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有新鲜的螃蟹上市了。人们觥筹交错、品味佳肴,也会吟诵古代的那些著名诗作。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林逋就在这首诗的首句,欣喜地赞美“蟹螯肥”,令人垂涎欲滴。深秋时节、景色迷人,诗人独自悠闲地泛舟西湖,船桨激起了层层波纹,诗人的心湖也是涟漪荡漾。行不多时,才子就来到了岸边的一家小酒馆,美美地喝了几盅,然后又登上小舟,返回孤山的居所。船儿在水面上下沉浮,却惊动了水草丛里的鱼儿,它们纷纷沉入水底,好像是为诗人让路;远处的家犬听到诗人与邻居们说话的声音,赶紧跑出柴门,殷勤地迎接主人的归来。生活在诗人看来,好像是一部童话,作者自己也只是童话故事里的一个角色。诗人心情轻松,才能细致地察觉鱼儿沉入水草;也因为他平日里与大家和睦相处,就连家犬也对他十分忠实和依恋。
“鱼觉船行、犬酒人语”,说明此处游客稀少,环境清幽,才能产生这样生动的场景。诗人回家美美地睡了一觉,等到大梦醒来,早已是夕阳西坠、晚霞满天。诗人眺望远处,群山苍茫、寒云覆盖秋水;再回看近处,层林尽染、枫叶红了秋风。本来是极其质朴的生活,在诗人的笔端,却仿佛都成为十分精致的景象,真是令人羡慕。诗人虽然没有在作品里提及一字喜悦,可是如果才子心情郁闷、感觉悲愁,必然字字含愁、句句吐悲。但是作者却用“半带、疏分”,展现出一片朦胧和疏落的场景,委婉地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此诗情画意的西湖秋景,不仅让诗人陶醉其中,而且“却忆清豀谢太傅”。
诗人联想到东晋的大才子谢安,“当时未解惜蓑衣”,时隔无数春秋,林逋忽然理解了谢安辞官归隐的深意,原来山水之乐,唯有幽人方可体会。诗人的洒脱令人羡慕,也使得人们思考,惬意的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是坐拥金银财富,也许是怀抱红袖佳人,也许是等待来日的升职加薪。可是在诗人眼里,日子平淡、和谐圆满,就能够让他心满意足。
林逋的这首七律充满恬淡情趣,诗人畅饮美酒、享受美味,又与水中鱼、柴扉犬和谐相处。作者喜爱崇山峻岭、爱惜夕阳丹叶,更能理解为何谢公不愿脱下“蓑衣”。虽然生活条件简陋,这位高士却心情愉悦,安贫乐道。而林逋也是向往美好的大自然,既无庙堂之志,也不愿受到喧嚣红尘的搅扰。即使每天粗茶淡饭、蓑衣斗笠,也是不慕富贵、其乐融融!
秋天来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有新鲜的螃蟹上市了。人们觥筹交错、品味佳肴,也会吟诵古代的那些著名诗作。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林逋就在这首诗的首句,欣喜地赞美“蟹螯肥”,令人垂涎欲滴。深秋时节、景色迷人,诗人独自悠闲地泛舟西湖,船桨激起了层层波纹,诗人的心湖也是涟漪荡漾。行不多时,才子就来到了岸边的一家小酒馆,美美地喝了几盅,然后又登上小舟,返回孤山的居所。船儿在水面上下沉浮,却惊动了水草丛里的鱼儿,它们纷纷沉入水底,好像是为诗人让路;远处的家犬听到诗人与邻居们说话的声音,赶紧跑出柴门,殷勤地迎接主人的归来。生活在诗人看来,好像是一部童话,作者自己也只是童话故事里的一个角色。诗人心情轻松,才能细致地察觉鱼儿沉入水草;也因为他平日里与大家和睦相处,就连家犬也对他十分忠实和依恋。
“鱼觉船行、犬闻人语”,说明此处游客稀少,环境清幽,才能产生这样生动的场景。诗人回家美美地睡了一觉,等到大梦醒来,早已是夕阳西坠、晚霞满天。诗人眺望远处,群山苍茫、寒云覆盖秋水;再回看近处,层林尽染、枫叶红了秋风。本来是极其质朴的生活,在诗人的笔端,却仿佛都成为十分精致的景象,真是令人羡慕。诗人虽然没有在作品里提及一字喜悦,可是如果才子心情郁闷、感觉悲愁,必然字字含愁、句句吐悲。但是作者却用“半带、疏分”,展现出一片朦胧和疏落的场景,委婉地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此诗情画意的西湖秋景,不仅让诗人陶醉其中,而且“却忆清豀谢太傅”。
诗人联想到东晋的大才子谢安,“当时未解惜蓑衣”,时隔无数春秋,林逋忽然理解了谢安辞官归隐的深意,原来山水之乐,唯有幽人方可体会。诗人的洒脱令人羡慕,也使得人们思考,惬意的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是坐拥金银财富,也许是怀抱红袖佳人,也许是等待来日的升职加薪。可是在诗人眼里,日子平淡、和谐圆满,就能够让他心满意足。
林逋的这首七律充满恬淡情趣,诗人畅饮美酒、享受美味,又与水中鱼、柴扉犬和谐相处。作者喜爱崇山峻岭、爱惜夕阳丹叶,更能理解为何谢公不愿脱下“蓑衣”。虽然生活条件简陋,这位高士却心情愉悦,安贫乐道。而林逋也是向往美好的大自然,既无庙堂之志,也不愿受到喧嚣红尘的搅扰。即使每天粗茶淡饭、蓑衣斗笠,也是不慕富贵、其乐融融!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
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首尾共历经十一年。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颔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溪畔惊梦,情境皆佳。“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
颈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
