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士,人品用番川。春动九霞筵。皋比早志青云上,角巾晚傲白云边。喜诸孙,兰洒洒,玉娟娟。笑七十、曲江欢未足。笑七十、金城闲未得。吾一壑,可忘年。金丹九转来云鹤,玉琴三叠和风蝉。报君知,巢上老,海棠仙。
南州士,人品用番川。春动九霞筵。皋比早志青云上,角巾晚傲白云边。喜诸孙,兰洒洒,玉娟娟。笑七十、曲江欢未足。笑七十、金城闲未得。吾一壑,可忘年。金丹九转来云鹤,玉琴三叠和风蝉。报君知,巢上老,海棠仙。

zuìgāolóu寿shòusōngcháoyùn--cún

nánzhōushìrénpǐnyòngfānchuānchūndòngjiǔxiáyángāozǎozhìqīngyúnshàngjiǎojīnwǎnàobáiyúnbiānzhūsūnlánjuānjuānxiàoshíjiānghuānwèixiàoshíjīnchéngxiánwèiwàngniánjīndānjiǔzhuǎnláiyúnqínsāndiéfēngchánbàojūnzhīcháoshànglǎohǎitángxiān

吴存

吴存

(1257—1339)元鄱阳人,字仲退。私淑饶鲁之学。部使者劝以仕,不赴。仁宗延祐初,强起为本路学正,改宁国教授。后聘主本省乡试,寻卒。有《程朱传义折衷》、《月湾集》。 ▶ 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曲江¹萧条²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³空嗟(jiē)垂二毛
译文: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
注释:¹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²萧条:寂寥冷落。³游子:杜甫自谓。⁴嗟:感叹。⁵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白石素沙¹亦相荡²,哀鸿³独叫求其曹
译文: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注释:¹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²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³哀鸿:孤雁哀鸣。⁴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¹非今²亦非古³,长歌激越(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译文: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吾人¹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²泪如雨。
译文: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注释:¹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²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自断¹此生休问天²,杜曲³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⁵边。
译文: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注释:¹自断:自己判断。²休问天:不必问人。³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⁴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⁵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短衣匹马随李广¹,看射猛虎终残年²
译文: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注释:¹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²残年:犹余生。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
2、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8-19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伤禽¹(wù)²(xián)³,倦客恶离声
译文:受伤禽鸟畏惧惊弦,倦行旅客厌倦离声。
注释:¹伤禽:为箭所伤的飞禽。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战国策。楚策》记载:更赢以无箭的空弓射得了一只大雁,他说他罚邰希葜那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痛,鸣声悲是因为失了群。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于是由于伤口的剧痛而掉了下来。²恶:厌恶。³弦惊:弓弦放开时发出的声响。⁴倦客:倦游之人。⁵离声:离歌之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离声断客情¹,宾²³皆涕零。
译文:离歌之声令客伤情,送着行者皆都涕零。
注释:¹断客情:即伤客心,使行人伤心。²宾:宾客,指送行者。³御:侍者。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涕零心断绝¹,将去²复还诀³
译文:涕泣交流肝肠断绝,即将离去再做别语。
注释:¹心断绝:肠断心碎,以喻悲痛到了极点。²去:离去。³诀:话别。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一息¹不相知²,何况异乡别。
译文:片刻不能相聚一起,何况他乡长久别离?
注释:¹一息:喘息之间,顷刻。²不相知:指不在一起。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遥遥征驾¹远,杳(yǎo)²白日晚。
译文:漫漫长路征驾渐远,天色昏暗白日已晚。
注释:¹征驾:远行的车子。²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居人掩闺¹卧,行子夜(yì)²³
译文:路旁人家掩门长卧,远行游子刚吃晚餐。
注释:¹闺:闺门,内室之门。²夜中:夜半。夜:用作动词,穿的意思。³饭:用作动词,用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译文:野风呼号吹动草木,远行游子肝肠寸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食梅¹常苦酸,衣葛(gě)²常苦寒。
译文:吃梅常常苦于味酸,穿戈每每苦于凉寒。
注释:¹梅:梅子。²葛:葛布,一种做单衣用的夏布,用葛茎的纤维织成。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丝竹¹徒满坐,忧人²不解颜³
译文:徒有音乐高朋满座,怀忧之人不能展颜。
注释:¹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²忧人:即指游子。³不解颜:欢笑不起来。解颜:开颜,指欢笑。这二句是说空有满座的人演奏乐曲,也不能使愁人心情快乐。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长歌欲自慰,弥¹起长恨²³
译文:放声高歌聊以自宽,愈发引起愁绪万端。
注释:¹弥:益,更加。²恨:遗憾,不满意。³端:头绪。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勾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为突出其表达效果,连用两个“恶”字来充分烘托游子极度厌恶、畏忌远行的气氛,既增强了类比性,也加重了感情色彩。但是,“恶”之偏至,这就是人世间之所以有不幸的一个原因吧。第三句的开头便用“离声”二字顶上,声情之急,节奏之紧,直令人难以喘息。“离声”一出,不仅去者伤情,就连送行的宾客和驾车的仆夫亦不禁潸然泪下,诚所谓“一曲离歌两行泪”,“天涯去住各沾巾”。此情此境,行子更难自持,只见他伤心落泪,挥泪而去,去去又回,依依话别。这几句由声而写到情,由己之情写到宾御之情,由宾御之情再回到己之情,回环往复,层层递进,把那种两情互感的情绪、场景和气氛,表现得一气贯注,淋漓尽致,以上将离情写足。下面两句说片刻的分离都会使人难受,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久别离呢。叙议结合指出如此离伤的原因。应该说这个议论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所以谭元春说它“甚真甚真,有情人之言”(《古诗归》)。因果相依,不着痕迹地为诗的上一段作了小结。同时,“异乡别”又为下一段写离乡远行之况作了准备。这种“住而未住”、“藕断丝连”的转接方式,很像词中的“过片”。可以想见词中的一些艺术手法,在诗人的创作中早有实践,只不过没有明确地上升为一种文学形式(词)中的自觉的艺术法则。

