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萧萧瘦骨清,每於谈妙见高情。琼浆政欲分丹鼎,霞佩胡为返赤城。
黄发萧萧瘦骨清,每於谈妙见高情。琼浆政欲分丹鼎,霞佩胡为返赤城。
白鹤归来华表在,碧桃开尽玉棺成。师今此去哀难悼,万壑松风共此声。
白鹤归来华表在,碧桃开尽玉棺成。师今此去哀难悼,万壑松风共此声。

wǎndòngxiāozhānggēngyǐn--zhàomèng

huángxiāoxiāoshòuqīngměitánmiàojiàngāoqíngqióngjiāngzhèngfēndāndǐngxiápèiwèifǎnchìchéng

báiguīláihuábiǎozàitáokāijǐnguānchéngshījīnāinándàowànsōngfēnggòngshēng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shí)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注释: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鸣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注释: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4、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63-1367

shízhōngshān

shì sòngdài 

     shuǐjīng yún  péngzhīkǒuyǒushízhōngshānyān  yuánwéixiàlínshēntán wēifēnglàng shuǐshíxiāng shēnghóngzhōng shìshuō rénchángzhī jīnzhōngqìngzhìshuǐzhōng suīfēnglàngnéngmíng érkuàngshí zhìtángshǐfǎng访zōng shuāngshítánshàng kòuérlíngzhī nánshēnghán běiyīnqīngyuè zhǐxiǎngténg yùnxiē wéizhī ránshìshuō yóuzhī shízhīkēngrányǒushēngzhě suǒzàijiēshì érzhōngmíng zāi 

    yuánfēngniánliùyuèdīngchǒu ānzhōuxíngshìlín érzhǎngmàijiāngráozhīxīngwèi sòngzhīzhìkǒu yīnguānsuǒwèishízhōngzhě sēngshǐ使xiǎotóngchí luànshíjiānèrkòuzhī kōngkōngyān xiàoérxìn zhìyuèmíng màichéngxiǎozhōu zhìjuéxià shíqiānchǐ měngshòuguǐ sēnránrén érshānshàng wénrénshēngjīng zhézhéyúnxiāojiān yòuyǒuruòlǎorénqiěxiàoshānzhōngzhě huòyuēguàn fāngxīndònghuán érshēngshuǐshàng chēnghóngzhōngjué zhōurénkǒng ércházhī shānxiàjiēshíxuéxià zhīqiǎnshēn wēiyān hándànpéngpàiérwéi zhōuhuízhìliǎngshānjiān jiānggǎngkǒu yǒushídāngzhōngliú zuòbǎirén kōngzhōngérduōqiào fēngshuǐxiāngtūn yǒukuǎnkǎntāngzhīshēng xiàngzhīchēnghóngzhěxiāngyìng yuèzuòyān yīnxiàowèimàiyuē  shízhī chēnghóngzhě zhōujǐngwángzhī kuǎnkǎntāngzhě wèizhuāngzhīzhōng zhīrén  

    shìjiàněrwén érduànyǒu  yuánzhīsuǒjiànwén dàitóng éryánzhīxiáng shìzhōngkěnxiǎozhōujuézhīxià néngzhī érgōngshuǐshīsuīzhīérnéngyán shìsuǒchuán érlòuzhěnǎijīnkǎoérqiúzhī wéishí shìzhī gàitànyuánzhījiǎn érxiàozhīlòu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七尺青丝芳草碧,绝世难得。
石城¹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²。七尺青丝芳草碧,绝世难得。
注释:¹石城:石头城,亦称石首城。战国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改名石头。吴时为土坞,晋义熙中始加砖累石。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为攻守金陵必争之地。故址在今南京西石头山后。²故宫春色:意思是陈后主的宫殿春色依然如故。
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玉英¹(diāo)落尽,更何人识?野棠(táng)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注释:¹玉英:玉之精华。这里指张贵妃如玉英般的美色。

  这首词咏陈后主亡国之事。

  上片写城池依旧,江水空流。“七尺青丝”二句,是描写陈后主所宠爱的张贵妃之美色,以揭示后主贪色亡国的历史事实。

  下片写陈亡国后,美人如玉英凋落,再也无人欣赏她了。结尾三句是说野棠花繁盛似锦,还如当年,而人事已非,只是教人怨叹。《栩庄漫记》:“《后庭花》二首吊张丽华,词意蕴藉凄怨,读之使人意消。”

