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须丝竹,花不须桃李。舞不须轻躯,歌不须皓齿。
乐不须丝竹,花不须桃李。舞不须轻躯,歌不须皓齿。
人生各有乐,顾我如何尔。我是两柳翁,家在南郭里。
人生各有乐,顾我如何尔。我是两柳翁,家在南郭里。
诗酒以为乐,宾客至即喜。酒味酸或淡,瓷椀粗而伟。
诗酒以为乐,宾客至即喜。酒味酸或淡,瓷椀粗而伟。
或无一饤菜,但费几张纸。人情慕富贵,公何视贱鄙。
或无一饤菜,但费几张纸。人情慕富贵,公何视贱鄙。
寒冷载肴酒,暮夜烦屐履。孚诚非猝然,饤饾亦劳止。
寒冷载肴酒,暮夜烦屐履。孚诚非猝然,饤饾亦劳止。
不用卞郎瓠,但坐杜侯椅。两桌合八尺,一炉暖双趾。
不用卞郎瓠,但坐杜侯椅。两桌合八尺,一炉暖双趾。
不以药随时,而用缯掩耳。或啖鱼菹尽,或爱藏蔬美。
不以药随时,而用缯掩耳。或啖鱼菹尽,或爱藏蔬美。
或取鱐与腊,或约酒以指。人皆悦真厚,谁敢停箸匕。
或取鱐与腊,或约酒以指。人皆悦真厚,谁敢停箸匕。
一客癯而清,偶坐为六子。吟声尚鼓吹,欢情胜罗绮。
一客癯而清,偶坐为六子。吟声尚鼓吹,欢情胜罗绮。
俗物无所用,高会有如此。
俗物无所用,高会有如此。

xièzhōuzhī--

zhúhuātáoqīnghào齿chǐ

rénshēngyǒuěrshìliǎngliǔwēngjiāzàinánguō

shījiǔwèibīnzhìjiǔwèisuānhuòdànwǎnérwěi

huòdìngcàidànfèizhāngzhǐrénqíngguìgōngshìjiàn

hánlěngzàiyáojiǔfánchéngfēirándìngdòuláozhǐ

yòngbiànlángdànzuòhóuliǎngzhuōchǐnuǎnshuāngzhǐ

yàosuíshíéryòngzēngyǎněrhuòdànjǐnhuòàicángshūměi

huòhuòyuējiǔzhǐrénjiēyuèzhēnhòushuígǎntíngzhù

érqīngǒuzuòwèiliùziyínshēngshàngchuīhuānqíngshèngluó

suǒyònggāohuìyǒu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顷岁¹,孙莘老²识欧阳文忠公³,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读书而多为之,自工¹⁰。世人患¹¹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¹²求过人,如此少有至¹³者。疵(cī)¹⁴不必待人指擿(zhāi)¹⁵,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¹⁶有味。
译文:近年间,孙觉结识了欧阳修,曾找机会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努力读书并经常练习写作,(文章)自然会越来越精妙;但是世上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勤它超过别人,像这样的事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欧阳修将自己曾亲身体验过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注释:¹顷岁:近年间。²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³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谥(shì)号。⁴乘间:乘机,趁着空儿;找机会。⁵它:其他,别的。⁶唯:只有。⁷勤:努力,尽力。⁸而:并且。⁹为:写,练习(写作)。¹⁰自工:自然精妙; 工:精妙,好。¹¹患:忧虑,担忧。¹²即:就。¹³至:达到。¹⁴疵病:指文章毛病。¹⁵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¹⁶尤:尤其,更加。

