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床风煖郁金裙,晓起蛾眉八字分。翠管成龙吹怨曲,云梭衔凤织回纹。
绣床风煖郁金裙,晓起蛾眉八字分。翠管成龙吹怨曲,云梭衔凤织回纹。
荼蘼酒熟春江雪,豆蔻花开晓树云。照槛扶桑红日透,自援綵笔赋东君。
荼蘼酒熟春江雪,豆蔻花开晓树云。照槛扶桑红日透,自援綵笔赋东君。

měirén--chéng

xiùchuángfēngnuǎnjīnqúnxiǎoéméifēncuìguǎnchénglóngchuīyuànyúnsuōxiánfèngzhīhuíwén

jiǔshúchūnjiāngxuědòukòuhuākāixiǎoshùyúnzhàokǎnsānghóngtòuyuáncǎidōngjūn

吕诚

吕诚

昆山人,字敬夫,后更名肃。工诗词。名士咸与之交。家有园林,尝蓄一鹤,复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邑令聘为训导,不起。有《来鹤亭诗》。 ▶ 1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壮心未宜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
壮心未宜逐樵(qiáo)¹,泰运²咸思备扫除³
译文:有雄心壮志的人不适宜隐居,一帆风顺的时候就会想着为朝廷效力。
注释:¹樵渔:樵,砍柴。渔:打鱼。樵渔在这里指隐逸生活。²泰运:好运。³备扫除:谦词,即以备役使。
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剑责百金¹方折(shé)²,玉遭三黜(chù)³忽沽(gū)
译文:我唐伯虎曾不为人所知,如同当年伍子胥手中的剑和卞和手中的璞玉,直到今天才得以崭露头角。
注释:¹剑责百金: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楚国伍子胥因遭到谗害被迫逃往吴国,逃到长江边时,眼看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这时,江中有一渔夫在船上打鱼,知伍子胥之急,乃划船近岸将伍子胥送过江去。过江以后,伍子胥解下腰间宝剑送给渔夫,说:“此剑直(值)百金,以与父。”渔夫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待百金邪!”遂不受。²折阅:商品减价销售。³玉遭三黜:典出有关和氏璧的记载。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璞玉,先后拿去献给厉王和武王,这两位君主都以为卞和欺君,直到后来献给文王,才终于把这块璞玉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玉,在这里是指诗人自己。⁴沽:卖,出售。⁵诸:语气词。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红绫¹敢望明年饼,黄绢²深惭此日书。
译文:明年我希望能可以再接再厉,考中进士。这次写的文章真是让我惭愧,算不上好文章。
注释:¹红绫:古代的一种珍贵的饼饵。以红绫裹之,故名。因当年唐僖宗幸南内兴庆池,泛舟,方食饼,时进士在曲江,有闻喜宴,上命御府依人数各赐红绫饼。所司以金盒进,上命中官驰以赐。故徐演诗云:“莫欺老缺残牙齿,曾吃红绫饼来。”这里用此典表明自己明年有意再举进士。²黄绢:此用《世说新语·捷悟》典,“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这里指当日诗人应考的文章。此句为谦虚的说法。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三策¹举场非古赋²,上天何以得吹嘘。
译文:科举考试中并没有写出格调高古的文章,有劳主考官的褒扬推荐,实在愧不敢当。
注释:¹三策:三篇策论。²古赋:指六朝以前的赋体。相对后起的律赋而言。

lǐngjiěhòuxièzhǔ--tángyín

zhuàngxīnwèizhúqiáotàiyùnxiánbèisǎochú

jiànbǎijīnfāngzhéyuèzāosānchùzhū

hónglínggǎnwàngmíngniánbǐnghuángjuànshēncánshū

sānchǎngfēishàngtiānchuī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劝君金屈卮(zhī)¹,满酌²不须辞。
译文: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注释:¹金屈卮:古代一种名贵酒器,饰金而有弯柄。用它敬酒,以示尊重。唐李贺《浩歌》:“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王琦汇解:“金屈卮,酒器也。据《东京梦华录》云:‘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把手。’此宋时之式,唐代式样,当亦如此。”²满酌:斟满酒。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花发¹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译文: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注释:¹发:(花)开放。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古人用“金屈卮”敬酒,以示尊重。诗人酌满金屈卮,热诚地邀请朋友干杯。“不须辞”三字有情态,既显出诗人的豪爽放达,又透露友人心情不佳,似乎难以痛饮,于是诗人殷勤地劝酒,并引出后两句祝辞。

