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huáiyīn--xiàng

chǔjiāyānyānzhōngrénwèimiánwàngláihuáiànjǐnzuòdàojiǔlóuqián

dēngyǐngbànlínshuǐzhēngshēngduōzàichuánchéngliúxiàngdōngbiéjīngnián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dàn)¹空水带²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³
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注释:¹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²带:一作“对”。³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波上马嘶(sī)看棹(zhào)¹,柳边人歇待船归。
译文: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注释:¹“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船桨,代指船。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¹
译文: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注释:¹“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谁解乘舟寻范蠡(lǐ)¹,五湖烟水²独忘机³
译文: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注释:¹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²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³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1-622

zhōuná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ànránkōngshuǐdàixiéhuī dǎocāngmángjiēcuìwēi 
shàngkànzhào liǔbiānrénxiēdàichuánguī 
shùcóngshācǎoqúnōusàn wànqǐngjiāngtiánfēi 
shuíjiěchéngzhōuxúnfàn yānshuǐwàng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秋气集南涧¹,独游亭午²时。
译文: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注释:¹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²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风一萧(xiāo)(sè)¹,林影久参差。
译文: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注释:¹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始至风有得,稍深遂忘疲。
译文: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jī)¹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译文: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注释:¹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去国魂已远¹,怀人泪空垂。
译文: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注释:¹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¹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译文: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注释:¹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索寞¹竟何事,徘(pái)(huái)只自知。
译文: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注释:¹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¹
译文: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注释:¹期:约会。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tán)¹,十里荷香。
译文:烟水浩渺的西湖波光荡漾,在百顷微风飘拂的水潭上,十里水面飘溢荷香。
注释:¹百顷风潭:言西湖水域广阔。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荷。
译文:雨也适宜晴也适宜,更像西施那样无论淡抹浓妆都艳丽无双。
这是作者歌咏杭州西湖两首小令中的一首。作品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

chángōng ·yǒng西

àodūnzhōuqīng yuándài 

西yānshuǐmángmáng bǎiqǐngfēngtán shíxiāng qíng 西shīdànnóngzhuāng 
wěiwěixiāngxiánhuàfǎng jìnhuānshēngshēnghuáng chūnnuǎnhuāxiāng suìrěnshíkāng zhēnnǎi shàngyǒutiāntáng xiàyǒuháng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倦游谙(ān)¹尽江湖味²,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dēng)³,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qióng)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zhǔ)。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译文:我厌倦了游宦的生活,也深谙奔波江湖的苦味,在这秋雨绵绵之夜,独自睡在船里。细碎的雨点飘在镫上,繁杂的雨声落在枕旁,使人无法进入归乡梦里。幽怨的蟋蟀默默不语,只因风雨中折断的芦苇叶,在烟雾凄迷的小洲上摇曳。最恼人的是绕堤的树上,潇潇雨声彻夜不息。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 又名《台城踏》《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等。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皆五仄韵。其他添字、摊破句法,皆变体。十八滩:赣江流经江西赣县、万安时的十八处险滩。¹谙:熟悉,知道。²江湖味:谓旅途的滋味。³镫,同“灯”。⁴蛩:蟋蟀。⁵烟渚:烟雨笼罩的江岸。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diàn)¹,秋意如许。古驿²疏更,危滩急溜³,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yǔ)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译文:渐觉竹席上生出寒气,秋意竟是这样苦凄。古老的驿站更声稀疏,危险的十八滩水流很急,这些合起来化作天边游子的离情别绪。唉,回乡的日期又被耽误。远望大庾岭一片模糊,岭上笼罩着湿云无数。明天对镜自照,定会发现又添白发几缕。
注释:¹竹簟:竹席。簟,竹名。²古驿:年代久远的驿站。驿,驿站,掌管传递公文、转运公物、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从汉代至清代均有设置。³危滩急溜:险滩急流。溜,小股水流。⁴庾岭:大庾岭。在今广东、江西交界处。⁵霜:代指白发。⁶缕:量词。

  这首词是写客愁,以“舟中夜雨”为中心,描述离人失意无客眠时的种种感受:秋雨打篷的繁声,芦苇堤树的潇潇声,危滩的急溜声,声声落枕,声声都敲击在人的心上,最后归结出年华虚度、白发徒增的主题。整首词笔意绵密回环,声情哀迫宛转,艺术感染力很强。

  上片因题起句,“倦游”“江湖味”扣“十八滩”,“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个“尽”字、一个“又”字,则再现了题中所含雪上加霜的况味,同时也领起了全篇对“雨”的着力刻画。由于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舱内的印象,但觉雨点声繁而势沉,击打船篷,如落枕上,灯火为之摇曳,旅人为之失眠。乡梦既已无法续成,词人的注意力便为舱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滩的旅程,前时两岸常可听到的蟋蟀幽鸣已为雨声替代,而滩边的芦苇、堤岸的丛树,则增添了风雨的变调,使之更觉荒凉凄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潇潇”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识“断苇荒芦”、烟渚堤树之类的外部景物,词人的铺写,其实只是舟中听雨,由听觉产生的联想。但这种写法,却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围和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继续宕开。“渐寒生竹簟”,一个“渐”字与“一夜潇潇”前后呼应,标志长夜的苦捱已近尾声;而“寒生竹簟”由听觉过渡到触觉;也暗示了“夜雨”形势的变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词人势必不能继续躺卧下去;于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时已将拂晓;雨势已杀;但岸上古驿的残更;船过危滩的急流;都是“一夜潇潇”的雨意的延伸。它们唤起了“天涯离绪”,由归期又误的感慨,引出了词人回身南望粤中家乡的举动。而“庾岭模糊,湿云无数”的视界,又与前时的“夜雨”意脉相接。古人颇多一夜愁白头发的先例,于是词人想到到了明朝揽镜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几许华发。这一结笔,正是对一夜煎熬的总结。

  此词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后,再不出现“雨”字,而各句无不与“舟中夜雨”的题面相连,又无句不从旅愁中反映出乡思。大笔濡染,不粘不滞。作者曾手批《山中白云词》,对张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托遥深”的手法别有会心,此作亦全面表现了这种种特色。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467-468.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一年两度¹(jǐn)²游,前值³东风后值秋。
译文: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注释:¹两度:两次。²锦城:又称锦里、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城,一作“江”。³值:适逢,这里作“在”字解。⁴东风:这里指刮东风的时候,指代春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芳草¹有情皆碍(ài)²,好云无处不遮楼。
译文: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后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
注释:¹芳草:香草。²碍马:碍住马蹄。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山牵别恨¹和肠断,水带离声²入梦流。
译文:愈来愈远的山景牵动了离别之愁,山景断(从视线中消失) 时肠也断了,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
注释:¹别恨:离别之愁。²离声:别离的声音。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今日因君试回首¹,淡烟²乔木³(gé)绵州
译文: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后烟。
注释:¹因君试回首:一作“不堪回首望”。君,指作者遇见的故人。²淡烟:淡淡的烟雾。淡,一作“古”。³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乔,一作“高”。⁴绵州:州名,隋始置,治所在巴西县(今绵阳东),其辖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后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后。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后舒卷,后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后”。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后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后、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思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后、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后”、“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思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思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后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7-15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1-128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