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身作长城梦,南五湖天北济淮。
重听吴歈怜我老,忆骑塞马与君偕。
田园粗有何须侈,子婿俱贤岂不佳。
七十六翁如未死,便邮一纸更忘怀。
长桥身作长城梦,南五湖天北济淮。
重听吴歈怜我老,忆骑塞马与君偕。
田园粗有何须侈,子婿俱贤岂不佳。
七十六翁如未死,便邮一纸更忘怀。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西蜀樱(yīng)桃也自红¹,野人²相赠满筠(yún)³
译文: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注释:朱樱:红樱桃。¹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²野人:指平民百姓。³筠笼:竹篮。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数回细写¹²仍破,万颗匀圆³讶许同
译文: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注释:¹细写:轻轻倾倒。²愁:恐怕,担心。³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⁴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忆昨赐沾¹门下省²,退朝擎(qíng)出大明宫³
译文: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注释:¹沾:接受恩泽。²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³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金盘玉箸(zhù)¹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²
译文: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注释:¹玉箸:华丽的筷子。²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满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满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满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rénsòngzhūyīng--

西shǔyīngtáohóngrénxiāngzèngmǎnyúnlóng

shùhuíxiěchóuréngwànyúnyuántóng

zuózhānménxiàshěng退tuìcháoqíngchūmínggōng

jīnpánzhùxiāochángxīnrènzhuǎnpéng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重阳初启(qǐ)¹,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chán)至,连翩(piān)霜雁来。
注释:¹启节: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¹才。
注释:¹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
抱琴开野室¹,携酒对情人。
译文:怀抱着琴,推开山居房门,拿起酒杯于自己的爱人对饮。
注释:¹野室:山野中的房屋。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译文: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花朵盛开的树林池塘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

shānfēizuò--wáng

bàoqínkāishìxiéjiǔduìqíngrénlíntánghuāyuèxiàbiéshìjiāchūn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魏帝¹营八极,蚁观一祢(mí)²
译文: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祢衡却把曹操当做虫蚁一样看待。
注释: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¹魏帝:魏武帝曹操。²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黄祖¹斗筲(shāo)²,杀之受恶名。
译文: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
注释:¹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²斗筲人:谓小人。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吴江赋鹦鹉¹,落笔超群英。
译文: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
注释:¹“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译文: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zhì)(è)¹啄孤凤²,千春³伤我情。
译文: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
注释:¹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²孤凤:喻祢衡。³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译文: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¹
译文: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
注释:¹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至今芳洲¹上,兰蕙(huì)不忍生。
译文: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注释: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令人极为痛惜。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3-344 .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张僧繇(yóu)¹于金陵²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³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点其一。须臾(yú),雷电破¹⁰,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¹¹在。
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画上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于是(张僧繇)为其中一条龙点上了眼睛。一会儿,雷电交加,那条龙破壁而出,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仍然留在璧上。
注释:¹张僧繇: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²金陵:今江苏南京市。³每:常常,每每。⁴去:离开。⁵以为:认为。⁶诞:虚妄,荒唐。⁷因:就,于是。⁸须臾:一会儿。⁹破:击破。¹⁰壁:墙壁。¹¹皆:都,全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