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坐上客,俱是此乡人。
重见兵前面,能全窜后身。
月迟疑夜短,风乍觉寒新。
为诉穷途事,都忘语意频。
相逢坐上客,俱是此乡人。
重见兵前面,能全窜后身。
月迟疑夜短,风乍觉寒新。
为诉穷途事,都忘语意频。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篆缕销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
(zhuàn)¹销金鼎²。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³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sǎn)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tì)厌厌¹⁰病。云鬓(bìn)乱,未忺(xiān)¹¹整。
译文:铜鼎香炉的烟缕像篆书般缭绕升腾。醉意沉沉之中,见庭院树荫转了正午,那人在画堂里好寂静。芳草无涯不知王孙何处留踪影?只有暮春的杨花柳絮撒满小径。春光渐去将我从枕上朦朦惊醒。帘外是凋残的落红,春色已熟透,终日百无聊赖,总借酒消愁弄得倦怠如病。满头如云的鬓发乱纷纷,想梳理却无心修整。
注释:¹篆缕:指香烟袅袅上升,如篆字和线。²金鼎:香炉。³画堂:泛指华丽的堂舍。⁴王孙:泛指男子。⁵糁:飘散。⁶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亦用作瓷枕、石枕的美称。⁷腾腾:蒙胧、迷糊的样子。⁸镇:整日,久。⁹殢酒:困于酒。¹⁰厌厌:形容病态。¹¹忺:高兴。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江南旧事休重省¹。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qìng)²。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³。嘶(sī)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luán)
译文:江南旧事休再重新反省。踏遍天涯寻访他的消息,离群的孤雁难以托请。靠着栏杆久久眺望,明月映满西楼,他的归期是否依旧不定?又恐怕像银瓶沉落金井。昏暗了银座的烛灯,也不见骏马嘶叫着归来,教人枉然在月下伫立得消失了梧桐树影。还有谁陪伴我,对着鸾镜画眉描容?
注释:¹重省:重提。²倩:请,央求。³瓶沉金井:指彻底断绝,希望破灭。金井,饰有雕栏的井。⁴嘶骑:嘶叫的马。⁵鸾镜:妆镜。传说罽宾王获一鸾鸟,三年不鸣,听说只有见了同类才鸣,就悬一镜子让他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

  此词开篇写道,铜炉里的香烟,缭绕上升,盘旋似篆文,这时候已经消散;庭院里树木的阴影转过了正午所在位置,也就是刘禹锡《池亭》诗所写的“日午树阴正”,而稍稍往东偏斜了。这几句描绘的是深锁闺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见、所感。开头三句已充分刻画了“画堂人静”。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宁静,人不会对炉中升起的香烟那么注视,看出它升起后的形态变化以至于散灭;对庭中树木阴影的“转午”,也不会感觉得出来。身在如此的环境中,她想着什么,才透出一些消息:“芳草王孙知何处?”这里是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句意,表明“她”是在怀念远人。“惟有杨花糁径”点明此时是杨花飘飞的暮春天气。她的情,如山涧小溪,水流缓慢,与那静悄悄的环境,很是和谐。不过从“杨花糁径”看,这春光已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了。“惟有”二字又表明路上只有杨花,并无他所盼望的归人。她的愁绪从中轻轻地流漾出来了。

  “渐玉枕、腾腾春醒”。从方才的“醉沉沉”而仍有所感觉来看,她依依而睡并不久。“腾腾春醒”这句话说的是醒后懒散的情态,与“醉沉沉”上下照应。彼时即有“芳草王孙知何处”之感,现在梦破春醒,这种感觉岂不更深?感情的潮水将在她的心里掀起更大波澜,也许还是“醉沉沉”的好。“帘外残红春已透”,加上前面的“杨花糁径”,为什么接连不断地重复春天的归去呢?春老花残,闺中人敏锐地感觉自己的青春将逝,红颜将老。从这些看似写景的反复描述中,可以看出正渗透着人的感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这几句的“景中情”完全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地步。