  从后两句看,这个宴会大约是饯饮,送别的那个朋友大概遭遇挫折,仕途不利。对此诗人先作譬喻,大意说,你看那花儿开放,何等荣耀,但是它还要经受许多次风雨的摧折。言外之意是说,大自然为万物安排的生长道路就是这样曲折多磨。接着就发挥人生感慨,说人生其实也如此,就要尝够种种离别的滋味,经受挫折磨炼。显然,诗人是以过来人的体验,慰勉他的朋友。告以实情,晓以常理,祝愿他正视现实,振作精神,可谓语重心长。

  于武陵一生仕途不达,沉沦不僚,游踪遍及天南地北,堪称深谙“人生足别离”的况味的。这首《劝酒》虽是慰勉朋友之作,实则也是自慰自勉。正因为他是冷眼看人生,热情向朋友,辛酸人作豪放语,所以形成这诗的独特情调和风格,豪而不放,稳重得体。后两句具有高度概括的哲理意味,近于格言谚语,遂为名句,颇得传诵。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6

quànjiǔ--líng

quànjūnjīnzhīmǎnzhuó

huāduōfēngrénshēngbié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¹不知吾为谁也。宦(huàn)²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³。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mào)。性嗜酒,耽(dān)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译文:醉吟先生,忘掉了他的姓名、乡里、官爵,心情恍惚不知自己是谁。在外做官三十年,快老了,退职后居住在洛阳履道,所住的地方有池塘五六亩,竹几千棵,乔木几十株,楼台水榭舟船木桥规模都小,但都具备了,先生安居在那里。先生本性酷爱喝酒,喜欢弹琴,特别喜欢写诗。凡是喜欢喝酒的人、弹琴的朋友、写诗的交好,大多与他来往。
注释:¹忽忽:心情恍惚。²宦游:在外做官。³退居洛下: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履道里。⁴具体而微:有台榭、舟桥的形状,而规模较小。⁵耄:年老。⁶耽琴淫诗:沈湎于音乐,过分喜欢诗歌。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游之外,栖(qī)心释氏¹,通学小中大乘法²,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³为诗友,安定皇甫(fǔ)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mǐ)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léi),次开诗筐,诗酒既酣(hān),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¹⁰,合奏霓(ní)(cháng)羽衣¹¹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¹²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mǐng)(dǐng)而后已¹³。往往乘兴,屦(jù)及邻¹⁴,杖于乡¹⁵,骑游都邑,肩舁(yú)¹⁶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¹⁷诗数卷,舁(yú)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hú)¹⁸,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译文:游历之外,醉心佛学,普遍地学习了小中大乘法。和嵩山的和尚如满是空门中的朋友,平泉的韦楚是山水朋友,彭城的刘梦得是诗歌朋友,安定的皇甫朗之是酒友。每一见面,便高兴得忘记回家。洛城里里外外六七十里间,凡是道观寺庙、有泉石花竹的山丘沟壑,没有不游览的;别人家里有美酒、有弹琴的,没有不拜访的;有图书、歌舞的,没有不观看的。从洛川的守令到百姓家中,以集会游览召唤的,也经常前往。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来拜访他,他一定为他们先打开酒坛,再翻开诗柜。喝酒尽兴以后,就自己弹琴,奏起音乐,弹奏《秋思》一遍。如果兴致大发,命令家中的仆从调好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如果更高兴,又命令小歌妓演唱《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任自己自娱自乐,酩酊大醉才作罢。往往趁着兴致,走到乡里旁边,拄着拐杖游览乡中,骑着马游历都邑,坐着轿子去到野外。轿子里只放着一张琴一个枕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集几卷。轿杆左右悬挂着一对壶酒,沿着水绕着山,由着兴致前往。抱着琴,举着酒壶喝酒,兴尽而返。像这样子共十年。在这期间写诗约千余首,每年酿酒数百斛。而十年前及十年后所写的诗和所酿的酒不算在内。
注释:¹栖心释氏:寄心于佛教。²小中人乘法:此即佛教所谓“三乘”,是佛教引导众生求得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³刘梦得:即著名诗人刘禹锡。⁴皇甫朗之:即皇甫曙。⁵观:指道观。⁶靡:无。⁷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自洛川的官员到一般人家。⁸酒罍:古代酒器。宫声:古代音阶的第一个音阶,操宫声指弹奏乐曲。⁹弄:演奏。¹⁰法部丝竹:法曲原是道观所奏乐曲,唐玄宗喜好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称之为梨园弟子。又有宫女数百人,也称梨园弟子,称为法部。其曲声清而且近雅。¹¹霓裳羽衣: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舞,初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着力描写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¹²杨柳枝:本隋代宫词,庸代洛阳地方创为新调,词句都是七言四句诗的形式,但音节和绝句不完全一样,内容都是咏杨柳的。¹³已:止。¹⁴屦及邻:簇为麻葛所制的鞋子。此是说到邻家访问。¹⁵杖于乡:拄杖去乡村中游玩。¹⁶肩舁:坐轿子。¹⁷陶、谢:指陶潜、谢灵运的山水闲适诗。¹⁸斛:十斗为一斛。