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练袍履用蒲,鹖冠鸠杖称郊居。家中但乏青囊印,坐处便看黄卷书。
身著练袍履用蒲,鹖冠鸠杖称郊居。家中但乏青囊印,坐处便看黄卷书。
赁屋为无扬子宅,休官非为武昌鱼。长年不出何妨事,况是门悬致仕车。
赁屋为无扬子宅,休官非为武昌鱼。长年不出何妨事,况是门悬致仕车。

cháofèngxīnshí--

shēnzheliànpáoyòngguānjiūzhàngchēngjiāojiāzhōngdànqīngnángyìnzuòchù便biànkànhuángjuǎnshū

lìnwèiyángzizháixiūguānfēiwèichāngzhǎngniánchūfángshìkuàngshìménxuánzhìshìchē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¹(zhì)²学垂纶(lún)³,侧坐莓(méi)草映身。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衬他的身影。
注释:¹蓬头:形容小孩可爱。²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³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⁴莓:一种野草。⁵苔:苔藓植物。⁶映:遮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¹(yáo)招手,怕得鱼惊²不应³人。
译文: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¹借问:向人打听。²鱼惊:鱼儿受到惊吓。³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9-660页

xiǎoérchuídiào

lìngnéng tángdài 

péngtóuzhìxuéchuílún zuòméitáicǎoyìngshēn 
rénjièwènyáozhāoshǒu jīngyìngrén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guó)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yuè)¹立于西阿,公惧而走²。神曰:“无走!帝命曰:‘使³晋袭于尔门’。”公拜稽(qǐ)首,觉,召史嚚(yín)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rù)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译文:虢国公梦见在宗庙里,有一位神人,脸上长着白毛还有老虎一样的爪,拿着钺站在西边的屋角,虢国公吓得要直接逃跑。神人说:“不要虎!天帝有令:‘让晋国袭击你的国家’。”虢国公下拜磕头后,就从梦中醒了过来,召来史嚚占问这个梦的吉凶。史嚚回答说:“如果如君主你所叙述的,那么这个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杀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它完成的。”虢国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来,并且要国人祝贺他做了个好梦。过了六年,虢国就灭亡了。
注释:¹钺:钺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²走:跑。³使:派遣。⁴蓐收:又名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
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相思懒看帷屏画,人在天涯。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月笼沙¹,十年心事付琵琶²。相思懒看帷屏画,人在天涯。春残豆蔻花³,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译文:月色笼罩河沙,十年的心事付与琵琶。思念心上人懒得看那帏屏上的画,心上人远在天涯。春天过去豆蔻开花,一片深情寄去绣有鸳鸯图案的罗帕,百花凋谢后酴醿独开冷清肃杀。梦中重游旧时楼台亭榭,梦醒时旭日已映照窗纱。
注释:¹月笼沙:用唐杜牧《泊秦淮》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²“十年”句: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³豆蔻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花,象征春光已残。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喻未嫁少女。”⁴鸳鸯帕:绣有鸳鸯图案的罗帕。⁵荼蘼:草本花名。其花瓣较大,蕊紫色,枝条甚长。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晶帘下,敛羞蛾。
如何¹,遣(qiǎn)²情更多?永日³水晶帘下,敛羞蛾(é)
译文:为什么呀为什么?越是消愁愁更多!终日徘徊在水堂帘下,把一双愁眉紧锁。
注释:¹如何:为何,为什么。²遣情:排遣情怀。遣,排遣。³永日:整天。⁴水晶帘:用水晶制成的帘子,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晶,一作“堂”。⁵敛羞蛾:意谓紧皱眉头。
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六幅¹罗裙²(sū)³,微行(yè)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译文:六幅的长裙拖曳在池边,缓缓的脚步荡起水上碧波。看着那满池的疏雨,正无情打着圆圆的嫩荷。
注释:¹六幅:六褶。²罗裙:丝罗制的裙子。³窣地:拂地。⁴微行:轻缓的脚步。行,一作“云”。⁵曳:拉。⁶池:一作“地”。⁷疏雨:稀疏小雨。⁸团荷:圆的荷花。

  人们在生活中,总不免会遇到悲痛伤心的事。有时愈是企图甩掉它,忘记它,却愈是不可能的,情思萦绕,不能自已。此时此刻,耳闻目睹,触处生愁,令人更增悲伤。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多情女子因失意而产生的寂寞与怅惘。