  “镇无聊、殢酒厌厌病”。前面的景物描绘无不寓有一个“情”字,到此句便写出女主人公残春时节的心情。这句词中的“镇”作“长”的解。这句话说的是长日情思无聊,故缠绵于酒,借以消愁。刘过《贺新郎》词曰:“人道愁来须殢酒”,就是这种状态了。结果是愁未能消,反而因酒致病,精神不振。“云鬓乱,未忺整”,说的是没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乱的鬓发。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更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之意。因“无聊”而“殢酒”,因酒而“厌厌病”,因病而懒妆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春去而人不归引起。词写到这里,已由外部描写隐约透露出人物的内心。

  下阕,则完全转入女主人公自我抒情了。“江南旧事休重省”,这句劈空而来,一下启开了女主公人的心扉。那“江南旧事”,也许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温馨岁月吧,此时却是“休重省”了。是真的不愿“重省”么,还是“省”也无用,故作决绝语呢?正是这一个“休”字蕴含着说不尽的情意。接着她直率地道出了底蕴:“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说的是到处探听而信音杳然。“月满西楼凭阑久”,说的是她悄悄登上西楼,独自望着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痴痴地想着。“依旧归期未定”,是说他现在大概正想着回来,只是日子还没有确定,所以鸿雁没有传来书信吧。

  这只是她的想象,情况是否如此,并不十分清楚。这样她又陷入了揣想中:“又只恐瓶沉金井”。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有云:“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此词根据白诗以“绳断瓶沉”作比,慨叹爱情破裂已无法弥合。“又”字意味深长,它恰与上句联系着。她本来是希望他能回来,只是“归期未定”;转而再想,愈感到没有把握,故有此“又”字。读之令人感到万转千回,心潮翻腾,柔肠寸断。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从“篆缕销金鼎”到“庭阴转午”,到“月满西楼”,到“银烛暗”,时间的脚步在静寂中前进着。她沉醉,入梦,醒来,倚阑望月,最后寄希望于万一,盼着听到马嘶声,所思念的人也许会骑着马归来吧。但直到“银烛暗”了,月落了,“梧桐影”尽了,她一直在痴痴地望着,听着,仍不见人归。这里直引吕岩《梧桐影》词“教人立尽梧桐影”,而添一“枉”字领起,语更痛切。“谁伴我,对鸾镜”,这是发自肺腑的痛切心声。“鸾镜”,是用来梳妆的。昔日鸾镜前,人影双双,也许还有过张敞画眉那样的风流韵事,然而此时独对鸾镜,着实令人柔肠寸断。这位女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埋怨对方,直到最后,也只是婉转倾诉,连一点愠怒的情绪都没有。和婉淳雅,在思归的形象中,独树一帜。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52-1254

