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近谁同,心闲爱子慵。
居深避俗客,睡起听邻钟。
纸轴敲晴响,茶铛煮晚浓。
南斋屡招宿,幽话数诸峰。
高亢近谁同,心闲爱子慵。
居深避俗客,睡起听邻钟。
纸轴敲晴响,茶铛煮晚浓。
南斋屡招宿,幽话数诸峰。
林逋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腾春梦绕天涯。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měng)(téng)¹春梦绕天涯。
注释:¹瞢腾:睡梦迷糊蒙眬。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帘幕受飞¹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注释:¹受飞:被飞吹动。
庭院日斜,绿阴花飞,帘低乳燕,池塘鸣蛙。正是春深夏浅,宜人天气。作者扶醉一梦,梦觉已月上纱窗。其中“瞢腾春梦绕天涯”一语,透露出渴望摆脱世务羁绊的心情,但写来曲折委婉,余韵不尽。

huànshā··tíngyuànchénchénbáixié--xiàyán

tíngyuànchénchénbáixié绿yīnmǎnyòufēihuāméngténgchūnmèngràotiān

liánshòufēngyànchítángguòmíngjiǔxǐngmíngyuèzhàochuāngshā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王¹学御²于王子期³,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tiáo)¹⁰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¹¹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¹²于臣。夫诱道¹³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赵国国君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习)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的时候,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凡是驾车需要注重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如今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是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注释:¹赵襄王:赵襄子,赵国的国君。²御:驾驭马车。³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⁴俄而:不久。⁵逐:追赶,这里指骑马赛马。⁶易:更换。⁷术:技术。⁸过:不恰当。⁹安:安稳。¹⁰调:协调。¹¹致:达到。¹²逮:追赶。¹³诱道:引诱。此处“道”同“导”,不作道路解释。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石桥两畔(pàn)¹好人烟,匹似²诸村别一川³
译文:石桥的两边有一座美好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子相比真可说是别一天地。
注释:杨村:地名,今江西省铅山县杨村。¹两畔:两边。²匹似:比起来。³一川:一片平地,一带地方。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杨柳荫(yīn)¹中新酒店,葡别²架下小渔船。
译文:那儿杨柳浓荫里有新开的酒店,葡萄架下系着小小的渔船。
注释:¹荫:树荫。²蒲别:葡别。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红红白白花临水¹,碧碧黄黄麦际天²
译文:一丛丛红色白色的花在水边开放,碧绿、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与与天相接。
注释:¹花临水:鲜花在水边开放。²际天:接天,挨着了天。指一眼望不到头,天和地遥遥相接。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¹²清和³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译文:正当这般清明和畅的季节,我还奔波在外,这到底是为谁辛苦而还不退隐归田呢?
注释:¹政:通”正”,正当的意思。²尔:近。³清和:指农历四月,常指初夏的气候。⁴在道:在旅途中。⁵归田:归隐田园。

  这是一首田园景物诗,诗的首联领起全诗,总括杨村不同一般的美景;颔联、颈联具体描绘所见景观,原野开阔,色彩鲜明,景物如画,令人欣漾;尾联笔锋转向自身,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此诗词语对仗工整,语言晓畅自然。

  首联“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总括杨村的美好景致。江西属多山丘陵地带,虽不至于“地无三尺平”,但平原也并不多见。诗人此刻走上石桥,看到的不是陵岭蜿蜒而是一片平川,炊烟袅袅,心中惬意畅然之感顿生,旅途疲惫也被这阔寥的景色荡涤一空。