  诗的第二段说车儿在漫漫长途上远行,颠簸摇晃了一天,又是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黑夜里,听着野风呼号,草木哀鸣,更令人肝肠寸断。这几句由白天而写到夜晚,其间有人、有事、有景、有情,脉络清晰,丰而不杂,将行役之苦写得历历在目。“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两句引向对游子征途中苦难生活的描述。“遥遥征驾远”以下六句,游子驱车不停地走向遥远的地方,白日杳杳又到傍晚了。这个时候,在家的人早已关起门来唪觉,而在外的游子,午夜还在做饭。野外的寒风吹动草木,发出萧萧的声响,游子不由悲从心生,肝肠欲断。诗人这几句诗,写出了漂泊天涯,流浪江湖游子的真实感受。“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两句,诗人运用平常的事物,从衣、食这两个角度做比,写出游子在外的“酸”、“苦”,耐人寻味。这里突然插入两个比喻——吃梅总觉得酸,穿着葛麻布衣总是难以御寒的——这必然之理人人皆懂,然其酸、寒之状,他人难言,而只有食者、衣者自知。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必然”与“自知”。行役之苦,只有行子自知,自伤自苦,真切深刻,更为感人;而“必然”又为下文设置了前提,食梅苦酸,衣葛苦寒,一如人情苦别,乃事之必然,无法回避。即使在宾朋满座,丝竹盈耳之时,忧伤的游子亦无法表现出一丝欢颜,正是“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送人使河源》)。有时候自己也想长歌自慰,但其结果呢,只有引来更深长的愁恨。这就意味着不论客观环境如何,亦不论主观努力如何,行子之愁,愁不可销。诗人总是力图透过离愁表象的描述,以回折顿挫的笔法,将诗思引向更深刻更概括的情理之中;诗中的比喻用得灵活生动、自然贴切,有的能领起全篇,有的则能网络上下,在情理表达,叙事逻辑,章法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四句诗人满腹忧愁,坐于席上,即便丝竹满座,仍不能忘掉忧愁。要唱辞长歌来聊以自慰,哪知更牵动起心中的悲苦。可这仅仅是“长恨”的开始,日后苦难“万端”会源源不断涌来,腹中悲苦,难于化解,足见其悲苦之深重。

