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乘秋浪泛银河,拨尽閒云恣浩歌。明月一环来拂面,玉龙十万总随波。
曾乘秋浪泛银河,拨尽閒云恣浩歌。明月一环来拂面,玉龙十万总随波。

shuǐxiān--

céngchéngqiūlàngfànyínjǐnxiányúnhàomíngyuèhuánláimiànlóngshíwànzǒngsuí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鼇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鼇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指着珊瑚。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指着珊瑚。

  “渔父”之咏,篇数很多,古往今来,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推唐人张志和的《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声情舒缓平和,如行云流水,表现了作者的如野鹤闲云,与世无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声情孤傲冷峻,表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然而“出世”也罢,“入世”也罢,他们笔下的“渔父”都是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现,这一点是共同的。

  起句“海滨蓑笠叟”五字,点出地点和人物。

  “驼背曲,鹤形臞”二句承上,以三字短联具体刻画出“渔父”形象:其背既曲如驼,其躯又瘦似鹤。活脱脱地表现出一干瘪老儿,颇有调侃的意味。接着,词人又郑重其辞地宣布道:“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吞饵,牵翻员峤方壶。”任公子是什么人呢?先秦寓言中之钓于海者也。据说他特制一竿大钓长绳,以五十头牛为饵,踞坐会稽山顶,投竿东海水中,钓得大鱼,切片晒干,令那浙江以东、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以北广大地区的居民吃了个够。

  龙伯氏又是什么人呢?他也是古代神话中之钓于海者也。相传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处有五座神山,曰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浮于海面,随潮水动荡不已。天帝恐其漂往西极,使岛上群仙流离失所,就命令十五头巨轮番负载之。不料龙伯国有巨人一钩连钓六而去,以致岱舆、员峤二山竟沉入海底。常言道:“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这老儿若非任公子、龙伯氏一流人物,又岂敢到海边来看上了如海岛大的鱼要它上钩?——以此知其“定不是凡人”也。这段词写得似庄似谑,能令人肃然起敬,能令公莞尔一笑,精采之至。

  上阕已揭出“古之贤哲,多隐于渔”的命题,而历史上第一个以渔隐名世的贤哲,非西周那位“直钩钓国”的姜太公莫属,故拈出他来作为典型。“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是姜太公当年垂钓之处。肘后,是随身的意思。古人随身携带书籍,每悬于肘后,故云。丹书,即古史传说中之“天书”,字色赤红,故名。这二句说太公垂钓磻溪之时,年虽老迈,须眉皆白,却熟谙上古帝王之道,有王佐之术。“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出猎,偶遇太公垂钓于渭北,交谈之下,大为敬服,遂“载与俱归”,立为国师。文王死后,太公辅佐武王,誓师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讨伐纣王,灭商建周,以开国之功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淄博市北)。三句高度概括了太公一生之出处大节:遭遇文王、伐纣、受封。按太公负不世之才,立非常之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其事迹代表着旧时代知识分子个人价值最完满的实现;这种实现固有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但也离不开文王对他的赏识与重用。“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即此之谓也。因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在姜太公的身上,积淀了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士子们主客观双向之梦想与追求。由此,读者不难感受到,词中所幻想出的这个海滨钓叟无非是历代寒士们的化身,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被封建帝王慧眼识英雄,以至飞荡腾达,为王者师,为王者友。但无情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机会凤毛麟角,因此,作者一声断喝:醒来吧、小心“钓竿拂着珊瑚。”似这等好事,世上已很久不曾有过了,请问您还呆坐在长满苔藓之石矶上等候谁哩?只怕等到瞌睡虫上来,连手中渔竿也拿不稳了,看扫着海里的珊瑚礁罢!写着写着,上阕幽默之风又重现了。

