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翁韵玉笙。
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翁韵玉笙。

宿huáshān怀huáiqīngbié--zhàomèng

sōngtāozhěnshàngmínghuáshānguǎnmèngpínjīngdāngguīzhītíngshàngzuòtīngwēngyùnshēng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¹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²独载尧(yáo)以来,而百家³言黄帝,其文不雅(xùn),荐(jiàn)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zhuō)鹿,东渐於(yú)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shùn)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xiàn)¹⁰皆不虚¹¹。书缺有间¹²矣,其轶(yì)¹³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¹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²《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³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⁴雅:正确。⁵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⁶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⁷《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⁸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óng。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⁹顾弟:只不过。弟,同“第”。¹⁰表见:记载。见:通“现”。¹¹虚:虚妄。¹²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¹³轶:通“佚”,散失。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矣《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矣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矣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矣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摇落¹深知宋玉悲,风流儒(rú)²亦吾师。
译文:树叶零落的秋季诵读你的诗行,深深地体会了你的悲伤。你风流的文彩、儒雅的仪表,也真堪称为我的师长。
注释:¹摇落:凋残,零落。²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¹
译文: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亦感相同。
注释:¹“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江山故宅¹空文藻(zǎo)²,云雨荒台³岂梦思。
译文:楚国的江山早已消亡,空留下你的故宅和优雅的文章。那巫山云雨、云梦高唐,应是子虚乌有的梦乡。
注释:¹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²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³荒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最是楚宫¹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注释:¹楚宫:楚王宫。

  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yǒnghuái怀shǒu ·èr

 tángdài 

yáoluòshēnzhīsòngbēi fēngliúshī 
chàngwàngqiānqiūlèi xiāotiáodàitóngshí 
jiāngshānzháikōngwénzǎo yúnhuāngtáimèng 
zuìshìchǔgōngmǐnmiè zhōurénzhǐdiǎndàojīn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古戍(shù)¹连山火²,新城殷地笳³
译文: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
注释:¹古戍:古老的戍楼。²连山火:连着山头的烽火台。火,烽燧。³笳:一种管乐器,号角,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译文: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天迥(jiǒng)¹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译文:远处的天边,衰犹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
注释:¹迥:远。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译文: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古戍”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虎豹”指割据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四海合一,万民乐业”的理想。

参考资料:
1、 师满元,申晓辉主编.《古诗词鉴赏300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9:263

shù

liú míngdài 

shùliánshānhuǒ xīnchéngyǐnjiā 
jiǔzhōuyóubào hǎiwèisāng 
tiānjiǒngyúnchuícǎo jiāngkōngxuěshā 
méishāojìn shíjiànliǎngsānhuā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译文:青山一尘不染,天空万里无云。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译文:天上只有一轮明月,山里只有我一人。
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
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
译文:此时此刻听到了松风阵阵,听到了远处的钟声。
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
此时闻涧(jiàn)¹声,此时闻虫声。
译文:还有山间水流溅溅声,草丛中的虫鸣声。
注释:¹涧:山间的小溪。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道路时¹通塞²,江山³寂寥(liáo)
译文:时下恰逢战乱,道路时通时堵,江山的气象一天天地冷落萧条。
注释:¹时:有时。²通塞:通畅与阻塞。³江山:本指江河山岳,借指国家疆土、政权。⁴日:每天,一天天地。⁵寂寥:冷落萧条。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偷生¹²一老³,伐叛已三朝
译文:苟且偷生,四处漂泊只有我这一位老人,如今兴兵伐叛已经历了三朝。
注释:¹偷生:苟且求活。²唯:独,仅,只有。³一老:一位老人。是作者自谓之语。⁴伐叛:指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仆固怀恩和吐蕃等。⁵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
雨急青枫¹(mù)²,云深³黑水
译文:归梦中风骤雨急,一片昏暗看不清湘水两岸苍翠的枫树,归梦中云层浓厚,看不见那黑水在远方漂流。
注释:¹青枫:苍翠的枫树。青,深绿色。²暮:如入夜昏暗不清。³云深:指积云浓厚。深:色彩浓。⁴黑水:水名,在秦地。⁵遥:飘荡。
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梦魂¹²³得,不用楚辞招。
译文:我的魂魄至今不能返回长安,仍在楚地飘游,哎,算了吧!用不着再作楚辞以招魂魄。
注释:¹梦魂:一作“梦归”,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²归:指回归朝廷。³未:不。

  这首五律是四、二、二结构,上四句写现实,五,六句写梦境,末二句写感叹。道路时而通行时而阻塞—因为战乱时而停顿时而发生,仍未平息。由于人民不能安于生计,田园荒芜,江山便日见冷寂萧条,没有生气。尽管讨伐安史之乱的平叛战争已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而诗人仍避地偷生,衰老西南的穷山恶水之间。感时伤世,去国怀乡,忧思成梦。然而,即使是梦中,诗人之梦魂此不见得轻松一点,梦境亦如现实般险恶。梦魂要飞越楚地生郁郁的枫林,在急雨的灰蒙蒙的雾霭中难辨方向,而天际是黑魆魆的层云,无穷无尽,秦地的黑水更在层云之外,何其遥远。梦魂的归路亦如现实般艰难险恶。如此遥远艰险的路途,就是梦魂也未必能飞越,即使亲人效《楚辞》之举来招魂,亦是徒劳无功的。

  诗人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雨急生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出自《楚辞·招魂》,一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一为“魂兮归来,返故居些。”两典不仅贴切梦中境象,而且亦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近的处境、相似的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1、 日峰选析.历代咏诗梦:花城出版社,1992:第2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