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岁李鹤田,我兄事之后八年。有弟有弟来见我,我亦待之如弟然。
八十三岁李鹤田,我兄事之后八年。有弟有弟来见我,我亦待之如弟然。
鹤田鹤田真神仙,读万卷书忘蹄筌。钩银画铁笔下字,咳珠唾玉胸中篇。
鹤田鹤田真神仙,读万卷书忘蹄筌。钩银画铁笔下字,咳珠唾玉胸中篇。
维伯英甫父深斋,我未识之人称贤。相观骨骼听议论,九皋之鸣绍家传。
维伯英甫父深斋,我未识之人称贤。相观骨骼听议论,九皋之鸣绍家传。
□□□□我所敬,论宋勿论唐以前。文名第一欧永叔,诗名第一黄庭坚。
□□□□我所敬,论宋勿论唐以前。文名第一欧永叔,诗名第一黄庭坚。
节义第一文丞相,三士鼎峙撑青天。隐逸第一□□人,拾吾鹤田其谁旃。
节义第一文丞相,三士鼎峙撑青天。隐逸第一□□人,拾吾鹤田其谁旃。
君不见西汉四皓起商颜,羽□□□刘氏绵。又不见东汉子陵卧严滩,足加帝腹摇星躔。
君不见西汉四皓起商颜,羽□□□刘氏绵。又不见东汉子陵卧严滩,足加帝腹摇星躔。
鹤田为严之处则九鼎重,鹤田为皓之出则九鼎安,吾将以子伯英之行卜之焉。
鹤田为严之处则九鼎重,鹤田为皓之出则九鼎安,吾将以子伯英之行卜之焉。

sòngyīng--fānghuí

shísānsuìtiánxiōngshìzhīhòuniányǒuyǒuláijiàndàizhīrán

tiántiánzhēnshénxiānwànjuǎnshūwàngquángōuyínhuàtiěxiàhāizhūtuòxiōngzhōngpiān

wéiyīngshēnzhāiwèishízhīrénchēngxiánxiāngguāntīnglùnjiǔgāozhīmíngshàojiāchuán

suǒjìnglùnsònglùntángqiánwénmíngōuyǒngshūshīmínghuángtíngjiān

jiéwénchéngxiāngsānshìdǐngzhìchēngqīngtiānyǐnrénshítiánshuízhān

jūnjiàn西hànhàoshāngyánliúshìmiányòujiàndōnghànzilíngyántānjiāyáoxīngchán

tiánwèiyánzhīchùjiǔdǐngzhòngtiánwèihàozhīchūjiǔdǐngānjiāngziyīngzhīxíngbozhīyān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姑孰溪
姑孰溪
译文: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译文: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译文: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译文: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译文: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丹阳湖
丹阳湖
译文: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译文: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译文: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译文: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译文: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谢公宅
谢公宅
译文: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译文: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译文: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译文: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译文: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凌歊台
凌歊台
译文: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译文: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译文: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译文: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译文: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桓公井
桓公井
译文: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译文: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译文: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译文: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译文: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慈姥竹
慈姥竹
译文: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译文: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译文: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译文: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译文: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望夫山
望夫山
译文: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译文: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译文: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译文: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译文: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牛渚矶
牛渚矶
译文: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译文: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译文: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译文: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译文: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灵墟山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shúshíyǒng

bái tángdài 

shú
àishuǐxián chéngliúxìng 
yàngōujīng chuígān竿dàishí 
fānxiǎoxiáyǐng àndiéchūnshān 
chùhuànshārén hóngyánwèixiāngshí 

dānyáng
yuánlián fēnghàonánzhǐ 
tiānwàiguī yúnjiānpiànfān 
guīyóuliánshàng niǎo宿huā 
shàozhàoqīngzhōu shēngzhúliúshuǐ 

xiègōngzhái
qīngshānjiāngmíng xiègōngzhái 
zhúrénshēng chízhōngyuèbái 
huāngtíngshuāicǎobiàn fèijǐngcāngtái 
wéiyǒuqīngfēngxián shíshíquánshí 

