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草昧,笃生真主。暨厥良弼,大启土宇。自浙之东,郡邑棋布。
天造草昧,笃生真主。暨厥良弼,大启土宇。自浙之东,郡邑棋布。
阻山带川,树屏为固。与敌相制,邦之门户。匪亲与贤,畴克畀付。
阻山带川,树屏为固。与敌相制,邦之门户。匪亲与贤,畴克畀付。
桓桓我公,两有文武。龙节虎符,来自王所。坐总省辖,出奠邦土。
桓桓我公,两有文武。龙节虎符,来自王所。坐总省辖,出奠邦土。
于宣于蕃,孰敢余侮。蠢尔张孽,窃活鼎釜。以其螳臂,抗我戎辂。
于宣于蕃,孰敢余侮。蠢尔张孽,窃活鼎釜。以其螳臂,抗我戎辂。
岁直乙巳,中绳建斗。大裒厥凶,罙入我阻。偪我新城,摇我黎庶。
岁直乙巳,中绳建斗。大裒厥凶,罙入我阻。偪我新城,摇我黎庶。
势如累卵,岌其可怖。边吏惊告,公起驰赴。军于龙潭,栅其高阜。
势如累卵,岌其可怖。边吏惊告,公起驰赴。军于龙潭,栅其高阜。
辕门方树,士食未饫。寇侦我劳,谓可拾取。猬兴蜂午,鼎来纵横。
辕门方树,士食未饫。寇侦我劳,谓可拾取。猬兴蜂午,鼎来纵横。
深绝其涧,高冯其陵。有轻我心,不知我劲。我用大奋,奋其忠贞。
深绝其涧,高冯其陵。有轻我心,不知我劲。我用大奋,奋其忠贞。
师直为壮,彼则何名。以少击众,在古可徵。爰令众旅,告厥神明。
师直为壮,彼则何名。以少击众,在古可徵。爰令众旅,告厥神明。
愿天保佑,尔众钦承。毋利虏获,不竭股肱。望其前锋,公则是膺。
愿天保佑,尔众钦承。毋利虏获,不竭股肱。望其前锋,公则是膺。
挺身跃马,其扬如鹰。如鹰如虎,其徒烝烝。如雷如霆,孰震弗崩。
挺身跃马,其扬如鹰。如鹰如虎,其徒烝烝。如雷如霆,孰震弗崩。
束戈就殒,投刃乞生。倏□纷纭,席卷而平。流血殷野,横尸一成。
束戈就殒,投刃乞生。倏□纷纭,席卷而平。流血殷野,横尸一成。
匪曰嗜杀,亦岂穷兵。寇来授首,惟恶是惩。既惩其恶,亦罔不矜。
匪曰嗜杀,亦岂穷兵。寇来授首,惟恶是惩。既惩其恶,亦罔不矜。
亦莫不宁,天开日明。衿甲旋旆,肃肃其征。椎牛飨士,献俘于廷。
亦莫不宁,天开日明。衿甲旋旆,肃肃其征。椎牛飨士,献俘于廷。
皇心允怿,是用大赉。公走入觐,稽首拜锡。明明我皇,制胜万里。
皇心允怿,是用大赉。公走入觐,稽首拜锡。明明我皇,制胜万里。
师力臣武,悉任指使。沧海波平,金微道启。防风不朝,涂山用入。
师力臣武,悉任指使。沧海波平,金微道启。防风不朝,涂山用入。
惠迪有庆,从逆自殪。公昔受钺,志在敌忾。继今以往,尚罔或怠。
惠迪有庆,从逆自殪。公昔受钺,志在敌忾。继今以往,尚罔或怠。
不怠不亟,公心抑抑。下民是依,庶士是式。为邦柱石,以殿皇国。
不怠不亟,公心抑抑。下民是依,庶士是式。为邦柱石,以殿皇国。
皇国既平,四夷既率。公之孙子,与国罔极。
皇国既平,四夷既率。公之孙子,与国罔极。
胡翰

胡翰

胡翰,字仲申(一三o七至一三八一),一字仲子,浙江金华人。官衢州府教授。洪武乙酉纂修元史书成,赐白金文绮,辞归卜居长山之阳,学者称曰长山先生。工书,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有其书迹。卒年七十五。《宾州续稿》、《金华先民传》. ▶ 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¹为异客²,每逢佳节³倍思亲。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注释:¹异乡:他乡、外乡。²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³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¹处,遍插茱(zhū)(yú)²少一人。
译文: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²茱萸:是指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194

jiǔyuèjiǔshāndōngxiōng

wángwéi tángdài 

zàixiāngwéi měiféngjiājiébèiqīn 
yáozhīxiōngdēnggāochù biànchāzhūshǎorén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朝出沙头¹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译文: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注释:¹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lài)¹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²不畏(wèi)风。
译文: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注释:¹赖:亏得,幸好。²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画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参考资料:
1、 管遗瑞.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79-380