liù

shì sòngdài 

    qǐngsuì sūnshēnlǎoshíōuyángwénzhōnggōng chángchéngjiān wénwènzhī yún  shù wéiqínshūérduōwéizhī gōng shìrénhuànzuòwénshǎo yòulǎnshū měipiānchū qiúguòrén shǎoyǒuzhìzhě bìngdàirénzhǐ duōzuònéngjiànzhī  gōngchángshìzhěgàorén yóuyǒuwèi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
泪湿罗衣脂粉满¹,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²微雨闻孤馆³。(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
译文: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想到送别时家中亲人将那《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注释:¹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²萧萧:一作“潇潇”。³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惜别伤离方寸¹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²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³不似蓬莱远。
译文: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如今已分隔两地,只好靠鸿雁来传递书信。好在东莱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
注释: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²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³东莱:即莱州,时为明诚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⁴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diéliànhuā ·wǎnzhǐchāngguǎnmèi

qīngzhào sòngdài 

lèishī湿luózhīfěnmǎn diéyángguān chàngdàoqiānqiānbiàn réndàoshānchángshānyòuduàn xiāoxiāowēiwénguǎn  (shānyòuduànzuò shuǐyòuduàn )
biéshāngfāngcùnluàn wàngliǎolínxíng jiǔzhǎnshēnqiǎn hǎoyīnshūpíngguòyàn dōngláipéngláiyuǎn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白石岩扉(fēi)¹碧藓(xiǎn)²,上清沦谪(zhé)得归迟³
译文:圣女祠的白石门边长满碧绿的苔藓,从上清仙境谪落此地迟迟未得回还。
注释:¹白石岩扉:指圣女祠的门。岩扉即岩洞的门。²碧藓滋:碧藓即青苔。上清:道教传说中神仙家的最高天界。³沦谪得归迟:谓神仙被贬谪到人间,迟迟未归。此喻自己多年蹉跎于下僚。沦:一作“论”。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一春梦雨¹常飘瓦,尽日²灵风³不满旗
译文:春天里蒙蒙细雨常洒向大殿的青瓦,整日里神风微弱吹不动祠中的旗幡。
注释:¹梦雨:迷濛细雨。²尽日:犹终日,整天。³灵风:神灵之风。⁴不满旗:谓灵风轻微,不能把旗全部吹展。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è)绿华¹来无定所,杜兰香²去未移时。
译文:萼绿华自由自在说来就来居无定所,杜兰香青童接驾说走就走立时归返。
注释:¹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言是九嶷山中得道女子罗郁。晋穆帝时,夜降羊权家,赠权诗一篇,火浣手巾一方,金玉条脱各一枚。²杜兰香: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玉郎¹会此通仙籍²,忆³向天阶紫芝
译文:玉郎与圣女相会于此并给通报仙籍,圣女想一起登天阶服紫芝位列众仙。
注释:¹玉郎:道家所称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此引玉郎,或云自喻;或云喻柳仲郢,时柳奉调将为吏部侍郎,执掌官吏铨选。²通仙籍:即取得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仙籍:仙人的名籍。³忆:此言想往、期望。⁴天阶:天宫的殿阶。⁵问:求取。⁶紫芝:一种真菌。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此喻指朝中之官职。

  这是一首性质类似无题的有题诗。意境扑朔迷离,托寓似有似无,比有些无题诗更费猜详。题内的“圣女祠”,或以为实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或以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观。后一种说法可能比较接近实际。不过,诗中直接歌咏的还是一位“上清沦谪”的“圣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环境—圣女祠。因此,读者首先仍不妨从诗人所描绘的直接形象入手来理解诗意。

  古代有不少关于天上神女谪降人间的传说,因此诗人很自然地由眼前这座幽寂的圣女祠生出类似的联想。“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门扉旁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看来这位从上清洞府谪降到下界的圣女沦落在尘世已经很久了。首句写祠前即目所见,从“白石”、“碧藓”相映的景色中勾画出圣女所居的清幽寂寥,暗透其“上清沦谪”的身份和幽洁清丽的风神气质;门前碧藓滋生,暗示幽居独处,久无人迹,微逗“梦雨”一联,同时也暗寓“归迟”之意。次句是即目所见而引起的联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意。“沦谪得归迟”,是说沦谪下界,迟迟未能回归天上。

