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喜佯狂叟,穷途说共财。
忽辞酒仙市,径上客星台。
鼓枻携支遁,过门忆老莱。
恐劳难黍具,或可致新醅。
每喜佯狂叟,穷途说共财。
忽辞酒仙市,径上客星台。
鼓枻携支遁,过门忆老莱。
恐劳难黍具,或可致新醅。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细雨茸(róng)¹湿楝(liàn)²花,南风树树熟枇(pí)(pá)³
译文: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注释:¹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²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³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徐行¹不记山深浅²,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注释:¹徐行:慢慢地走。²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17页

tiānpíngshānzhōng

yáng míngdài 

róngróngshī湿liànhuā nánfēngshùshùshú 
xíngshānshēnqiǎn yīngsòngdàojiā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¹如今忽四明。
译文:我曾经奔波在全国各地做官,唯独没有在国家的东面州郡做官,但是现在我却突然受命来到了四明州。
注释: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¹行李:使者,指作者自己。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海接三韩¹诸岛近,江分七堰(yàn)两潮平。
译文:这里的海域连接三韩,很多岛屿距离四明很近,江水分了七座堤堰,潮水连成一片。
注释:¹三韩: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译文:打算向当地宣布朝廷宽大的政策,国家清明暖和我要劝勉百姓努力耕作。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顶踵(zhǒng)¹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译文:我之所以摩顶放踵是因为身受朝廷恩典没有报答,奔波驱驰怎敢抱怨劳碌一生。
注释:¹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给摩伤了。形容不怕劳苦,不顾身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摘自《孟子尽心上》,解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

  首句“四征”指诗人曾奔波于多地任职,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 且作者到泉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

  “四征惟是欠东征”,作者抱以乐观的态度,在诗人看来,赴明州做官是他完成“四征”的一部分。并且描写了明州地理环境的独特,表现了他对知明州的期望。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结合“顶踵”“何敢叹劳生”等词的理解可知,作者对赴明州做官持乐观态度,且有足够信心,也表现了他不抱怨劳苦的命运,一心报国。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作者对上任已经有了计划,准备宽大宣讲朝廷诏书,趁天气清明和暖,劝导当地耕种,足以见他对治理好明州的信心。作者将不辞辛劳,竭力报效国恩,为国驱驰,而不抱怨波折的仕途和劳碌的命运。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树多悲风¹,海水扬其波²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²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利剑¹不在掌,结友²何须³多?
译文: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注释:¹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²结友:交朋友。³何须:何必,何用。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不见剑(lí)间雀,见鹞(yào)¹自投罗²
译文:你没有看见剑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注释:¹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²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罗家¹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译文: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注释:¹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拔剑捎(shāo)¹罗网,黄雀得飞飞。
译文: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注释:¹捎: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飞飞¹(mó)²苍天,来下谢少年。
译文: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¹飞飞:自由飞行貌。²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天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恶,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显然,“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难之后所感到的轻快和愉悦。诚然,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会减退了。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资料:
1、 李文初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58-259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译文:天如果不降霜雪,四季常青的松树可能还不如一棵小草。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地若¹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译文:地上如果没有高山大河,就没有人看中平坦的道路。
注释:¹若:如果。
一日天无风,四溟波尽息。
一日天无风,四溟(míng)¹波尽息。
译文:一天不吹风,四海之内的波澜就会全部平息。
注释:¹四溟:四海。
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
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
译文:人的内心就算没有风吹过,也会有百尺高的波浪澎湃。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数声鶗(tí)(jué)¹,又报芳菲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译文:杜鹃声声,又来向人们报道春时光景即将逝去。惜春人更是想将那残花折下,挽留点点春意。不料梅更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看那庭中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随风飞絮如飘雪。
注释:¹鶗鴂:即子规、杜鹃。²芳菲:花草,亦指春时光景。³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赋《杨柳枝词》"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以喻家妓小蛮。后传入乐府,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⁴飞花雪:指柳絮。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莫把¹幺弦²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³。(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译文: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细弦能够诉说出极致的怨恨。天不会老去,爱情也永远不会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注释:¹把:持,握。²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³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这首《千秋岁》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源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从“又”字看,他们相爱已经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这伤情却和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残红折”之举动。所谓“残红”,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贞的爱情。一个“折”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摧残的爱情的无比珍惜。紧接着“雨轻风色暴,梅更青时节”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表面上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用的是语意双关,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梅更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更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便是灾难了。青春初恋遭此打击,情何以堪!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声中归去。被冷落的受害者这时也和柳树一样,一任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换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这种极怨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思”,谐音双关。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含蓄又发越,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qiānqiūsuì ·shùshēngjué

zhāngxiān sòngdài 

shùshēngjué yòubàofāngfēixiē chūngèngcánhóngzhé qīngfēngbào méiqīngshíjié yǒngfēngliǔ rénjìnfēihuāxuě  (fēihuāxuězuò huāfēixuě )
yāoxián yuànxiánnéngshuō tiānlǎo qíngnánjué xīnshuāngwǎng zhōngyǒuqiānqiānjié guò dōngchuāngwèibáiníngcányuè  (níngcányuèzuò dēngmiè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