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郭填姑苏,吊古登台百感俱。秋水远随鸿影没,江云长傍客帆孤。
阖闾城郭填姑苏,吊古登台百感俱。秋水远随鸿影没,江云长傍客帆孤。
吴时花草于今在,晋代风流绝世无。别后故人须有得,已应怀宝问归途。
吴时花草于今在,晋代风流绝世无。别后故人须有得,已应怀宝问归途。

yùnzijìng怀huáiwángziqìngwǎngzhōng--zhàomèng

chéngguōtiándiàodēngtáibǎigǎnqiūshuǐyuǎnsuí鸿hóngyǐngméijiāngyúnzhǎngbàngfān

shíhuācǎojīnzàijìndàifēngliújuéshìbiéhòurényǒuyīng怀huáibǎowènguī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¹
译文:白天何其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注释:¹“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qióng)¹浩茫茫²,万劫³太极长。
译文: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注释:¹苍穹:苍天。²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³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⁴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麻姑¹穹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译文: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注释:¹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¹
译文: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注释:¹“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¹
译文: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注释:¹“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¹
译文: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注释:¹“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非所愿,与¹人驻²颜光³
译文: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注释:¹与:一作“为”。²驻:留住。³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与人驻颜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8-180
3、 王美春.试论李白的短歌行[J].三角洲,2006,06

duǎnxíng

bái tángdài 

báiduǎnduǎn bǎiniánmǎn 
cāngqiónghàomángmáng wànjiétāicháng 
chuíliǎngbìn bànchéngshuāng 
tiāngōngjiàn xiào亿qiāncháng 
lǎnliùlóng huíchēguàsāng 
běidǒuzhuóměijiǔ quànlóngshāng 
guìfēisuǒyuàn rénzhùyánguāng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lái)¹,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译文:天马从西方极远之处来到,经过了沙漠之地。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外国都降服了。
注释:¹徕:与“来”相通。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出泉水¹,虎脊两²,化服鬼³
译文:天马出自水中,长有双脊,皮毛颜色像老虎一样。天马能变化,如同鬼神那样灵异。
注释:¹出泉水:汉人以为千里马是龙种,所以几次获得骏马,都说是出自水中。²虎脊两:指马有双脊梁,皮毛颜色如同老虎。³化服鬼:指天马能任意变化,如同鬼神。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历无草¹,径千里,循(xún)²东道。
译文:天马穿越千里,迅速越过无草的区域,在辰年来到东方。
注释:¹无草:这里指没有草、不生长草的地方。²循:顺着,沿着。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执徐¹时,将摇举²,谁与期?
译文:将驾着天马,高飞到遥远的地方,无可限期。
注释:¹执徐:指日期。太岁在辰曰执徐。这里是说天马在辰年来到。²将摇举:将奋翅高飞。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开远门,竦(sǒng)¹予身,逝昆仑。
译文:天马既来,开通了上远方之门,可以上昆仑山去会神仙了。
注释:¹竦:同“耸”,高高地飞跃。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天马徕,龙之媒¹,游阊(chānɡ)(hé)²,观玉台³
译文:天马既来,龙也将来,可以乘着龙登天门,去观赏天帝住的地方了。
注释:¹龙之媒:这里是说天马是神龙的同类,现在天马已经到来,龙就一定会来了。后人因此把骏马称为“龙媒”。²阊阖:天门。³玉台:天帝居住的地方。

tiānèrshǒu··èr--liúchè

tiānláicóng西shèliúshājiǔ

tiānláichūquánshuǐliǎnghuàruòguǐ

tiānláicǎojìngqiānxúndōngdào

tiānláizhíshíjiāngyáoshuí

tiānláikāiyuǎnménsǒngshēnshìkūnlún

tiānláilóngzhīméiyóuchāngguāntái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¹皆散尽?是甚可怪!汝(rǔ)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²,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jià)(sè)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¹⁰¹¹老人训¹²也。
译文: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注释:¹业:已经。²资:钱财,费用。³即:就,便。⁴告罄:财务用尽。⁵恃:倚仗,依赖。⁶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⁸致:给予。⁹函:信件。¹⁰毋:不要,不可。¹¹负:辜负。¹²训:教诲、教导。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寒玉¹²凝肤³。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kòu)花梢(shāo)二月初
译文:清俊的容貌柔润着洁白滋泽的皮肤。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悉。怎么比得上二月初的豆蔻梢上的花呢!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以咏南中风物为题。有单调双调两体。集句:辑前人或别人整个诗句以成篇什(诗、词、对联)。¹寒玉:比喻容貌清俊。²细:柔润。³凝肤:洁白滋泽的皮肤。⁴“清歌”句:此句出自郑谷《席上贻歌者》。清歌:清亮的歌声。《倒金壶》:曲调名。⁵“冶叶”句:此句出自李商隐《燕台春》。冶叶倡条:形容杨柳枝叶婀娜多姿,这里喻指《杨柳枝》舞。⁶“净如”二句:此句出自杜牧《赠别》。净如:怎么比得上。豆蔻:食用的豆类植物,名草果。此处喻少女。豆蔻花梢:喻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年少即须臾(yú)¹。芳时偷得醉工夫²。罗帐细垂银烛背³,欢娱。豁(huō)得平生俊气无
译文:年少时光即刻消逝。良辰暗暗地换得醉酒的工夫。丝罗帐子柔和地吊在白烛的背后。欢乐啊,如同舍弃掉平生的英俊气概!
注释:¹“年少”句:此句出自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须臾:转瞬,一刻。²“芳时”句:此句非白居易诗,而为郑邀《招友人游春》。芳时:良辰,亦指花开时节。这里指夫妻性爱的黄金时间。醉工夫:喝酒的工夫。³“罗帐”句:此句出自韩僵《闻雨》。细垂:柔和吊下。银烛背:白蜡烛背后吊罗帐。⁴“欢娱”二句:此句出自杜牧《寄杜子》。欢娱:愉悦快乐。豁得:舍弃掉。俊气:英俊气概。

