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沙亦可数,海水亦有畔。师恩及吾母,其多卒无算。
河沙亦可数,海水亦有畔。师恩及吾母,其多卒无算。
远者穷无边,深者入黄泉。黄泉儿莫到,慈母忽有告。
远者穷无边,深者入黄泉。黄泉儿莫到,慈母忽有告。
冥冥长夜中,如行白日道。儿一别母容,可想不可逢。
冥冥长夜中,如行白日道。儿一别母容,可想不可逢。
凭师无量恩,恍惚如相通。师恩若何为,真诚与高义。
凭师无量恩,恍惚如相通。师恩若何为,真诚与高义。
幽明虽有殊,母子各有慰。欲报将奈何,肉镌骨可磨。
幽明虽有殊,母子各有慰。欲报将奈何,肉镌骨可磨。
泣尽感恩泪,慷慨成悲歌。
泣尽感恩泪,慷慨成悲歌。

xièshī--

shāshùhǎishuǐyǒupànshīēnduōsuàn

yuǎnzhěqióngbiānshēnzhěhuángquánhuángquánérdàoyǒugào

míngmíngzhǎngzhōngxíngbáidàoérbiéróngxiǎngféng

píngshīliàngēnhuǎngxiāngtōngshīēnruòwèizhēnchénggāo

yōumíngsuīyǒushūziyǒuwèibàojiāngnàiròujuān

jǐngǎnēnlèikāngkǎichéngbēi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枫岸¹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²晚来波。
译文:湖岸的枫树纷纷飘落进水中,晚风吹起,湖面荡起缕缕波纹。
注释:¹枫岸:多枫树的江岸。²秋水:秋天的江湖水。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乘兴¹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é)²
译文:与友人兴会所至,也不管小舟驶向哪里;抬头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缭绕,于是有感而凭吊湘娥。
注释:¹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²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二人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

  这首诗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

  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

  “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¹两处销魂²。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译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注释:¹争教:怎教。²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jiāng)向蓝桥¹易乞(qǐ),药成碧海难奔²。若容相访饮牛津(jīn)³,相对忘贫。
译文: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注释:¹蓝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²药成句: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³饮牛津: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这首描写爱情的《画堂春》与纳兰容若以往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不同,以往容若的爱情词总是缠绵悱恻,动情之深处也仅仅是带着委屈、遗憾和感伤,是一种呢喃自语的絮语,是内心卑微低沉的声音。而这一首词仿佛换了一个人,急促的爱情表白,显得苍白之余,还有些呼天抢地的悲怆。

  上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明明天造地设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纵使冀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所向,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这,就是容若。“魂向蓝桥易乞”,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魂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给裴航出了一个难题:“想娶我的女儿也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裴航娶得云英之后还有一个情节:裴航与云英双双仙去,非复人间平凡夫妻。

  “魂向蓝桥易乞”,句为倒装,实为“向蓝桥乞魂易”,容若这里分明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于我而言并非什么难事。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经的一些因缘往事。到底是些什么往事?只有词人冷暖自知。

  那么,蓝桥乞魂既属易事,难事又是什么?是为“药成碧海难奔”。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颇为易解,而容若借用此典,以纵有不死之灵药也难上青天,暗喻纵有海枯石烂之深情也难与情人相见。这一叹息,油然又让人想起那“相逢不语”的深宫似海、咫尺天涯。

  之后所写的“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也是一个典故。传说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那里曾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往返于天河与人间,从不失期,好奇的人便效仿踏上了探险之路。漂流数日后,那人见到了城镇房屋,还有许多男耕女织的人们。他向一个男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男子只是告诉他去蜀郡问问神算严君平便知道了。严君平掐指一算后,居然算出那里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词人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虽然知道心中爱的人与自己无缘,但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够与她相逢,在天河那里相亲相爱。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的典故,他是权相明珠之子,家产本不贫穷,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他若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他也满足。

