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荷擎沼面,红叶舞林梢,光阴何速。碧天静如水,金风透帘幕,露清蝉伏。追思往事,念当年、悲伤宋玉。渐危楼向晚,魂销处、倚遍阑干曲。凝目。一霎微雨,塞鸿声断,酒病相续。无情赏处,金井梧,东篱菊。渐兰桡归去,银蟾满夜,水村烟渡怎宿。负伊家、万愁千恨,甚时是足。
败荷擎沼面,红叶舞林梢,光阴何速。碧天静如水,金风透帘幕,露清蝉伏。追思往事,念当年、悲伤宋玉。渐危楼向晚,魂销处、倚遍阑干曲。凝目。一霎微雨,塞鸿声断,酒病相续。无情赏处,金井梧,东篱菊。渐兰桡归去,银蟾满夜,水村烟渡怎宿。负伊家、万愁千恨,甚时是足。

ruìxiān··bàiqíngzhǎomiàn--zhàozhǎngqīng

bàiqíngzhǎomiànhónglínshāoguāngyīntiānjìngshuǐjīnfēngtòuliánqīngchánzhuīwǎngshìniàndāngniánbēishāngsòngjiànwēilóuxiàngwǎnhúnxiāochùbiànlángànníngshàwēisāi鸿hóngshēngduànjiǔbìngxiāngqíngshǎngchùjīnjǐngdōngjiànlánráoguīyínchánmǎnshuǐcūnyānzěn宿jiāwànchóuqiānhènshénshíshì

赵长卿

赵长卿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 3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zhá)兰天一方。
译文:在苏杭游玩,对于诗句的情趣还没有尽兴,清幽殊绝的札兰在天的另一边。
注释:札兰屯: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译文:山的四面被深浅不一的翠绿色山岩包围着,碧水回荡着涟漪,柳枝密密地垂下。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译文:牛和羊密密麻麻悠哉地吃着草,美丽的凤蝶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忙着采花。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译文:每一处的泉水和树林都百看不厌,经过被绿色包裹的城市又缓缓地来到了满眼是绿色的村庄。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¹
译文: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注释: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¹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30-531页

nèi

kǒngpíngzhòng sòngdài 

shìshuōzhōngjǐng fāngzhībiéhòuxīn 
xíngrénshǎo fēngxuěluànshānshēn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安稳归了。悤悤染柳熏桃过,赢得锦笺悽调。休重恼。问百五韶光,酝造愁多少。新颦旧笑。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半残稿。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¹安稳归了。悤悤染柳熏桃²过,赢得锦笺(jiān)(qī)³。休重恼。问百五韶光,酝(yùn)造愁多少。新颦(pín)旧笑。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zhuì)半残稿
译文:接近黄昏时四处静悄悄的没有风雨,南疆的春天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春风匆匆吹过,染绿了柳树,熏红了桃花,如今却只剩下精美的笺纸上凄清的送春词调了。不要再烦恼了,试问那寒食的春光,酿造了多少惜春的愁绪呀?新近送春的愁眉与旧日迎春的欢笑形成强烈的对照。尚留有撤去锦绣风光的池台,在风光已改的林中迷路的莺燕,正可以点缀这半已残缺的书稿。
注释:梅州送春二句:此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春末,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与前面的《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同作于梅州。送春,送春光离去,告别春天的意思。辇下,帝辇之下,指京城。望,望日,农历每月十五。¹蛮春:南方的春天。旧时南方边地称南蛮。²染柳熏桃:指春风染绿了柳树,熏红了桃花。用毛际可《减字木兰花》“谁扣帘栊,小试熏桃染柳风”词意。³锦笺悽调:用高明《寄月彦明省郎》“词客锦笺题水调诗意。锦笺,精美的笺纸。凄调,凄凉的词调。⁴问百五韶光二句:到了寒食节,春天就将结束了,所以会产生无数伤春愁绪。百五,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韶光,春光。即如童轩《寒食漫兴》道:“韶光大半转头空。一百五日寒食节,二十四番花信风。”⁵有拆绣池台三句:形容残景与残稿同病相怜,相映成悲。拆绣,拆下锦绣,形容群芳凋零,美景不再。迷林,因林中旧景改变而迷路。残稿,残缺不全的文稿。
流波语,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流波语¹,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²。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³。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译文:流淌的水波如泣如诉,用来飘送落花最合适了。先扫尽西园里那些一去不返的落花所倾注的刻骨怨恨吧。还有那些凭阑远眺时所产生的种种悲愁意绪,也唯有春末啼血的杜鹃才能倾诉。回去得太早了,为什么不等待倚帘赏春光的人同这春日东风一起老去呢?满怀都是凝神销魂的悲情。任凭怎样持烛呼酒,终究都要面对繁花落尽,绿叶成荫的现实,有谁能与我同醉同倾呢?
注释:¹流波语:形容水波流淌的声音如同语音。²西园沉恨先扫:化用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³天涯别有凭栏意二句:凭阑意,用柳永《凤栖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与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指身处乱世中的僻远边地,凭阑远眺时所产生的种种忧国、怀乡、伤春、怀人的意绪。⁴倚帘人:指时常倚帘赏春光的人。⁵秉烛呼尊:持烛照明,呼酒浇愁。尊,酒樽。⁶绿成阴矣二句:化用杜牧《叹花》“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与令狐楚“三月唯残一日春,玉山倾倒白鸥驯。不辞便学山公醉,花下无人作主人”诗意。表示花已落尽,难再寻同醉的知音了。绿成阴,绿叶成是夏季来临、花落结子的标志。玉山倾,醉倒。玉山,对人身体的美称。《晋书·裴楷传》称裴楷风神高迈俊赏,宛如玉山,光彩照人。

