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余甲寅(yín)¹自春官²出守³(hú)。秋杪(miǎo),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秋(mǎo),自琐(suǒ)(tà)以病得请奉祠(cí),卜(bǔ)¹⁰青墩(dūn)¹¹。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yìng)¹²,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译文: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注释:¹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²春官:即礼部侍郎。³出守:出任太守。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⁵秋杪:秋末。⁶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⁷乙秋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⁸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⁹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¹⁰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¹¹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¹²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piān)¹三日秋塘(táng)²路,平度³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译文: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注释:¹扁舟:小舟。²秋塘:指荷塘。³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⁴病夫:词人自指。⁵更值:又遇上的意思。⁶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去年长恨拏(ná)¹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¹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740-741页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年:1045页
3、 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9页

měirén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chén sòngdài 

jiǎyínsuìchūnguānchūshǒuzhōu qiūmiǎo dàozhōnghuācúnzhě mǎosuì suǒbìngqǐngfèng qīngdūnzhèn qiūhòusānxíng zhōuzhīqiánhòuzhāoxiáxiāngyìng wàngzhīduàn chángduǎnzhī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pínghuā bìngyīnbìngláiyóu gèngzhímǎnchuānwēixīnqiū 
niánchánghènzhōuwǎn kōngjiàncánmǎn jīnniánbàojūnēn fánhuāxiāngsòngguòqīngd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秋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5-76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740-741页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年:1045页
3、 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9页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参考资料:
1、 江天.中国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604-605页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休垂绝徼(jiǎo)¹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²
译文: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注释:¹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²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今日岭¹(yuán)兼越鸟,可怜²同听不知愁。
译文: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注释:¹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²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1页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人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译文:邻家的公鸡才不管离别的痛苦,还是不停地啼叫,像是在催人离去。回望高城, 音信却受到阻隔。严霜覆盖的小桥、月光笼罩的驿馆、流水环绕的村庄、烟雾蒙蒙的城市,无一不是思念你的地方。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yì)¹残别袖²燕支雨³,谩(mán)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译文:谩分别时,溶有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沾湿了衣袖,却留下了千万缕哀愁。想请归鸿捎去我的思念,但是(冷漠无情的)鸿雁却不肯停留,展翅渐飞渐远。我倚着栏杆默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
注释:谩

  上片写因为词人并不愿自己去临安(当时的都城)那政治斗争险恶的地方,所以清晨听到邻家鸡叫,就像受人催促一般,感到十分厌烦。开篇的“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表面上看起来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的痛苦,实则是在变相地表达词人的不忍。和直接说自己不愿离去的词句相比,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当词人启程,欲要回望不愿离开的地方和家人时,却发现“高城音信阻”,如此一去,今后取得联系可谓难矣。“霜桥人馆,水村烟市”为移步换景的写法。随着他继续赶路,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由开始的霜中、桥与人下之馆,逐渐转换成绕水而建、水雾环绕的村郭。“总是思君处”收尾上片,暗示词人一路走来,从没有停止过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其不舍、思念,通过景色的变化暗示,以景传情,细腻而婉转,让人感同身受。

  下片径承上片意脉,将“总是思君处”中的“思”字层层演绎,写异地恋人的两地哀愁。“燕支雨”是女子溶有脂粉的泪水,“襄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即是词人回想,佳人送别时敛擦泪的情景。她啼哭着为词人送别,楚楚可怜的模样,让离人更加愁肠百转。

  正当他愁绪难以释怀的时候,大雁飞过。古人云:“鱼传尺素,飞鸿托书。”北雁南飞,不受“高城”阻隔,词人怀想,欲请鸿雁为南方佳人捎去音信,报个平安。怎奈“鸿雁不住”,自顾自地飞去,一点儿都不懂斯人情意。其实,词人责备“鸿飞不住”,不过是借责备飞鸿来释放心中怨意。

