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断是合还家,三伏今年暑倍加。
病痛百般营药草,精神一半减菱花。
秋凉断是合还家,三伏今年暑倍加。
病痛百般营药草,精神一半减菱花。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吴会(kuài)¹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²(jiàng)(què),依约蓬丘³。万井千闾富庶(shù),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é)画舸(gě),红粉朱楼。
译文:杭州是个风流之地。人烟稠密,风貌美好,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地建在水边、山坡或山头上。高处如玉的楼台、朱红色的殿阁,高丛华丽,隐隐约约云雾中,犹如蓬莱仙山上的瑶台绛阙,似天上宫阙。城区民宅密集,人口众多,整饬有序,千家万户财富物庶,称雄超越于两浙路的其他十三州。到处都是美人、画舫、红楼。
注释:¹吴会:指杭州。²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这里指雕饰华丽的楼台。³蓬丘:蓬莱仙岛。⁴万井千闾:千家万户。古代八家一井,二十五家一闾。指人口聚集地。⁵雄压:超过,盖过。⁶十三州:泛指江浙地区。⁷触处:到处。⁸青蛾、红粉:指美人。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方面委元侯¹。致讼(sòng)简时丰²,继日欢游。襦(rú)温袴(kù)暖,已扇民讴(ōu)³。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dī)路稳,归去难留。
译文:长官掌管一方军政要务。在你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富庶,百姓无不天天浸处于欢游之中。百姓丰衣足食,传唱《襦袴歌》,讴歌甘雨随车、仁风扇动的惠政仁德。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得到重用,即将命前锋之车开路,重整舟楫渡过巨川大河,去施展自己的匡世济时的大志,会驾着车驾去做宰相。到那时,百姓也难以挽留你了。
注释:¹元侯:地方行政长官。²讼简时丰:政治清明,社会富庶。³襦温袴暖,已扇民讴:襦,短衣。袴,裤子。扇,传播。形容地方官施仁政于民,受到人民的爱戴。典故出自《后汉书·廉范传》:东汉廉范,字叔度,任蜀郡太守。前任为防止火灾,严令禁止百姓晚间点灯夜作,但很多人仍偷偷地夜作,火灾依然不断。廉范到任,废除旧令,让人储水备灾。百姓称便,生产发展,民物丰盛。民间作歌颂扬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短袄)今五绔。”⁴旦暮:早晚。⁵锋车:战车。这里指的是长官的车驾。⁶命驾:驱车前往。⁷济川舟:宰相。

ruìzhèèrzhīèr··nándiào--liǔyǒng

huìfēngliúrényānhǎogāoxiàshuǐshāntóuyáotáijiàngquēyuēpéngqiūwànjǐngqiānshùxióngshísānzhōuchùchùqīngéhuàhóngfěnzhūlóufāngmiànwěiyuánhóuzhìsòngjiǎnshífēnghuānyóuwēnnuǎnshànmínōudànfēngchēmìngjiàzhòngzhěngchuānzhōudāngnènshíshāwěnguīnánliú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译文: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桂枝¹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译文: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注释:¹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将入朝。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弱龄¹接光景,矫(jiǎo)翼攀鸿鸾(luán)
译文: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注释:¹弱龄:即少年。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投分¹三十载,荣枯²同所欢。
译文: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注释:¹投分:即缔交。²荣枯:偏义复词,此处偏用荣义。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长吁(xū)望青云,镊(niè)¹坐相看。
译文: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
注释:¹镊白:即镊白发。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译文: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穷与鲍生¹贾,饥从漂母²餐。
译文: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注释:¹鲍生:即鲍叔牙。²漂母:用韩信事,信尝从漂母乞食。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¹来极天人,道²在岂吟叹。
译文: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注释:¹时:指风云感会之时。极天人,此谓显贵之入。²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乐毅¹方适赵,苏秦²初说韩。
译文: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注释:¹乐毅:战国时燕将。²苏秦,战国时策士。方适赵、初说韩,皆言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卷舒¹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译文: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注释:¹卷舒:犹言或进或退,或仕或隐,固在我本人意愿如何,何必空自摧残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辞。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见之明。“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意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可报效祖国,施展才华。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借描绘“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来表达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荡无畏惧的气魄,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意指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吁叹岁月不饶人,人已渐渐年老,蕴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李白用此诗形容自己与元丹丘之间的交情犹如管鲍之交,由于此时李白的境遇有类管仲微贱之时,故在这首诗中有“穷与鲍生贾”之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有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壮情感。虽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对未来仕途充满着希望。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借用典故,诉说功业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犹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诗意寓出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虽然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加上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qiūliànyàoyuànnièbáizèngyuánliùxiōnglínzōng--bái

