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丹砂炼得成,飘飘仙袂入青冥。
一泓寒水留真汞,千岁长松产茯苓。
九转丹砂炼得成,飘飘仙袂入青冥。
一泓寒水留真汞,千岁长松产茯苓。
张良臣

张良臣

张良臣(约公元1174年前后在世)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于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日日过西湖¹,冷浸(jìn)一天²寒玉³。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miǎo)
译文:天天经过西湖,湖水平静,宛如浸泡着一湖略带寒意的碧玉。山色虽说美丽如画,但想画时却难以描画。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¹西湖:指杭州西湖。本名钱塘湖,因其在市区之西,故亦称西湖。唐宋以来便因湖山景物俱佳而成为游览胜地。²一天:形容湖面之广。³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等。李贺《江南弄》:“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此句是描绘秋冬气象。⁴难邈:即难以描画之意。韩愈《楸树》诗有“不得画师来貌取”句,一本“貌”即作“邈”。朱熹校《昌黎集》于此诗后注云:“貌,音邈。”后晋天福四年写本汉将王陵变亦有句云:“诏太史官邈其夫人灵在金牌之上。”可知凡是用“貌”作描绘解时,唐宋人皆读作“邈”,有时亦写作“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前弦后管¹夹歌钟²,才断又重续。相次³藕花开难,几兰舟飞逐。
译文:管弦歌钟之声处处可闻,才停下又接着继续奏起。朵朵荷花依次开放,几只小船在湖中飞快地追逐。
注释:¹弦、管:即管弦乐器,这里指演奏乐曲。²歌钟:乐器名,演奏时打击用以节歌之钟。³相次:依次。⁴藕花:即荷花。西湖荷多,有“十里荷花”之称。⁵几:几多,多少。⁶兰舟:木兰舟,舟的美称。

  这是一首写景词,写作者秋日游西湖的所见所感。上片描绘西湖水如寒玉、山色如画的怡人景象;下片写游湖的盛况,管弦声飘,游船飞逐,热闹非凡。词人以游览西湖为立足点,选取山水荷舟、游人歌乐等相关场景,组成一幅夏日全景图,表现西湖之美与游湖之乐,层层写来,形象生动。全词明白如话,淡雅清新,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开头两句总写游湖的观感。“日日过西湖”,写其游湖次数之多,暗示西湖特别美丽,简直使人百游不厌,虽没明言西湖之美,其风物之迷人自不待言。“冷浸一天寒玉”,言湖水清冷,像寒玉一样,整天沉浸在寒冷的秋色之中,使整个湖变得更加清澈秀丽。如果说开头两句写水光,接下去两句则写山色,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的。其中前一句说:“山色虽言如画”,对西湖的山色从正面加以肯定;而后句则说“想画时难邈”,意思是说西湖山色如画,如果要画的话,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把它美丽的面貌画出来。这是以画家的手拙来衬托山色之美,可谓别出心裁。可见西湖山色比画还美,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上片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下片写游湖作了很好的铺垫。

  “前弦”二句写游人之多和歌吹之乐。“前弦后管夹歌钟”,一个“夹”字,可见弦管并奏,歌声嘹亮;“才断又重续”,说明楼馆林立,表演此伏彼起。词人虽然没说游人如云,也没说游人如何兴高采烈,只写歌声不断,此伏彼起,即“才断又重续”这一特定场景,以点代面,把游湖的盛况集中地描绘了出来。结尾两句写湖上荡舟。如果说“前弦”二句写歌吹,写听觉形象,而“相次”二句则写藕花、写荡舟,写视觉形象,言藕花相继开放,清香四溢,游人荡舟其间,互相“飞逐”,那是何等开心,那画面又是何等飘逸,美妙动人。