  颔联从门前进而扩展到对整个圣女祠环境气氛的描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蒙飘忽,如梦似幻;习习灵风,轻轻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诗人所看到的,自然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景象。但由于细雨轻风连绵不断的态势所造成的印象,竟仿佛感到它们“一春”常飘、“尽日”轻扬了。眼前的实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显得更加悠远,诗人凝望时沉思冥想之状也就如在目前。单就写景状物来说,这一联已经极富神韵,有画笔难到之妙。不过,它更出色的地方恐怕还是意境的朦胧缥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这梦一般的细雨,本来就已经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朦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云暮雨的故实,又赋予“梦雨”以爱情的暗示,因此,这“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景象便不单纯是一种气氛渲染,而是多少带上了比兴象征的意味。它令人联想到,这位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仿佛在爱情上有某种朦胧的期待和希望,而这种期待和希望又总是象梦一样的飘忽、渺茫。同样地,当读者们联系“何处西南待好风”(《无题二首》之一)、“安得好风吹汝来”(《留赠畏之》)一类诗句来细加体味,也会隐隐约约感到“尽日灵风不满旗”的描写中暗透出一种好风不满的遗憾和无所依托的幽怨。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极富象外之致,却又带有不确定的性质,略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是一种典型的朦胧美。尽管它不免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但对于诗人所要表现的特殊对象—一位本身就带有虚无缥缈气息的“圣女”来说,却又有其特具的和谐与适应。“神女生涯原是梦”(《无题二首》之二)。这梦一般的身姿面影、身世遭遇,梦一般的爱情期待和心灵叹息,似乎正需要这梦一样的氛围来表现。

  颈联又由“沦谪”不归、幽寂无托的“圣女”,联想到处境与之不同的两位仙女。道书上说,萼绿华年约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于晋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权家,从此经常往来,后授权尸解药引其升仙。杜兰香本是渔父在湘江岸边收养的弃婴,长大后有青童自天而降,携其升天而去。临上天时兰香对渔父说:“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来无定所,踪迹飘忽不定,说明并非“沦谪”尘世,困守一地;去未移时,说明终归仙界,而不同于圣女之迟迟未归。颔、颈两联,一用烘托,一用反衬,将“圣女”沦谪不归、长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从不同的侧面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尾联又从圣女眼前沦谪不归的处境转想她从前的情况,“忆”字贯通上下两句。意思是说,遥想从前,职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经与圣女相会,帮助她登上仙界,那时的圣女曾在天宫的台阶上采取紫芝,过着悠闲自在的仙界生活,而此时却沦谪尘世,凄寂无托,不能不慨然。一结以“忆”字唤起今昔之感,不言而黯然神伤。“天阶问紫芝”与“岩扉碧藓滋”正构成天上人间的鲜明对照。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沦谪不归、幽居无托的圣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认为诗人是托圣女以自寓,有的则认为是托圣女以写女冠。实际上圣女、女冠、作者,不妨说是三位而一体:明赋圣女,实咏女冠,而诗人自己的“沦谪归迟”之情也就借圣女形象隐隐传出。所谓“圣女祠”,大约就是女道观的异名,这从七律《圣女祠》中看得相当清楚。所不同的,只是《圣女祠》借咏圣女而寄作者爱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过圣女祠》则借咏圣女而寄其身世沉沦之慨罢了。清人钱泳评“梦雨”一联道:“作缥缈幽冥之语,而气息自沉,故非鬼派”(《履园谭诗》)。由于其中融合了诗人自己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人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才能在缥缈中显出沉郁。尾联在回顾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间天上之感,也隐然有诗人的今昔之感寄寓在里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28-1130页