língxiāotái
kuàngwàngdēngtái táigāorén 
diézhànglièyuǎnkōng huājiānpíng 
xiányúnchuāngyǒu cuìshēngsōngzhú 
lǎnbēishàngwén táiqīnkān 

huángōngjǐng
huángōngmíng fèijǐngcéngwèijié 
shízhòulěngcāngtái hánquánzhànyuè 
qiūláitóngzànluò chūnzhìtáohái 
yuǎnrénhǎnkuī shuínéngjiànqīngchè 

zhú
zhúcuánshíshēng hányānyìngjiāngdǎo 
cuìluòshēn shēngdàihánzǎo 
lóngyíncéngwèitīng fèngchuīyìnghǎo 
xuéliǔdiāo zhēnxīnchángbǎo 

wàngshān
yóngwànglínkōng yuànqínggǎnbié 
jiāngcǎozhīchóu yánhuādànzhēng 
yúnshānwànchóng yīnxìnqiānjué 
chūnqiūlái xiāngshíxiē 

niúzhǔ
juélínchuān liánfēngshìxiāngxiàng 
luànshíliújiān huíchénglàng 
dànjīngqúnxiù jīnglíngzhuàng 
gèngtīngyuán yōuxīnzuìjiāngshàng 

língshān
dīnglìngshìrén xiàngxiān 
liànjiǔdānchéng fāngsuíyún 
sōngluóyōudòng táoxìngshēnyǐnchù 
zhīcénghuà liáohǎiguī 

tiānménshān
jiǒngchūjiāngshàngshān shuāngfēngxiāngduì 
ànyìngsōnghán shífēnlànghuāsuì 
cēnyuǎntiān piāomiǎoqíngxiáwài 
luòzhōuyáo huíshǒuchénqīngǎi 

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关上元时阕。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明月。
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¹,关上元时阕(què)²。谁信京华尘里客³,独上绝塞(sài)看明月。
译文: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离天如此之近,居庸关就建在这山岭之上,关上有古代的云台。又有谁相信京城中追名逐利的过客,独自一人上这辽远的关塞上看明月。
注释: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¹秦关:此处指居庸关。²元时阙:指居庸关云台。³京华尘里客:指在京城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人。⁴绝塞:辽远的关塞。
如此高寒真欲绝,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小立西风吹素帻,人间几度生华发。
如此高寒真欲绝¹,眼底千山,一半溶溶²白。小立西风吹素帻(zé)³,人间几度生华发
译文:站在这样的地方真是达到了高寒的极至,俯首望去群山尽收,山顶的一半白雪覆盖。一阵西风吹过,掠起包头素巾,露出头上的白发,让人感慨时光匆匆。
注释:¹真欲绝:谓真是达到了高寒的极至。²溶溶:明净洁白貌。³素帻:白色包头巾。⁴华发:花白头发。

  这首词上片写景,深夜无眠,独自郊外,明光中更添几多寂寞。下片追忆时光,却不知时光去了何处。此词不像传统的悼故人词,以景寄情,以忧代思,更显孤独,思念心切。

  去居庸关给王国维的感觉大概是从李白《蜀道难》的“连峰去天不盈尺”引起的。“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关上元时阙”是写实,颇有些“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但“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明月”,却不尽是唐人那种“边愁”的感慨。“京华尘里客”用的本是“京洛尘”的典故。现在王国维也离开故乡到京城来了,他刚一来就对京城这个名利场极不适应,当别人在名利场中相煎相轧尚且不暇的时候,他却独自一个人在月明的夜晚来到长城寻找自己的世界。站在长城上观赏明月,那开阔的视野、光明的胸襟和透彻的思考反省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如此高寒真欲绝”也是写实,而词中“高寒”,却因“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的境界而似乎有某种象征的含义在。“溶溶白”写的是月色,但“明月如霜”,月色在古典诗词中给人的联想就常常就是寒冷的霜雪。所以,“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在这里就兼有了杜甫“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因此,这“高寒”的环境虽然是写实,而“高寒”的品质却有一种引人深思联想的作用,它代表了一种冷静、睿智而又孤寂的境界。所谓“京华尘里客”,都是热衷的、短视的。作者身为“京华尘里客”却追求那种冷静与睿智的境界,自然就成了一只“孤雁”,不得不忍受与睿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尘世间的好处,只能增加人的痛苦与孤独。

