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入残夜,萧疏梦不成。半窗残月影,千里故乡情。
秋气入残夜,萧疏梦不成。半窗残月影,千里故乡情。
露冷萤无火,天寒雁有声。筹边当此地,还欲请长缨。
露冷萤无火,天寒雁有声。筹边当此地,还欲请长缨。

qiūǒuchéng--jīn

qiūcánxiāoshūmèngchéngbànchuāngcányuèyǐngqiānxiāngqíng

lěngyínghuǒtiānhányànyǒushēngchóubiāndāngháiqǐngzhǎngyīng

金和

金和

金和,字弓叔,一字亚匏,上元人。贡生。有《来云阁诗稿》。 ▶ 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天山上¹,田横²海岛边。
译文: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注释:¹“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²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译文: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亭伯¹去安在?李陵²(xiáng)未归。
译文: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关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关了他乡。
注释:¹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²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愁容变海色,短服¹改胡衣。
译文: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注释:¹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¹(shū)
译文: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注释:¹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lǔ)连书¹
译文: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注释:¹“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hán)谷如玉关¹,几时可生还?
译文: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注释:¹玉门: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洛川¹为易水²,嵩(sōng)岳是燕山。
译文: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注释:¹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²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俗变羌(qiāng)胡语,人多沙塞颜。
译文: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申包¹惟恸(tòng)哭,七日鬓(bìn)毛斑。
译文:现关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注释:¹申包:指申包胥。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miǎo)¹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译文: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关整齐地生长。
注释:¹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译文: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关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译文: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关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谁忍子规¹鸟,连声向我啼。
译文: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注释:¹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¹,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注释:¹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²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¹空一鹤排云²上,便胜诗情³到碧霄(xiāo)
译文: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注释:¹晴:一作“横”。²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³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⁴碧霄:青天。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¹出浅黄²
译文: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注释:¹深红:指红叶。²浅黄:指枯叶。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试上高楼清入骨¹,岂如春色嗾(sǒu)²人狂。
译文: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注释:¹入骨:犹刺骨。²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山明水净夜 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 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qiūèrshǒu

liú tángdài 

féngqiūbēiliáo yánqiūshèngchūnzhāo 
qíngkōngpáiyúnshàng biàn便yǐnshīqìngdàoxiāo 

shānmíngshuǐjìngláishuāng shùshùshēnhóngchūqiǎnhuáng 
shìshànggāolóuqīng chūnsǒurénkuáng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江盘¹²³春湍(tuān),雷风战斗鱼龙逃
译文:江水盘旋曲折,高高的山峡束住了江岸,春天的急流汹涌而过,气势豪壮。江峡之中风轩激荡,鱼龙也惊恐逃遁。
注释:贞女峡:贞女峡,在今广东省阳山县至连州市的连江(古称湟水)上,从阳山县城溯水而上约六十里处。¹江盘:江水湾曲。²峡:两山对峙,中经一水,叫峡。³束:江水为峡所束。⁴春湍豪:春水盛而流急。⁵雷风战斗:形容江水翻腾,声震峡谷,有如风雷相搏击。⁶鱼龙逃:鱼龙都被吓跑了。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悬流¹轰轰射水府²,一泻百里翻云涛³
译文:江水从高处奔流直下,发出轰轰的巨晌,射向水的深处。一泻百里,翻滚着巨大的波涛。
注释:¹悬流:不是指瀑布,而是指峡谷很陡,谷水从上流下,状若悬空。²射水府:直冲入深水之中。³翻云涛:浪涛滚滚如云。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piāo)¹摆石²万瓦裂,咫尺³性命轻鸿毛
译文:急流漂没船只,冲开巨石,哗啦啦像万瓦齐裂,乘船的人的性命就在咫尺之间,轻如鸿毛。
注释:¹漂船:水流迅急,迫害船舶的意思。²摆石:移动大石。³咫尺:指距离之近,兼指很短的时问都会令人丧生。⁴轻鸿毛:指轻如鸿毛。

  该诗中诗人置身于贞女峡后,身不由己地被迁入到另一个境界,眼前呈现令人目呆、惊心动魄的宏阔场景。该诗有别于他诗,似乎没写到诗人自己,但人们已深深地触感到,诗人的魂魄早已被身临的险象吓飞了。

  该诗的起句“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构思奇特、想象怪异。这里,龙已威风扫地,变成逃跑的对象了,以此衬托峡之险、江流之湍。

  紧接着,“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千里翻云涛”一股磅礴之气在岭南的险山恶水中跳跃激荡,这是自然环境的气势,也是诗人胸中跳荡的激情。此两句诗为本来就凶险可怕的激流又涂上了重重的一笔,可谓火上浇油,凶中加险了。

  该诗的末句“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则进一步突出了贞女峡峡窄流急之险。诗妙就妙在,诗人早已完全把自己彻底融化在惊涛骇浪之中了。诗人把那些可怕的,令人心惊肉跳的东西都被艺术的强力纳入了诗的境界。