xīnláng ·chūnqíng

 sòngdài 

zhuànxiāojīndǐng zuìchénchén tíngyīnzhuǎn huàtángrénjìng fāngcǎowángsūnzhīchù wéiyǒuyánghuāsǎnjìng jiànzhěn téngténgchūnxǐng liánwàicánhóngchūntòu zhènliáo jiǔyǎnyǎnbìng yúnbìnluàn wèixiānzhěng 
jiāngnánjiùshìxiūchóngxǐng biàntiān xúnxiāowèn duànhóng鸿nánqìng yuèmǎn西lóupínglánjiǔ jiùguīwèidìng yòuzhǐkǒng píngchénjīnjǐng láiyínzhúàn wǎngjiàorén jìntóngyǐng shuíbàn duìluánjìng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月夜过七里滩¹,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译文:在一个月夜渡过七里滩,见到的风光景色奇异无比。我吟诵此词,声音差不多传遍各山。
注释:百字令:词牌名,又名“念奴娇”等,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¹七里滩:又称“七里濑”、“七里泷”,在浙江省桐庐县严陵山西边,两岸群峰峭立,绵延七里而水流湍急。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秋光今夜,向桐江¹,为写当年高躅(zhú)²。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³。万籁(lài)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ráo)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译文:今夜秋月的光,正洒向桐江。像专为照耀严光高隐的足迹。风景夜露都不是人世所有,我独坐船头吹奏竹笛。无数秋声产生于群山,星月倒映在水中,我怀疑又在驾鹤成仙的梦里。远处传来了船桨划水声,那是渔翁傍着西岩刚刚歇宿。
注释:¹桐江:也称“桐庐江”,即钱塘江流经浙江省桐庐县的一段。²当年高躅:当年高人严光隐居的遗踪。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人。躅,足迹。³吹竹:吹竹笛。⁴万籁:各种秋声。⁵一星在水:星月倒映在水里。严光曾被指为客星夜侵帝座。⁶鹤梦:驾鹤成仙的梦。⁷挐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挐,通“桡”,船桨。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心忆汐(xī)社沉埋¹,清狂²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³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译文:心中回忆谢翱被葬在这里,从那以后再不见狂放不羁的人,使我感到孤独。流萤静静地闪着三四点冷光,穿过了前湾的茅屋。清净的林中藏着烟雾,山峰高得遮住了月,帆影摇晃在倒映翠峰的绿水里。我乘船随着流水飘荡,远处的白云静卧深谷。
注释:¹汐社沉埋:文天祥被杀后八年(1290年),谢翱与吴思齐、冯柱芳等登西台大哭遥祭,并把他们诗酒聚会之所称为“汐社”,取期晚而信之意。谢翱死后,被吴思齐等人葬在钓台。²清狂:放荡不羁的意思。³萤:即萤火虫。⁴峰危限月:峰高遮月。⁵白云还卧深谷:以白云象征隐士的高风。

  此词上片专从听觉感受方面写乘船夜过七里滩时的景色。词人重点写刚出发时的思绪、行动和见闻。“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为了追寻古代高尚隐士足迹。但是,往事千年,夜静天黑,时间、环境变化,古迹看不见了。“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风景奇绝,仿佛连风露也不一般,词人不禁情动于中,提箫吹奏。接着,词人笔锋一转,集中写吹箫的音响效果:“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箫声飞扬于夹岸连山之中,引发各种自然声籁,在山中到处出现。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着星光,天水相映,万籁齐鸣,甚至把睡着的鹤也惊醒了。“孥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在词人所乘船附近,忽然传来船桨拨水的响声,原来是夜渔的老人,已经收网归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这层意思,自然表达出来。上片在描写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对声音的感受。以听觉感受来写夜行船的经历,使读者体会到黑夜的环境特点,同时又暗示了月上之前词人就急于过七里滩的迫切心情。这也为下片集中写月夜下的视觉感受做了很好的过渡。从词人急切乘船,船头吹箫的行为,也体现了他愉悦、和谐的情绪。

  下片专从视觉感受方面写月夜下七里滩的美景。过片先以怀古引出,遥与上片“当年高躅”呼应:“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独”字,点明了联想历史时的自身感受。由于“独”,无人交谈,只好诉诸视觉。接着便集中眼中所见的桐江两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视觉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萤光虽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动的亮点,衬托出两岸村落的寂静。夜深人静,所见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林木清秀,烟霭阵阵;山峰高耸,月亮也被挡住。江上白帆,出没在与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词人的眼光,从近而远。先写近岸的萤光、茅屋、树林,再写高处的山峰、月亮,最后写远处的帆影波光,逐层伸延,如展开一卷桐江夜月图,使江山胜景,由近而远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再收回视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白云在深谷中舒卷,既是词人所见,也是词人的寄意。只有象白云那样自由自在,才能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全词清俊秀逸,气象不俗,宛如画境,以写景为主,很精巧地体现了夜游的特点,所描绘的景色则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韵味,给人一种秀雅的审美情趣,同时又融入对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会的独特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惠国 著.元明清诗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21-222
2、 王洪主 编.古代诗歌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08月第1版:935-937