  此词选自《彊村语业》卷一,通过对送春情景的描述,寄托对如暮春般飘零衰弱的时局、身世的担忧,以及对寄书故人的思念。类似题材与寓意在诗词中颇为常见,而此词的特色在于用沉稳、畅健的笔调来表达意绪,形成一种沧桑感。只因这种种寥落、孤寂、凄清的意绪由来已久,才能以司空见惯的沉稳心态来应对、排解。换言之,这种沉稳也正意味种种意绪忧结已深,刻骨铭心了。即如辛弃疾《丑奴儿》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起句已营造出与通常送春词不同的平静沉稳氛围,似乎春天与白昼在无风无雨的平静中安安稳稳地就过去了。以下三句则是在平稳的掩盖下。暗暗透出种种深层的不安,春风“匆匆染柳熏桃过”,似乎无声无息就飘逝了。而期间被略去的,是其成就又摧折桃柳繁华的过程,正是这种被隐藏的起伏跌宕,暗自酝造愁多少,流露在锦笺凄调中,体现在旧笑新颦中,残留在拆绣池台中。莺燕会在林中迷路,也正因连它们也不能适应周围景色发生了如此迅速的盛衰变化,而书稿半已残缺,则表明这凄调已不知写了几年,春去之痛已不知经历几回了。曾经轰轰烈烈,最终却去不留痕,就更显得可悲可叹。春是如此,变法、国运、青春、友情就更是如此了。

  眼看着不安就要涌出,故换头二句不得不以加倍的沉稳来控制。落花随水流去,本是哀景,而作者偏说好,只因带去了西园的落花,正免得人睹物伤怀,也算是带去伤春恨了。这种兼有乐观与回避性质的宽慰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何其相似!此后再接再厉——那涵盖种种愁绪的凭栏意,欲说还休,且交付给杜鹃去说吧。至于人,又何妨在东风中伴随着春光悄悄地度过年华呢?然而,出去归来都注视着这令人销魂的落花残春,满怀的愁绪终是难消,故最终决定要借酒醉摆脱愁绪。而此时已是春尽夏至,绿树成荫了——作者春愁持续的时间之长可见,消愁的种种尝试都为徒劳也可知。末道:“谁与玉山倒?”则表明连戒酒避愁的尝试也要失败了,只因能与共醉的知音人实在难寻啊。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明月黄河夜,寒沙¹似战场。
译文:月光下黄河横躺,月光下战场似的黄沙漫漫。
注释:¹寒沙:寒冷的沙滩。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奔流聒(guō)¹地响,平野²到天荒³
译文: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
注释:¹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²平野:平坦的旷野。³天荒:极言空间无尽或历时久远。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吴会¹书难聒,燕台²路正长。
译文:书信难寄遥远的会稽,去燕台的路啊还很漫长。
注释:¹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²燕台:指燕京,今北京。明朝的京城。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译文:我这样长年的四处漂泊,竟再也不觉得是客居他乡。

