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年八十,弟今年几,亦是七旬有九。人生取数已为多,更休问、前程无有。
家贫是苦,算来又好,见得平生操守。杯茶盏水也风流,莫负了、桂时菊候。
兄年八十,弟今年几,亦是七旬有九。人生取数已为多,更休问、前程无有。
家贫是苦,算来又好,见得平生操守。杯茶盏水也风流,莫负了、桂时菊候。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未会牵牛¹意若何²,须邀(yāo)织女弄金梭(suō)³
译文: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注释:¹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²若何:怎么样。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³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年乞与人间巧¹,不道²人间巧已多。
译文: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注释:¹“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²不道:没有料到。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2、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126
3、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97-98

yáng sòngdài 

wèihuìqiānniúruò yāozhīnòngjīnsuō 
niánniánrénjiānqiǎo dàorénjiānqiǎoduō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译文:昨晚听到了小雨淅淅淅沥沥落下的声音,是上天想唤醒这些还在沉睡中的万物吗?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译文:什么东西最先知道春天来了呢?庭院里的小草已经争先冒出了它们嫩绿的尖芽。

chūnhòu

mèngjiāo tángdài 

zuóshà tiānqún 
zuìxiānzhī tíngcǎozhēngchū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玉帛(bó)¹朝回²望帝乡³,乌孙归去不称王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注释:¹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²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³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⁴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⁵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xiāo)为日月光¹
译文: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¹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sàixiàshǒu ·

chángjiàn tángdài 

zhāohuíwàngxiāng sūnguīchēngwáng 
tiānjìngchùzhēngzhàn bīngxiāowéiyuèguāng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¹。明年应赋(fù)送君诗。细从今夜数²,相会³几多时。
译文: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¹稀:一作“移”。²细从今夜数:一作“试从今夜数”。³相会:相聚。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浅酒欲邀(yāo)谁劝¹,深情惟有君知。东溪²春近³好同归。柳垂(chuí)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译文: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
注释:¹浅酒欲邀谁劝: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²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³近:一作“尽”。

  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1月版

línjiāngxiān··shēnwàixiánchóukōngmǎn--yàndào

shēnwàixiánchóukōngmǎnyǎnzhōnghuānshìchángmíngniányīngsòngjūnshīcóngjīnshùxiānghuìduōshí

qiǎnjiǔyāoshuíquànshēnqíngwéiyǒujūnzhīdōngchūnjìnhǎotóngguīliǔchuíjiāngshàngyǐngméixièxuězhōngzhī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梨花满院飘香雪¹,高楼夜静风筝(zhēng)²咽。斜月照帘帷(wéi),忆君和梦稀³
译文: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弯月斜照帘帷,我思念的郎君,近来风中也难相会。
注释:¹香雪:喻梨花。²风筝:悬挂于檐间的金属片,也称“铁马”、“风铁”、“风琴”,俗呼“风马儿”。³和梦稀:连梦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¹飞,行云²山外归。
译文: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灯影,梁间的燕叫声,惊断了我的愁风。屏风旁断断续续的香烟袅袅飞动,仿佛我刚刚风到的行云,正从巫山飘回家中。
注释:¹断香:阵阵的香气。²行云:喻远行的情人。

  周密《齐东野语》称毛熙震词“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词家论词,具有见地。其新警处,不在字而,而在巧思。这首词,写闺中人静夜独居、忆念离人的情状,运笔纤回,含思缥缈。于篇终见意,曲尽掩抑难言的境况。询为五代词中高格。《菩萨蛮》词,前有温飞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词,易秾华为淡稚,变密艳为幽丽,别出新意,不得让飞卿专美于前。

  “梨花”二句,写高楼静夜的青景,渲染怀人的气氛。楼下的院子里梨花飘谢,楼上只听到风吹檐铁的阵阵声响。二句写景,实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楼中人的形象,“梨花”句,写春光已逝,时不待人。“高楼”句,写夜静闻声,极无聊之状。可与李商隐《燕台诗》“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参看。“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上句写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幕上,亦古诗中常见的境界、不外从“明月照高楼”,“薄帷鉴明月”等语化出,以表现闺人的愁思。两句好就好在“和梦稀”的“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数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忆极而生恨,故作此怨怼之语。

  下片写室中情状和闺人动态。“小窗”二句,运思甚奇。她背着小窗前的灯光,是为了不让照见脸上的啼痕,可是,却教栖息在帘帷上的燕子窥到了。它们呢喃相语,仿佛为闺人的愁态而吃惊。二语从侧面描写,一“惊”字尤为入妙。一结两句,“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为全词中精绝之笔。她床前屏风低掩,只见到薰炉中升起的袅袅轻烟。疑是那缥缈的行云,冉冉从山外归来。山就是指屏风绘画的山峦,词中语意相关。亦暗示情人的去处。由断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云,由行云而想到漂流远方的游子。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梦巫山神女。神女自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以“行云”喻男女的欢合,“行云山外归”,疑行云之归,正是怨其不归,真是痴心人语。与作者《临江仙》词“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实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4-245

mán··huāmǎnyuànpiāoxiāngxuě--máozhèn

huāmǎnyuànpiāoxiāngxuěgāolóujìngfēngzhēngyànxiéyuèzhàoliánwéijūnmèng

xiǎochuāngdēngyǐngbèiyànjīngchóutàipíngyǎnduànxiāngfēixíngyúnshānwài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