  全词有静景的描绘,也有动景的刻画;有的示之以色,有的诉之以声;有的用夸张手法,有的用比喻手段,把西湖的山水之美写得生动活泼,把自己的喜悦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有人说:“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6:37-38
2、 应守岩编.南宋西湖词解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95

hǎoshìjìn ·西

xīn sòngdài 

guò西 lěngjìntiānhán shānsuīyánhuà xiǎnghuàshínánmiǎo 
qiánxiánhòuguǎnjiāzhōng cáiduànyòuchóng xiāngǒuhuākāi lánzhōufēizhú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芒种¹初过雨及时,纱厨²睡起角巾³(yī)
译文:芒种时节刚过,雨季就及时到来了;从纱帐内睡醒起身,头巾都睡倾斜了。
注释:¹芒种: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²纱厨:方顶的纱帐。³角巾:方巾,有棱角的头巾。⁴欹:倾斜不正。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痴云¹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译文:停滞不动的白云久久不散,常常遮住了古塔;野外的流角没有声响,自在流进了池塘。
注释:¹痴云:停滞不动的云。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¹昼寂燕归迟。
译文:绿树下,晚风送来凉意,斑鸠叽喳喧闹;屋梁上,白天寂静无声,燕子迟迟归来。
注释:¹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¹熏笼²独诵诗。
译文:清闲自在,心生欢喜,无所事事的日子;衣裳覆笼,熏香暖人,独自吟诵着诗篇。
注释:¹衣覆:覆盖。²熏笼: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日落泛澄(chéng)(yíng)¹,星罗²游轻桡(ráo)³
译文:夜泛舟湖中,船桨荡起了一片片的月光。
注释:¹澄瀛:即澄湖,水色清澈之湖。²星罗:星罗:像星群样罗列分布。³轻桡:借指小船。桡:小桨。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qì)¹(xiè)²面曲汜(sì)³,临流对回潮
译文:游湖之后在水榭休息,面对曲汜坐看江潮回涌。
注释:¹憩:休息。²榭:供人游息的木构敞屋。建在水边的叫“水榭”,建在台上的叫“台榭”。³曲汜:犹曲岸回水。汜:指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⁴回潮:江潮回涨。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chuò)¹²榭骈筵(pián)³,并坐相招要
译文:楼上的座位彼此相联,大家放下拐杖。互相都邀约一番后,一起坐下来。
注释:¹辍:中止,停止。²策:古代的一种马鞭,头上有尖刺。³骈筵:并坐榭席。骈: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本诗中指并排。筵:竹席。⁴招要:亦作“招邀”,邀请。要:同“邀”。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哀鸿鸣沙渚(zhǔ)¹,悲猿响山椒²
译文:鸿雁在沙州上哀鸣,猿猴在山顶悲呼。
注释:¹渚:小洲。²山椒:山顶。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亭亭¹映江月,浏浏²出谷飚(biāo)³
译文:高高的月几倒映在江中,疾风又从谷中吹来。
注释:¹亭亭:遥远的样子。²浏浏:一作“飀飀”,形容风疾劲。³飚:疾风。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斐斐¹气幂(mì)²(xiù)³,泫(xuàn)露盈条
译文:薄雾笼翠着峰峦,露珠挂满了枝头。
注释:¹斐斐:轻淡。²幂:覆盖。³岫:山洞。⁴泫泫:指水流动貌、水下滴貌或露珠晶莹貌。泫:水珠下滴的样子。⁵条:树枝。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近瞩¹²幽蕴³,远视荡喧嚣
译文:近看月光驱散了阴暗,远望一片宁静,荡涤尽白天的喧闹。
注释:¹瞩:注视。²祛:除去,驱散。³幽蕴:浓重的黑暗,指隐积在心中的烦愁。蕴:积。⁴荡:清除。⁵喧嚣:喧闹嘈杂之声。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晤言¹不知罢(pí)²,从夕至清朝。
译文:众人边谈边赏月,毫不知倦,从夜直至第二日清晨。
注释:¹晤言:相对而言。²罢:通“疲”,疲倦。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水的清澈。在太阳已落,夜色渐深,群星灿然,布列空际的时分,诗人乘坐着小船,轻摇着短桨,泛游湖中,景色清幽而心情悠然。在星光下,他和朋友们舍舟登岸,回到住处,这一层意思在诗中省去了,而直接以“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紧扣题意,写他们泛湖归来之后,游兴未尽,又踏着星光夜色出楼游览了。他们一会儿在台榭小憩,临流观景,赏爱着绕旋台前、分而复合的曲流回波。一会儿又丢下竹杖,纷纷呼朋邀友,摆设酒宴,将要连筵接席,共度良宵。

