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登东皋,东皋树参差。回首望故园,天阔云空垂。
日夕登东皋,东皋树参差。回首望故园,天阔云空垂。
闾里孰不念,旅游孰不悲。大川风波盛,远道豺虎饥。
闾里孰不念,旅游孰不悲。大川风波盛,远道豺虎饥。
上兴杞国忧,下肆楚狂痴。苦遭事物役,不觉岁月驰。
上兴杞国忧,下肆楚狂痴。苦遭事物役,不觉岁月驰。
年少诵经史,素心在济时。漂荡无定迹,神隳意若疲。
年少诵经史,素心在济时。漂荡无定迹,神隳意若疲。
从以业耕作,□□歌古词。
从以业耕作,□□歌古词。

dēngdōnggāo--gān

dēngdōnggāodōnggāoshùcānchàhuíshǒuwàngyuántiānkuòyúnkōngchuí

shúniànyóushúbēichuānfēngshèngyuǎndàochái

shàngxìngguóyōuxiàchǔkuángchīzāoshìjuésuìyuèchí

niánshǎosòngjīngshǐxīnzàishípiàodàngdìngshénhuīruò

cónggēngzuò

甘复

甘复

元明间江西馀干人,字克敬。元末,从张翥游。洪武初,以前元遗民,为士林所推重。惜诗篇什散漫,仅存手墨于同里。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凤舞团团饼¹。恨分破²、教孤令³。金渠(qú)体净,只轮慢碾(niǎn),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注释:¹凤舞团团饼:指龙凤团茶中的凤饼茶。团饼印有凤舞图案,北苑御焙产。²分破:碾破磨碎。³孤令:令同零,即孤零。⁴金渠:指茶碾,金属所制;⁵体净:整个碾具干净。⁶汤响松风:烹茶汤沸发的响声如松林风过。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味浓香永。醉¹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²
译文: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注释:¹醉:说明茶也能醉人;一个醉字带出下面浪漫主义的想象。²省:知觉,觉悟。

  该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无非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纯净。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

  换头处以“味浓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写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其惬心之极。

  作者在《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一词中也提到“醉乡”:“三径虽鉏客自稀,醉乡安稳更何之。老翁更把春风碗,灵府清寒要作诗。”怀中之趣,碗中之味,确有可以匹敌的地方。词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几句话,原本于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我官于南(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但作者稍加点染,添上“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层,形象也更鲜明。这样,作者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0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络纬(wěi)¹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译文: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
注释:¹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无风满天。
译文:轻云飘荡,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谁人一声歌子夜¹,寻声宛转空台榭(xiè)
译文: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
注释:¹子夜:即《子夜歌》,为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菱怨。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shǔ)色冷光¹相激射。
译文: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释:¹冷光:月光。
该诗开头两句,诗人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景象。“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诗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31页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32页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百花洲上新台,檐(yán)吻云平¹,图画天开²。鹏俯³沧溟(míng),蜃(shèn)横城市,鳌(áo)驾蓬莱,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译文: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注释: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¹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²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³鹏俯 :像大鹏之俯瞰海洋。⁴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⁵蜃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⁶学捧心山颦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⁷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

  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41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09

zhéguìlìng··dēngtái--qiáo

bǎihuāzhōushàngxīntáiyánwěnyúnpínghuàtiānkāipéngcāngmíngshènhéngchéngshìáojiàpéngláixuépěngxīnshānpíncuìchàngxuántóu湿shīxīngtáidàoxìng怀huáixiūjìnlángànwànzhàngchénāi