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妻孥(nú)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¹,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²焉,以至于多藏润屋³,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zhì)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něi),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gǒng),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shāng)、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yōng)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¹⁰。”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wèng),箕(jī)(jù)¹¹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¹²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qián)(lóu)¹³,寿于颜回¹⁴,饱于伯夷¹⁵,乐于荣启期¹⁶,健于卫叔宝¹⁷,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译文:妻子、女儿、弟弟、侄儿担心我这样太过分了,有时讥讽我,我不理会;一直到他们再三劝说,我才说:“每个人的天性,很少能持中,一定有所偏好。我不是个持中的人。假设我不幸贪财而去经商,因此达到财富多而使四壁生辉,招祸危及自身,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喜欢赌博,一个赌注扔上几万,全部家财押上去而破产,以至于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爱好服食丹药,减少衣食,用炉子烧炼丹药,而结果没有成功反有所误,对我怎么办?我幸而不喜欢那些,而自我适意于饮酒吟诗之间,放达是放达啦,难道有什么妨碍吗?不是还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这就是刘伶听到妻子的劝说而不接受、王绩沉迷醉乡而不愿返回的原因吧。”于是带领子弟,进入酒房,围着酒缸,两脚伸直张开而坐,仰面长叹说:“我生在天地之间,才能与品行不及古人很远;而比黔娄富裕,比颜渊寿长,比伯夷要饱足,比荣启期要快乐,比卫叔宝健康,太幸运了,太幸运了!我还追求什么呢?如果抛弃我所爱好的,用什么送老?”因而自己吟唱《咏怀诗》道:
注释:¹鲜得中:很少小偏倚。²货殖:经商。³多藏润屋:钱财多而居室华丽。语本《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⁴贾祸:招惹灾祸。⁵炼铅烧汞:占代道教炼丹,用炉火烧炼丹、铅等矿物。⁶放:颓放。⁷庸:乃。⁸不犹愈十好彼三者乎:不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⁹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刘伶字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嗜酒,著有《酒德颂》。其妻曾谏阻他饮酒,他跪祝曰:“妇儿之言,慎不可听。”¹⁰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唐诗人王绩,耽酒,有《醉乡记》。¹¹箕踞:坐时两脚伸直岔开,形似簸箕。一说是屈膝张足而坐,是一种轻慢态度。¹²不逮:不及。¹³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中甚贫,死时衣不蔽体。¹⁴颜回:字予渊,有德行,不幸早卒,孔子极为悲恸。¹⁵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因反对周武王,不食周粟,饿死。¹⁶荣启期:春秋时人。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他说:“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白居易以为自己比荣启期更乐,是因为他除了具备荣启期以为乐的条件外,还比荣启期富有,如传中所说的享优游山水,声色醉饮之乐。¹⁷卫叔宝:晋卫玢,字叔宝,二十七岁早死。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译文:荣启期抱琴而乐,刘伯伦纵酒放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译文:放开眼量看青山,任凭头上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译文:我不知天地之间,更能有几年可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译文:从今到寿终正寝,全是悠闲的岁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pēi)¹,又饮数杯,兀(wù)²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³,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译文:吟罢自己苦笑,打开酒瓮盖,舀出酒来,又饮数杯,昏昏沉沉地大醉。不久醉了又醒,醒了又吟诗,吟完诗又饮酒,饮了酒又醉,醉酒与吟诗相反复,如同循环一样。因此能够把身世梦幻,富贵如浮云,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百年为一转眼之间。快快乐乐地,昏昏沉沉地,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古人所说的“沉醉于酒中能保全”,所以自号为醉吟先生。到唐文宗开成三年,六十七岁,胡子花白,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白居易的觞咏之心还没有减弱。所以他对妻子和孩子说:“今日以前的日子,我是很舒适了,今日之后,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致将会怎样了?”
注释:¹拨醅:醅是未过滤的酒,拨醅是拨开浮糟而打酒。²兀:茫然无知的样子。³云富贵:以富贵为浮云。⁴幕席天地:把天地作为篷顶坐席。瞬息百年:意思是把人生看得很短促。⁵瞬息,极短时间。⁶百年,一生。⁷陶陶然:欢喜的样子。⁸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开成,唐文宗年号。