bǎilìng··yuèguòtān--è

yuèguòtānguāngjǐngjuédiàolìngzhòngshānjiēxiǎng

qiūguāngjīnxiàngtóngjiāngwèixiědāngniángāozhúfēngjiēfēirénshìyǒuzuòchuántóuchuīzhúwànlàishēngshānxīngzàishuǐmèngzhòngyīnyáo西yánchū宿

xīnshèchénmáiqīngkuángjiàn使shǐxíngrónglěngyíngsāndiǎn穿chuānqiánwānmáolínjìngcángyānfēngwēixiànyuèfānyǐngyáokōng绿suífēngpiāodàngbáiyúnháishēn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扬舲(líng)¹万里,笑当年底事²,中分南北。须信³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chá)何处狂客!
译文: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平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注释: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沈尧道:名钦,字尧道,号秋江。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传。¹舲:有窗的小船。²底事:何事,为什么,犹“为甚”。³须信:须知。⁴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⁵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⁶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迎面落叶萧萧¹,水流沙共远²,都无行迹³。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yāo)云去,银浦(pǔ)横空碧。扣舷歌,海蟾(chán)飞上孤白。
译文: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近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南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¹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²水流沙共远:河水挟裹着黄沙流向远方。³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⁴银浦:银汉,即天河也。⁵扣舷歌:一边歌咏,一边叩击船帮以为节拍。⁶断:歇,终了。

  这是一首描写古黄河的词,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扬舲万里”,乃化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开头就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消极情绪。接着“笑当年”两句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时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方)而“抚今”:当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与南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而今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因此作者选用了一个“笑”字。“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作者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这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须信”两句开始接触“正题”。作者是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偏偏迫使他长途跋涉至此,所以“游历”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世上不存在这种满怀凄凉的“游历”。作者和同行的沈尧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们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则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虽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内心是苦闷的。因此面对着“中分南北”的古黄河,作者不由要发出痛楚的声音来。

  “老柳”三句写出了一个“南人”眼中的黄河面目:“老”“古”,极写其古老;“风定波犹直”,极写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谓“急湍甚箭”。这里是写实,也体现出词人心中的警动。

  “野人”两句,借言河边的土著居民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这儿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上片主要写情,以情带出景;下片则主要写景,而以景带出情。过片“迎面”三句极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境相似,而“艰难苦恨”之情也就隐寓其中了。

  “衰草”两句,写出了时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状。这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南国秋光大异其趣。“唯有闲鸥独立”,既是写眼前实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见孤鸥闲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独立自主)。

  “浪挟”三句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气象,实是警策。当年苏轼曾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惊心动魄,而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张炎此处也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最后写到“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而尾句“海蟾飞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飞月的下半夜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此词在写作上的“词风”问题颇受注意。本来,张炎是一个祖述周邦彦、姜白石词风的婉约派词人。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93-2295

zhōngtiān··huángshěnyáodàocéngzijìngtóng--zhāngyán

yánglíngwànxiàodāngniánshìzhōngfēnnánběixìnpíngshēngmèngdàoquèxiàngérjīnyóulǎoliǔguānxiéyángdàofēngdìngyóuzhírénjīngwènfàncháchùkuáng