  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³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¹⁰安敢戏其君乎!臣闻¹¹之:‘少而好¹²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¹³。’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¹⁴乎?”平公曰:“善¹⁵¹⁶!”
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²于:向。³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盲人。⁴欲:想。⁵暮:晚,迟。⁶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⁷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⁸安:怎么。⁹戏:戏弄。¹⁰盲臣:师旷双目失明故称盲臣。¹¹闻:听说。¹²好:善于。¹³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¹⁴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¹⁵善:好。¹⁶哉:象声词。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兖州鲁藩¹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张,鲁藩之张,张其殿、张其壁、张其楹(yíng)柱、张其屏、张其座、张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张中景物。及放烟火,张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²。天下之看张者,看张张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张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³也。
译文:兖州鲁王藩府的烟火妙绝天下。放烟火时一定要挂花张,鲁王藩府的花张,要在大殿上挂张、在墙壁上挂张、在楹柱上挂张、在屏风上挂张、在座位上挂张、在宫扇伞盖上挂张。各位王爷公子、宫女属官、舞伎乐工,全被收为张海中的景物。等到放烟火时,张中的景物又被收为烟火中的景物。天下那些看张的人,是在张外去看花张的;那些看烟火的人,是在烟火外去观看烟火的。没有像这样置身于张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在闪烁变幻中,不知道这是王宫内的烟火,也不知道这是烟火之中的王宫。
注释:¹兖州鲁藩:山东兖州的鲁王藩府。明太祖第十子朱檀封于山东兖州,檀及其子孙都称鲁王。²张中景物:张挂万千彩张所形成的张海中的景物。³烟火内之王宫:焰火烟雾弥漫笼罩中的王府之宫殿楼阁。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kē)”“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qiàn)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¹塑狮、象、橐(tuó)²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niè)³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kāo)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jué),屡欲狂易¹⁰,恒内手持之¹¹
译文:在藩府的大殿前搭起了有数层的木架子,上面放了“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之类的烟火。四周又有珍珠帘八架,架子高二丈多,每一个花帘上镶嵌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各一个大字。每个字高一丈多,晶莹辉映、高大明亮。下边用五色的火漆塑成狮子、大象、骆驼之类的巨兽百余头,上面骑着各方少数民族人物,他们手中拿着诸如象牙、犀牛角、珊瑚、玉斗等各种器具,其中装上了像“千丈菊”“千丈梨”各色的火器,百兽脚上装着车轮,兽肚子里藏有人,在下边转动轮子。百名少数民族人物手中的瓶花慢慢开放出来,像群雁排成行列飞行一样,一边排成队列一边行进。过了一会儿,百兽口中开始喷火,屁股也喷出火来,纵横交错、穿梭。此时,端门内外,烟火的彩焰盖住了天空,月亮的光明被遮蔽了,露水也下不来了。观看烟火的人耳目像被人攫夺而去一般,他们的心极其兴奋,时时像要疯狂一般,总要伸进手去捂住它。
注释:¹火漆:又叫封口漆,以松脂和石蜡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粘贴剂。²橐驼:即骆驼。橐,盛物的袋子,此状驼峰。³蹑:踏。⁴百蛮:古代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⁵雁雁行行:像大雁排排行行,依次而行。⁶且阵且走:一边行走,一边布队形。⁷移时;一会儿。⁸尻:屁股。⁹耳目攫夺:视听全被吸引,无法旁鹜。¹⁰狂易:癫狂而变易常性。¹¹恒内手持之:常想用手抓住它。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张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¹不诬²也。
译文:过去有一个苏州人,自夸他们苏州正月十五张节的盛况,说:“在苏州,此时就是有烟火,也没处去放,即使放出去也上不了天。”众人问:“为什么?”这人回答说:“这时天上已经被烟火挤住了没有空隙地方了!”人们讥笑他说话荒诞不经。在鲁王府看到这样的烟火,想来他大概不是瞎说。
注释:¹殆:几乎,大概。²不诬:不妄;不假。

  观灯、放烟火,本属民俗,极热闹,也极俗。以张岱惯常的写山水、叙园林,评书画的清雅之笔,来描绘繁华热闹的烟火之状似乎难以协调。但张岱自有他的写法,这篇《鲁藩烟火》,既表现出烟火的繁丽,又保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I具体点说,就是作者用小品的笔法表现出了盛大热闹的场面。

  文章以“鲁藩烟火妙天下”起始,前半部分作者先排比铺张鲁藩张灯结彩盛景,再极写鲁藩的烟云灯海、物我混一的境界;后半部分作者详写施放烟火之火器及火器架,尤以火器的造型设计和喷射过程奇巧绝伦为重点,最后以苏州人似痴似诞的夸张描述结尾。文章精细生动,谐趣横生。

  文中写鲁藩烟火之妙,先写灯及灯中景物,再写烟火与烟火中景物,然后写出灯与火的闪烁变幻,令观者扑朔迷离,迷失于烟火之中。这样一层层写来,复盖迭加,同时笔端具有分析性,既表现出鲁藩烟火之妙,又是对这种“妙”的美学削析,使人读之既领略到烟火盛况又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段文字中句式的使用也很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如第一层写灯,作者为突出灯,将灯由名词作动词用,形成了以“灯’’领头的新鲜句子,“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这一串灯字句式的运用,使人顿觉满眼皆灯。又如“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的句子,故意采用重复的句式,而仅颠倒“王宫”“烟火”两个关键词的次序,造成一种恍惚迷离的感觉。这种对字、句的精心安排,与后世桐城派文人呆板严谨的所谓字法,句法大不相同,张岱的如此安排,主要是突出趣味,所以并不使人觉得有斧凿之痕。

  以下作者又写烟火施放的场面,这种场面闹而杂,但作者写来却有条不紊,既细致又清晰。更妙的是文末移用一苏州人的话评兖州烟火之盛。文末引用他人的话对所写人物事物进行评价,虽不能说是张岱的首创,但却是他的惯用手法,如在《砎园》中引用二老的话夸砎园胜过蓬莱阆苑;《瑞草溪亭》文末以“穷极秦始皇”一语概括其堂兄燕客的豪奢,等等,皆用此法。张岱使用此法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引用的他人语多带夸张性质,等于在文末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进一步加倍,二是引用的他人语多属质语、俚语,俗语。张岱对语言的语感和韵味很敏感,他曾讽刺曹臣编辑的《舌华录》将张东谷的一句质语加以文饰为“点金成铁”,他自已对文末的关键之语自然更加讲究。但他的讲究并不是修饰,却是相反,越俚俗、越质朴越好。如文中引用苏州人“此时天上被起火挤住,无空隙处耳”的话,俚俗可笑,土得掉渣,但被张岱妙手拈来放在文末,却是极富趣味和韵味。

参考资料:
1、 刘传新主编.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08:766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¹。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xiù)飘。
译文: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注释:¹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jìng)中春¹。不如花草新。
译文: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注释:¹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还会开;草枯了,明年还会绿;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77-379
2、 陈敦贵.成功的绿色描写——介绍张先的《菩萨蛮》[J].语文学刊,1988,10.

mán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zhāngxiān sòngdài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lóuqiánfāngcǎoniánnián绿 绿shípáo huítóufēngxiùpiāo 
lángpáoyīngjiù yánfēichángjiǔ kǒngjìngzhōngchūn huācǎo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