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原荒庙掩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古原荒庙掩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日暮鸟归人散尽,野风吹起纸钱灰。
日暮鸟归人散尽,野风吹起纸钱灰。

miào--róng

yuánhuāngmiàoyǎnméitáichùxuānxuānlái

niǎoguīrénsànjǐnfēngchuīzhǐqiánhuī

吴融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2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jiàn)¹年年往复回。
译文:两条河流默默无声而缠绵地流过成都城,我每年都要追随朋友为他们饯行,然后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回去。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¹礼数揖(yī)中台。
译文:想当初你初到任所,本以为你会高调地接受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你去中书省悄然赴任。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译文:(你的低调为人令人钦佩) 黄莺急切地鸣叫,春风已停,已是春末,你的坐骑长嘶,夕阳急急西坠似在催你启程。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yè)(yuán)来。
译文:在这离别之时请你不要悲伤,希望将来你能 在政绩考核中位居优等,然后能够重返京城。

zèngpéngzhōuquánbiéjià--tǐng

shuāngliúmàimàijǐnchéngkāizhuījiànniánniánwǎnghuízhǐdàoyáoyíngbànwénshùzhōngtáihuángyīngzhuànchūnfēngjǐnbānzhǎngluòjǐngcuīchuàngfēnfēibiéháidāngzòuzuìyuánlái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少小离家¹老大²回,乡音³无改(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注释: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²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³乡音:家乡的口音。⁴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⁵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¹不相识²,笑问³客从何处来。
译文: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¹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²不相识:即不认识我。³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¹
译文: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注释: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惟有门前镜湖¹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¹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慨然¹抚长剑²,济世³岂邀名
译文: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
注释:¹慨然:长叹的样子。²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³济世:济世救民。⁴邀名:争名夺利。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星旂(qí)纷电举,日羽¹肃天行²
译文: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
注释:¹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²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qí):即“旗”。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遍野¹(tún)万骑,临原驻五营。
译文:满山遍野驻扎了千军万马。
注释:¹遍野:满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登山麾(huī)武节,背水¹纵神兵²
译文: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
注释:¹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²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在昔¹(róng)戈动,今来宇宙平²
译文:昨天的战争必将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注释:¹昔:昨天。²平:和平统一。

  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旂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希¹段干木²,偃(yǎn)³藩魏君
译文: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
注释:¹希:仰望。²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但他隐居陋巷,不肯为官。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他不肯接受。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³偃息:仰卧、安卧。⁴藩魏君:保卫了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吾慕¹鲁仲连²,谈笑却秦军。
译文: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
注释:¹慕:仰慕。²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很有正义感。曾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以受赏为耻,高风亮节卓尔不群。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当世¹²不羁(jī)³,遭难能解纷。
译文: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
注释:¹当世:那时的天下之士。²贵:指高贵。³不羁:不受约束。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¹不群²
译文: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
注释:¹卓:崇高。²不群:超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¹²不肯绁(xiè)³,对宁肯分。
译文: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
注释:¹临:面对。²组:丝织的绶带。当官的印氧通常挂在绶带上,系于腰间。³绁:系住的意思。⁴对:面对。⁵珪: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上尖下方。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连玺(xǐ)¹(yào)前庭,比之犹浮云。
译文: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佩两枚官印光耀门庭的事,与自己却好像浮云一样。
注释:¹连玺:同时佩两枚官印。

yǒngshǐshǒu ·sān

zuǒ wèijìn 

duàngān yǎnfānwèijūn 
zhònglián tánxiàoquèqínjūn 
dāngshìguì zāonànnéngjiěfēn 
gōngchéngchǐshòushǎng gāojiézhuóqún 
línkěnxiè duìguīnìngkěnfēn 
liányàoqiántíng zhīyóuyún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¹;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tuò)²初篁(huáng)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wán)³;至寒至腴(yú),可拊(fǔ)可餐。
译文: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注释:¹岚:林中雾气。²箨:竹笋皮,笋壳。³纨:白色的丝绢。⁴拊:抚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