yíngmiànluòxiāoxiāoshuǐliúshāgòngyuǎndōuxíngshuāicǎoqiūgèng绿wéiyǒuxiánōulàngxiétiānshānyāoyúnyínhéngkōngkòuxiánduànhǎichánfēishàngbái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wǎn)¹彼桑柔,其下侯²³,捋(luō)采其刘,瘼(mò)此下民。不殄(tiǎn)心忧,仓(chuàng)(huǎng)兮。倬(zhuō)昊天,宁¹⁰不我矜¹¹
译文: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愁思不绝心烦忧,失意凄凉久惆怅。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怜悯我惊惶。
注释:¹菀:茂盛的样子。²侯:维。³旬:树荫遍布。⁴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⁵瘼:病、害。⁶殄:断绝。⁷仓兄:同“怆怳”,凄凉纷乱貌。⁸填:通“陈”,长久。⁹倬彼:即“倬倬”,光明而广大貌。¹⁰宁:何。¹¹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悯。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四牡骙(kuí)¹,旟(yú)(zhào)²有翩(piān)³。乱生不夷,靡国不泯(mǐn)。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wū)有哀,国步¹⁰斯频¹¹
译文:四马驾车好强壮,旌旗迎风乱飘扬。社会动乱不太平,举国不宁人心慌。百姓受难少壮丁,如受火灾尽遭殃。长长声声心悲哀,国运艰难太动荡。
注释:¹骙骙:马奔驰不停貌。²旟旐:画有鹰隼、龟蛇的旗。³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⁴夷:平。⁵泯:乱。一说灭。⁶黎:众。⁷具:通“俱”。⁸烬:本指火烧后的灰烬,这里指人民遭遇战祸,剩余无几。⁹於乎:呜呼,哀痛之声。¹⁰国步:指国运。¹¹频:危急。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国步蔑(miè)¹²,天不我将³。靡所止疑,云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¹⁰,至今为梗(gěng)¹¹
译文:国运艰难无钱粮,老天不肯来扶将。没有归宿无处住,哪儿定居可前往?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如此祸根谁引出?至今为害把人伤。
注释:¹蔑:无。²资:财。³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⁴疑:同“凝”,止疑,停息。⁵云:发语词。⁶徂:往。⁷维:借为“惟”,思。⁸秉心:存心。⁹无竞:无争。¹⁰厉阶:祸端。¹¹梗:灾害。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忧心慇(yīn)¹,念我土宇²。我生不辰³,逢天僤(dàn)。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gòu)(mín),孔棘我圉(yù)
译文:心中忧愁真恻怆,思念故居和家乡。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天怒气旺。从那西边到东边,无处安身最凄凉。遭遇灾祸受苦多,外患紧急在边疆。
注释:¹慇慇:心痛的样子。²土宇:土地、房屋。³不辰:不时,指出生得不是时候。⁴僤怒:震怒。僤,大。⁵觏:遇。⁶痻:灾难。⁷棘:通“急”。⁸圉:边疆。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为谋为毖¹,乱况斯削²。告尔³忧恤(xù),诲尔序。谁能执热,逝不以濯(zhuó)?其何能淑,载¹⁰(xū)¹¹及溺。
译文:谨慎谋划觅良方,才能消除混乱状。告诉你要体恤人,告诉你要用贤良。谁在解救炎热时,不用冷水来冲凉?小人治国没好事,大家受溺遭灭亡。
注释:¹毖:谨慎斯:乃。²削:减少。³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⁴序:次序。⁵爵:官爵。⁶执热:救热。⁷逝:发语词。⁸濯:洗。⁹淑:善。¹⁰载:乃。¹¹胥:皆。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如彼遡(sù)¹风,亦孔之僾(ài)²。民有肃³心,荓(pīng)云不逮。好是稼穑(sè),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译文:好像就在逆风闯,呼吸困难口难张。百姓本有肃敬心,但却无处献力量。重视农业生产事,百姓辛苦代耕养。耕种收获国之宝,代耕之民最善良。
注释:¹遡:逆。²僾:呼吸不畅的样子。³肃:肃敬。⁴荓:使。⁵不逮:不及。⁶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⁷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⁸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¹。降此蟊(máo)²,稼穑卒³。哀恫(tòng)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译文:天降祸乱与死亡,要灭我们所立王。降下害虫食根节,各种庄稼都遭殃。哀痛我们国中人,连绵土地受灾荒。没有人来献力量,哪能虔诚感上苍。
注释:¹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²蟊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³卒:完全。⁴痒:病。⁵恫:痛。⁶赘:通“缀”,连属。⁷旅力:膂力。旅,同“膂”。⁸念:感动。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维此惠君¹,民人所瞻(zhān)。秉心宣犹²,考慎³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bǐ)(zāng)。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译文:顺应人心好君王,百姓爱戴都瞻仰。操心国政善谋画,考察慎选那辅相。不顺人心坏君王,独让自己把福享。坏蛋自有坏肺肠,让那国民都发狂。