  这篇自传的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自传的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自传的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

  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传记一般要在开头交代传主的姓字籍贯,而这篇自传开头却说:“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这是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体例,表示自己既过半隐居的生活,自己的姓名之类无所谓了,同时也透露自己因酒醉之深而忘记而糊涂了。接着写他在洛阳住处的环境及爱好。他“家虽贫,不至寒馁”,这是半隐居生活的生活条件。从五十八岁到六十七岁十年中,白居易先后在洛阳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官职,其中除河南尹两年外,另外两个官职都是一种加官,并非实职,可以领到薪俸但不用于实事,很清闲。这种既当官又无实职的生活,白居易称为“中隐”。他在《中隐》一诗中说过,不做官便要有冻馁之苦,做高官便要有忧患,“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实际上这是一种半隐居的生活,陶醉于饮酒、作诗,这就点出了“醉吟先生”的题意。

  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研究佛学,与佛教朋友、诗友、酒友交官,听歌吟诗,饮酒、官山水,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

  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因此表面上“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认为沉迷在醉吟之中是“幸甚,幸甚”,其实内心并非真的一味快乐“自适”。他的“吟罢自哂”是一种苦笑。因为传主“醉复醒,醒复吟”,“醉吟相仍”,整日在昏昏沉沉之中。这种状态决非是正常的生活,也决非是真正的内心快乐。他醉吟的目的,是为了“得全于酒”,借酒麻醉自己,避开政治斗争,免祸求全。所以传主纵情诗酒,在表面的闲适中还隐藏着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悲哀、沉重的失落感和内心苦闷。白居易在早年曾写过许多讽谕诗,为民叫苦,干预现实;作为一个左拾遗的谏官,也曾尽过职责。而到了晚年,思想消沉,竟成了“醉吟先生”。究其原因,首先不能不归结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造成的精神上政治上的压抑;其次是白居易自己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晚年几乎完全倾向“独善其身”。另外,他还受佛道的影响,使自己的晚年既在佛道中找寄托,又使自己的思想更趋于消极。

  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全文从头至尾能紧扣题目中“醉吟”二字,围绕传主别号展开描写与议论,塑造了晚年白居易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陈兰村编.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07月:112-118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雨急云飞,惊散暮(mù)¹,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²,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gū)(pú)³零乱秋声咽(yè)。梦断酒醒时,倚危樯(qiáng)清绝。
译文:一场秋风急雨,惊散了傍晚的乌鸦,雨过之后,天气豁然开朗,一会儿一轮月月高悬夜空,发出了清冷的月光。 秋柳枝条稀疏,在暮色中模糊不清,几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发出忽月忽灭的亮光,乘舟扬帆,满湖水气上升,在月色下朦胧苍茫看不分月,水中杂乱的菰蒲被秋风吹得摇曳零乱,发出瑟瑟悲鸣的凄切声响,酒醒梦断时,倚着桅杆心中更加悲伤凄切了。
注释:吴兴:今浙江湖州。¹惊散暮鸦:傍晚的乌鸦被惊散。²低迷:模糊的样子。³菰蒲:菰草和蒲草。⁴秋声咽:西风声音凄切。⁵危樯:船上高耸(sǒng)的桅杆。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心折¹。长庚(gēng)²光怒,群盗³纵横,逆胡猖(chāng)(jué)。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sāi)(yuán)(zhī)隔长江,唾(tuò)(hú)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¹⁰
译文:悲伤到心中摧折,连金星都发怒了,国难当头之时出现叛乱,金兵入侵嚣张到了极点。想要引来天河之水,洗掉中原被敌人屠杀的同胞血肉。徽、钦二帝现在又在何处?目前南宋和金的边境只有一江之隔,形势更是十分危急。而自己再有壮志也不过与南朝时的王处仲一样,白白击碎唾壶,空有决心而无所可为,甚至还不如王处仲,连悲歌也是欲唱不能。自己在万里之外的吴兴漂泊避乱,还时刻不忘被金兵掳走的二主,时时为国事多艰,君主多难而痛哭流涕。
注释:¹心折:心中摧折,伤心之极。²长庚:金星。据《史记·天官书》载,金星主兵戈之事。³群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济南知府刘豫叛宋降金。三年,苗傅、刘正彦作乱,逼迫高宗传位太子,兵败被杀。⁴猖獗:亦作“ 猖蹶 ”,任意横行。⁵两宫:指徽(huī)、钦(qīn)二帝。⁶塞垣:南宋与金国,夹岸陈兵,只隔长江一水。塞,边境。⁷唾壶:借喻词人自己不能亲自杀敌雪耻的悲愤心情。⁸龙沙:沙漠边远之地,指徽、钦二帝幽囚之所。⁹孤臣:词人自指。¹⁰吴越:古代的吴国、赵国,今江浙一带,为南宋政府所在地。

