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何王庙,岁月日已非。熏炉松柏煤,画壁苔藓衣。
未知何王庙,岁月日已非。熏炉松柏煤,画壁苔藓衣。
门空牧竖戏,树老山魈依。田家社酒香,纸窖生光辉。
门空牧竖戏,树老山魈依。田家社酒香,纸窖生光辉。

miào--yáoyōng

wèizhīwángmiàosuìyuèfēixūnsōngbǎiméihuàtáixiǎn

ménkōngshùshùlǎoshānxiāotiánjiāshèjiǔxiāngzhǐjiàoshēngguānghuī

姚镛

姚镛

姚镛(1191~?)(生年据集中《继周圹记》‘馀年将四十而鳏’推定),字希声,号雪篷,又号敬庵,剡溪(今浙江嵊县)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理宗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六年,以平寇功,擢守赣州。因忤帅臣,贬衡阳。嘉熙元年(1237)始离贬所。景定五年(1264)掌教黄岩县学。镛工诗词,有《雪篷集》一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来经节腊,乐事甚悠悠。
老来经节腊,乐事甚悠悠。
译文:老了过农历十二月,值得快乐的事情很多。
不及儿童日,都卢不解愁。
不及儿童日,都(dōu)¹不解愁。
译文:但是比不上孩童的时候,(这些快乐的事情)通通都不能消除我的忧愁。
注释:¹都卢:统统。

shǒusuìèrshǒuèr--tóng

lǎoláijīngjiéshìshényōuyōuértóngdōujiěchóu

为甚夜来添病,强临宝镜,憔悴娇慵。一任钗横鬓乱,永日熏风。恼脂消榴红径里,羞玉减蝶粉丛中。思悠悠,垂帘独坐,传遍熏笼。
为甚夜来添病,强临宝镜,憔悴娇慵。一任钗横鬓乱,永日熏风¹。娇脂消榴红径里,羞玉减蝶粉丛中。思悠悠,垂帘独坐,传遍熏笼²
注释:¹熏风:南风。²熏笼:作熏香及烘干之用。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朦胧。玉人不见,罗裁囊寄,锦写笺封。约在春归,夏来依旧各西东。粉墙花影来疑是,罗帐雨梦断成空。最难忘,屏边瞥见,野外相逢。
朦胧。玉人不见,罗裁囊寄,锦写笺封。约在春归,夏来依旧各西东。粉墙花影来疑是,罗帐雨梦断成空。最难忘,屏边瞥见,野外相逢。
此词写春闺怀人。上片言闺中无聊,强临宝镜。憔悴娇慵,懒于梳妆。垂帘独坐,倚遍熏笼。下片写怀人之情。玉人不见,锦书频寄,约在春归,今已入夏,不见归来。粉墙花影,罗帐梦断,添人愁思。“最难忘”三句,写出了作者的一片深情与相思之苦。全词抒情宛转柔媚,构思精巧细腻。

dié··wèishénláitiānbìng--míng

wèishénláitiānbìngqiánglínbǎojìngqiáocuìjiāoyōngrènchāihéngbìnluànyǒngxūnfēngnǎozhīxiāoliúhóngjìngxiūjiǎndiéfěncóngzhōngyōuyōuchuíliánzuòchuánbiànxūnlóng

ménglóngrénjiànluócáinángjǐnxiějiānfēngyuēzàichūnguīxiàláijiù西dōngfěnqiánghuāyǐngláishìluózhàngmèngduànchéngkōngzuìnánwàngpíngbiānpiējiànwàixiāngféng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残年¹哭知己²,白日下荒台。
译文:残冬时我来到西台,恸哭英勇就义的知己文天祥;时已黄昏,落日照在荒凉的台上。
注释:西台:钓鱼台。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山。¹残年:本义是衰年,这里作残冬解。按文天祥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冬天被害。²知己: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泪落吴江¹水,随潮(cháo)到海回。
译文:当年我在吴江哭祭你的泪水,洒入江中,随着潮水流淌;今天又随着潮头流到我面前,与新泪一起,充满这富春江。
注释:¹吴江:指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严子陵钓鱼台在富春江上。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故衣¹犹染碧²,后土³不怜才
译文:你走了,你那溅满鲜血的朝衣,那血定然已经化碧;天地为何如此不爱惜人才!
注释:¹故衣:死者的遗衣。²碧,碧血,《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³后土:皇天后土,指天地,后土是土地神。⁴怜才:爱惜人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未老山中客¹,唯应赋(fù)八哀²
译文:如今只剩下我,还未步入老年,埋迹山林,无所作为;只能够赋诗悼念,凄伤彷徨。
注释:¹山中客:作者自称。²《八哀》:杜甫有《八哀》诗,哀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璡、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位唐朝有名的文臣武将。

