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奏弦筦,开宴锦堂深。酒气酣春色,桐香落午阴。
东风奏弦筦,开宴锦堂深。酒气酣春色,桐香落午阴。
花残惟驻萼,莺老尚调音。感此频怀旧,因伤久别心。
花残惟驻萼,莺老尚调音。感此频怀旧,因伤久别心。

yànwángyǔntónghuìtángyòngwàijiùyùn--bēn

dōngfēngzòuxiánguǎnkāiyànjǐntángshēnjiǔhānchūntóngxiāngluòyīn

huācánwéizhùèyīnglǎoshàngdiàoyīngǎnpín怀huáijiùyīnshāngjiǔbiéxīn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译文:人们说海水最深,我说海深度不及我思念的一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miǎo)¹无畔²
译文:海水的广袤尚有边际,相思则是无边无际。
注释:¹渺:无边无岸的样子。²无畔:无边。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携琴水高¹楼,楼虚月华²满。
译文:携琴登上高楼,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
注释:¹高:一作“酒”。²月华:月光。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弹著¹相思曲,弦肠一时²断。
译文:弹奏一首相思曲,让相思肠愁随着弦一起断了。
注释:¹著:虚词,相当于现在的“着”。一作“得”。²一时:同时。

  这是李冶写的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描写幽思怀人的五言律诗,写得不同凡响。她的爱情诗既有女性的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者的睿智。此诗的前四句以海水作比,形容相思情深。后四句写弹琴高楼,在清冷的月光下,孤独与寂寞倍增,在《相思曲》的凄凉旋律中,情肠与琴弦一起断绝。全诗深得民歌言语直白的妙处,意境高远。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和颔联“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是虚写,是泛写。人家都说海水深,其实还抵不了相思爱情的一半深;海水再深再大还有边涯,而彼此的情爱相思却渺茫无际。以深水喻相思,可谓具体、形象,而又不及其一半,可见相思之深。这里诗人用的是比喻手法,既得体又恰当。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这两句诗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意相同,用法相近,都是抒情,都是用物比情的手法,都是反比。先极写海水深,后以自己之情相比,从而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对情人之深情,又反衬出两人的爱情至深。只是李白诗写友情,而李冶诗写爱情。

  颈联“携琴水高楼,楼虚月华满”和尾联“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是实写,是具体写人。紧接水联,写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自己的恩情、思念无法排遣时,就携琴到楼水弹奏,弹出一曲相思情爱的曲子,借以解愁。可是由于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楼是空荡的,月是清冷的。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凄冷。因此当弹奏一曲相思曲时,未终而弦、肠并断。诗歌到此戛然而止,把诗歌推向了高潮,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思妇的相思之苦,让人同情,思妇的情意,让人感叹。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著,.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11:第229页

xiāngyuàn--

réndàohǎishuǐshēnxiāngbànhǎishuǐshàngyǒuxiāngmiǎopàn

xiéqínshànggāolóulóuyuèhuámǎndànzhexiāngxiánchángshíduàn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辛苦钱塘江¹上水。日日西流²,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³(hòng)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译文:钱塘江上的水是何等辛苦啊,日日向西回流,日日又东流入海。江水两岸的越山在这弥漫无际的水流中,岂日消尽英雄之气?
注释: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¹钱塘江:旧称浙江。²日日西流:谓潮水涨潮。³越山:浙江一带越国故地。⁴澒洞:水势汹涌。⁵可:反诘之词。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
说与江潮应¹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²。千载荒台³(mí)鹿死。灵胥(xū)抱愤终何是。
译文:我想告诉江潮,不用这般辛苦来往。潮落潮生,换了几番人世。事过千年,姑苏台早已荒废,游于台畔的麋鹿也已死去,伍子胥的灵魂抱着终古的幽愤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¹应:表示料想之词。²人间世:人世。³荒台:此处指姑苏台。⁴灵胥:指伍子胥。

  这首词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气势,及其与历史潮流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的理智认同。在艺术特点上,作者加入了西方哲学思想,但仍然保留了传统词的感发力度。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几句,是套用纳兰性德的“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纳兰那首词本来是用来悼念亡妻的,王国维却把这个“辛苦”拿来形容江潮,一开口就给了江潮人的感情。“日日西流”是写潮起,“日日东趋海”是写潮落。但那“西流”的势头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岸越山澒洞里”的“两岸”曾作“终古”。是为了避免与前面的两个“日日”重复,因为前面的日日就有终古如此的意思。“澒洞”是形容大潮来的样子,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山是永恒的,水是无常的。这是对钱塘水潮的描写。