  颔、颈两联对杨村加以具体描绘。“杨柳荫中新酒店,蒲别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四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似幻亦真的田园风光美景。绿绿的杨柳,紫色的葡别,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蔚黄的天空,象是重彩渲染的民间年画,色调对比十分鲜明。开阔的画面,丰收的景象,令人陶然欲醉。并非诗人重笔渲染,大肆泼墨,而是纯为白描勾勒,平铺直叙。在颔联中,诗人以导游的身份向人们娓娓介绍,指点杨村景物。颈联的“红红白白”,“碧碧黄黄”则是将诗句口语化,浅显通俗,朗朗上口。正如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诗人沉迷于田园美景,赞美之词脱口而出,这种不假修饰,随意自然赞美反而更能显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描述中,农家远离尘嚣、自足自乐的田园生活乐趣得以更深刻的体现。新酒店的开张,渔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丰收的麦田,鲜鱼美酒,多么令人神往。画面上并未出现人物,但诗人渲染的笔锋,让人感受到他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颔、颈联之间需有“转”的关系。而本诗颔、颈两联却为并列关系。这便是诗人对“活法”的具体运用。杨万里有意打破律诗格式的框架窠臼,力求变通,求新求活,以两联并列同去描绘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全诗意象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立体感,为诗人产生退隐之念作了铺垫。的确,这般田园美景,如此生活乐趣,何必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大自然新茗一般的清新早将诗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涤除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过杨村》于平淡之中透出的醇厚韵味。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 .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04 :第641-642页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¹草木长,绕屋树扶疏(shū)²
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注释:¹孟夏:初夏。农历四月。²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众鸟欣(xīn)有托¹,吾亦爱吾庐。
译文:鸟儿为有了依托的地方而高兴,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注释:¹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众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译文: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穷巷隔深辙(zhé)¹,颇(pō)回故人车²
译文: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注释:¹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²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欢然 一作:欢言)
欢然¹(zhuó)春酒,摘我园中蔬。
译文:(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注释:¹欢然:高兴的样子。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¹
译文: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注释:¹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览¹周王传²,流观³山海图
译文: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注释:¹泛览:浏览。²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³流观:浏览。⁴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俯仰¹终宇宙²,不乐复何如? 
译文:(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¹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²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shānhǎijīng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mèngxiàcǎozhǎng ràoshùshū 
zhòngniǎoxīnyǒutuō ài 
gēngzhòng shíhuánshū 
qióngxiàngshēnzhé huírénchē 
huānránzhuóchūnjiǔ zhāiyuánzhōngshū  (huānránzuò huānyán )
wēicóngdōnglái hǎofēngzhī 
fànlǎnzhōuwángzhuàn liúguānshānhǎi 
yǎngzhōngzhòu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两弯似蹙(cù)¹非蹙罥(juàn)烟眉²,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译文:两道淡烟弯眉欲皱未皱,一双清露目似泪非泪。
注释:¹蹙:皱眉。²罥烟眉: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缕轻烟。罥,挂。各个版本或作“笼”,或作“罩”,或作“冒”,或经涂改,或改全句。一般以清代怡亲王府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世简称“己卯本”)为准。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态生两靥(yè)¹之愁,娇袭²一身之病。
译文:忧愁的姿态尽显于两边的酒窝,身子柔弱如同承袭了一身的病。
注释:¹靥:脸颊上的微涡。²袭:继,由……而生。这种用字和句子结构形式是骈体文赋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译文:泪光点点,气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译文:安静的时候就像泣花照水般迷人,行动时像弱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心较比干¹多一窍,病如西子²胜三分。
译文:心胜比干更聪明,生病时的姿态比西施还要美。
注释:¹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为少师,因强谏触怒纣王而被处死。《史记·殷本纪》:“(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旧时赞人颖悟有“玲珑通七窍”的话。这句说林黛玉的心还不止七窍,是极言其聪明。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将她训练三年后献给好色的吴王夫差,以乱其政。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更显娇柔之美。见《庄子·天运》。林黛玉因“眉尖若蹙”又叫“颦儿”,也暗取其意。

  这篇赞文见于小说第三回,是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会面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此文并没有对林黛玉的容貌作细致描写,却体现出她弱不禁风的娇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全文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容貌、才华过人的少女形象。

  《赞林黛玉》是一篇骈文,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文中并没有对她的容貌作细致描写,却体现出她弱不禁风的娇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古时女孩子画眉毛用一种松烟,有一点像墨。黛玉的眉间有一点淡淡的像烟一样的东西笼罩着,是说她不发愁的时候,都有一种发愁的感觉。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一般人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最奇特的描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八个字。宝玉第一次看黛玉就觉得她一片泪光,这是一种感觉。第一回、第二回讲他们俩前世有过缘分,这一世相见的时候,留有对前世的回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完全是宝玉对黛玉心疼的描绘,而不是实际的描绘。

  《红楼梦》中写王熙凤跟写林黛玉的方法差别很大。王熙凤是黛玉眼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女人,而宝玉眼中的黛玉,给人一种娇弱的感觉。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惹人心疼,惹人怜爱;“心较比干多一窍”又是对她冰雪聪明的赞美。整段文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容貌、才华过人的少女形象,正所谓“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小说中的林黛玉以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纯真聪明,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而且,她的高傲与矜持,也让许多人对她颇有微词。

参考资料:
1、 李楠 解译.红楼梦诗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39-4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