  鸿雁无情,词人只得倚栏无语,“独立长天暮”,沉浸在思念中默默无言,望着眼前的天色慢慢变暗。景语作结,把词人深沉的思量寄寓景中,含而不露,意味深长。

  整首词很好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词人清晨时对于邻鸡的不满,其实也暗喻着对于朝廷上秦桧势力的不满,对于邻鸡的责备也流露出词人对于秦桧势力的怨恨。而其后对于鸿雁的责备,也同样出于此理。曲折笔意写来,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

qīngàn ·línguǎnhuái怀

huánggōng sòngdài 

línguǎnhuái怀 yòuhuánshì cuīrén huíshǒugāochéngyīnxìn shuāngqiáoyuèguǎn shuǐcūnyānshì zǒngshìjūnchù 
cánbiéxiùyànzhī mánliú chóuqiān qìngguīhóng鸿fēn hóng鸿fēizhù lán chángtiān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xiè)¹绿阴浓,薰风²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bì)。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译文:正值清明天气,愁绪萦怀,整日没精打采,如痴如醉。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正是悠然欣赏游玩的时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女主人公却只是将单衣随意披在肩上。
注释: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¹台榭:建在土台上的敞屋。²薰风:和风,初夏时之东南风。又同“南风"。蔽:遮盖,指荷叶长满荷池。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石榴美艳,一撮(cuō)红绡(xiāo)¹比。窗外数修篁(huáng)²,寒相倚。有个关心处³,难相见,空凝睇(dì)。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译文:鲜红的石榴花就像红色的薄绸。女主人公倚靠在窗外几竿修长的竹子下。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的盼望。女子在深闺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坐立不安,也不想梳妆打扮,虽然思念使人憔悴,但即使打扮好了,遮盖了憔悴的颜色,又有谁来欣赏呢?
注释:¹红绡:红色薄绸。²修篁:修竹,高长之竹。³关心处:指关心之人。⁴凝睇:凝视,注视,注目斜视。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清明天气中的感受。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地赏玩景物的好时光!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之句。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501-502页

chōngtiān··qīngmíngtiān--ānshì

qīngmíngtiānyǒngchóuzuìtáixiè绿yīnnóngxūnfēngyànzicháofāngjiùpénchíxiǎoxīnqiàshìxiāoyáodānjiāshangbànlóngruǎn

shíliúměiyàncuōhóngxiāochuāngwàishùxiūhuánghánxiāngyǒuguānxīnchùnánxiāngjiànkōngníngxíngzuòshēnguīlǎngèngzhuāngshūzhīxīnláiqiáocuì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来驱我去¹,不知竟²何之³
译文: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注释:¹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²竟:究竟。³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行行至斯¹²,叩门拙言辞³
译文: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注释:¹斯:这。²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³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行余意¹,遗(wèi)²赠岂虚来³
译文:主人理行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注释:¹行余意:理行我的来意。²遗:赠送。³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谈谐¹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²
译文: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注释:¹谈谐:彼此谈话投机。²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情欣新知¹欢,言咏²遂赋诗。
译文: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注释:¹新知:新交的朋友。²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¹子漂母惠²,愧我非韩才³
译文: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注释:¹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²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³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衔戢(jí)¹知何谢,冥报²以相贻(yí)³
译文: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¹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²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³贻:赠送。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2-533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lái zhījìngzhī 
xíngxíngzhì kòuménzhuōyán 
zhǔrénjiě wèizènglái 
tánxiézhōng shāngzhìzhéqīngbēi 
qíngxīnxīnzhīhuān yányǒngsuìshī 
gǎnpiǎohuì kuìfēiháncái 
xiánzhīxiè míngbàoxiāng 
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空碛(qì)¹无边,万里阳关²道路。马萧(xiāo)³,人去去,陇(lǒng)云愁。
注释:¹空碛:沙漠。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南面,和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³萧萧:马嘶声;去去:一程又一程向远处走去。⁴陇:泛指甘肃一带,是古西北边防要地。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香貂(diāo)¹旧萧戎衣²窄,胡霜³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释:¹香貂:贵重的貂皮(指征袍)。²戎衣:军衣。³胡霜:指边地的霜。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⁴绮罗: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指征人的妻子。⁵魂梦隔:连梦魂也被万水千山所阻隔。

  这首《酒泉子》抒写了征人怀乡思亲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离苦。 这种题材,在《花间集》中是罕见的。从艺术上看,全词境界开阔,于苍凉之中又见缠绵之思。而两地相思之情,同时见于笔端。深得言情之妙。

  此词深得评家好评。《花间集注》评此词:“绮罗”三句,承上香貂戎衣,言畴昔之盛,魂梦空隔也。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三盛赞此词:“三叠文之《出塞曲》,而长短句之《吊古战场文》也。再谈,不禁酸鼻。”此评虽不免推崇过高,但从“再读,不禁酸鼻”的话来看,确实指出了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

jiǔquánzi··kōngbiān--sūnguāngxiàn

kōngbiānwànyángguāndàoxiāoxiāorénlǒngyúnchóu

xiāngdiāojiùzhìróngzhǎishuāngqiānbáiluóxīnhúnmèngshànggāol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