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惜年年,中秋月自圆。正怜儿女侧,不共弟兄前。
客路惜年年,中秋月自圆。正怜儿女侧,不共弟兄前。
老去一丘壑,人生二顷田。兹游谅何事,清影未能眠。
老去一丘壑,人生二顷田。兹游谅何事,清影未能眠。

yuèshíduìyuè--rènshìlín

niánniánzhōngqiūyuèyuánzhèngliánérgòngxiōngqián

lǎoqiūrénshēngèrqǐngtiányóuliàngshìqīngyǐngwèinéngmián

任士林

任士林

(1253—1309)元庆元鄞县人,字叔实,号松乡。幼颖秀,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不周览。后讲道会稽,授徒钱塘。武宗至大初,荐授湖州安定书院山长。为文沉厚正大,一以理为主。有《松乡集》。 ▶ 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日暖泥融¹雪半消,行(xíng)²芳草马声骄。
译文: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注释:¹泥融:泥泞。²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¹路云遮寺,清马(yì)²村柳拂桥。
译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注释:¹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²清马江:即青马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君意如鸿高的(dí)(dí)¹,我心悬旆(pèi)²正摇摇。
译文: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注释:¹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²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¹逢春一寂寥!
译文: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¹故国:故乡,指长安。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3-1074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¹漠漠²烟如织³,寒山一带伤心碧。暝(míng)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注释:¹平林:平原上的林木。²漠漠:迷蒙貌。³烟如织:暮烟浓密。⁴伤心:极致,非常。此处是说暮山之青。⁵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心阶¹空伫(zhù)²,宿鸟归³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译文: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注释:¹心阶:心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²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³归:一作“回”。⁴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更”一作“连”。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这里的“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mán ·pínglínyānzhī

bái(cún) tángdài 

pínglínyānzhī hánshāndàishāngxīn mínggāolóu yǒurénlóushàngchóu 
jiēkōngzhù 宿niǎoguīfēi chùshìguīchéng chángtínggēngduǎntíng  (gēngduǎntíngzuò liánduǎntíng )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译文:傍晚时分来到山的北面远望,目之所及的景色就算在画中应该也难以表现。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¹
译文:村道上黄色的落叶随风飘落,人们的房屋在湿润的翠绿中微微隐现。
注释:翠¹微:青绿的山色。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译文:樵夫在路雾之外工作,而僧人则沿着水边归去。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一曲谁横笛,蒹(jiān)(jiā)¹白鸟飞。
译文:突然响起阵阵横笛声,不知是谁在吹奏,蒹葭草中一只白色的鸟飞过。
注释:¹蒹葭: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

běishānwǎnwàng

lín sòngdài 

wǎnláishānběijǐng huàyìngfēi 
cūnpiāohuáng rénjiāshī湿cuìwēi 
qiáodāngyúnwàijiàn sēngxiàngshuǐbiānguī 
shuíhéng jiānjiābáiniǎofēi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白雁(yàn)¹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²石边云,醉踏松根³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译文:成群的白色大雁好似秋天里飞起雪片,清冷的露珠使秋夜更凉。扫去石边的云雾,踏碎松下的月影,醉意正浓,在满天星斗之下睡入梦乡。
注释:¹白雁:白色的雁。雁多为黑色,白色的雁较为稀少。元代谢宗可有《咏白雁》诗。²却:除、去。³松根:松树根。

  白雁是深秋的象征。宋彭乘《墨客挥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到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入夜了如何会“白雁乱飞”,曲作者没有讲,但同下半句的“秋似雪”必有关系。这里说“似雪”,是因为秋天满布着白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足见白雁也会同乌鸦那样受到“霜满天”的惊扰。次句续写凉夜露水增重的秋景,依然是清凄的笔调,视点却从天空转移到地面。这样就为人物的出现腾出了环境。