  正当诗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欢谈笑语时,蓦然传来哀鸿悲猿清异的叫声,引出另一番情趣。于是,诗人顺手拈出了“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两句。沙洲空旷,山丘荒寂,忽有宿鸿哀鸣,夜猿悲啼,响彻空江深谷,显得格外凄清。乍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只是闻之于耳而信手写来,其实它与上下文都有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人语惊猿狖,“月出惊山鸟”的意蕴。深夜里,万籁俱寂,洲上征鸿和山中群猿也早已睡去,是人声的喧哗使它们惊醒过来,因而哀鸣悲啼,一片骚动。此刻,恰好又是“亭亭映江月,飀飀出谷飚”(飀:应为“风旁加刘”),夜空远处,一轮明月映澈清江;而幽谷深处,忽然又刮来劲疾的大风。寂静的夜晚,在人语、鸿鸣、猿啼、风吼的交响中喧闹起来了。真有一响俱响、一动俱动之感。而此时此刻,那明月却依旧静静地照着水面,全不为一派喧闹声所动,显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诗题为“玩月”,或许,诗人正是想从这月的品质中领悟一些什么。

  在皓月的映照下,一切景物都因银光素辉而显出清幽迷人的景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斐斐气羃(mì,覆盖)岫,泫泫露盈条”,远处的夜雾云气,轻轻飘浮,像帷幕一样遮掩着峰峦,近处的露水如珠,清润晶莹,满满地挂在枝头。远看近看都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引起无限的清思,可以畅心怀、绝尘俗,祛除胸中的郁闷,荡涤人间的烦嚣,故而说:“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xuān,声音大而嘈杂)嚣。”这里所表现的不止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包含着面对清景,气清神清,自摅心愫的审美意向。诗的最后两句:“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晤言”,对言、交谈之意。在此清景面前,诗人和朋友们不禁逸兴遄飞,清言妙语纷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觉中,东方既白,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这终夜的晤言,足证那高洁的湖上月色,对于诗人们心灵的澡涤,是何等的清畅,对于诗人们心灵的启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这首诗以清凄的景象衬现诗人孤高的心境,是相当成功的,它是中华民族“境胜可以澡濯心灵”的传统审美意识的生动体现。另外,这首诗在叠字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以“亭亭”形容“月”,以“飀飀”(风声)形容“飚”,不仅语言上有音乐美,而且使月、风显得有声有色,气象阔大。陈祚明评此诗云:“甚得叠字法,清出有态。”(《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诚然也。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yín)¹叶黏²霜,蝇苞³(zhuì)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zǐ),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偷分寿阳¹⁰纤巧。
译文:蜡梅花瓣薄如蝉翼而色如涂蜡,花蕾小巧而坚挺,花香从远处随风飘来,令人陶醉。不论是在山岭间还是峭溪边,蜡梅花都是盛开在严冬蜡月里。所以不管是带方的还是南方的蜡梅都是无叶有花,形体都显得瘦削而纤小。蜡梅虽挤在墙角边生活,但它却是白梅花的姊姊,最早传递出春天降临的讯息,抢先怒放花香。它就像宫妆一般的淡黄色,又似寿阳公主的梅花妆那样娇巧玲珑。
注释:天香:词牌名,又名“伴云来”“楼下柳”。此词双调九十六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蜡梅:范成大《梅谱》:“蜡梅”本非梅类,然其与梅同时,香又近,色黄,故称“蜡梅”。又称“腊木”“香梅”“黄梅”,花香甚浓,古人有赞云:“一花香十里。”¹蟫:衣物中的蠹虫。一本作“蝉”。²黏:同“粘”。³蝇苞:指蜡梅中之一种,俗称狗蝇梅,腊月开,花小而香浓。苞,花结蕾尚未开放。⁴风峭:寒风料峭。⁵岭上:指大庾岭,盛产梅花。⁶“北枝”句:一本作“枝北枝南开小”。北枝、南枝:大庾岭南北温差很大,山南梅花既落,山北梅花始开。⁷玉奴:指齐东昏侯潘氏。潘妃小字玉儿,也称玉奴。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亦称玉奴。此均代指梅花。⁸澹:同“淡”。⁹薄:一本作“泊”。¹⁰寿阳:指南朝刘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梅花落额洗而不落为梅花妆。
银烛泪深未晓。酒钟悭、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豆蔻钗梁恨袅。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银烛¹泪深²未晓。酒钟³(qiān)、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yá)闹。豆蔻钗梁恨袅(niǎo)。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译文:蜡梅字让人想到蜡烛,蜡烛之泪极似惜别人之泪。蜡梅花形如酒钟,而这酒钟实在得显得太小了,它似乎盛不下多少愁恨。我记得有一次在城郊的一个短亭边,乘马离别,当时见到有一群黄蜂临晚纷纷飞回巢中。你还是豆蔻年华,年轻貌美,当年情景如烟雾般时时萦绕心头。如今蜡梅冬月开花,岁华已老,想起离别已久,只能徒增哀伤。纵然以蜡丸封信,也因吴天杳远而难以送达。
注释:¹银烛:蜡烛之美称。²深:一本作“珠”。³酒钟:指磬口梅花形如酒杯。⁴悭:悭吝。此指蜡梅花含口而小。⁵短亭:古人建于路旁,常作送别饯行之处。⁶衙蜂:即蜂衙,指蜂群聚集于蜂王窝,盘旋如两衙拜朝。⁷豆蔻:植物名,亦喻处女。⁸梁:一本作“头”。⁹信难封:暗写“蜡”字,古代以蜡丸封信。

