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车用赤帷裳,帝选明侯重岭阳。后乘未离淮分野,先声已遍越封疆。
使臣车用赤帷裳,帝选明侯重岭阳。后乘未离淮分野,先声已遍越封疆。
宜教廉吏心如水,但恐贪夫背有霜。大抵当官须去害,人閒所在有豺狼。
宜教廉吏心如水,但恐贪夫背有霜。大抵当官须去害,人閒所在有豺狼。

sòngxiàn--

使shǐchénchēyòngchìwéishangxuǎnmínghóuzhònglǐngyánghòuchéngwèihuáifēnxiānshēngbiànyuèfēngjiāng

jiàoliánxīnshuǐdànkǒngtānbèiyǒushuāngdāngguānhàirénxiánsuǒzàiyǒucháiláng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数日秋风欺病夫¹,尽吹黄叶下庭芜(wú)²
译文: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病夫:病人,诗人自指。²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林疏(shū)¹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译文: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注释:¹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215-1216页

shù--zhàoshīxiù

shùqiūfēngbìngjǐnchuīhuángxiàtíng

línshūfàngyáoshānchūyòubèiyúnzhēbàn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谓之天下殊牧大和¹三年佐²故吏部沈公³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译文: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注释:¹大和:唐文宗年号(—),也作“太和”。²佐:辅佐。³吏部沈公: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大和(太和)二年(年)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曾召杜牧为幕僚。大和(太和)九年(年)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⁴幕:幕府,将军的府署。⁵乐籍:乐部的名册。古时官伎隶属于乐部。⁶移镇宣城:沈传师于大和(太和)四年(年)九月调任宣歙观察使。⁷沈著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大概曾任著作郎或者著作佐郎,故称。⁸双鬟:将头发盘曲绕成环状,挽成双髻,为年少女子的常见发型。一说指一千万钱。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君为豫章¹(shū)²,十三才有余。
译文: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注释:¹豫章:郡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即驻于此地。²姝:美女。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翠茁¹凤生尾²,丹叶莲含跗(fū)³
译文: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注释:¹茁:生长。²凤生尾:植物,当即凤尾竹。³跗:花萼的基部。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¹倚天半,章江联碧虚²
译文: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注释:¹高阁:指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旧址在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²碧虚:天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yán)¹铺。
译文: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注释:¹华筵:丰盛的宴席。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主公¹²四座,始讶来踟(chí)(chú)³
译文: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注释:¹主公:指沈传师。²顾:回头看。³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吴娃¹起引²赞,低徊映长裾(jū)³
译文: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注释:¹吴娃:吴地的美女。²起引:搀扶引领。³裾:衣服的前襟。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rú)¹
译文: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注释:¹罗襦:丝罗制成的短袄。
盼盼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盼盼¹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译文: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注释:¹盼盼:贞元间名伎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武宁节制徐建封所宠。这里代指张好好。
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园芦。
繁弦¹(bèng)²关纽³,塞管引园芦。
译文: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注释:¹繁弦:急促的乐声。²迸:喷射,裂开。³关纽:琴弦的转轴。⁴塞管:即芦管,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众音不能逐,袅(niǎo)¹穿云衢(qú)²
译文: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注释:¹袅袅:歌声绵延不断。²云衢:天空。
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主公¹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译文:主人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罕。
注释:¹主公:一作“主人”。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赠之天马锦¹,副²以水犀(xī)³
译文:送给您天马绸缎,还配上水犀头梳。
注释:¹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下巴下的皮称为乌云豹,都是极为贵重的皮料。²副:配上。³水犀梳:用珍贵的水犀角制成的梳子。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龙沙¹看秋浪,明月游东湖²
译文: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注释:¹龙沙:地名,在南昌城北,因其地多白沙并呈龙形,故名。²东湖:地名,在南昌城东,与章江相通,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译文:从那以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要算时隔太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玉质¹随月满²,艳态³逐春舒
译文:美丽资质随着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
注释:¹玉质:玉体。²满:丰满。³艳态:娇艳的姿态。⁴舒;舒展。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绛唇¹渐轻巧,云步²转虚徐³
译文:深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注释:¹绛唇:红唇。²云步:像云彩一样飘逸的脚步。³虚徐:轻柔,舒缓。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jīng)(pèi)¹忽东下²,笙歌随舳(zhú)(lú)³
