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亭上共题诗,却忆西行独咏时。不但寒云与寒水,楚天无物不成思。
夕阳亭上共题诗,却忆西行独咏时。不但寒云与寒水,楚天无物不成思。

dēngdōnggāotíng--bēn

yángtíngshànggòngshīquè西xíngyǒngshídànhányúnhánshuǐchǔtiānchéng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yǎo)¹日西颓,漫漫长路迫²
译文: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
注释: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¹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²迫:窘迫,着急。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登楼为谁思¹?临江迟来客。
译文: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注释:¹为谁思:即思念谁。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与我楼所期,期在三五夕¹
译文: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
注释:¹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圆景¹早己满,佳人²犹未适³
译文: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
注释:¹圆景:月亮。²佳人:指友人。³适:来也。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即事怨睽(kuí)(xié)¹,感物方²凄戚。
译文: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
注释:¹睽携:分离。²方:常。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孟夏¹非长夜,晦(huì)²如岁隔。
译文: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
注释:¹孟夏:初夏。²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瑶华未堪折,兰苕(tiáo)¹已屡摘。
译文: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
注释:¹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译文: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搔首¹访行人,引领²冀良觌(dí)³
译文: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
注释:¹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²引领:伸长颈项。³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迟客不至的失望,通过回想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与友人会面,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大量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也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首诗用典故很多,切对人物心理变化写的非常细腻、深情。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这两句是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是说落日西沉了,而行人还困于漫漫长途。“杳杳”、“漫漫”两个叠词虽是描状客体,却也传达出主体那种莫可如何的惆怅。起句从傍晚写起,那么读者不难想像整个白天如何。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自问自答,点明题意。下面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回想与友人分别时,约定在十五会面,现在十五早已过去,怎么还不来呢。“期在三五夕”,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会面,那情景该多美。设想的美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早”、“犹”呼应,传出他深深失望之情。

  上面可以说是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下面八句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感物”为互文,就是遇到事物皆有感触,比如心中的不如意、物候的变化等。这两句也就是说,别后以来时时事事都觉着不愉快。“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这里是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是说初夏夜晚并不长,但在他看来好像一夜就是一年似的。上两句说别后无时不愁苦,这两句只写出夜晚的感受,是以少总多、举一斑而知全豹的笔法。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瑶华”、“兰苕”皆香花美草,古人常摘取它们赠给远方朋友以为问候,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些语句跟这两句诗相似。“瑶花”,据说即麻花,孟夏时它还未开,而“兰苕”春天就已滋荣了,所以说:“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不能折也好,多次摘也好,都说明他常常想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

  但是,“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意谓: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这几句不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还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虽然自己是愁苦煎迫,但还想通过赠问,让友人得到慰解。这是相怜相惜的纯真友情。

  最后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诗经·静女》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这两句说,他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里的“搔首”、“引领”是两个细节,将他“望”的情态写得更逼真、更鲜明了。从结构上说,开始写“望”,中间写“想”,这里又是写“望”,是个回应,显得很是紧凑。而中间的“想”又是从失约推开,写到别后的思念,顺序井然。这都见出谢灵运作品精于结构的特色。

  这首诗化用典故很多,细究起来,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而以用《楚辞》的地方最多。《楚辞》多景物描写,多用比兴(尤其是兴),谢灵运的作品亦复如此,加之作者心情也常感悒郁,自然就会较多袭用《楚辞》语句了。但这首诗,并不给人饾饤生硬的感觉,正如方东树所言,他的用典“见似白道”(《昭昧詹言》卷五)。这也是他的高妙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¹?一鞭遥指青山小。
译文:水环绕着孤村,夕阳残照着树木,荒凉古道上早早吹起了秋风。今天晚上在哪休息呢?执鞭遥指远处的青山。
注释:¹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漠漠¹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²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译文:漠漠苍茫的长空下衰草离离。衰草想要变黄又泛出绿意,鹅黄深绿近深秋。韶华易逝遗憾无穷,在人生尽头年老时更是愁苦。
注释:¹漠漠:广漠而沉寂。²韶华:美好的年华。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jí)¹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²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³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天下乎!夏、殷(yīn)、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fén)¹⁰,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shì)¹¹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jīn)¹²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¹³¹⁴之。《易》曰:“视履考祥¹⁵。”善医善计者为之。
译文: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注释:¹瘠:瘦弱。²计:谋划。³纪纲:法度。⁴安危:平安与危险,指和平与战乱。⁵害:使其损伤,指危害。⁶所以:用以,用来。⁷为:治理。⁸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王朝末期。⁹倾:衰亡。¹⁰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焚书坑儒。¹¹恃:依赖、依靠。¹²矜:骄傲自大。¹³扶:帮助。¹⁴与:给予。¹⁵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译文:圣贤的学问已经绵延传承了千年之久,“良知”这两个字便是口口相传的根本。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欲识浑沦¹无斧凿,须从规口出方圆。
译文:想要了解整个世界自然而然的大道理,还得良知这样从身边最小处的道理出发。
注释:¹浑沦: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译文:这个小道理包含在日常的生活行为里,其本质却是早在圣贤道出之前就存在了。
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
握手临歧¹更可语?慇(yīn)勤莫愧别离筵(yán)²
译文:我们即将分别之前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姑且劝勉大家不要辜负了践行的酒席吧。
注释:¹临歧:赠别之辞。²筵:筵席。

biézhūshēng--wángshǒurén

miánmiánshèngxuéqiānniánliǎngliángzhīshìkǒuchuánshíhúnlúnzáocóngguīchūfāngyuán

yòngchángxíngnèizhízàoxiāntiānwèihuàqiánshǒulíngèngyīnqínkuìbiéyán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译文: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开得烂漫,李花的香味飘得很远都是。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译文:(可偏偏)春风无情不肯吹走我满腔的愁绪,反而把我的愁思引得很长很长。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象,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chūnèrshǒu ·

jiǎzhì tángdài 

cǎoqīngqīngliǔhuáng táohuāluànhuāxiāng 
dōngfēngwèichuīchóu chūnpiānnénghè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