  这首词上片写蜡梅开放的季节、地点、色彩与形状,表现词人对蜡梅花的赞誉;下片由蜡梅导入忆姬,言伊人音讯渺茫,书信难达,云山远隔,再难相见。全词结构严谨,针线绵密,采用过片则变的章法,上片写梅,下片忆姬,意脉相连。

  词的发端“蟫叶粘緖”一韵,写蜡梅开于树叶披霜、寒风料峭的腊月,花苞上缀满了冰花。“岭上寒多”一韵,言大庾岭上蜡梅盛开。“寒多”“溪头“月冷”描绘蜡梅开花的环境,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将蜡梅放在溪边、冷月的背景上,显得高洁不俗。宋人王安中《蜡梅口号》:“化工清气谁先得,品格高奇是蜡梅。”大庾岭山高温差大,山南蜡梅刚落,故曰“南枝小”,山北蜡梅始放,故曰“北枝瘦”。“瘦”“小”两字下得形象,巧妙。“玉奴有姊”一韵,写蜡梅开花早于梅花,更令人珍惜,故曰“先占立,墙阴春早”。因其早于梅花,故以“姊”称之。此处“玉奴”是以拟人手法,写出梅花、蜡梅均富于女性的柔美特征。“初试宫黄淡薄”一韵,写蜡梅的色彩与形象,以“宫黄”的“黄”形容蜡梅之色,以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之纤巧比喻蜡梅形象的娇小玲珑。上片写蜡梅,开放的季节、地点、色彩与形状。

  下片由蜡梅导入忆姬。“银烛泪深未晓”一韵,由蜡梅联系到蜡烛,并化用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转入写人事,言伤别之悲。“酒钟悭”一韵,由蜡梅品种中的磐口梅展开想象。磐口梅,花疏,开时含口如酒钟,故以“酒钟”代指磐口梅。“贮愁多少”以设问句言伤别之愁。“记得短亭归马”一韵,逆笔,写词人与苏姬别时情景。“暮衙蜂闹”,此写蜜蜂本是追逐蜡梅花的,然此时蜡梅与伊人一样逝去了,群蜂只得停留在蜂王窝旁两侧轰鸣,犹如蜂衙喧闹一般。此句以群蜂喧闹于衙的艺术形象,既写出蜡梅花谢,又暗写了伊人远去之静,此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豆蔻钗梁恨袅”一韵,化用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描写苏姬年轻貌美,“恨袅”又写其恨别之情袅袅不绝。此韵是从对面写起,抒自己恨别之情。“但怅望”一韵,转笔写自己年事已老,又浪迹天涯的伤痛。“怅望”言盼望姬归而不归的惆怅之情。“远信难封”一韵,最后以鸿雁捎书、吴天杳远而难达的怅惘作结。“远信难封”一句,切“蜡”字,古人以蜡丸封信,可见结句归题,针线绵密。