hòutínghuā··shíchéngjiùkōngjiāngguó--sūnguāngxiàn

shíchéngjiùkōngjiāngguógōngchūnchǐqīngfāngcǎojuéshìnán

yīngdiāoluòjǐngèngrénshítángzhīzhǐshìjiàoréntiānyuànchàngwàng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尚觉王孙¹贵,豪家意颇浓。
译文:我一进李监你家就感觉到王孙贵裔的风韵,豪门大家的气派十足。
注释:李监:指李令问,唐宗室子弟,曾任秘书监,故称李监。¹王孙:李令问是宗室子弟,故称。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屏开金孔雀¹,褥(rù)隐绣芙蓉。
译文:门后的屏风上画着开屏的金孔雀,内室里,棉被上绣着盛开的玉芙蓉。
注释:¹“屏开”句:《旧唐书》记载,高祖皇后窦氏的父亲,在门屏上画两只孔雀,给前来求婚的人两只箭,私约射中者招之。高祖发两箭,俱中,因招为婿。此用其事,言李氏则婿之雅也。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且食双鱼美¹,谁看异味重。
译文:桌上摆放着美味的双鱼,味道十分香浓。
注释:¹“且食”句:乃翻《孟子》舍鱼取熊掌语。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门阑(lán)多喜色¹,女婿近乘龙。
译文:家门庭喜气洋洋,原来是女儿新近嫁了个乘龙快婿,可喜可贺!
注释:¹“门阑”句:庾信诗:“诘旦启门阑。”《礼记》:“乃有喜色。”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华馆春风¹起,高城烟雾开。
译文:豪华的馆舍春风四起,高高的楼阁把云雾刺穿。
注释:¹华馆春风:刘帧诗:“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曹植诗:“春风起兮萧条。”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杂花¹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译文:户外一丛丛七彩鲜花相互辉映,一双双娇燕飞入珠帘,回到梁上的老巢。
注释:¹杂花:丘迟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魏澹诗:“映户落残花。”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一见能倾座¹,虚怀只爱才。
译文:李公谈吐不凡,令满座一见倾倒;虚怀若谷,十分爱惜人才。
注释:¹一见能倾座:吴迈远诗:“一见愿道意。”《司马相如传》:“一座尽倾。”
盐车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盐车虽绊骥(jì)¹,名是汉廷来。
译文:你虽然像骐骥一样为沉重之盐车所累,但是终有一天会有大任,因为毕竟是来自汉庭的天马啊!
注释:¹“盐车”句:《战国策》云,骐骥驾盐车,上吴板,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用其意,以比李令问官职闲冷。

jiānzháièrshǒu

 tángdài 

shàngjuéwángsūnguì háojiānóng 
píngkāijīnkǒngquè yǐnxiùróng 
qiěshíshuāngměi shuíkànwèizhòng 
ménlánduō 婿jìnchénglóng 

huáguǎnchūnfēng gāochéngyānkāi 
huāfēnyìng jiāoyànliánhuí 
jiānnéngqīngzuò huái怀zhǐàicái 
yánchēsuībàn míngshìhàntínglái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mù)(xu)阑干满上林¹,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²
译文:散乱的首蓿长满了上林苑,西风里天马望着剩料独自沉吟:到哪里把招贤的黄金台遗迹找寻?
注释:丁兵备:丁日昌,兵备指其任苏松太道。后官至江苏巡抚。¹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²“遗台”句:用郭隗说燕昭王千金购马骨故事。昭王后筑黄金台以待贤。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空阔¹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译文:已没有在空阔地奔驰千里之志,也白白怀过驰驱百年之心,与夕阳下的山影相衬,自然更显萧条衰飒令人寒心。
注释:¹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此词借咏马自诉怀才不遇。用典自然。“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亦马亦人,语意双关。抒写了内心的感慨。“夕阳山影自萧森。”飘逸、空灵,为全词增添情致。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sēng)¹、鹤林友²、龙山客³,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gān)、东阳酒、西湖蟹(xiè)。哎,楚三闾(lǘ)休怪!
译文: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
注释:¹虎溪僧:指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寺前有虎溪,常有虎鸣。²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天祥,据传他曾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的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³龙山客:指晋代名士孟嘉。⁴杜工部:即唐代诗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⁵洞庭柑:指江苏友湖洞庭山所产柑橘,为名产。⁶东阳酒:又称金华酒,浙江金华出产的名酒。⁷西湖蟹:杭州西湖的肥蟹。⁸楚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拨不断·九重天》),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腾的机会,一直浮沉于风尘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给他的,该有多少辛酸的回忆!马致远后期散曲中,不止一次提到宦海风波,时时准备退出官场,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这首小令就作于马致远归隐之后。

  此曲起首“菊花开,正归来”二句,用陶渊明归田的故事。马致远的确像陶潜那样,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厌,是误入了迷途,而归隐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为鼎足对,将三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极力妆点,说明归隐的生活乐趣:虽然闲居野处,并不谢绝人事,不过所交往的,都是虎溪的高僧,鹤林的道友,龙山的佳客;就像他最崇拜的杜甫、陶潜、李白这些古代杰出的诗人那样,在草堂之中,菊篱之旁,青山之间饮酒斗韵,消闲而自适。何况,还有洞庭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螃蟹!这样的田园生活,自然让人为之陶醉,乐在其中矣。对于马致远的归隐,有些友人可能不友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诙谐调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闾休怪!”这里,一点也没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内,也不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说明,当权者的统治友糟,不值得费力气为它去卖命。这是他归隐的动机所在。

  此曲用典较多,但并不显得堆砌。由于这些典故都比较通俗,为人们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写怀抱,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51-252页

duàn··huākāi--zhìyuǎn

huākāizhèngguīláibànsēnglínyǒulóngshānshìgōngtáoyuānmíngtàibáizàidòngtínggāndōngyángjiǔ西xièāichǔsānxiūgu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