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袁凯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装疯,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诗作中大都充满了悲苦之音。这首《淮西独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内容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愁、苦、哀、泣之类的词语,但读来却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潇潇风雨满关河”点明客观环境,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写作者个人的活动: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感到百无聊赖,这时天边一声雁唳,有远而近,复由近而远,渐渐地过去了,消逝了,一切又归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写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惊风暴雨的震荡,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摧伤,那么离乡的行人为什么头都白了呢?“异乡秋色不胜多”啊!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然贫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光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所谓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然袁凯却能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将它表达出来,这大概便是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文章起首一段极力描绘“醉乡”中的种种颠倒迷乱情状。从表层意义上看,所谓“醉乡”不过是酒醉后的荒唐情态;但总观全文,便可悟出,作者是以此暗指整个清代社会。由于文字狱的构陷和残酷的民族镇压,在这个社会里,“昏昏冥冥”,“天地易位”,“日月失明”,人们为这恐怖统治弄得“心荒惑”而“体败乱”,内心的愤懑只好借酒来排解乃至忘却.以期在醉态热絮中求得心灵的麻醉与自适。
正因为出于这样一种立意,文章在对“醉乡”作了一番着意描绘之后,便进而改用议论的笔墨对这种处世态度进行分析。饮酒无度,以醉酒来逃避现实,这在中国是古已有之,西晋的刘伶与阮籍等即是如此。他们所以借酒浇愁,其原因便在于“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司马氏篡魏之后,为迫使曹魏旧臣拥戴新政权,承认它的合法性,便滥杀无辜,杀人之多,以致他们的后人东晋明帝司马昭闻之,都吓得“复面箸床”。政治的黑暗和恐怖,迫使土族知识分子纷纷设法全身远祸,“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写西晋意在影射现实,文章极隐蔽地揭示出主旨:产生作者所见“醉乡”的缘由,便是清军入关并建立异民族政权,清代统治者和西晋王朝的统治者一样的凶残。对处于严酷专制下的臣民来说,这完全是不见底的深渊。至此,文章一笔折转,斩钉截铁地说:“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所谓“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倘以祥”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而亡国的苦痛,民族的耻辱是绝不可能真正被忘却的。然后,文章再推进一层,剖析“可以解忧”的说法,“夫忧之可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可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这节议论,激切峻急,纵横恣肆,语语转,笔笔紧,层层推进,剖析入微。
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主旨所在,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意在针砭荒惑败乱者,唤醒尚有爱国良知者,称扬那些“不入而迷”者,鼓动人们起来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所以他沉痛呼号:“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社会尽管已是如此,但志节之士依旧大有入在,作者厉声斥骂那些荒惑败乱者为“真醉乡之徒”时,就是号召人们做那清醒而坚定的志节之士。
这篇《醉乡记》和《河墅记》、《芝石记》等一样,都是浑然而一、神气流通的作品。终天不没的浩然正气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全然混合为一,显得特别完美。为了避免文字狱,作者匠心独运,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通篇不离“醉乡”,又笔笔都在写现实,写醉乡是虚,写现实是实。既含蓄深沉又痛快淋漓,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既想归隐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沦的矛盾和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