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视园树,槁叶脱梧槚。
邻家馈彘肉,里巷作秋社。
报赛有故常,民欲其敢罢。
勾龙得无羞,土毛旱欲赭。
贫家节□常,素不徼福嘏。
又况禁酒严,罄室覆老瓦。
两男隔邻郡,久未泛归槎。
小儿及二女,嬉戏粗娅姹。
叫啼索梨栗,短裳或露骻。
乃翁老钝极,久困谗口哆。
下体毒痔漏,中脘痼癥瘕。
舂秫裹青箬,杵臼亦旋假。
意以娱幼稚,鲜欢类炙輠。
东墙掘小池,南荣续前厦。
明旦宜鸠匠,窘局笑穷{空工换卦}。
排闷赋此作,鄙俚愧不雅。
清晨视园树,槁叶脱梧槚。
邻家馈彘肉,里巷作秋社。
报赛有故常,民欲其敢罢。
勾龙得无羞,土毛旱欲赭。
贫家节□常,素不徼福嘏。
又况禁酒严,罄室覆老瓦。
两男隔邻郡,久未泛归槎。
小儿及二女,嬉戏粗娅姹。
叫啼索梨栗,短裳或露骻。
乃翁老钝极,久困谗口哆。
下体毒痔漏,中脘痼癥瘕。
舂秫裹青箬,杵臼亦旋假。
意以娱幼稚,鲜欢类炙輠。
东墙掘小池,南荣续前厦。
明旦宜鸠匠,窘局笑穷{空工换卦}。
排闷赋此作,鄙俚愧不雅。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绿玉枝头一粟(sù)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译文:桂树枝叶碧绿莹润,宛如玉琢而成,金黄的花瓣花蕊俏立枝头,黄绿相映,煞是迷人。看到它,便让人联想起酣眠于碧纱帐中的香艳佳人。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吟倚画魂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é)¹不嫁为谁妆?
译文:斜倚画栏,想吟诗歌咏桂花却又难以成篇,于是不禁怀念起唐代的桂花诗仙李贺,想起月中的那棵丹桂树,更是为吴刚感到遗憾。那广寒宫中仙袂飘举的嫦娥,既不嫁人,又为谁而妆扮一新呢?
注释:¹素娥:即月中嫦娥。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首句正面赋其形,次句据此加以引申。这两句一写实一比拟,虚实相映,既生动又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晓风和月步新凉。”在天气初凉的八月金秋,桂花便在晓风中和月光下暗暗地绽放飘香。此句描绘桂花开放的季节和四周的环境,突出了它的幽香和冷艳。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李贺的《梦天》诗中有“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之句;在《神弦别曲》中则有“南山桂树为君死,云衫浅污红脂花”之句。吴刚:传说中的月中老人。据《酉阳杂俎》载,吴刚学仙有过,被谪月中伐桂。桂高五百尺,斧痕随斫随合。这两句就有关桂花的传说展开联想,意趣横生,此二句中一“怀”、“一恨”,无不表达出词人对桂花的珍爱之情。

  “素娥不嫁为谁妆?”嫦娥美丽,但在传说中她又是一位独居月宫中的嫠妇,故词人有此问语,同时也是为了增添词的情趣。之所以提到嫦娥,因为她是月亮的化身、桂花的精魄。

huànshā··绿zhītóuhuáng--máo

绿zhītóuhuángshāzhàngmènghúnxiāngxiǎofēngyuèxīnliáng

yínhuàlán怀huáixiàochíhèngāngé((éé))jiàwèishuízhuāng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诸葛恪(kè)字元逊,(他)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¹的大儿子。恪父瑾面长似驴²。之日,孙权大会³群臣,使人牵之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¹⁰欢笑。乃以¹¹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瑾。诸葛恪跪下来说:“我请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注释:¹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²恪父瑾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³会:聚集,会合。⁴使:让。⁵题:书写,题写。⁶益:增加。⁷因:于是。⁸听:听从。⁹举:全部。¹⁰坐:同“座”,座位。¹¹以:相当于“把、拿、将”。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绿塘摇滟接星津¹,轧(yà)²兰桡(ráo)³入白蘋(pín)
译文: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注释:¹星津:指星河,银河。²轧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³兰桡:对船桨的美称。⁴白蘋: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应为洛神¹波上袜,至今莲蕊(ruǐ)有香尘。
译文: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注释:¹洛神:洛水女神。