  此篇的命意,由于作者以“渔父词”题篇,词中又从头到尾都是在嘲弄一位妄想做姜太公第二的海滨钓叟,粗读之下,很容易使人得出其讽刺对象即为此渔翁所代表的怀才不遇人物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中错觉。其实,“世间久无是事”即点明,它的矛头,分明是冲着当代乃至前世不知多少代以来一切高高在上、不思求贤的封建统治者们来的。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形式表现一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内容,滑稽家之辞不同于寻常打油之辞,于此词可知。

lánhuāmàn··--liúzhuāng

hǎibīnsuōsǒutuóbèixíngdìngshìfánrénláixiánzhéduōyǐnrèngōngzilóngshìliàngláidǎoshànggōuyòushuōáotūněrqiānfānyuánjiàofāng

pánlǎozixuěméizhǒuhòuyǒudānshūbèi西zàiguīyíngqiūmáotánchēshìjiānjiǔshìshìwèntáichīzuòdàishuízhǐxiānshēngshuìdiào竿gānzhǐzheshān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
从此音尘¹各悄然²,春山如黛(dài)³草如烟。
译文:从此分别以后,你我音信全无,远望春山如同你的黛眉,但草烟迷漂,难见你的身影。
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
泪添吴苑¹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²
译文:自己因思恋情人眼泪比长洲苑三更的雨水还多,离恨使得人整夜不眠。
注释:¹吴苑:吴王之苑。在江苏吴县,又名长洲苑。此处不是实指。²邮亭一夜眠;化用宋人陶穀《风光好》词。据传宋臣陶榖出使南唐,驻留驿馆。南唐韩熙载命妓女秦弱兰伪为驿卒女;陶殼悦其颜色,因与相好,作《风光好》词,词中有“祇得邮亭一夜眠”句。邮亭:旧时传递文书时停顿的处所。借指旅舍。
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
(jù)¹有青鸟²(jiān)³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
译文:哪有青鸟(信使)传递我们别后的相思(话语)?姑且将恋情刻记在逝去的年华上。
注释:¹讵:岂。²青乌:即青鸟。旧称传信使者为青鸟。事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汉武故事》。³缄:缄封。⁴别句:别后的语句。⁵锦瑟:装饰华美的瑟。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一诗,主题说法不一,以“恋情”、“悼亡”之说居多,也有认为是回忆过去之作。黄景仁在这里是把它的主题当作“恋情”的。⁶流年:如流水易逝的年华。
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他时¹脱便²微之³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译文:将来假如我经过你那里,你我都只能百转千回,徒然叹惜。
注释:¹他时:他日,将来。²脱便:或许。³微之:指唐诗人元稹,字微之。他曾撰传奇《莺莺传》(一名《会真记》),是一篇带自传性的小说。有人认为记中张生即元稹。莺莺后嫁郑生,元稹也另娶别人。⁴百回千转:《莺莺传》载崔莺莺嫁人后,张生经过其居曾求见,崔不出见,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衰草残阳¹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²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³
译文:放眼望去,斜阳铺满了整片荒芜的草地,祐之在浮梁,算不上身世飘零,倒像一只失群之雁飞翔天外。与祐之分别,只有靠痛饮才能安慰自己凄凉的心境。在江边漫步,是醒酒,也是思念。
注释: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祐之弟:辛助,字祐之,辛次膺之孙,辛弃疾族弟。¹残阳:斜阳。²天外孤鸿:游子飘流的形象。孤鸿:失群之雁。苏轼《卜算子·黄州之惠院寓居作》:“谁见幽 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³行人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行人,辛弃疾自称。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会少离多¹看两鬓(bìn)。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²,被他引惹其他恨³
译文:因见面少别离多使我两鬓白发增多,本来就很相思,近来因为生病,就更加想念。不是离别之愁难以了结,是离别之情引起了其他遗憾。
注释:¹会少离多:见面的时间变少了,分开的日子变多了。²整顿:整理,处置。³其他恨:指辛弃疾南渡以来,理想落空,屡遭打击,被迫退闲,年华虚度,恢复大计难以实施。整顿:收拾,了结。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言触目所及无非凄凉之景,烘托送别愁苦气氛,下片用递进句法,层层深入地写离愁。全词曲折含蓄,意境深远。