注释:¹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²宣犹:宣,明;犹,通“猷”。³考慎:慎重考察。⁴相:辅佐大臣。⁵臧:善。⁶自有肺肠:想法与众不同,别具一副心肝。实指坏心肠。⁷卒狂:全都狂惑迷乱。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瞻彼中林,甡(shēn)¹其鹿。朋友已谮(jiàn)²,不胥³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译文: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注释:¹甡甡:同“莘莘”,众多之貌。²谮: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³胥:相。⁴谷:善。⁵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维,是。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圣人,瞻¹²百里³。维彼愚人,覆(fù)狂以喜。匪言不能,胡畏忌?
译文:惟这圣人眼明亮,目光远大百里望。那种愚人真可笑,独自高兴太狂妄。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注释:¹瞻:远望。²言:语助词。³百里:指有远见。⁴覆:反而。⁵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⁶胡:何。⁷斯:这样。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¹。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²为荼(tú)³
译文:惟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覆总无常。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注释:¹迪:进。²宁:乃。³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suì)¹,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²不顺,征以中垢(gòu)³
译文: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
注释:¹有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²征:往。³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大风有隧,贪人¹败类。听言²则对,诵言³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bèi)
译文: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
注释:¹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²听言:顺从心意的话。³诵言:忠告的言语。⁴悖:违理。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嗟尔朋友,予¹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²,时亦弋获。既³之阴女,反予来赫(hè)
译文: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好比那些高飞鸟,有时被射也落网。我已熟悉你底细,反来威吓真愚妄。
注释:¹予:芮良夫自称。²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³既:已经。⁴阴:通“谙”,熟悉。⁵赫:通“吓”。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罔(wǎng)¹,职²³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yù),职竞用力
译文:没有准则民扰攘,因你背理善欺罔。尽做不利人民事,好像还嫌不理想。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横强。
注释:罔¹极:无法则。²职:主张。³凉:凉薄。⁴背:背叛。⁵云:句中助词。⁶克:胜。⁷回遹:邪僻。⁸用力:指用暴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民之未戾(lì)¹,职盗为寇。凉²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³,既作尔歌!
译文:百姓不安很恐慌,执政为盗掠夺忙。诚恳劝告不听从,背后反骂我荒唐。虽然遭受你诽谤,终究我要作歌唱。
注释:¹戾:善。²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³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⁴既:终。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瘼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 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诗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意谓: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此诗既叹百姓之困穷,又伤国事之昏乱;既探祸乱之根,又言救乱之道;既叹生不逢时,又伤救世无力;既指斥国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进言;既斥责小人乱国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贤。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瘼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82-69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98-603