  女主人公一开头就用二个字的短句自问,语意斩截而警醒。接着是自答:“遣情情更多”。问,问得突兀;答,答得坦诚。一心想排遣内心的情味,而这种情味却越发增添许多。语句是明明白白的,语意是含蓄无穷的。词有“词眼”,这一句就是此词的“眼”,相思、忧愁、离恨,一切的一切,都由这句传达;开头、中间、结尾,全篇都由这句绾联。此前未知多少事,尽在多情答问中。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亦曾唱出过“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深沉的相思曲。

  如果说上两句写的是内心的种种矛盾纠葛,那么,三、四两句写的就是外在的终日不展愁眉。永日,点明时间难捱日之长。从后面的“疏雨打团荷”来看,时令似乎是在夏季,而夏季是昼长夜短,但这里有意用“永日”,既含有“整天”的意思,也含有因相思难遣日更长的意味。这种写法,既强化了相思情,又深化了相思意,作者匠心可见。水晶帘,以富贵气的装饰写出少女的深闺秀阁。看来,这位少女雍容华贵,生活上是富裕的。但是,物质上的丰腴是不能掩盖得了精神上的空虚的。“敛羞峨”传达的正是这么一种形象:情窦初开最含羞的少女虽则美艳动人,但一个“敛”字,就写尽了她那满怀的忧思愁绪。“六幅”两句,工笔细描,极写服饰的华美与步姿的轻盈。王昌龄《采莲曲》的“荷叶罗裙一色裁”之句可资参证。曳碧波,描画少女行步时的习惯姿态,是双手拉着自己的裙子,缓缓走过,衣随人动,看上去仿佛晃动着阵阵清波。作者笔下的少女俨然青青年少,翩翩风韵,但惟其如此,上文“遣情情更多”一句才更能感染读者,也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

  最后两句,归结全篇,又回应开头。看尽,其实是百无聊赖的同义语,只有内心烦闷,无所事事的人,才有可能不惮枯燥,看遍池塘,用以消磨迟迟难过的时光。“满池”、“疏雨”,正反相间,自成机趣。打团荷,重在一个“团”字,荷叶如钱,团团池水面,而且映衬着夏日疏雨,雨成涟漪荷成团,人间反而未团圆,可谓“物态有意,人际无情”。词以“遣情”开端,以“情更多”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不由人不为之掩卷太息。

  此词紧紧围绕“遣情”两字展开。遣情,遣不了,反而“情更多”了。“永日”沉浸在痛苦中,不能摆脱。但她想竭力摆脱它,于是出外散步。结果触景伤情,在心中引起更大的伤感。一曲小词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将女子感情的起伏变化,曲曲传出。清陈廷焯评孙光宪词“气骨甚遒”,然“少闲婉之致”(《白雨斋词话》),而此词运其请健之笔,表现深婉之情,显豁而又含蓄,直快而又婉曲,在孙词中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59 .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陟彼北山,言¹采其杞(qǐ)²。偕(xié)³子,朝夕从事。王事靡(mǐ)(gǔ),忧我父母
译文:我一步步登上高高的北山,一颗颗采撷着红红的枸杞。像我这样身强力壮的士子,每天起早拉晚忙得不停息。国君家的公事无尽又无休,最忧心无闲问候父母起居!
注释:¹言:语助词。²杞: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入药,有滋补功用。³偕偕:健壮貌。⁴士:周王朝或诸侯国的低级官员。周时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等,士的职级最低,士子是这些低级官员的通名。⁵靡盬:无休止。⁶忧我父母:为父母无人服侍而忧心。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pǔ)¹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bīn)²,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³
译文: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可叹那大夫分配劳役不公,唯独让我为国事如此劳苦!
注释:¹溥:古本作“普”。²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大陆四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³贤:多、劳。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四牡(mǔ)¹彭彭²,王事傍(bàng)³。嘉我未老,鲜(xiǎn)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译文:四匹雄壮的马儿奔走蹚蹚,我为国君公事不停地奔忙。国君忙不迭赞我宝刀未老,啧啧称赞我正当年富力强。我自我感觉也是膂力正壮,尽心尽力地奔波经营四方。
注释:¹牡:公马。周时用四马驾车。²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³傍傍:急急忙忙。⁴鲜:称赞。⁵方将:正壮。⁶旅力:体力。旅通“膂”。⁷经营:规划治理,此处指操劳办事。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燕燕¹居息²,或尽瘁(cuì)³事国;或息偃(yǎn)在床,或不已于行(háng)
译文:但我看到有的人静享安乐,有的人鞠躬尽瘁操劳国事;有的人安睡在床高卧不起,有的人奔波不停劳作不止。
注释:¹燕燕:安闲自得貌。²居息:家中休息。³尽瘁:尽心竭力。⁴息偃:躺着休息。偃,仰卧。⁵不已:不止。⁶行:道路。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不知叫号(háo)¹,或惨惨²(qú)³;或栖(qī)(yǎn)仰,或王事鞅(yāng)
译文:有的人不闻不问百姓号叫,有的人勤政不息忧心烦恼;有的人早睡晚起高枕无忧,有的人忙于国事长期操劳。
注释:¹叫号:呼号。毛传:“叫呼号召。”²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貌。³劬劳:辛勤劳苦。⁴栖迟:休息游乐。⁵鞅掌:事多繁忙,烦劳不堪的样子。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或湛(dān)¹乐饮酒,或惨惨畏咎(jiù)²;或出入风议³,或靡事不为
译文:有的人完全沉溺饮酒作乐,有的人谨小慎微不敢承担;有的人出来进去高谈阔论,有的人忙里忙外万事都干!
注释:¹湛:同“耽”,沉湎。²畏咎:怕出差错获罪招祸。³风议:放言高论。⁴靡事不为:无事不作。