  一二句以写意笔法挥洒出一幅幽美壮阔的黄河月夜图。“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首句应题而起,点明时间地点,用语平淡无奇,如随口吟出,却神完气清,境界浑然,可谓发兴高远。诗人伫立月下,凝神遥望,但见黄河东去,没入苍茫夜色之中;沿河两岸,铺展着一片沙滩,由于月光映照,沙滩显得格外空阔绵远,冷寂凄凉。眼前景象激起诗人沉思遐想,“似战场”,则表明思之所向。寥寥三字,突兀而来,挟带着深沉的叹息,表达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隐隐透出一片报国之意。

  三四句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渲染水流的气势。“奔流”句承上联“黄河”,奔流”一词在此有二用:一是以“奔”之“流”指代黄河,从而避免字面重复;二是状水势的湍急迅猛,道出黄河的特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其景象已经十分壮观,再加之声音动地,就更令人心惊魄动,望河兴叹了。“平野”句承上文“寒沙”,描绘大河两岸辽阔而苍凉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广大荒远,似与天接,尤其在星月辉映的夜里,更给人以浩茫无垠的感觉。 这一联看似纯写景物,其实也融会着深沉的情思。那奔腾不息的河水,震天动地的水声,像金戈铁马,千军突进,似乎激起诗人心潮的波荡、轰鸣;那连接着远天的广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闪现着王朝兴衰、逐鹿争战的情景,牵动着诗人的神经。二句中,有动景有静景,有物象有心声,动静相配,心与物合,极富于神韵。

  五六句写作者面对喧嚣的黄河发出的感叹。刘勰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王夫之也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姜斋诗话》)正是由于眼前奔腾喧嚣的黄河,似战场的寒沙平野,刺激着诗人的感官,触发他对时局和社会人生的思考,才使他慨然发出“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的感叹。“燕台路”,指作者进身受任、报国建功之路。“书难达”,见离乡之遥远;“路正长”,言前途之渺茫,真切表露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和忧国伤事之情。有家难归,有国难投,举步维艰,诗人的境遇可算是困窘到极点了。此二句直抒胸臆,全是写情,但透过诗句表层,南国的辽远,北野的苍茫和诗人南顾北望、引颈长叹的情态都鲜明可见。这种寓景于情的写法,丰富了情感的内涵,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七八句写作者对自己长期漂泊感到伤感。“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漂泊已非一日,然而还得飘流下去。难以名状的悲哀涌上心头,诗人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沉重的语调中。充满夙志难酬的怨愤和无可奈何的伤感。全诗在哀叹中结束,留下深厚的余味让人品尝。

  全诗由写景入手,从视觉、听觉的感受中展示黄河夜景,动静相映成趣,既衬托出心境的凄清,心潮的激烈,又触发起对自己处境的联想。“书难达”、“路正长”语意双关,怅叹深重,既透露出怀乡却难归的无奈,也暗示了仕进目的的不易达到。作者还由此宕开一步,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以久客异乡之心竟“麻木”不辨,反衬出乡情的深挚。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简炼的语言,浅近率直的方式抒发游子的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75

huáng--liúfāng

míngyuèhuánghánshāshìzhànchǎng

bēnliúguāxiǎngpíngdàotiānhuāng

huìshūnányàntáizhèngzhǎng

nánérshǎowèibiànshìxiāng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临蒸¹且莫叹炎方²,为报秋来雁几行³
译文: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注释:¹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²炎方:南方炎热之地。³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林邑(yì)¹东回山似戟(jǐ)²,牂(zāng)(kē)³南下水如汤
译文: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注释:¹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²戟: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³牂牁: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⁴汤:热水。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jiān)(jiā)¹(xī)(lì)²含秋雾,橘柚³玲珑透夕阳。
译文: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注释:¹蒹葭:一名荻,即芦苇。²淅沥:风吹芦苇的声响。³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非是白蘋(pín)洲畔客¹,还将远意问潇湘²
译文: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注释:¹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²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让人顿感诗意浑成。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6-77
2、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珍藏本.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123

héngzhōushūyīnshī--liǔzōngyuán

línzhēngqiětànyánfāngwèibàoqiūláiyànxíng

líndōnghuíshānshìzāngnánxiàshuǐtāng

jiānjiāhánqiūyòulínglóngtòuyáng

fēishìbáipíngzhōupànháijiāngyuǎnwènxiāo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