译文: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注释:¹旌旆:旌旗。²东下:指沈传师调任宣州。³舳舻:船尾为舳,船头为舻,指首尾相连的船只。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霜凋(diāo)谢楼¹树,沙暖句溪²蒲。
译文: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注释:¹谢楼:谢朓楼,在宣城北,又名北楼,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所建。²句溪:又名东溪,从宣城东流过,曲折如同“句”字,故名。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身外任尘土,樽(zūn)¹前且欢娱。
译文: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注释:¹樽:酒杯。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飘然集仙客¹,讽赋²³相如
译文: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注释:¹集仙客:指沈述师。²讽赋:作赋。³欺:压倒。⁴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pìn)¹之碧瑶²佩,载以紫云车³
译文:聘您使用碧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
注释:¹聘:下聘,用礼物订婚。²碧瑶:碧绿的玉佩,形容贵重。³紫云车:仙人乘坐的车子,形容豪华。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洞闭水声远¹,月高蟾(chán)影孤²
译文: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蝉影孤。
注释:¹洞闭水声远:这里暗指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不再与故人往来。²月高蟾影孤:此处暗示张好好独守空房,孤单寂寞。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尔来¹未几岁,散尽高阳徒²
译文:自那时过了没几年,已经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注释:¹尔来:从那时起。²高阳徒:即高阳酒徒。
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洛阳重相见,婥(chuò)婥为当垆(lú)¹
译文:洛阳城东重又相见,您身姿绰约正酒店当垆。
注释:¹为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垆,指卖酒,垆是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怪我¹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译文:奇怪我“为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注释:¹怪我:对我感到惊奇。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朋游今在否,落拓(tuò)¹更能无?
译文: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注释:¹落拓: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门馆恸(tòng)哭后¹,水云愁景初。
译文:在我哭悼沈公后,水天尽染初秋色。
注释:¹“门馆”句:指诗人因为沈传师的去世而痛哭。因为杜牧曾为沈传师的幕僚,故有此称。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yú)¹
译文:斜阳冷光照衰柳,凉风暗生起座隅。
注释:¹座隅:座边。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泪水洒满胸衣襟,短歌一曲为您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西风挟雨声翻浪¹。恰洗尽、黄茅瘴(zhàng)²。老惯人间齐得丧³。千岩茅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译文:寒冷的西风裹挟着细雨呼啸而来,声音好像翻滚的波涛一样。恰好将八九月份的黄茅瘴洗尽。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我要用拜访崇山峻岭,泛舟五湖四海来代替追求画像凌烟阁。
注释:朱景参:名孝闻,时为福州宁德县县尉。北岭:山名,在福州和宁德之间。¹声翻浪:声音像波涛翻滚一样。²黄茅瘴:《番禺杂编》谓八、九月为黄茅瘴。³“老惯人间”句: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故人¹小驻平戎(róng)²,白羽³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qiáo)君将相。小槽(cáo)红酒,晚香丹荔(lì),记取蛮江上。
译文:我的老朋友朱景参暂时驻扎在军营中,腰间配着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你千万要记着你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蛮江边上,与你品过小槽红酒,赏过晚秋红荔。
注释:¹故人:指朱景参。²平戎帐:军帐。³白羽:箭名。唐太宗为秦王时,以大白羽射中单雄信枪刃,见《酉阳杂俎》。⁴小槽:压酒的器具。⁵晚香丹荔:指晚红,荔枝的品种之一,熟时最迟。⁶蛮江:指闽江。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以摧枯拉朽之笔力,写出秋风秋雨终于赶走了难熬的瘴气,颇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味道。词人压抑郁闷的心情似乎也一扫而光,变得澄明起来。“老惯人间齐得丧”,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千岩高卧”三句,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

  下片六句,所言尽是将来的事情,是酒酣耳热时朋友问的互相戏谑之言。“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这种“苟富贵,勿相忘”式的戏谑之言,出自词人口中别具深意。观词人一生,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对此调笑之言,读者不必过于当真。虽属戏谑之言,我们却看到了朋友之间毫无芥蒂的豪爽的相处,同时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该词用对比方法写出了词人和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上片主要是词人心情的流露,表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下片主要写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作比,字里行间又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江守义注评,陆游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2,第163页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夜起倚危楼¹,楼角²玉绳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yuān)
译文:半夜起来登上高楼,楼檐与玉绳星是如此接近。漫天当中只有冷冷的月亮和迷茫的霜雾,笼罩着城里人家的房屋。
注释:¹危楼:危即高的意思,指高楼。²楼角:高楼的檐角。³玉绳:星名,《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⁴亚:通“压”,低垂貌。⁵惟有:只有。⁶鸳瓦:鸳鸯瓦,旧时屋瓦一伏一仰,片片相扣故有此称。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¹。却向春风亭畔(pàn),数²梧桐(tóng)叶下³
译文:不要为秋天的到来感到悲伤,也正如不要为春天的逝去而伤心。向往在春风亭的日子,数着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
注释:¹伤春罢:感伤春天逝去。²数:计算。³梧桐叶下:代表秋天来临。