  “说与江潮应不至”是王国维对潮神同情的劝告。王国维在这里讲诉了一些事实,多少历史朝代都成了过去。关于越国必然灭吴的预言固然成了现实,可是越国后来不是也被灭掉了。楚平王死了,伍子胥还可以鞭打他的尸体泄愤,而吴王夫差花费巨大财力修建姑苏台成了麋鹿游戏的荒野,一代人的是非恩怨纵然轰轰烈烈,但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灵胥抱愤终何是”一切的成败都是相对的,不要指望那么一天讨回一个绝对的公道。

  所以,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和理智实际上也像光泽的钱塘江潮水一样,一个西流,一个东趋。他的感情赞美潮起西流的悲壮,他的理智认同潮落东趋的结果。而这种潮起潮落的意象,正是作者内心矛盾冲突的形象化反映。这首词虽然也有悲观忧郁的色彩,但更以激情与义愤见长。它确实包含有哲理的理智,但它的形象和议论中都带有极强烈的直接感发力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43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居止次¹城邑,逍遥自闲²³
译文:我家住在城市附近,逍遥自得十分悠闲。
注释: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止:已,停止的意思。¹居止次:家住在。居止:居住。次:舍止之处。²闲:闲静。³止:句末助词。一说闲止即闲居,家居无事之意。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bì)¹里。
译文:闲坐在高树浓阴之下,散步也只在柴门里边。
注释:¹荜门:犹柴门。荜,同“筚”,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这两句是说,坐歇在高树荫下,步行限于柴门之内。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好味止园葵¹,大懽(huān)²止稚子³
译文:好味道不过是园中的葵菜,大高兴也只有稚子承欢。
注释:¹止园葵:只有园中的葵菜。²大懽:最大的欢快、乐趣。³止稚子:莫过于和幼儿在一起。懽:同“欢”。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译文:平生不肯停止饮酒,停止饮酒将会心里闷烦。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译文:晚上停饮就不得安睡,早上停饮就起床迟延。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日日欲止之,营卫¹²不理³
译文:天天都想停止饮酒,停止了气血经脉将会虚孱。
注释:¹营卫:气血经脉与御病机能。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营和卫是维持、调节人体机能的两大要素。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²止:止酒。³不理:不调理,不调顺。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译文:只知道停止饮酒就不快乐,不知道停止了好处多端。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译文:开始觉得停止饮酒是件好事,今天才真正与酒绝缘。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从此一止去,将止¹扶桑涘(sì)²
译文:从此一直这样停止下去,将停止在扶桑树生长的水边。
注释:¹将止:将到。²扶桑涘:指神仙所居之处。扶桑: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处。涘:水边。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清颜止宿容¹,奚止²千万祀(sì)
译文:清朗的脸容停止在年轻的模样,何止一千年一万年。
注释:¹清颜止宿容:谓停到清癯的仙颜代替旧日的容貌。宿容:平素的模样。²奚止:何止。祀:年。

  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大意并不难懂,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要“止酒”(戒酒)罢了。但这首诗的“止”字解释起来还真麻烦,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释,“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解释不通了。“止”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止于”,说得直白点,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是都渊明乐意停留在这上面了。但按这个意思解释后面“止酒”又解释不通了。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对自己又好处”。看来这篇中的“止”字,还是前后分成两个意思的。