  该词上片写景,开头便写了“雨急云飞”的自然景象,这是词人对当时政治形势危急险恶的形象暗示。 “暮天凉月”点明时令与具体时间——在秋季的某一天暴雨过后,从傍晚到晚上。接着由景及人,写词人泛舟湖上所见的两岸景色:秋柳枝条稀疏,萤火虫发出忽明忽灭的光。词人在这里抹上一层阴暗、凄凉的色彩,表达了词人凄切、悲怆之情。接着由远及近,看见满湖水气上升,听到水中杂乱的菰蒲被秋风吹得发出瑟瑟悲鸣的凄切声响。这里词人既写了景色,又写到了声音,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词中所刻画的意境更显得清冷寂寥。在一片凄惋的秋景中,词人心中充满无比深沉的悲愁,只好借酒浇愁,以醉解千愁了。

  下片是抒情, “心折,长庚光怒”,由情及景,把词人郁积在心的满腔悲愤,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心折”两字比喻伤心到了极点。词人在这里用“心折”是承上启下的,既说明悲伤的程度,又展示了下文由景及情联想到了的国难国耻:金人气焰猖狂,几年前掳走徽钦二帝,现在又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好河山,长江竟成了国家的边界。自己和抗战派人士则受到压抑,只能悲歌哭泣,无力挽救天下,洗雪国耻。“群盗猖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群盗”指卖国求荣甘当金人走狗的汉奸与投降派,如黄潜善、刘豫之流;一种解释认为“群盗”是反语,指被投降派诬蔑为“盗”的风起云涌的抗金义兵。两种解释都认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是对当时形势的高度概括。“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则是全词的主旋律,集中体现了抗战派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收复中原,洗雪国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词最后两句,将“爱国”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亦是当时的时代环境使然。

  该词在写法上主要应用的是情景交融,上片所写的凄凉暗淡的景物,既包含着词人悲凉抑郁的感情,又暗寓着动荡危亡的政治局面;下片提到的“长庚”、“天河”,也是词人抬头所见的空中星宿。词人从此展开联想,进行议论和抒情,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年:160-161页

shízhōumàn ·yǒuqiūxīngzhōuzhōngzuò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yúnfēi jīngsàn wēinòngliángyuè shuíjiāshūliǔ diǎnliúyíngmíngmiè fānfēngshǐ mǎnyānshuǐcāngmáng língluànqiūshēng mèngduànjiǔxǐngshí wēiqiángqīngjué 
xīnshé chánggēngguāng qúndàozònghéng chāngjué wǎntiān zhōngyuángāoxuè liǎnggōngchù sàiyuánzhīchángjiāng tuòkōngbēiquē wànxiǎnglóngshā chényu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肃王¹与沈元用²同使³(lǔ),馆于燕山愍(mǐn)忠寺。暇(xiá)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qiáng)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jīn)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quē)¹⁰之,凡阙十四字。书毕¹¹,肃王视之,即取笔尽¹²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miù)误四五处,置笔他语¹³,略无矜色。元用骇服¹⁴。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¹⁵也。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北方的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闲暇时无事可做,就一起浏览寺院,偶然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一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纸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肃王说道:“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其可信度一点也不虚假。
注释:¹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之子赵枢,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后出使金国不归。²沈元用:宋朝大臣。³使:出使。⁴虏:指北方的金国。⁵暇:空闲,闲暇。⁶偶俪:对仗工整。⁷素:向来,一向,平时。⁸矜:自夸。⁹书:写,书写。¹⁰阙:通“缺”,缺少。¹¹毕:完。¹²尽:全、都。¹³他语:说别的事情。¹⁴骇服:吃惊佩服。¹⁵诬:虚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