  词的上片写送别。第一句写景。“衰草残阳” 四字,既写出送别时的凄清景色,又暗示出送别的时间与节令,即秋天的一个傍晚。“三万倾”写范围之广,言触目所见无非凄凉景色,烘托出送别时的愁苦气氛。“不算” 二句写辛祐之只身漂泊在外。但话说得既婉转又艺术。意谓您虽只身在外但算不上身世飘零,倒像孤鸿缥缈欲仙,清静幽雅,把愁苦的气氛稍微冲淡一下。“几许” 二句写别后情况。“凄凉” 而言“几许”,可见其愁并不太重。“ 须痛饮”三字,谓只要痛饮,便可消除离愁别苦。柳永《雨霖铃》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待外”句似从柳词化出,谓明早江头,行外自会醒来,愁也没了。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精心结构,饱含着作者对祐之弟深切的关怀之情。

  词的下片写离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第一句写离苦。意谓“会少离多”,从两鬓上可以察知。因为“外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是离愁把外折磨得两鬓苍苍了。“万里” 二句写病苦。“万缕千丝”紧承上句明写发乱,实写愁重。“何况”句使用递进句式,盲新来患病,怕难以相见,更加重了离别之苦。“不是”二句写由此引起的其他愁恨。言离愁犹可整顿,而国恨家愁就无法排遣了。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就多了一层曲折。下片五句三层,一层比一层深入,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意在言外,更耐外寻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市:中国书店,2006.01:510-511

diéliànhuāsòngyòuzhī--xīn

shuāicǎocányángsānwànqǐngféngpiāolíngtiānwài鸿hóngyǐngliángtòngyǐnxíngrénxiàngjiāngtóuxǐnghuìshǎoduōkànliǎngbìnwànqiānkuàngxīnláibìngshìchóunánzhěngdùnbèiyǐnhèn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露槛(kǎn)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译文:露水笼罩着的栏杆和星光照耀下的房屋都悄无声息,我一人流落江湖,秋夜倚枕,只能凭空漫想那早已远逝的爱情。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有情皓月¹怜孤影,无赖²闲花照独眠。
译文:明月有情,怜我孤单,特来相伴;无奈那闲游多事,游开烂漫,偏偏来映照我这独眠之人。
注释:¹皓月:明月。²无赖:无奈;无可奈何。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结束铅华¹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译文:收拾起从前的绮靡艳丽之作,将其归入少年时的幼稚之作中;摒弃丝竹之乐,步入哀伤多艰的中年。
注释:¹铅华:比喻虚浮粉饰之词。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xī)¹快着(zhuó)²
译文:未来渺茫不可意料,忧愁如大海般深广,只有寄语羲和——让时间过得更快更快,我也尽快地了此一生。
注释:¹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²着鞭:鞭打,用鞭子赶。

  《绮怀》共有十六首。“绮怀”犹言丽情,但有的作品也寄托着作者的感慨。少年时代的那段美好爱情的破灭,在诗人的心头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步入中年之际,回首往事,风干的伤口,带来心痛依旧,诗人在对爱情的追求与绝望的痛苦中挣扎。所以,该组诗中的每一首,都是一首沉痛的恋歌,都回荡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而这最后一首,表明诗人已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拨,他只有把美好的爱情连同幻想一起埋葬,然后带着无法排遣的如海的忧愁和苦难,尽快了此一生。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星房”,织女星的闺房,此指自己所喜欢的女子的住所,居住的地方。这句说自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已经结婚生子,往事已不堪回首,再回到她和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如今的地方(沾露的栏杆、她的住所)已经没人了,心上人早已远嫁他乡,回想起来真是感叹万千。十年来,诗人到处流浪,当时正值秋季,诗人只能靠游仙来回味梦中的甜密。

  “有情皓月怜孤影”四句写我这孤单单、孤零零的游子的身影,在皎洁明亮的明月下,也应受到一些怜惜,可怜我这孤独的身影,想起这些无可奈何的事,就应该结束这段痛苦的恋情的回忆,让它作为将来回忆的一瞬间,否则长此下去,你的爱情生活的悲剧将进入你的全部生活。