cǎilián--zhāngcháo

cháochūshātóuzhènghóngwǎnláiyúnbànjiāngzhōng

làifénglíncéngxiāngshíbìngzheliánzhōuwèifēng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幽居¹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译文:隐居独处观察天命运遇,想着历史长河中的悠悠众生。
注释:¹幽居:隐居,不出仕。
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终古代兴没,豪圣¹莫能争。
译文:自古以来朝代兴衰更迭,豪杰圣贤没人能抗天命。
注释:¹豪圣:大圣人。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三季沦周赧(nǎn)¹,七雄灭秦嬴。
译文:三代最后沦没于周赧王,七雄则被秦皇嬴政吞并。
注释:¹周赧:东周最后一个君主。
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
复闻赤精¹子,提剑入咸京。
译文:又听说赤龙之子汉高祖,举着利剑进入咸阳京城。
注释:¹赤精:指汉高祖刘邦。
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
炎光既无象,晋虏(lǔ)复纵横。
译文:汉朝气数已尽国家动乱,晋代北方民族割据纵横。
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尧禹道已昧,昏虐(nüè)势方行。
译文:尧禹之道已经昏暗不明,昏庸残暴正在世上横行。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译文:难道是当世缺少英雄吗?只因为天道竟助佑胡兵。
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duō)¹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译文:形势发展迅速哪里能说明白,老天醉了似的还没醒转。
注释:¹咄咄: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仲尼溺(nì)东鲁,伯阳¹²西溟³
译文:孔子终于东归没于鲁国,老子则往西海高蹈遁隐。
注释:¹伯阳:老子,字伯阳。²遁:逃隐。³西溟:西海,泛指西方。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译文:天命运遇自古以来如此,孤独之人为何感叹悲鸣?
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
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¹叹滞留²
译文:十年不见你还是这样,未曾感到你因没升官而长吁短叹。
白璧明珠多按剑,浊泾清渭要同流。
白璧明珠多按剑¹,浊泾(jīng)清渭要同流²
译文:你的美行高才像白璧、明珠一样莹洁,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嫉恨,难免使人按剑而视,您看,浑浊的泾水和澄清的渭水不是合流了?
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
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
译文:晴天百花争艳,花色各见深浅,而和风拂煦,群鸟鸣啭,此伏彼起,确也似我唱你和,赛比歌喉。
谈笑一樽非俗物,对公无地可言愁。
谈笑一樽(zūn)非俗物¹,对公无地可言愁。
译文:杯酒谈笑我们都非庸俗之物,对着你尽情而乐,哪有说愁道恨之处呢!

  这是一首访友诗。诗文首联的散文句式,既有叙述二人交谊的作用,又真切地传达了作者睽违十年再见朋友的感慨。中间两联,一说理,写景,而景理交织,不仅以劝慰来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关心,更以“自深浅”之“自”,在主张和光同尘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仍然坚持的拒绝世俗、高洁自守的生活态度。尾联对首联的回应,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则使诗篇有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就像作者向朋友谈心,虽然谈到的是很深刻的生活哲理,读来却很亲切。

  首联直言对老友的印象,黄庭坚和子真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同登第三甲进士第,至今已整整十年,故称“十年不见”。“犹如此”这三个字语词平平而含蕴丰富,既是与友人阔别重逢的总体感受,也是对他不改昔日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而不光指外表形貌。第二句进而揭示“犹如此”的内蕴。诗人未曾感到子真因没升官而长吁短叹。这就生动地刻画了子真的秉性耿介和不阿附权贵。开首两句仿佛脱口而出,可见二人相会时思想感情的融治。

  颔联言子真“滞留“的原因,并委婉劝导友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白璧明珠”本《史记・邹阳列传》:“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诗中比说子真的美行高材像白璧、明珠一样莹洁,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嫉恨,难免使人按剑而视。诗人劝说子真:您看,浑浊的叹水和澄清的渭水不是合流了?合流后清浊界线依然分明,您不妨随和些。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愤,是山谷诗中常见的题材内容。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却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而非劝他去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这怕也是庭坚专程造访的用心之一。

  颈联宕开笔锋,描写河上相会的美景。“自深浅”和“相应酬”相对,见出诗人观察景物的细致和用字的精确,因为晴天百花争艳,深与浅、明与暗的颜色对比十分强烈:而和风拂煦,群鸟鸣啭,此伏彼起,确也似我唱你和,赛比歌喉。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烘托出友人聚会的欢快心情。

  尾联极写两人谈笑饮酒之乐。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此时此地,初春良辰,花香鸟语,重逢赏心,谈笑欢悦,恰正四者兼并。酒以助兴,自非庸俗之物,对着老友尽情而乐,哪有说愁道恨之处呢!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与尔同销万古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 诗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0:444-445页

rùnyuè访fǎngtóngniánzizhēnshàngzizhēnshīxièyùn--huángtíngjiān

shíniánjiànyóuwèijuéréntànzhìliú

báimíngzhūduōànjiànzhuójīngqīngwèiyàotóngliú

qínghuāshēnqiǎnfēngruǎnniǎoshēngxiāngyīngchóu

tánxiàozūnfēiduìgōngyánchóu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回望绣成堆¹,山顶千门²次第³开。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华清宫门依次打开。
注释:¹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²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³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¹妃子²笑,无人知是³(lì)枝来。
译文: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¹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²妃子:指杨贵妃。³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的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它使我们想到春秋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历史故事。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家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知道。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揭露了封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不惜劳民伤财,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穷奢极欲、权力不受制约的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2、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3-1065

guòhuáqīnggōngjuésānshǒu ·

 tángdài 

chángānhuíwàngxiùchéngduī shāndǐngqiānménkāi 
hóngchénfēixiào rénzhīshìzh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