卫人有钓于河,得鳏鱼,其大盈车。子思问之:“鳏难得,子如何得之?”对曰:“吾下钓,垂鲂之饵,过而不视之,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子思喟然曰:“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
卫人有钓于河,得鳏(guān)¹,其大盈²车。子思问之:“鳏难得,子如何得之?”对曰:“吾下钓,垂鲂(fáng)之饵,过而不视之,更以豚³之半体则吞之。”子思喟(kuì)曰:“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
译文: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得了一条鳏鱼,那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钓鱼的人,说:“鳏鱼,是鱼中难以得到的鱼啊。您是怎么钓到的呢?”钓鱼的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条鲂鱼做诱饵,它经过时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小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了啊。”子思听了,长叹了一声,说道:“鳏鱼虽然很难钓得,却因为贪吃钓饵而死亡;有些读书人虽然胸怀大志,却因为贪图俸禄而身败名裂。”
注释:¹鳏鱼:一般指鱤鱼。²盈:充满。³豚:小猪。⁴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禹之所治大水七¹,岷(mín)山导江²,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miǎn),以输之海。其为汪洋³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huì)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译文:夏禹治水,疏导了黄河、汉水、渭水等七条大川,岷山的导江是其中的一条。导江流出荆州地界,汇合了沅江、湘江,又汇合了汉水、沔水,最后流入大海。它浩渺无际,是蚊龙水怪的托身之所,江上波涛昏暗,变幻无端,是多么雄壮啊!这是勇敢者的景观。
注释:游鲦(tiáo):指悠然自得的游鱼。鲦,鱼名,指一种生于淡水的小白鱼。¹禹之所治大水七:夏禹治水,疏导了黄河、汉水、渭水等七条大川。²岷山导江:相传大禹治水,凿山疏流遍九州,“岷山导江”为其功劳之一。见《尚书·禹贡》。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³汪洋: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⁴诞漫:广阔无边的样子。⁵凭:依托,依仗。⁶晦冥:阴沉,昏暗。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吾兄晦叔¹,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²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³,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qiū),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译文:我哥哥晦叔为人刚直不阿,好讲义气,勇敢而有大的志向。能够读懂以前的史书,知道时代兴衰变化的脉流。听他说话,就会感觉茅塞顿开。他困于地位卑下,终身未找到用武之地,但心胸也够雄壮的了。雄壮者不登上峻伟的山峰,不面临万里长河,便不能心情舒畅。
注释:¹晦叔:作者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²豁如:明白,晓悟。³无所用以老:一直到老都得不到重用。⁴祟高:高大。⁵适:恰当,适当。
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的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今吾兄家荆州¹,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的所观,而方规地为池²,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³,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译文:现在,我哥哥住在荆州,靠近长江,但他舍弃浩渺无际、放纵不羁、勇敢者乐意的雄壮景观,而正在划地造池,方圆不到几丈大,并在池上建造亭楼,反而以此为乐,这是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因为他击壶吟唱,袒胸饮酒,陶然自乐,感觉不出浩渺无际的江河伟大,方圆几丈的亭楼局促,他的胸襟难道还不伟大吗?
注释:¹荆州:州名,州治在江陵(今湖北江陵)。²规地为池:意为在地上挖池。³击壶而歌: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典出《晋书·王敦传》,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⁴解衣而饮:脱衣饮酒。喻不拘行迹。⁵陶乎:沉醉的样子。⁶方丈:一丈见方。形容狭窄。局局促,狭小。⁷浩然:宽广,豪迈。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 乌用蛟龙变怪之为壮哉! 故名其亭曰“游鲦亭”。景祐五年四月二日,舟中记。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lián)(yī)¹,游鱼之上下,其为适²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háo)梁之乐³,何以异! 乌用蛟龙变怪之为壮哉! 故名其亭曰“游鲦亭”。景祐五年四月二日,舟中记。
译文:目睹富贵荣华而不动摇,身处下位窘境而心胸博大的人,是真正的勇敢者。既然这样,那么水波轻轻荡漾,游鱼上下畅游,其舒适,与庄周所说的惠施在濠梁游赏时感受到的快乐,又怎样来区别呢?难道只有鲦鱼变幻无穷才算雄壮吗?我因此把他的亭子命名为“游鲦亭”。景佑五年四月二日,记于船上。
注释:¹涟漪:水面的波纹。²适:安闲。³濠梁之乐:指别有会心的自得境界。典出《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⁴乌:何。⁵舟中:作者于赴乾德途中。由夷陵赴乾德应溯汉水而舟行。

  这篇散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长江汪洋诞漫,突出其“壮’’,与下文狭小的游鲦亭作一对比;第二段写兄之为人,突出其胸中之“壮”,本该有“壮者之乐”,这与下文的舍弃壮者之乐又成对比。以上两段,均为下文表现兄的品格作了铺垫。第三段写兄于方寸之中“反以为乐”,与王敦慷慨悲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相通;第四段是对前文的归结与收束,用对比、反问、反诘等手法,突出“壮”“勇”“乐”“适”等词语,文气流畅,笔调俊朗,感情充沛,面对困于位卑而怀浩然之心的“吾兄”,赞美是热烈而真诚的。

  文章开篇,作者没有直接去记叙游鲦亭的情况,而是先记叙了长江的历史、起源及宏伟的气势。“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首句先交待了长江的悠久历史及长江的起源,当然作者关于长江起源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误的,但当时的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对此不能苛求于古人。接下来的,“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几句,一方面交待了长江的流向及所经之地,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江包容百川的气概。接着,作者正面描写了万里长江的宏伟景观:“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几句话就把长江那种汪洋浩瀚,放纵汗漫之势及其变幻莫测、奇特非凡的气派描写了出来。最后,作者用“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作结,说明如此壮观的景象,正是勇武之士所喜欢观赏的。文章开篇似乎是文不对题,既然标题是《游鲦亭记》,但作者一笔也没有点到游鲦亭,反而大写与文题毫不相关的长江气势,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该文不落俗套的高超之处,读者非读完全文,不能领悟作者的用意。