  “茫茫来日愁无海,寄语羲和快著鞭”,这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将来的惶惑无所寄托的心情,自己过去的那种悲苦悲情的追忆是多么的让人回味,可是这“愁”如何了结、又何时是头呢?于是诗人使用神话色彩的传语,传语给驾日车之神羲和,请他赶快加鞭,让日子很快的过去,或许能减少我的愁思。诗人同大海作比喻非常恰当,恰到好处,极为贴切,贯用神话传话,加重悲苦色彩,想象奇特,读来令读者更加仔细品味,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丢掉自己的烦恼,去努力地争取,争取自己拥有一份美好的恋爱回忆。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niè)¹。拊(fǔ)²床而止³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tuó)中空。嘐(jiāo)嘐聱(áo),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jù)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duò)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译文: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注释:黠:狡猾。¹啮:咬。²拊:拍。³止:使……停止。⁴橐:袋子。⁵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⁶见闭:被关闭。见:被 。⁷发:打开。⁸索:搜索。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xiá)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¹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²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jiāo)³,登龟狩(shòu)(lín),役(yì)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译文: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注释:¹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²致:招引。³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此处指“擒”。⁴登龟狩麟:登,捉取。狩,狩猎。⁵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⁶见使:被役使。⁷堕:陷入。⁸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⁹乌:何,哪里。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坐而假寐(mèi),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fǔ),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chài)¹,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fǔ)²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译文:(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注释:¹虿:蝎子。²俛:俯下身子。

  本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它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诡计逃脱的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也须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否则将“烛使于一鼠”的道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避免将两者区分开来,而游於万物之外。

  第一段叙黠鼠橐中啮咬及坠地逃走的始末。在这一段里,作者赋鼠之黠是虚实相因,老鼠出场不多,直赋其形的只是装死、逃跑,但是老鼠之黠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通过它的对立面——人来完成的。作者赋鼠之黠,穿插写人,不仅使文章生气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横生,无呆板之迹,更重要的是为咏物寓理做了开拓。

  第二段通过分析老鼠骗人逃脱的伎俩,写作者悟出鼠的狡滑,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这一段于全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该文是蓄理于叙事之中,这一段则是由叙事转入说理的桥梁,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是由老鼠的行动推想它的动机,足以说明老鼠之“黠”;接着又从人能降四物,可烛人比老鼠要高明,但却遭到老鼠的暗算。这就不得不叫作者步水溯源,于是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面推原一段,而且显得天衣无缝。

  第三段写人为物所用的原因,在于志不凝,心不专。揭示中心:自己不能与自然万物合一,反而受外物左右,这是人被老鼠欺骗的真正原因。这一段是全篇重点之所在。也就是说,作者赋鼠的真正目的在于此。前人谈古文的写作时,谈到“小题大作法”。就以此篇为例,也正是因为一只老鼠引起了一番哲理的阐发。最后两句交待了 《黠鼠赋》的写作由来,是有感而发,即事成篇。在收笔之处,作者以平淡之语写来,虽语朴而情真,绾合叙事之始末。从文章布局来看,于人物也有必要的交代,显得特别严谨。结穴处,我们看到苏子、童子为黠鼠而忙碌,与题目 《黠鼠赋》 又息息相关。

  此赋文字简短,仅有二百八十余字。但却洋溢着浓厚的情趣,又渗透着深永的哲理。读之若身临其境,看到了老鼠的一次精彩表演,又好象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真可谓“趣幽旨深”,蓄理在中,耐人寻味。就其思想内容来讲,已远远超出赋鼠本身。它借一只黠鼠利用人的疏忽,狡猾地逃脱的日常小事,引出了一番议论。从而 说明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倘能精神集中,发挥智力,便能搏猛虎,役万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难免不”烛使一鼠“,变色于蜂虿。在艺术表现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趣幽旨深。读此赋,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很有情趣。既有如读寓言的一览欲尽的吸引力,又能启发一个人的推理动机。文章的布局结构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叙事与说理的密切结合,叙事为说理张本;其次是人、鼠活动穿插其间,使文情错落,不直不板。

参考资料:
1、 刘静.观察与思考,2008(03)
2、 王新勇.一篇寓哲理于趣味之中的咏物赋——读苏轼《黠鼠赋》[J].恩施师专学报,1982(2):39-4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