  该诗写贞女峡峡窄流急,鱼龙因恐惧而逃匿,水神的住所亦被震撼的自然之景,从意象的择取、境界的构成到立意的注重点,都体现出反常态的怪异性和独创性。这也与诗人当时被贬阳山、政治上失意,贬地的自然环境和诗人身处的社会环境都给他触目惊心的感觉相吻合。

参考资料:
1、 邢怀忠著;杨丕祥主编;林汝贤,梁永祥,李长青等副主编.百图织情解韩愈: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2.08:60
2、 马忠. 从《贞女峡》看韩愈的诗美追求[J]. 写作2012,097-8

zhēnxiá--hán

jiāngpánxiáshùchūntuānháoléifēngzhàndòulóngtáo

xuánliúhōnghōngshèshuǐxièbǎifānyúntāo

piàochuánbǎishíwànlièzhǐchǐxìngmìngqīng鸿hóngmáo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驿亭斜¹²楚城³东,满引浓醪(láo)劝谏慵(yōng)
译文:暮色中长台驿亭掩隐在古楚城东面的渡头边,我斟满浊酒,已经懒得再向朝廷进谏忠言。
注释:长台驿:在今河南信阳郊外,有长台古渡。¹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²掩:遮蔽,隐藏。³楚城:信阳为春秋时楚地,故云。⁴满引:这里指满杯酒。⁵浓醪:带滓的醇酒。⁶慵:懒。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自恋明时¹²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译文:但我仍然眷恋这圣明的时代,还不想辞官归隐。倒并不是山神不肯接纳我,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注释:¹明时:圣明的时代,也叫清时,盛世。²休:指辞官归隐。

wǎnzhǎngtái驿--zhāngyǒng

驿tíngxiéyǎnchǔchéngdōngmǎnyǐnnóngláoquànjiànyōng

liànmíngshíxiūwèihǎoshānfēishìxiāngróng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¹逐花阴²转,万事长看鬓(bìn)发知。
译文:那是为着什么闲愁才这样愁眉不展的呢?还不是由于老来无奈,百无心绪的晚景堪悲啊!人生百年,只不过像是阳光移动着花影那么飘忽匆忙。每当对镜看到自己的两鬓渐成斑白,更感到心灰意懒,万事皆空啊!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重九:旧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¹旋:渐。²花阴:花荫。阴,同“荫”。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溪上枕(zhěn)¹,竹间棋²。怕寻酒伴懒(lǎn)吟诗。十分³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译文:每日来只是溪头醉饮,竹林对弈,打发着这闲暇的岁月,哪儿还有邀朋呼醉、作赋吟诗的旧时豪兴呢?当年那逞强好胜、遇事不甘人后的精神意气如今安在呢?所余只不过是年来久病初起时的弱不禁风了啊!
注释:¹溪上枕:喻隐居生活。²竹间棋:喻隐居生活。³十分:全部。⁴筋力:犹体力。⁵年时:往年。

  这首词是于重九席上吟咏老人心怀的,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喟。全词以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既写自己衰老的形态,又写自己不服老的精神,沉郁苍凉,显示出作者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力求超越自我,获取心理平衡的努力。

  开头二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感喟人生,点出题旨。“有甚闲愁可皱眉”,实际是说自己愁眉不展,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闲愁。作者接下指出为什么要皱眉头,主要是因有老人心怀,故无情无绪,往往自伤自悲。在这里,作者强调了老人心怀,点出了题意。作者的老人心怀也不是否凭空产生的。作者在《满江红》(曲几团蒲)词中借朋友之口劝他:“万自莫侵闲鬓发,百年正要佳眠食。”而在《满庭芳》(西崦斜阳)中又说:“无穷身外自,百年能几,一醉都休。”这一切都表明他想极力超拔人生困境,但终究不易,“百年”二句写出了他对人生困境的觉悟与认识。前一句是说人生百年,转眼即逝;而后一句则是说世路坎坷,壮志莫伸,人情冷暖,晚景落寞,这一切的磨难,都在自己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回首往自,反思人生,使他产生了某种空漠感和幻灭感,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他来说,枕流洗耳的高洁,竹间下棋的幽雅,饮酒赋诗的超逸,乃至访亲问友的欢快,一概没有兴趣,也懒于去学去做。“溪上枕”三句,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淡漠。但人生的遗憾,并没有使他走上颓唐和玩世。他还是要乐观地面对现实。故词的结尾二句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指出现在所说的我身体强健也好,还是说我十分精神也好,都是相对的,是和“年时病起时”相比较而言的。这样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点出了产生老年心怀的原因,还表现了作者力求超拔人生困境的潇洒的生活态度,意义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456-457

zhètiān··zhòngjiǔshàngzài--xīn

yǒushénxiánchóuzhòuméilǎo怀huáishāngbēibǎiniánxuánzhúhuāyīnzhuǎnwànshìzhǎngkànbìnzhī

shàngzhěnzhújiānxúnjiǔbànlǎnyínshīshífēnjīnkuāqiángjiànzhǐniánshíbì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