  这是首哭祭诗。全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中表现作者对文天祥的哀痛和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

  诗平平而起,先说明时间地点:正当岁末,来到西台,一轮寒日,匆匆西坠。这联诗,“知己”二字是主脑。谢翱年轻时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任咨议参军。二人互相激励,立志为国捐躯。后文天祥兵败被俘,谢翱隐居南方。文天祥死后,谢翱每年都要设位哭祭,进行悼念。“知己”二字,强调了二人的生死交谊,也唯有哭知己,才会如此伤心。诗中写的设祭时的场景,虽然是直述现实,但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于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悲伤的泪水似雨点般地洒下来。

  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这样写,涵义很丰富,不直说现在的哭,却把现在的哭衬托得更加生动。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

  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谢翱这年四十二岁,所以自称未老。然而这“未老”二字,蕴涵深义,是相对文天祥而言。故人已死多年,自己含辱偷生,内心十分伤痛,他觉得这样活着毫无意趣,恨不得早日与文天祥相会于地下,所以“未老”反而增加一重伤心、一重负担。这心思,正与清黄仲则“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相同。这两联,仍然是平铺直叙,但情感深厚。任士林说谢翱“所作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尤善叙事”(《宋遗民传·谢翱传》)。任士林如此概括谢翱诗,很有见地。

  这首哭祭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感叹文天祥一木难支倾倒的大厦,从而国亡身死,是大多数遗民的共同感情,因为谢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所以这诗所流露的情感格外深厚。需要说明的是,元政权对宋遗民悼念文天祥采取的是宽容理解的态度,当时已在元朝任职的人中,也有不少人写悼念文天祥的诗。如虞集就在《挽文丞相》诗中,对文天祥极力赞扬,并抒发“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那样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官居学士的徐世隆甚至公开说元帝的不是,指出“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正因为如此宽松的政策,一大批宋末遗民的爱国诗词得以保存下来。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57-1458页

西táisuǒ

xièáo sòngdài 

cánniánzhī báixiàhuāngtái 
lèiluòjiāngshuǐ suícháodàohǎihuí 
yóurǎn hòuliáncái 
wèilǎoshānzhōng wéiyīngāi 

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半明半昧(mèi)¹星,三点两点雨。
译文:天上闪烁着半明半暗的星光,空中飘落三点两点小雨。
注释:¹昧:昏暗。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译文:梧桐树儿已经感受到了秋意,叶叶间有说不完的话语。