  这是一首把悲秋的感情和哲理的思致结合起来的小词。但悲秋的感情中结合了对人间的关爱。哲理的思致中也夹杂了一些放不开的执著。

  从上片来看,一般来说古人的诗词在写到“夜起”和“倚危楼的时”的时候,都是由于内心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郁闷。那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命运不容乐观,所以“夜起倚危楼”虽然可能是在写实,但“夜起”与“倚危楼”的组合,却暗示了作者内心也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和郁闷。“楼角玉绳低亚”是登楼之所见。但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夜空。而是随着霜天寒冷的月光转向对人间的俯瞰。在月光下从城市的高楼向下看,最显眼的大约也就是一片屋顶。但作者不说“万家屋顶”而说“万家鸳瓦”并非只是因为“鸳瓦”这个词更关丽。因为“万家鸳瓦”令人想到人间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下片虽然有“春风亭畔”有“梧桐叶下”。似乎也是写景,实际上却是议论,哲理的思致主要表现在下片之中。伤春与悲秋是诗人的传统,但伤春其实是不愿意看到青春和美好欢乐时光的离去,悲秋其实是不愿意看到衰老和摧伤打击的到来。这种感情本来是人人共有的,诗人只是用诗的语言把这种悲哀表达出来而已。而四季的轮换和春秋的代序是自然规律,不可能因人的愁肠而改变。同样,人的过去和未来也不是自己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生之中不断为此而悲伤痛苦岂不是徒寻烦恼。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觉悟,诗人才能够对春秋的代序和盛衰的交替有一种冷静的明察,能够“却向春风亭醉,数梧桐叶下”。这一句,说得实在很妙。“春风”,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的象征;而梧桐是秋天落叶最早的树木。当梧桐的第一片叶子飘落下来的时候,秋的肃杀便开始一天比一天通近了。所谓“春风亭”,不一定真有此亭,作者只是通过春风与梧桐的对比来表现出这种对哲理的体悟而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9-21