  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游鲦亭主人,也即作者的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的抱负及境遇,同时作者也发表了对人生观的看法。首先作者以简炼的语言介绍了欧阳的为人及其抱负,称他“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由此可知游亭主人是一个胸怀大志、慷慨豁达、喜讲义勇、精通历史的有胆有识之士。然而他在仕途上却很不得意,长期在荆州担任地位卑下的小官,没有机会施展其才能,以致老大无所成就。故作者称其“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接下来的一句“然其胸中亦已壮哉”,说明欧阳昺虽身处因境,然而依然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正是作者在全文中要表彰的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接着,作者举出了一个通常的现象“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这里所说的“壮者之乐”,照应了开篇所讲的勇者之观,所谓临万里之流”,就是要观赏开篇所描述的万里长江的宏伟景象。至此可以明白作者在开篇中铺叙长江气势的用意。然而游鲦亭主人的兴趣恰恰与之相反,他家居荆州,临近长江,却“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守着一汪方圆不过几丈的池塘,自以为乐,而不愿去观赏浩荡长江的宏伟景观。既然作者称他是身处困境“然其胸中亦已壮哉矣”,然而这还看不出来有勇者、壮者的乐趣。针对这些疑问,作者阐发了对什么是“真勇“的看法。作者认为,游鲦亭主人虽“困于位卑”,然每日“击壶而歌”“解衣而饮”,忘却人世间的高贵贫贱、荣辱毁誉,“陶乎不以江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才真正称得上心胸开阔,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算是“真勇者”,显然,欧阳昺的处世态度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就曾主张对富贵,贫贱,得失,毁誉等容易引起人们苦恼的各种社会现象,最好采取忘却的态度,这样就能得到精神解脱。欧阳昺无疑向这个方向做了努力,因此他能不以官小为悲,“困于位卑”而能自得其乐。在作者看来,衡量勇与非勇,不能仅仅依据其是否喜欢“勇者之观”“壮者之乐”,关键在于视其能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着,作者点明了“游鲦亭”命名的原因。由于欧阳昺已经达到了“真勇者”的境界,因此在他看来:“方丈”水池虽小,然而水波粼粼,游鱼自由自在游动于其中,坐在亭中观赏,也很悠然自得。不必非要去观赏蛟龙出没、变化莫测的长江景象。身处其境,欧阳昺自然而然联想到《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久为荆州小吏,犹如池中之鱼,虽不能施展抱负,但却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命名其亭为“游鲦亭”,作者借此叙述,一方面阐发了凉亭主人命名其亭的用意,另一方面对欧阳昺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一句交待了这篇“记”体文章的写作时间及地点,为一般“记”体文的常则。

  这篇小记,通过记叙游鲦亭主人的抱负、境遇及个人的兴趣,展现了主人“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因而浩然其心”的思想情怀,赞扬了那种不计荣辱、超然物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开篇别具匠心。《游鲦亭记》名为记亭,但通篇很少具体去描写游鲦亭本身及周围的景观,笔墨重点放在展现游鲦亭主人的思想情怀及阐发作者的见解上,这是其艺术特点之一,其次,作者还普于运用烘托对比的手法,开篇即竭力渲染长江的宏伟气势,其目的是为了衬托欧阳昺园池之局促,借以表达其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豁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词典.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0:537

yóutiáo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īsuǒzhìshuǐ mínshāndǎojiāng  jiāngchūjīngzhōu yuánxiāng hànmiǎn shūzhīhǎi wéiwāngyángdànmàn jiāolóngshuǐzhīsuǒpíng fēngtāohuìmíngzhībiànguài zhuàngzāi shìwéiyǒngzhězhīguān 

    xiōnghuìshū wéirénkāngkǎi yǒng éryǒuzhì néngqiánshǐ shíshèngshuāizhī tīngyán huò kùnwèibēi suǒyònglǎo ránxiōngzhōngzhuàng zhuàngzhězhī fēidēngchónggāozhīqiū línwànzhīliú wéishì 

    jīnxiōngjiājīngzhōu línjiāng shěwāngyángdànmànzhuàngzāiyǒngzhězhīsuǒguān érfāngguīwéichí fāngshùzhàng zhìtíngshàng fǎnwéi zāi gàiér jiěéryǐn táowāngyángwéi fāngzhàngwéi xīnhàoránzāi 

    shìguìérdòng chǔbēikùnérhàoránxīnzhě zhēnyǒngzhě ránshuǐzhīlián yóuzhīshàngxià wéishì zhuāngzhōusuǒwèihuìshīyóuháoliángzhī  yòngjiāolóngbiànguàizhīwéizhuàngzāi míngtíngyuē yóutiáotíng  jǐngyòuniányuèèr zhōu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