jiēxià

yuánméi qīngdài 

bànmíngbànmèixīng sāndiǎnliǎngdiǎn 
tóngzhīqiūlái xiāng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打麦打麦,彭彭魄(pò)¹,声在山南应山北。
译文: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音发在山南,回声响在山北。
注释:¹彭彭魄魄:象声词,打麦的声音。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jiào)¹麦尚青,
译文:四月里太阳从东北升起,刚爬上山尖,麦儿还青。
注释:¹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
转到天心麦已熟。
转到天心麦已熟。
译文:转到中天,麦穗已黄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hé)¹催人夜不眠,竹鸡²叫雨云如墨。
译文:鹖旦不停地叫着,催着农民们早早起床;竹鸡又鸣起,报告大雨将来,乌云如墨。
注释:¹鶡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²竹鸡:鸟名,分布于江南,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大妇¹²(lián)出,小妇具³筐逐,
译文:大妇带着镰刀出门,小妇背上筐子跟着。
注释:¹大妇:大儿媳。²腰:腰间插着。³具:准备。逐:追。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上垅(lǒng)¹先捋(luō)²青,下垅已成束³
译文:上田垅先捋取青穗,下田垅麦已捆成束。
注释:¹上垅:走进麦田。²捋:用手握住抹下来。³束:捆。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dàn)¹头枯面焦黑!
译文:田家以苦为乐,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
注释:¹敢惮:不怕。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贵人荐庙¹已尝新²,酒醴(lǐ)³(yōng)会所亲
译文:达官贵人们祭祖后已经尝新,喝着酒大宴宾客。
注释:¹荐庙:用新麦祭祖。²尝新:尝食新麦。³酒醴:美酒。⁴雍容:华贵大方。⁵会所亲:和亲友聚会。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曲终厌饫(yù)¹²童仆,岂信³田家未入唇
译文:一曲奏罢吃饱喝足犒赏奴仆,怎能想到农民们一口也没吃着?
注释:¹厌饫:吃饱喝足之后的剩余。²劳:赏给。³岂信:怎么相信。⁴未入唇:未曾进过嘴。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尽将精好输¹公赋²,次把升斗求市人³
译文:他们把好麦都交了租赋,又把剩下的上市场去出售。
注释:¹输:送。²公赋:公粮。³求市人:求人买。 市:买。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麦秋¹正急又秧(yāng)²,丰岁自少凶岁多,
译文:正忙着收麦又要赶着插秧,毕竟丰年太少凶年太多,
注释:¹麦秋:收麦季节。 ²秧禾:插秧。
田家辛苦可奈何!
田家辛苦可奈何!
译文:田家辛苦是无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译文:献上我的打麦词,又当作一首插秧歌。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全诗可分为两段,从开头到“敢惮头枯面焦黑”为上段: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在北。”诗名“打麦”,开头就直承题意。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而是用相互回应的一片打麦声,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作者撇开打麦,蓦然跳跃到打麦以前的收割。“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鹖旦夜鸣催人,风雨将至,不抢收则颗粒无获。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出抢收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只写妇女,实际上却已包括丁壮,笔墨简洁。捋青随即成束,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紧凑,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紧张。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之相比,此诗抓住了收麦场面中的特定动作,刻画更为准确。“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夜无安眠,朝无少息,劳作很辛苦,但农民却以苦为乐。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年成尚好,虽然所得无几,但不至于饿死道旁。这是凄楚的喜悦,辛酸的微笑。

  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下一段从“贵人荐庙已尝新”到结束,由回顾收麦跳跃到展望食麦。“贵入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荐庙即献于家庙作祭品,醴是甜酒。贵人们雍容尝新,饱食有余,和田家的不曾入口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耕者不食,食者不耕的对立。“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田家的饥馁不言而喻,两者的对比又深入了一层。

  麦秋结束,劳作未歇,诗人构思又跳跃到打麦后的插禾:“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这里写插禾只是一笔带过,不再作具体描写,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打麦和插禾,虽然一为农事之末,一为农事之始,但贯穿始末的是送不走的“辛苦”二字。田家的辛苦又要随着插禾周而复始了。结尾结而不断,首尾相衔,内涵丰富。

  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画墁集》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而此篇尤为突出。诗中强调了农民的终生劳苦,内容比前人开拓得更广。

  此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诗题说“打麦”,却忽而收麦、忽而食麦、忽而插禾,以打麦为联系中心,结构跳跃动荡,又有章法可寻,对主题的表现有重大作用。

  由于作者热悉农村生活,因此在描写农村环境及劳动场面时,形象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贵人神态,着墨无多,却十分传神。两种形象的对比,互相映衬,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中使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参差,自由洒脱,避免板滞,很有乐府风味。诗中换韵三次,平仄交押,仄声的短促峭急,突出了农民的劳苦;平声的悠长平和,刻画了贵人的雍容自得。

  整篇诗不用典实,不用生僻字,质朴平易,任情而往,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82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1-30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