  诗歌开篇就用了一个新奇惊人的比喻,把疲于奔波的人对再一次起程比为惊弓之鸟。鸟是因为身体受伤,而人则是心里受伤。因此,当受伤的心再一次听到别离之声,立时紧张而痛苦,完全没有宴饮的心情。再想到自己别离后的遥遥征程,曾经奔波的情景一时跳入脑海。而在傍晚时分,更是令人心碎。别离之后,一边是亲友家人的无尽孤独,一边是游子茫茫的征途。想到这些,再好的东西,都无法下咽,再动听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忧伤的心情,那痛苦的脸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解了。最后,诗人说,本想振作起来,唱一支歌,自我宽慰,但未曾想到,长歌未尽,憾恨之心再起。这首诗诗人巧妙化用典故,合理运用顶真修辞渲染烘托气氛,格调沉郁,感情真挚。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40页
2、 蔡景仙.汉魏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第271页
3、 郑国周.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第135页

dàidōngménxíng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shāngqínxiánjīng juànshēng 
shēngduànqíng bīnjiēlíng 
língxīnduànjué jiāngháijué 
xiāngzhī kuàngxiāngbié 
yáoyáozhēngjiàyuǎn yǎoyǎobáiwǎn 
rényǎnguī xíngzhōngfàn 
fēngchuīcǎo xíngxīnchángduàn 
shíméichángsuān chánghán 
zhúmǎnzuò yōurénjiěyán 
chángwèi chánghènduān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
¹²夷羿³,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luò)(pín)?《楚辞》
译文:天帝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雒嫔?
注释:¹帝:天帝。²降:派下。³夷羿:东夷有穷国的君主,擅长射箭,驱逐夏太康,自立为君,后被寒浞杀死。⁴革孽:变革夏政,祸害夏民。⁵雒嫔:洛水的美女,即宓妃。
雒嫔,水神,谓宓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文选》
雒嫔,水神,谓宓(fú)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¹若惊鸿²,婉³若游龙。远而望之,皎(jiǎo)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zhuó)若芙渠(qú)出绿波。《文选》
译文:雒嫔,水神,就是宓妃。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因为淹死在洛水,成为洛神。她的形体,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远远看去,明亮洁白就像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朝霞;近处看来,明丽耀眼就像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
注释:¹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²惊鸿:惊飞的鸿雁。³婉:蜿蜒曲折。⁴皎:洁白光亮。⁵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⁶迫:靠近。⁷灼:鲜明,鲜艳。⁸芙蕖:一作“芙蓉”,荷花。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客念¹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译文:我的旅思乱纷纷不能停息,春游中我的泪水成倍成行。
注释:¹客念:客中的思绪。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今朝(zhāo)¹花树下,不觉恋年光²
译文:今天红花绿树下,我不觉又珍惜起这应该有所作为的青春年华。
注释:¹今朝:今日。²年光:年华,岁月。

chūnyóu

wáng tángdài 

niànfēn chūnlèibèichéngháng 
jīnzhāohuāshùxià juéliànniánguāng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江城¹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注释:¹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¹夹明镜²,双桥³落彩虹
译文: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注释:¹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²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³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⁴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¹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译文:村落间泛起的薄薄水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注释:¹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谁念北楼¹上,临风怀谢公²
译文: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¹北楼:即谢朓楼。²谢公:谢朓。

  谢脁北楼是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脁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尾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脁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脁,这不仅因为谢脁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脁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脁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脁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2-333

qiūdēngxuānchéngxiètiǎoběilóu

bái tángdài 

jiāngchénghuà shānwǎnwàngqíngkōng  (wǎn   xiǎo )
liǎngshuǐjiāmíngjìng shuāngqiáoluòcǎihóng 
rényānhányòu qiūlǎotóng 
shuíniànběilóushàng línfēnghuái怀xiè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