  《小雅·北山》这首诗着重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嘉我未老”三句典型地勾画了大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通过六个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吃饱睡足闲磕牙,自己不干,谁干却去挑谁的错,说谁的闲话。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什么事都得去干,还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被上司治罪。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从而暴露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及其不合理性。在对比之后全诗戛然而止,没有评论,也没有抒发感慨。通过鲜明的对比,读者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多让读者去体味涵咏,不必直写。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评论这是“妙笔”。

  唐韩愈的著名长篇五言古诗《南山》,其中有两段,一段连用十九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另一段连用三十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都是两句一对比。很明显,韩愈借鉴了《小雅·北山》的这种手法。但是,韩愈的诗未免过于铺陈繁富,如沈德潜所批评:“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比较而言,韩愈诗不如《小雅·北山》情切而明晰。

  第五章首句“或不知叫号”,现代学者多释为“呼叫号哭”,译释为“人间烦恼”(余冠英)、“悲号”(金启华)、“人叫号”(袁梅)、“放声大哭”和“民间疾苦”(程俊英)等等,多是说这位大夫听不到人民痛苦的怨诉或号哭。这样来译释,多少感到突兀、牵强,不很圆融。“叫号”一词,毛传解为:“叫呼号召。”孔疏解为:“叫号,连绵字……叫呼号召四字同义也。”傅恒等《诗义折中》解为:“耳不闻征发之声。”吴闿生《诗义会通》解为:“叫号,呼召也,不知上有征发呼召。”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解为:“不知道有号召。”这些解释比较接近原义。照这样解释,诗中这位悠然自适、贪杯耽乐的大夫,根本不闻不问朝廷的征发呼召,除了吃喝玩乐睡大觉,就是闲聊扯淡。这个形象是比较丰满的。《诗经》的注疏遗产很丰富,有些旧注并没有错,不必曲为新说。

  这篇诗在封建社会起到了讽谏作用。等级森严、任人唯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必然造成如《小雅·北山》诗中所描写的上层的腐败和下层的怨愤,统治阶级这种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必将是内部的涣散、解体以至灭亡。所以,清高宗敕撰的《诗义折中》也强调说,劳逸不均就是“逸之无妨”和“劳而无功”,因此就会上层腐败,下层撂挑子,这是关系国家存亡之“大害”。诗中暴露的一些现象,在今天的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9-443

běishān

míng xiānqín 

zhìběishān yáncǎi xiéxiéshì zhāocóngshì wángshì yōu 

tiānzhīxià fēiwáng shuàizhībīn fēiwángchén jūn cóngshìxián 

bāngbāng wángshìbàngbàng jiāwèilǎo xiānfāngjiāng fānggāng jīngyíngfāng 

huòyànyàn huòjìncuìshìguó huòyǎnzàichuáng huòháng 

huòzhījiàoháo huòcǎncǎnláo huòchíyǎnyǎng huòwángshìyāngzhǎng 

huǒdānyǐnjiǔ huòcǎncǎnwèijiù huòchūfàng huòshìw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