sāngróu

míng xiānqín 

sāngróu xiàhóuxún luōcǎiliú xiàmín tiǎnxīnyōu chuànghuǎngchén zhuōhàotiān nìngguān 

kuíkuí zhàoyǒupiān luànshēng guómǐn mínyǒu huòjìn yǒuāi guópín 

guómiè tiānjiāng suǒzhǐníng yúnwǎng jūnshíwéi bǐngxīnjìng shuíshēngjiē zhìjīnwéigěng 

yōuxīnyīnyīn niàn shēngchén féngtiāndàn 西dōng suǒdìngchǔ duōgòumín kǒng 

wéimóuwéi luànkuàngxuē gàoěryōu huìěrjué shuínéngzhí shìzhuó nèngshū zài 

fēng kǒngzhīài mínyǒuxīn píngyúndài hàoshìjià míndàishí jiàwéibǎo dàishíwéihào 

tiānjiàngsāngluàn mièwáng jiàngmáozéi jiàyǎng āitōngzhōngguó zhuìhuāng yǒu niànqióngcāng 

wéihuìjūn mínrénsuǒzhān bǐngxīnxuānyóu kǎoshènxiàng wéishùn zāng yǒufèicháng mínkuáng 

zhānzhōnglín shēnshēn鹿 péngyǒujiàn  rényǒuyán jìntuì退wéi 

wéishèngrén zhānyánbǎi wéirén kuáng fěiyánnéng wèi 

wéiliángrén qiú wéirěnxīn shìshì mínzhītānluàn nìngwéi 

fēngyǒusuì yǒukōng wéiliángrén zuòwéishì wéishùn zhēngzhōnggòu 

fēngyǒusuì tānrénbàilèi tīngyánduì sòngyánzuì fěiyòngliáng bèi 

jiēěrpéngyǒu zhīérzuò fēichóng shíhuò zhīān fǎnlái 

mínzhīwǎng zhíliàngshànbèi wéimín yún mínzhīhuí zhíjìngyòng 

mínzhīwèi zhídàowéikòu liàngyuē bèishàn suīyuēfěi zuòěr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家¹墨面²没蒿(hāo)(lái)³,敢有歌吟动地哀。
译文: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注释:¹万家: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²墨面:墨面即面容憔悴瘦黑,气色晦暗。³蒿莱:泛指野草。⁴敢:岂敢之省语。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心事浩茫¹连广宇²,于无声³处听惊雷。
译文: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注释:¹浩茫:广大之状,指想得广远。²广宇:广大地域。³无声:由于心事连着广阔的天地之间,故能从无声中听到人民革命的怒吼声。

  首句“万家墨面没蒿莱”,用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国民党的统治和日本的侵略,使无数城乡化为废墟,千家万户流离失所。“万家”言受害者之多,“墨面”状悲苦的形象;“蒿莱”形容破败荒凉的社会环境。一个“没”字,融形象与环境为一体,活画出广大人民饥寒交迫,蓬头垢面,辗转荒野,出没蔓草之中的悲惨生活画面。诗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渗透于字里行间。

  “敢有歌吟动地哀”,深入一层写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和怨愤。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吟之声发。”人民受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必然要唱出震天动地的哀歌。但在那样的年代,却因横遭当局压抑而钳口结舌,哑了声音。一个“敢”字领出全句,又以反诘的语气抑住下文,把人民这种欲吐不能,只有把仇恨积压在心底的愤激感情,表达得十分含蓄,深沉,有力。这悲愤的诗句,燃烧着被压迫人民对反动派的深仇大恨。

  前两句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勾画出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灾难深重而又默默无言的旧中国的悲凉图景,揭示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者的尖锐矛盾,为全诗高潮的涌起作了铺垫。

  诗的第三句“心事浩茫连广宇”,笔锋一转,从状写社会现实转入直抒胸怀。诗人“心事”万千,思连“广宇”,充分显示他和人民心心相印,同革命息息相通的博大胸襟;也包含着他对时局发展和革命形势的探索,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殷切期待。

  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激情奔涌,雄健有力。诗人对时局发展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响亮回答。“无声”与“惊雷”,辩证地写出局势的对立统一。“无声”是表面的沉默,它准确地概括了局势的一个方面——压迫越来越深,黑暗越来越浓,但郁结着人民仇恨的沉默,如同地下奔突的地火,终究要爆发出来。“惊雷”象征人民革命的风暴,抗击日本侵略的怒吼,它形象地揭示了局势的另一方面——“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

参考资料:
1、 王维森.鲁迅诗歌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54-15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