hǎoshìjìn··wēilóu--wángguówéi

wēilóulóujiǎoshéngwéiyǒuyuèmíngshuānglěngjìnwànjiāyuān

rénjiānyòubēiqiūzhèngshìshāngchūnquèxiàngchūnfēngtíngpànshùtóngxià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参天¹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²。故地³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译文:井冈山万木直入青云,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山势如飞,奇峭逼人。我旧地重游见到了什么,多了一些楼台岳阁。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飞驰盘旋。如画江山,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
注释:¹参天:高接云天。²奇岳:雄奇的大山。³故地:旧游之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⁴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现已毁。⁵黄洋界:山名,位于江西。⁶古代曾云海绿:古时这里曾是沧海。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弹指¹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²。犹记当时烽(fēng)³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páng)(bó)。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译文:三十八年恰似弹指一挥间,人间已经变了模样,如天翻地覆。犹记得当时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仿似就在昨天。独有一腔豪情,天边明月高悬,气势如风雷磅礴。雄鸡一声高唱,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
注释:¹弹指:表示情绪激越。²天渊翻覆:天和深潭反过来。极言变化之大。³烽火:指战争、战乱。⁴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⁵豪情:豪迈的感情。⁶天际悬明月:天边挂着一轮明月。⁷磅礴:气势盛大貌。⁸万怪:泛指旧中国的各种大小反动势力。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起首落笔写景,颇有气势,于井冈山万千景物中以大视野直选“参天万木”,一则5月底的井冈山景色宜人,高入云霄之木蓊蓊郁郁,年深岁久,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二则借参天大树起兴,“俱怀逸兴壮思飞”,“飞”上了这“南天奇岳”井冈山。一“飞”字使得原本平实无奇的开头染上一抹灵动之色,南方山系原本清秀婉润,而山势如飞,则又奇峭逼人。联系下文中“车子飞如跃”,则又可说是白描心情之畅快,当年老杜是乘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如今毛泽东则是乘汽车“即从茅坪抵茨坪”,身未到,心已远,心情的愉快从一“飞”字就初露端倪。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岳阁。”该句一问一答,以白描出之。此处“故地重来”一说,点明题旨,今昔对比,多少感慨隐寓其间,但毕竟是上阕,仅以此等概括句一笔带过,却为下文“忆往昔”张目,笔势如草蛇灰线,使得行文潜气内转。答句“多了楼台岳阁”,表面平淡,却暗含新中国成立后春和景明,百废俱兴之义。若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之际,大多则见草木含悲,山川变色,甚至岳台倾颓,断壁残垣,狐兔出没,又岂能有新建的“楼台岳阁”?但此处不得不指出,“楼台岳阁”四字太过泛泛,作词要有意境,情真景真此处可见,惜乎鲜明动人则未达。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桐木岭、朱砂冲、双八石、八面山、黄洋界)中最险要的一个,是从宁冈进入井冈山的必经之路。此处山势嵚崎崔嵬,常年云横雾锁,茫茫云海故又名“汪洋界”。因为地势险要,战争岁月里,黄洋界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十多年前,井冈山军民曾在此进行过“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使得井冈山根据地转危为安。“车子飞如跃”,则补写上两句乃是车中所见,与其说车速快,毋宁说词人在感慨路况好。一则彼时山路崎岖,此时车行如飞,与记忆中的井冈山大相径庭,词人心情大好;二则是“高路入云端”,联想词人曾作“天堑变通途”,对于有着乐观精神,相信“人”的力量的伟大来说,这是让他最兴奋的。不过这里依然要指出,这一句作为词来说,太过平直,易流于浅滑,而且“飞”字与前句重复,略有叠床架屋之病。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上阕末句“江山如画”从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来,未必作者此时想起坡公此词,但江山二字毕竟是吞吐八荒的大气势,指点江山,睥睨海内的傲然身姿跃然纸上。“古代曾云海绿”,为押韵调换词序,大意是,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不过这一拗折,以“陌生化”的效果救前两句浅滑之失,倒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而且,此处的古代,就不仅仅是东坡的遥想三国了,而是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一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这样的景深了。在这样的历史长度下,甚至人类的历史活动都不过弹指一挥间了,词人的胸襟该是多豁达。据云该词手迹此句为“遍地男红女绿”,则词之味道诚然大失。上阕中词人赞叹人的力量之语虽未明写,但细品处处皆是,若到结束还要重作交代,不免使人腻烦,亦使词的“要渺宜修”特点丧失殆尽,毕竟爽利之词仍然是要葆有词的特色。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现在已经三十八年了,好像弹一下手指那么快,一晃就过去了,可是人世间变化了,就像苍天变成深潭.深潭变成苍天那样大。它的实际内容就是由战争年代变成了和平年代,由反动的资产阶级掌权变成无产阶级掌权,由旧中国变成新中国,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这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是质的变化。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写回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红色政权的具体情况。是说,现在还记得,当时在战火中,同敌人激烈地厮杀,真是九死一生,好像发生在昨天。毛主席组织秋收起义时,曾经被反动的民团逮捕过,后来机智地逃了出来,找到队伍,率领他们上了井冈山。

  起始一句,诗人承接上文,将感叹再往前一引,“弹指三十八年”,诗人屈指算来离开井冈山已有38年了,而在这“弹指一挥间”里,祖国江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间就彻底变了一个样,这一切犹如天翻地覆。但也勾起诗人对过去非凡峥嵘的岁月的追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最形象的回忆。那时敌人不断围剿,战场上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谓九死一生的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记忆是那么清晰,那么突出,令诗人难以忘却。但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及红军将士“独有豪情”,勇驱“虎豹”;气势若磅礴的风雷,豪情若天边的一轮明月。最终“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扫除干净。

参考资料:
1、 吴廷贯.毛泽东诗词助读: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147-153

niànjiāo ·jǐnggāng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cāntiānwàn qiānbǎi fēishàngnántiānyuè chóngláisuǒjiàn duōliǎolóutáitíng jǐngbēiqián huángyángjièshàng chēfēiyuè jiāngshānhuà dàicéngyúnhǎi绿 
tánzhǐsānshínián rénjiānbiànliǎo tiānyuānfān yóudāngshífēnghuǒ jiǔshēngzuó yǒuháoqíng tiānxuánmíngyuè fēngléipáng shēngchàng wànguàiyānxiāoyún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