  词的上片,写妻子王弗的美貌。“寒玉细凝肤”,描绘王弗的体态。“寒玉”,突出她玉般容貌之清秀。“细”,刻画她皮肤的柔润。“凝肤”,细状她肌体之洁白。“清歌一曲《倒金壶》”,描叙王弗之歌声。“清歌”,衬托歌喉之美。“一曲”,言歌唱得极少,可就是能叫人倾倒。“《倒金壶》”渲染歌后的效应“如醉如痴”。“冶叶倡条遍相识”,比喻王弗的动人舞姿。“冶叶倡条”,突现她身段的婀娜多姿。“遍相识”,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如同老友问的久别重逢,一见如故。将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获取与“寒玉细凝肤”句照应的动人印象:王弗整个精神的美就在于“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它既点明王弗年龄,也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含意。“二月初”,新嫩、旺盛、活泼,宛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对于词人的婚姻观来说,他冲破了“父母包办”下的“安心顺从”的世俗,成全了笔下她那“美丽”、“亲密”、“融洽”的妻子形象。

  下片,写难忘新婚夜的欢乐生活。“年少即须臾”,意即珍惜少年时光。“年少”点明年龄,“须臾”点明青春易逝,突出了生命诚可贵的特点。 “芳时偷得醉功夫”,夫妻二人正处于情爱的“芳时”——黄金岁月,哪怕是喝酒时间也要抓住尽情欢乐,得闲“偷得醉工夫”,亲热,醉酒,行乐,词人突出了“芳时”宝贵的特点。“罗帐细垂银烛背”,描绘新婚之夜的邂逅情趣。“罗帐细垂”,为新婚夜的象征物,“银烛背”,表明不能露之于外的新婚隐私生活。邂逅是命运对情侣的巨大恩赐,是深恋的显示,无疑,词人在这里突出了性爱情爱以“互爱为前提”的特点。“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照应开头,写新婚之夜那种纵情的总感受。情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新婚之夜尽情倾泻,会获得“欢娱”的美感,以致“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是“豁得”,拿出平生之精力,但不英雄志短,儿女情长的话,那么,这种男女结合无异于动物的自然邂逅了。纵观整个下片,由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形象地组缀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的璀璨夺目的情爱世界长卷。

  全词虽然是集句的形式,但从句子与句子的连缀、组合来看,仍然真实地反映了词人年少时的美满婚姻生活,赋予了新意,表明了词人对唐代诗词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娴熟功夫。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3页

nánxiāngzi··hánníng--shì

hánníngqīngdàojīnchàngtiáobiànxiāngshíjìngdòukòuhuāshāoèryuèchū

niánshǎofāngshítōuzuìgōngluózhàngchuíyínzhúbèihuānhuōpíngshēngjùn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páo)¹为文惠君²解牛³,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xiǎng)然,奏刀騞(huō),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¹⁰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注释:¹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²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³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⁴踦: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⁵砉然: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⁶向,通“响”。⁷騞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⁸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⁹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¹⁰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曰:“嘻¹,善哉!技盖(hé)²至此乎?”
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注释:¹嘻:赞叹声。²盖:通“盍(hé)”,何,怎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¹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²止而神欲³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¹⁰(qìng)¹¹之未尝,而况大軱(gū)¹²乎!良庖岁更刀,割¹³也;族¹⁴庖月更刀,折¹⁵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¹⁶于硎(xíng)¹⁷。彼节¹⁸者有间(jiàn)¹⁹,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²⁰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²¹,吾见其难为,怵(chù)²²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²³然已解,如土委地²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chóu)(chú)满志,善²⁵刀而藏之。”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注释:¹进:超过。²官知:这里指视觉。³神欲:指精神活动。⁴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⁵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⁶导大窾: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⁷因:依。⁸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⁹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¹⁰肯:紧附在骨上的肉。¹¹綮: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¹²軱:股部的大骨。¹³割:这里指生割硬砍。¹⁴族:众,指一般的。¹⁵折:用刀折骨。¹⁶发:出。¹⁷硎:磨刀石。¹⁸节:骨节。¹⁹间:间隙。²⁰恢恢乎:宽绰的样子。²¹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²²怵然:警惧的样子。²³謋: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²⁴委地:散落在地上。²⁵善:揩拭。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¹焉。”
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¹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9-112
2、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38-40
3、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10-11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