  作者的出场是飘然而至的。“扫却石边云”,古人以为云出石中,故以“云根”作为山石的别名,这里无疑是指夜间岩壁旁近的雾气。作者袍角“扫却”了它们,那就几乎是擦着山石而疾行,也不怕擦碰跌绊,这其间已经透出了作者的酒意。下句“醉踏松根月”,则明明白白承认了自己的醉态。“松根月”是指地面靠近松树树根的月光,明月透过松树的荫盖,落到地上已是斑斑驳驳,作者专寻这样的“月”来“踏”,这就显出了他脚步的趔趄。这样的大醉急行,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果然,他仰面朝天躺倒在地,起初还能瞥望“星斗满天”,随后便将外部世界什么也不放在心上,酣然高眠,“人睡也”。

  短短五句,将人物的旷放超豪,表现得入木三分。五句中分插了“雪”、“露”、“云”、“月”、“星”五个关于天象的名词,或实指,或虚影,颇见巧妙。五句中无不在层层状写露天的夜景,却以人物我行我素的行动超脱待之,显示了旷达的高怀。以起首的“白雁乱飞”与结末的“人睡也”作一对照,更能见出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以“秋居”为题目,而写的是醉后的露宿,这就明显带有“以天地为屋宇,万物于我何与哉”的旷达意味,由此亦可见作者以此为豪、以此为快的情趣。

  秋天年复一年来到人间,面目都是一样的,而到了诗人笔下,它却千变万化。吴西逸这首《清江引·秋居》清淡雅洁、宁静淡泊,像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仙界,这是一位隐君子的精神追求。曲子的整个色调是洁白晶莹的。白雁飞过,虽是秋天但让人感觉在下雪。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突出了对意象的细节描写,来体现自由自在的田园乐趣。该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保持高雅的情操。

参考资料:
1、 素芹注释,元曲三百首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2,第184页

qīngjiāngyǐn··qiū--西

báiyànluànfēiqiūshìxuěqīngshēngliángsǎoquèshíbiānyúnzuìsōnggēnyuèxīngdòumǎntiānrénshuì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燕秦不两立¹,太子²已为虞(yú)³。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qīng)趋。
译文: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注释:¹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²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³虞:忧患,引申为心病。⁴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⁵短计:浅陋的计谋。⁶荆卿:即荆轲。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¹(xùn)²所欲,兵势且见屠³。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yān)
译文: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注释:¹穷年:整年。²徇:顺从。³且见屠:将要被屠杀。⁴微言:密谋;暗中进言。⁵燕都:指燕国首都。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朔风¹动易水,挥爵(jué)²前长驱³。函(hán)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译文: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爵:古代酒器。³长驱:向前奔驰不止。⁴函首:将首级装入匣子。⁵宿怨:指代秦王。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jiǒng)¹耀电光²,掌握罔(wǎng)³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zī)(jū)
译文: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注释:¹炯然:明亮貌。²电光:指匕首。³罔:没有,不是。⁴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⁵造端:开始;开端。⁶趑趄:犹豫,不进貌。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长虹吐白日,仓卒(cù)¹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²
译文: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注释:¹仓卒:即仓猝,匆忙急迫。²“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¹。夷城芟(shān)²七族³,台观皆焚污
译文: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注释:¹“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²芟:割草,引申为除去。³七族:指亲姻家族。⁴台:古代官署名。⁵焚污:谓焚毁玷辱。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始期忧患弭(mǐ)¹,卒动灾祸枢(shū)²。秦皇本诈力³,事与桓(huán)殊。
译文: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注释:¹弭:消除、停止。²枢:枢纽,机关,关键。³诈力:欺诈与暴力。⁴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奈何效曹子¹,实谓勇且愚。世传故²多谬(miù),太史³无且(jū)
译文: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愚蠢更甚。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¹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²故:通“固”,本来。³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⁴征:证明、应验。⁵无且: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参考资料:
1、 龙军.咏荆轲——陶渊明、柳宗元同题诗比较赏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0(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