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怪底冷,前此已重阳。渐逼裤襦节,稍闻炭火香。
朝来怪底冷,前此已重阳。渐逼裤襦节,稍闻炭火香。
烟岚向冬净,橘柚得霜黄。岭表虽多暑,天时亦有常。
烟岚向冬净,橘柚得霜黄。岭表虽多暑,天时亦有常。

rénchénjiǔyuèèrshísānshǐhánshīzhī--tánggēng

cháoláiguàilěngqiánzhòngyángjiànjiéshāowéntànhuǒxiāng

yānlánxiàngdōngjìngyòushuānghuánglǐngbiǎosuīduōshǔtiānshíyǒucháng

唐庚

唐庚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zōu)(jì)¹八尺²有余,而形貌昳(yì)³。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shú)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¹⁰,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¹¹。暮寝¹²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¹³,私¹⁴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注释: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齐王:即齐威王。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¹修:长,这里指身高。²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³昳丽:光艳美丽。⁴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⁵窥镜:照镜子。⁶孰:谁,哪一个。⁷与:和……比。⁸及:比得上。⁹旦日:明日,第二天。¹⁰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¹¹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¹²寝:躺,卧。¹³美我者:以我为美。¹⁴私:偏爱,动词。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¹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²。今齐地³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bì)甚矣。”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注释:¹诚知:确实知道。²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³地:土地,疆域。⁴方:方圆纵横。⁵宫妇:宫中的姬妾。⁶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⁷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之:音节助词,不译。⁸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王曰:“善¹。”乃²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³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jiàn)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期(jī)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¹⁰
译文: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注释:¹善:好。²乃:于是,就。³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⁴受:给予,付予。⁵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⁶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⁷时时而间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⁸期年:满一年。期:满。⁹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¹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句解】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神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句解】插笔介绍徐公,说明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为邹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现实依据。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句解】邹忌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这句话的语气应带有疑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焦虑,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问语气,表现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心理。与后文“畏我”呼应。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句解】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怀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句解】“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邹忌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在会见徐公后,又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这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终于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句话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xiāo)¹一刻²值千金,花有清香³月有阴
译文:春夜,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注释:¹春宵:春夜。²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³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⁴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歌管¹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着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注释:¹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苏轼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富贵人家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充分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这两句写的是春夜美景、光阴的珍贵。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因为花儿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这两句诗构成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这里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的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戏耍、玩乐、享受的情景。诗人描绘那些留连光景,在春夜轻吹低唱的人们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夜春景,更显得珍贵。

  这首诗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chūnxiāo

shì sòngdài 

chūnxiāozhíqiānjīn huāyǒuqīngxiāngyuèyǒuyīn 
guǎnlóutáishěng qiūqiānyuànluòchénchén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¹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传》,慨(kǎi)²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³,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zhì)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zhé)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年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采因当让贤于这个人,(因为他的文采比我)高出一截!”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注释:¹洵:苏洵,苏轼父亲。²慨然:感慨地。³滂: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⁴磔裂:分割;割裂。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xǐ)知徐州¹。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²,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³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běn)(chā)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¹⁰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¹¹以守,卒全¹²其城。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城墙六尺高度(三版高度)的地方才没有被水没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事情过后,他又请求点拨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修筑堤岸,年防来年出现类似情况。朝廷同意了苏轼的做法。
注释:¹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²败:倒塌。³谁与:与谁。⁴诣:拜访。⁵卒:终于。⁶虽:即使。⁷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⁸畚锸:箕畚铁锹。⁹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¹⁰庐:搭起茅屋。¹¹堵:古墙体单位,长于高各一丈为一堵。¹²全:保全。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初,祖宗时,差役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póu)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xū)²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译文: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年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注释:¹差役:旧时在官府里当差的人。²猾胥:刁滑的小吏。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年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年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卧来扶不起,唯¹向主人嘶(sī)²
译文:老马卧下后就不能站起来了,只能向主人发出一声声的嘶叫。
注释:¹唯:只有。²嘶:马叫。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译文:最让它惆怅的是东郊的道路,下过秋雨后都变成了稀泥。