  此诗前二句从动态方面描写塘景,后二句则从静态表现塘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突出了塘景的晚间特点。全诗咏莲而不言莲,景物之间衔接紧密,应用典故而有不露痕迹之妙。

  此诗前二句描写塘景,总体上以塘水的“摇滟”和“兰桡轧轧”的动态效果来表现塘景。具体来看,第一句用“接”字把“摇滟”与“星津”这水天两处的景色呈现在读者前,“星津”一词还突出了时间之“晚”;第二句则用“入”字把“兰桡入白蘋”的动态美写得活灵活现。

  后二句并不直接描写莲花,而是以拟人化“洛神”之“袜”将莲叶、花等加以笼统的形容,以“莲蕊”所持有的静态特征来表现塘景,以晚间莲花的唯一标志性特征“有香”再次突出了时间之“晚”。

  全诗咏莲而不言莲,但不仅有浓厚的色泽,而且也有细密的结构,景物与景物之间衔接得极紧极密,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着极其繁富的内容。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 著.“温庭筠”诗集译意.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07月第1版:479
2、 王明居 著.王明居文集:唐诗风格美新探;唐代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06月第1版:231

liánhuā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绿tángyáoyànjiēxīngjīn lánráobáipíng 
yīngwéiluòshénshàng zhìjīnliánruǐyǒuxiāngché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¹高,有仙则名²。水不在深,有龙则灵(líng)³。斯是陋(lòu)(shì),惟吾(wú)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hóng)(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¹⁰。无丝竹¹¹¹²乱耳¹³,无案牍(dú)¹⁴之劳形¹⁵。南阳¹⁶诸葛庐¹⁷,西蜀子云亭。孔子云¹⁸:何陋之有¹⁹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¹在:在于,动词。²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³灵:神奇、灵异。⁴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⁵惟吾德馨: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长到;入:映入。⁷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⁸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⁹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¹⁰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¹¹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¹²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¹³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¹⁴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¹⁵劳形:使身体劳(“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¹⁶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¹⁷庐:简陋的小屋子。¹⁸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¹⁹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深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深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深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深”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深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深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深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深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深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深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深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深标准为最高道深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深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23-125
2、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01期
3、 王君.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J]. 语文建设. 2008(06)
4、 初中生辅导, Assist and Guide for Junio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05年08期
5、 语文教学与研究, Chinese Teaching
6、 Studies, 1982年Z1期

lòushìmíng

liú tángdài 

    shānzàigāo yǒuxiānmíng shuǐzàishēn yǒulónglíng shìlòushì wéixīn táihénshàngjiē绿 cǎoliánqīng tánxiàoyǒuhóng鸿 wǎngláibáidīng tiáoqín yuèjīnjīng zhúzhīluàněr ànzhīláoxíng nányángzhū 西shǔyúntíng kǒngyún lòuzhīyǒu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昨夜扁(piān)¹雨一蓑(suō)²,满江风浪夜如何³
译文: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
注释:¹扁舟:小船。²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³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今朝试¹(juǎn)²孤篷看,依夜青山绿树多³
译文: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篷窗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注释:¹试:尝试。²卷:翻开。³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郁郁层峦¹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译文: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注释:¹层峦:重叠的山岭。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烟波一棹¹知何许?鶗(tí)(jué)²两山相对鸣。
译文: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注释:¹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²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现出对山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风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船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遥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

  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

  第二首写青山绿水,小舟啼鹃,是第一首的延续。诗人在上首着重表现对青山绿树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绘山的青,峰峦重叠,生机勃勃。“郁郁”二字写树,但只通过树阴的浓郁来表达树的茂密,避免了质直的描写。次句承上句“层峦”而来,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写得很轻灵。“去无声”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无声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悄无声息,还使人想到两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无声息,诗人便被这寂静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过前两句,呈现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与第一首所写的满江风浪、漫天雨丝成鲜明对比,使人有置身画中的感觉,分外赏心悦目。

  下半以问句作过渡,导景入情,接得很密,转得很稳。诗人面对着青山绿水,赏玩不尽,忽然一只小船闯入他的视线,冲破濛濛烟水,飘然远飏,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这船引发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设问:那是谁的船?它要往何方?从这一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由对景物的热爱,转而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人,从而勾起了他的羁旅情怀。由此,诗在末尾抒情,但竭力荡开,纯用景语作暗示,说两面山中传来了阵阵杜鹃的啼声。这样的表达十分含蓄,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他写杜鹃啼鸣,正是寄托自己离乡背井的愁思,但出语仍是那么的清绝,令人击节。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山水寂寞,绿树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