  此词在章法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蜡梅,下片忆姬,但意脉相连。上片写蜡梅时,以“玉奴”“寿阳”“姊”等女性形象,为蜡梅塑造了柔美之姿,为下片“忆姬”作好铺垫。下片写忆姬,又处处与蜡梅相连,如“银烛”“酒钟”“蜂闹”“信难封”等,均暗藏“蜡”字。善于炼字亦是此词特点,如“黏霜”“缀冻”“风峭”以“黏”“缀”“绡”等动词、形容词写天寒季节,以“瘦”“小”等形容词描写蜡梅初落与刚开的形象,以“玉奴有姊”“初试宫黄”“偷分寿阳”等典故活用及拟人手法修饰蜡梅的阴柔之美,为下片忆姬作了张本。故宋人张炎说:“梦窗善于炼字面,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词源》)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40-542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金锁重(chóng)¹荒苑(yuàn)²静,绮(qǐ)³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译文:层层宫门关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从皇帝去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踪影。宫殿里歌声乐声,也早已断绝,去追随那一去不返的风。
注释:¹金锁重门:指重重宫门上了锁。²荒苑:荒废了的皇家园林。苑,古时供帝王游赏猎狩的园林。³绮窗:饰有彩绘花纹的窗户。⁴翠华:“翠羽华盖”的省语,皇帝仪仗所用的以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⁵玉楼:指宫中楼阁。⁶歌吹:歌唱和演奏音乐的声音。吹,鼓吹,指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烟月¹不知人事改,夜阑(lán)²还照深宫。藕(ǒu)³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译文: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月,不知人事已经变更,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在荒废的池塘中,莲花正相对哭泣;她们像暗暗伤感亡国,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注释:¹烟月:在淡云中的月亮。²夜阑:夜深。³藕花:荷花。⁴相向:相对。⁵香红:代指藕花。

  此词的作者生活在动荡的五代十国之际,他曾做过后蜀的永泰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可说是位极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后蜀终为赵宋所灭。鹿虔扆品性高洁,不仕新朝,得到了自由之身。然面,当他重游故地,看到当年的雕梁画栋变成了而今的残垣断壁时,不觉“中心摇摇”,一种强烈的黍离之悲油然升起在心头。

  笔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在词人的笔下,完全是一片荒凉而凄清的景象。词人虽也写“金锁”、“重门”、“绮窗”、“翠华”、“玉楼”,但这些不过是以当年曾经的繁华富丽来反衬此时的悄寂荒颓。揭示出正是这国破家亡的惨史才使得昔日的繁华如被雨打风吹去。在词中,词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笔下全是景,几乎将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写尽了,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诚然,没有单纯的写景,写景的目的总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怀,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写的是他的亡国之隐痛,因而景中蕴含着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词中,词人没有让自己露面,然而在词的字里行间却隐现着他“行迈靡靡”的身影,喟叹着他“悠悠苍天,彼何人哉”的心声。“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本是自然的场景,此刻却染上了词人的心绪,于是,又升发出一种物是而人非之感。就这样,“绮窗”带上了词人的愁而对秋空,“藕花”含蕴了词人的哀而泣香红,暗伤亡国,一缕幽恨,都赋予秋空、野塘。将无知亦无情的景物写得如此富于情致,正是词人内心无限悲怆使然。“神于诗者,(善将情、景)妙合无垠”,作者以无一字写情,而笔笔关情的高超技巧将内心的黍离之悲抒写得如此有致,使人们仿佛可以从他笔下的景物中看到他忧患的面影,听到他悠长的叹息声

  这是一阕文人写的最早的爱国词。沈雄《古今词话》上卷引倪元镇《云林》称此词“而曲折尽变,有无限感慨淋漓处”。谭献《镡评〈词辨〉》卷二:“哀悼感愤。”所谓“曲折尽变”,是因为它表示“感慨”、“感愤”,并非秉笔直书,而是通过“抚今追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并以“烟月”、“藕花”无知之物,反衬人之悲伤,烘托、渲染,而愈觉其悲。

参考资料:
1、 关立勋 .《宋词精品》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372-373 .

línjiāngxiān··jīnsuǒzhòngménhuāngyuànjìng--鹿qián

jīnsuǒzhòngménhuāngyuànjìngchuāngchóuduìqiūkōngcuìhuázōnglóuchuīshēngduànsuífēng

yānyuèzhīrénshìgǎilánháizhàoshēngōngǒuhuāxiāngxiàngtángzhōngànshāngwángguóqīngxiāng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