zhòngguòshèng--shāngyǐn

báishíyánfēixiǎnshàngqīnglúnzhéguīchí

chūnmèngchángpiāojǐnlíngfēngmǎn

è((èè))绿huáláidìngsuǒlánxiāngwèishí

lánghuìtōngxiānxiàngtiānjiēwènzhī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写诗人处于“新境”,叙述他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读者读了前四句,会联想到江楼、圆月的景象和诗人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jiānglóuyuè--bái

jiālíngjiāngjiāngchímíngyuèsuītóngrénbié

xiāoguāngjǐngqiánxiāngliǎngyīnqíngyuǎnzhī

shuíliàojiāngbiān怀huáizhèngdāngchípànwàngjūnshí

jīncháogòngfāngtónghuǐjiěduōqíngxiānshī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总辔(pèi)¹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译文:策马提缰赴征途,哽咽不语别至亲。
注释:洛:洛阳。¹总辔: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借问子何之¹,世网²³我身。
译文:若问将要何处去?官事繁杂缠我身。
注释:¹之:往,至。²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³婴:纠缠,羁绊。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永叹¹²北渚(zhǔ)³,遗思南津
译文:放声长叹沿北渚,离思郁结在南津。
注释:¹永叹:长久叹息。²遵:顺着,沿着。³北渚:北面的水涯。⁴遗思:犹怀念。⁵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⁶津:指渡口。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译文:不停前进行已远,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山泽纷纡余¹,林薄²³阡眠
译文:山泽众多且弯曲,草木丛生极茂繁。
注释:¹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²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³杳:幽暗。⁴阡眠:草木茂密貌。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diān)
译文:猛虎咆啸深谷底,山鸡呜叫在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哀风¹中夜²流,孤兽更我前。
译文:凄风呼叫彻夜刮,离群野兽跑我前。
注释:¹哀风:凄厉的寒风。²中夜:半夜。以上八句指作者旅途中的所见。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译文:触景感物生悲绪,深深思念更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译文:久久伫立望故乡,顾影自怜多忧烦。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写诗人悲伤地辞别亲人,离开故乡,骑马上路了。诗人没有说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世间的事缠绕着我,使我无法脱身。前两句写辞别上路,是紧扣“赴洛”题意。辞别而至于低声哭泣,这固然是由于古人往往把离别看做一件大事,正如齐梁诗人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矣。”(《别赋》)也是由于诗人前途莫测而感到悲哀。后两句一问一答,而答非所问,似有难言之痛。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九年(288年),晋武帝“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而《晋书·陆机传》说:“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样的人才,又出身名门,当然不乏官员推荐。迫于官府之命,赴洛阳似非他心中所愿意的,故以“世网”缠身喻之。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写旅途中的忧思。诗人沿着向北的小洲往前走,思念纠结在故乡——南边的渡口。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空旷不见人的踪影。一路上,他充满叹息和忧愁。这里记述的主要是行程,沿着“北渚”向前走,路越走越远,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终于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心上满载着忧愁。

  “野途”句引起下文,诗人开始着力描写沿途的自然山川景物:“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意思是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山林川泽逶迤曲折向前延伸,草木丛生,茂盛稠密。深深的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高的树巅有金鸡啼叫。半夜里悲风袭人,孤零零的野兽从我跟前走过。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除了山川、草木之外,还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不能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令人想起王粲的《登楼赋》。这篇抒情小赋写道:“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里写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野上一片寂静,只有征夫在赶路。王粲描写的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如此说来,陆机笔下所描写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景物,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险恶,而且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在赴洛阳途中心境之不宁。这是因为诗人在赴洛阳之后的前途实在是吉凶难卜。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诗人伫立山上,眺望故乡,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身影,只有自己怜悯自已了。诗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生离死别的悲哀步上赴洛阳的道路,面对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激起他无限的愁思。孤独、失意、怀乡、自怜的感情油然而生。前途茫茫,他感到惆怅迷惘,

  陆机的诗注意词句的华美,讲究排偶。这种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都是华美的排偶句子。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