  “小立西风吹素帻”作者强调自己戴的是“素帻”,这就令人联想到一种没有受到过尘埃污染的“本然”的品格。“素帻”在古代常用于丧事,所以在这里也有可能是用这个词来暗指他自己遭遇丧事的不幸。

  因为作者本是要借长城明月的开阔皎洁来排遣内心的悲伤,最终却仍然回到“人间几度生华发”的悲伤。词中那种高远、皎洁而又寒冷之至的境界,可以引发读者产生比《减字木兰花·乱山四倚》更为广泛的联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局,2006:316-320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wèi)¹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²
译文: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注释:¹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²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¹添两行泪,寄向故园²流。
译文: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注释:¹凭:请求。²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西guòwèizhōujiànwèishuǐqínchuān

cénshēn tángdài 

wèishuǐdōngliú shídàoyōngzhōu 
píngtiānliǎnghánglèi xiàngyuánli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shí)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注释: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鸣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注释: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4、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63-1367

shízhōngshān

shì sòngdài 

     shuǐjīng yún  péngzhīkǒuyǒushízhōngshānyān  yuánwéixiàlínshēntán wēifēnglàng shuǐshíxiāng shēnghóngzhōng shìshuō rénchángzhī jīnzhōngqìngzhìshuǐzhōng suīfēnglàngnéngmíng érkuàngshí zhìtángshǐfǎng访zōng shuāngshítánshàng kòuérlíngzhī nánshēnghán běiyīnqīngyuè zhǐxiǎngténg yùnxiē wéizhī ránshìshuō yóuzhī shízhīkēngrányǒushēngzhě suǒzàijiēshì érzhōngmíng zāi 

    yuánfēngniánliùyuèdīngchǒu ānzhōuxíngshìlín érzhǎngmàijiāngráozhīxīngwèi sòngzhīzhìkǒu yīnguānsuǒwèishízhōngzhě sēngshǐ使xiǎotóngchí luànshíjiānèrkòuzhī kōngkōngyān xiàoérxìn zhìyuèmíng màichéngxiǎozhōu zhìjuéxià shíqiānchǐ měngshòuguǐ sēnránrén érshānshàng wénrénshēngjīng zhézhéyúnxiāojiān yòuyǒuruòlǎorénqiěxiàoshānzhōngzhě huòyuēguàn fāngxīndònghuán érshēngshuǐshàng chēnghóngzhōngjué zhōurénkǒng ércházhī shānxiàjiēshíxuéxià zhīqiǎnshēn wēiyān hándànpéngpàiérwéi zhōuhuízhìliǎngshānjiān jiānggǎngkǒu yǒushídāngzhōngliú zuòbǎirén kōngzhōngérduōqiào fēngshuǐxiāngtūn yǒukuǎnkǎntāngzhīshēng xiàngzhīchēnghóngzhěxiāngyìng yuèzuòyān yīnxiàowèimàiyuē  shízhī chēnghóngzhě zhōujǐngwángzhī kuǎnkǎntāngzhě wèizhuāngzhīzhōng zhīrén  

    shìjiàněrwén érduànyǒu  yuánzhīsuǒjiànwén dàitóng éryánzhīxiáng shìzhōngkěnxiǎozhōujuézhīxià néngzhī érgōngshuǐshīsuīzhīérnéngyán shìsuǒchuán érlòuzhěnǎijīnkǎoérqiúzhī wéishí shìzhī gàitànyuánzhījiǎn érxiàozhīlòu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¹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²
注释:¹藉草:以草荐地而坐。²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谁擫(yè)昭华¹吹古调²,散花便满衣裾(jū)。只疑幽梦在清都³。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¹昭华:即玉管。²古调: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³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línjiāngxiān··shìwènméihuāchùhǎo--zhāngxiàoxiáng

shìwènméihuāchùhǎojūncǎoxié西yuánqīngpiànchéntiānyúnsuìliǎngshùshū

shuízhāohuáchuīdiàosànhuā便biànmǎnzhǐyōumèngzàiqīngdōuxīngyǐngzhuǎnshuāngzhòngyuèhu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