  另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每句都带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此体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体,就应该有所留传。但在陶渊明此诗之前,又没有例子流传下来。这未免让人对朱自清的推测难以信服。清代陈祚明和吴瞻泰都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开创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说,此前已有此体,陶也当是此体较早的作者之一。当然这种写法被后人发扬广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贺双卿,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就是这种诗词极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173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南山截竹为觱(bì)(lì)¹,此乐本自龟(qīu)(cí)²出。
译文: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注释:¹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²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汉地曲转奇¹,凉州²胡人为我吹。
译文: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注释:¹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²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bàng)¹邻闻者多叹息,远客²思乡皆泪垂。
译文: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注释:¹傍:靠近、临近,意同“邻”。²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解¹听不解赏,长飙(biāo)²风中自³来往。
译文: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注释:¹解:助动词,能、会。²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³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枯桑老柏寒飕(sōu)(liú)¹,九雏(chú)鸣凤²乱啾啾。
译文: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注释:¹飕飗:拟声词,风声。²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¹百泉²相与³秋。
译文: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注释:¹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²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更(gēng)¹作渔阳掺²,黄云³萧条白日暗。
译文:忽然变调成低沉悲壮的渔阳掺,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注释:¹更:更:变更,改变。这里是变调。²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³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⁴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变调如闻杨柳¹春,上林²繁花照眼新³
译文: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注释:¹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²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³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¹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²一曲。
译文: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注释:¹岁夜:除夕。²声:动词,听。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龟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tīngānwànshànchuī

 tángdài 

nánshānjiézhúwéi yuèběnguīchū 
liúchuánhànzhuǎn liángzhōurénwéichuī 
bànglínwénzhěduōtàn yuǎnxiāngjiēlèichuí 
shìrénjiětīngjiěshǎng chángbiāofēngzhōngláiwǎng 
sānglǎobǎihánsōuliú jiǔchúmíngfèngluànjiūjiū 
lóngyínxiàoshí wànlàibǎiquánxiāngqiū 
rángèngzuòyángcàn huángyúnxiāotiáobáiàn 
biàndiàowényángliǔchūn shànglínfánhuāzhàoyǎnxīn 
suìgāotánglièmíngzhú měijiǔbēishēng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白山¹前知世郎²,纯着³红罗锦背裆
译文:长白山脚下有一位知世郎,一律穿着红罗袍,外罩着鲜艳华丽的马甲。
注释: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6年)。¹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²知世郎:王薄起义后的称号,意即了解时势,懂得历史趋向的人。这里泛指王薄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³纯着:一律穿着。⁴罗锦:都是丝织品。⁵背裆:背心。这句描写王薄起义军身穿红衣,威武整齐。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长矟(shuò)¹侵天半²,轮(lūn)³刀耀日光。
译文:手持冲天的丈八长矛,手中挥动的宝刀刀光如日光耀眼。
注释:¹矟:同“槊”,长矛。²侵天半:伸到半空。³轮:同“抡”,旋转飞舞。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译文:以獐鹿、牛羊为食,保持着勇猛豪放的生活习性。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忽闻官军¹至,提刀向前荡²
译文:一旦听到官军来围剿的消息,他便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
注释:¹官军:指隋王朝的反动军队。²荡:冲击。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¹
译文: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战死,还不如跟随这位领袖起义反抗,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注释:¹伤:这里指悲伤。

  这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相。

  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其外貌:长白山脚下有一位英俊的青年,他身穿纯一色的红罗袍,外罩鲜艳华丽的马甲,手持着冲天的丈八长矛,腰挂着闪闪发光的弯刀……从衣着到携带的武器,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注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锦”“耀日光”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重点写他携带的武器,则突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为下文作了铺垫。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两句从主人公的生活习性来写,突出主人公的英勇、剽悍和粗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勇猛英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读者眼前树立起来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转入战场斗争场面的描写。作为起义军领袖,他对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保护这些贪官污吏的官兵是怀着刻骨仇恨的,当他听到官军来围剿起义军的消息时,立即英姿勃勃地提刀上阵,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起义军英勇无畏,所向无敌的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炀帝曾想远征辽东,大批征发百姓充当士卒。这两句的意思是:与其远征辽东,参加不义的战争,白白地死在外面,还不如拿起武器来反抗,斩杀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这里,表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与其受压迫而死,倒不如起义反抗而死!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无比憎恨,和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

  这首歌谣气势雄浑、豪放,形式质朴、生动。遣词造句,也准确、精炼。特别是所用的动词,大都写得有声有色。如“侵”字,表现出起义军高昂的士气夭矫天际,“耀”字,衬托出起义军光辉的业绩昭同日月。一个“荡”字,更生动有力地描绘出起义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的一个生活侧面。“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喊出了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心声。

  隋代的民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一些篇章,主要是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富于现实性和斗争性。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中通过对起义军领袖的塑造、歌颂,表现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969
2、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白话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5,第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