直看到梅花怒放盛开。年轻时我们就在一起,如今双鬓都已雪白,为什么岁月如此催人老。岁月流逝和羁旅为宦的憾恨,都催人头白。
注释:¹雪鬓:头发斑白,指年纪已老。²流年羁恨:流年,指岁月流逝。羁恨。指羁旅他乡、闲散无为而产生的愁闷和怨恨。这两方面都可催人头白。

  这首词上片描写作者送客归来,遇到梅花盛开的情景;下片描写了作者年纪老迈,进不能报效国家,退不能归隐山林的尴尬处境。全词借景抒情,以梅花的富有情韵,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不堪宦海颠波、垂垂老矣的老吏形象。通过描写送友人离开后的所见所感,含蓄地抒发了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以及自己老大无成的感叹。

  词的上片借梅抒怀,哀叹自己衰病和无聊。首句写送客归回,引起对旧友的思念,点明题意。“欹帽垂鞭”四字,写活了作者的颓唐和懒散,能见内心怅惘与痛苦。“一枝梅”不仅仅写出了梅花的枝数,还写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更暗喻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的洁雅品质。次句原是淡雅一景,该令人怡然释然。可作者不再用笔,而诉说自己已麻木得不知有春。但梅花却善解人意,送来幽香。这是作者矛盾生活的心理反应。那心事,那壮志,要忘却怎能忘却;现实的触目惊心,使作者总不敢忘。

  下片向友人表达自己矛盾的心志。“安得”三句是故作逍遥,既然进不能报效朝廷,实现理想,便只能隐居山林,饮酒赏梅了。但后三句却又叹“流年羁恨两相催”,作者不甘心老大无成,不甘心四处羁旅,他还要坚守在抗金前线。殷殷报国心,烈烈杀敌情,全在平淡的叙说中,耐人寻味,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江龙.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2:第380-381页
2、 赵平编著.宋词三百首注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05月第1版:第304页

dìngfēng ·jìnxiándàoshàngjiànméizèngwángshòu寿

yóu sòngdài 

màochuíbiānsònghuí xiǎoqiáoliúshuǐzhīméi shuāibìngféngchūndōu shuíwèi yōuxiāngquèjiězhúrénlái 
ānshēnxiánpínzhìjiǔ xiéshǒu jūnkàndàoshífēnkāi shàozhuàngxiāngcóngjīnxuěbìn yīnshèn liúniánhènliǎngxiāngc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