lǎo--yáo

láiwéixiàngzhǔrén

chóuchàngdōngjiāodàoqiūláizuò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¹微开²
译文:春的气息年年自东南方向传来,盛产好茶的武夷山与北苑均处在建州的建溪之滨,而建州又位于祖国的东南,因而每年都是最先沐浴到春的暖意。
注释:章岷:宋浦城人,字伯镇,天圣进士,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评比茶叶品质优劣,盛行于北宋。¹冰:一作“水”。²开:指水流动。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译文:这不,溪中寒冰微开,溪边“嘉茗”抽芽,这茶好得那可是名冠天下,历史久远得无法考证,传说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而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新雷¹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²去。
译文:每当新雷初发,家家户户便嬉笑着登上云雾缭绕的茶山。
注释:¹新雷:春天第一次打雷。²穿云:伴着云雾上山采茶。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露芽¹错落²一番荣,缀(zhuì)玉含珠散嘉树³
译文:那满树错落有致的茶芽,沾着晶莹如玉的露珠,显得是那么的葱茏繁茂。
注释:¹露芽:带露茶芽。²错落:交错缤纷。³嘉树:《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茶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终朝采掇(duō)未盈襜(chān)¹,唯求精粹不敢贪。
译文:整整一个上午的采摘,还未能装满衣服前襟提起的那一小兜,为了确保茶芽采摘的精致,而不敢有些许的贪心。
注释:¹盈襜:采得不多,还没有装满。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研膏焙乳¹有雅制,方中²圭兮³圆中蟾
译文: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如研膏、烘焙等等,均精工细作,力求完美。制成的茶饼,方如圭,圆似月,精美绝伦。
注释:¹研膏焙乳:这里是说,怎样把茶叶研磨成粉状,怎样调制成茶汤,都有一定的制式。²方中:方形茶则量取茶粉。³圭分:茶匙。⁴园中蟾:茶匙在碗中搅动茶面如蟾状。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北苑¹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²先斗美。
译文:北苑的官员,为了给朝廷与皇帝献上最好的贡茶。茶官、茶人等一干群雄,在产地建州先展开了斗茶比赛。
注释:¹北苑:在福建建安,是龙凤贡茶的产地。²雄豪:茶农或地方官。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鼎磨云外¹首山²铜,瓶携江上中泠(líng)³
译文:斗茶用的茶碾,那可是用轩辕黄帝曾经采铜制鼎的首山所产之铜铸成。瓶中盛满用于斗茶的山泉水,堪比天下第一的长江中泠泉水。
注释:¹云外:山极高。²首山:在中。³泠水:即中泠泉,天下第一泉。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黄金碾畔绿尘¹飞,碧玉瓯(ōu)中翠涛²起。
译文:在闪着黄金般光芒的茶碾里,细细地研磨如此的好茶,轻轻扬起的茶尘。似乎还带着茶芽那鲜艳的绿色。如紫玉一般的瓷茶盏中,随着点茶的击拂而升起的茶沫,如雪一样的洁白,像波涛一般的涌起。
注释:¹绿尘:绿色粉末状茶叶。²翠涛:绿色茶汤。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茶味兮轻醍(tí)()¹,斗茶香兮薄兰芷²
译文:斗茶就是斗味,看谁的茶味赛过醍醐;斗茶就是斗香,看谁的茶香超过兰芷。
注释:¹醍醐:牛奶提炼出的一种极好的酥酪。意为茶味胜过醍醐。²兰芷:兰、芷以香著称。意为茶香胜过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其间品第¹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²
译文:这期间的现场比拼,茶的色、香、味品质的高低,那可是众目睽睽,众人指点,来不得半点的欺瞒。
注释:¹品第:名次、等级。²十目视而十手指:指斗茶时大家都在手指、目盯着。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胜若登仙¹不可攀,输同降将²无穷耻。
译文:斗茶获胜者,高兴得犹如登仙一般的得意忘形。而斗茶失败者,就如同战场上投降的败将一般,垂头丧气异常羞耻。
注释:¹胜若登仙:斗茶胜则如同成仙。²输同降将:斗茶输则如同投降的将军。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xū)(jiē)天产石上英¹,论功不愧阶前冥²
译文:哎呀,这茶好得就像是天上仙界的石上精英,优秀的品质无愧于台阶前有灵性的蓂草。
注释:¹石上英:产于山石之上的好茶。²冥:一种瑞草。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译文:任何人的昏浊状态,喝了这茶都可以澄清,哪怕是迷糊了千日的深醉,品了这茶后,也能清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líng)¹却得闻雷霆。
译文:屈原用这茶作为祭品,来招楚怀王的魂魄回归故里。被杜康灌醉而毫无知觉的刘伶,就是饮了这茶,才得以醒来而听到了雷霆之声。
注释:¹刘伶:西晋人,嗜酒。此句谓刘伶对茶则发雷霆之怒。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卢仝(tóng)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译文:茶的功效如此了得,卢仝能不为茶而创作《七碗茶歌》吗?陆羽为茶而写“经”,那也是必须的。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¹
译文: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中,哪会没有饮茶的茶界名人?
注释:¹茶星:茶界名人。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商山丈人¹休茹²芝,首阳先生³休采薇。
译文: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商山四皓何必苦苦寻找灵芝食用;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又何至于采摘野菜充饥。
注释:¹商山丈人:秦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岁,号称商山四皓。²茹:吃。此句谓商山丈人不要吃芝应该吃茶。³首阳先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反对周武王伐,不食周粟而死。此句谓伯夷、叔齐不要采薇而食应吃茶。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译文:长安酒价因茶减价,成都的药市因茶凋敝。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译文:人生在世,不如寻一出风景如画之地,静静地品一盏好茶,安享卢仝一般两腋生风、飘飘欲飞的惬意与美妙。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译文:茶事高尚,你不要羡慕花间女郎斗草以赢得珠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