luòshísuìqiūpíngbīngzhītiānhán

guìzhī绿xuělíngyúnduān

ruòlíngjiēguāngjǐngjiǎopān鸿hóngluán

tóufēnsānshízàiróngtóngsuǒhuān

zhǎngwàngqīngyúnnièbáizuòxiāngkàn

qiūyánxiǎojìngzhuàngdiāowēiguān

qióngbàoshēngjiǎcóngpiàocān

shíláitiānréndàozàiyíntàn

fāngshìzhàoqínchūshuōhán

juǎnshūzàishìkōngcuīcán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禹贡》¹:“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luó),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译文:《禹贡》上说:“青州产铅、松、怪石”,解释的人说:“怪石,就是石头中像玉石的。今齐安江上经常有人捡到好看的石头,和玉石没有区别,多是红黄白色,上面的花纹就像人手指上的螺纹,精巧透明,十分惹可爱。即使画工再好的人也认为绘画比不了这石头的妙处,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怪石”吗?
注释:怪石供:奉献怪石,以供陈设玩赏。¹《禹贡》:我国最早的古地理文献,书中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下文的青州即是古九州之一。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jié)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译文:凡是时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互相比较产生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这样,那么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怪石”了。海外有用“形语”的国家,他们彼此不说话,而是做比划交流。他们用动作比用语言方便多了。要是让我用比划代替言语的话,不也是很难吗?所以说,这些由神秘大自然产生,一下子就创造出来的,在凡人看来就非常的精巧。即使这么说,从禹那时起人们就一直认为这种石头很怪异。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lì)、菱、芡(qiàn)
译文:齐安的小孩到江边游泳,经常捡到奇怪的石头。我用饼子做诱饵与他们交换了石头;没多久,就得了二百九十八枚。大的有寸长,小的像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càn)然。而庐山归宗¹佛印²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译文:其中有个像虎豹,头上还有口鼻眼,我把它当作群石的首领。又得到一个古铜盆子,用它来装石头,再往里面注上水,感觉璀璨发亮的。恰巧庐山的归宗佛印禅师有使者来访,就认为是我用的供品了。
注释:归¹宗: 即归宗寺,原为王羲之故宅, 后舍宅为寺,寺中有王羲之洗墨池。²佛印:僧人, 名了元,与苏轼交好。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lì)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译文:禅师用悟道的眼光观察一切,把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都看成空洞之物、已经不为世事羁绊,视夜明珠和美玉珍宝与瓦砾等同(的超级脱俗之人啊),更何况这种石头呢?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接受把这种东西作为我的供品。灌上墨池水,勉勉强强就当个笑话吧。假如说今后,山僧野人中想要供奉禅师又没钱办好衣食住行而用净水注石头作为供奉的人,都是从我这开始的。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zī)¹之宜²兮,敝(bì)³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càn)兮。
译文: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得体,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衣衫。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晚餐。
注释:¹缁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²宜:合适。指衣服合身。³敝:坏。⁴改为、改造、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⁵适:往。⁶馆:官舍。⁷粲: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一说餐的假借。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¹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译文: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美好,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袍。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菜肴。
注释:¹好:指缁衣美好。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xí)¹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译文: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舒展,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衫。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端上一桌丰盛的好饭。
注释:¹席:宽大舒适。。

  郑风·缁子》诗中洋溢着一种温馨的亲情,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子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子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子。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子),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合体,如何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子,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子,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子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子,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9-150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zhī yòugǎiwéi shìzhīguǎn huánshòuzhīcàn 
zhīhǎo yòugǎizào shìzhīguǎn huánshòuzhīcàn 
zhī yòugǎizuò shìzhīguǎn huánshòuzhīcàn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¹²丰年瑞(ruì)³,丰年事若何
译文: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注释:¹尽:全。²道:讲,说。³丰年瑞:瑞雪兆丰年。⁴若何:如何,怎么样。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¹多。
译文: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注释:¹宜:适合,适宜。

  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9-170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80-1281 .

xuě

luóyǐn tángdài 

jìndàofēngniánruì fēngniánshìruò 
chángānyǒupínzhě wéiruìd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