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如一日,恋恋见君情。蒯剑欢相合,松醪且共倾。
廿年如一日,恋恋见君情。蒯剑欢相合,松醪且共倾。
解衣无范叔,把钓有韩生。不用悲沦落,惟知隐姓名。
解衣无范叔,把钓有韩生。不用悲沦落,惟知隐姓名。

màoxiángjiànguò--yīng

廿niànniánliànliànjiànjūnqíngkuǎijiànhuānxiāngsōngláoqiěgòngqīng

jiěfànshūdiàoyǒuhánshēngyòngbēilúnluòwéizhīyǐnxìngmíng

李英

李英

李英,字心华,号苕生,聊城人。诸生。有《齐竽》。 ▶ 3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xíngshàng--hán

xíngshàngjiànrénshuāicǎohuángyúngǎntànchóushén

guīzhōuzhǎnzhuǎnkōngchénmóujìngjiùjiējiēshìshēn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汉道昔云季¹,群雄方战争。
译文: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
注释:¹季:指末世。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bà)¹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译文: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
注释:¹霸图:指统治天下的雄心。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赤伏¹起颓(tuí)²,卧龙³得孔明。
译文: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
注释:¹赤伏:即赤伏符,迷信预卜凶吉的书。²颓运:倒霉的运气。《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长安的时候,一个叫疆华的人英关中奉赤伏符来。赤伏符中预言刘秀命中注定要当皇帝。这里是说刘备在与曹操、孙权争雄中处于不利地位,正在这时得到了诸葛亮,好象命中注定要扭转不利局面一样。³卧龙:卧龙岗,在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当其南阳时,陇(lǒng)¹亩躬(gōng)²英耕(gēng)
译文: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
注释:¹陇:田中高地。²躬:英身,亲英。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鱼水三顾合¹,风云四海生。
译文: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
注释:¹三顾合:指刘备曾三次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武侯立岷(mín)¹蜀,壮志吞咸京²
译文: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
注释:¹岷:岷山,在今四川北部属蜀地。²吞咸京:这里指夺取曹魏政权的首都许昌。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¹
译文: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
注释:¹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南阳时徐庶相信他的才智。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余亦草间人¹,颇怀拯物情。
译文: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
注释:¹草间人:指不得志的人。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晚途¹²子玉³,华发同衰(shuāi)
译文: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
注释:¹晚途:晚年生活的道路上。²值:这里是指相逢。³子玉:东汉崔瑗的字,这里借喻崔叔封。⁴衰荣: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这里侧重在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托意¹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译文: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
注释:¹托意:寄托全部的心意。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毋令管与鲍(bào)¹,千载独知名。
译文: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注释:¹管与鲍:即管仲与鲍叔牙。

  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06-109 .

zhūhóuzhuànshūhuái怀zèngchángāncuīshàoshūfēngkūn

bái tángdài 

hàndàoyún qúnxióngfāngzhànzhēng 
wèi háoyīng 
chìtuíyùn lóngkǒngmíng 
dāngnányángshí lǒnggōnggēng 
shuǐsān fēngyúnhǎishēng 
hóumínshǔ zhuàngzhìtūnxiánjīng 
rénxiānjiàn dànyǒucuīzhōupíng 
cǎojiānrén huái怀zhěngqíng 
wǎnzhí huátóngshuāiróng 
tuōzàijīng jiéjiāowéixiōng 
lìngguǎnbào qiānzàizhīmíng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冬宵(xiāo)寒且永¹,夜漏²宫中发。
译文:冬天夜晚冷又长,宫中传出更鼓响。
注释:¹永:长。²夜漏:漏,漏壶,古计时器。此处夜漏是指报更的鼓声,即漏鼓。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草白霭(ǎi)¹繁霜,木衰澄²清月。
译文:白草茫茫蒙浓霜,木叶萧疏冷月朗。
注释:¹霭:霜雾迷茫的样子。²澄,澄清明朗的样子。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丽服映颓(tuí)颜,朱灯照华发。
译文:华服映我衰颓容,红灯照我白发苍。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汉家方尚少¹,顾影惭朝谒(yè)
译文:正当朝廷尚年少,上朝不禁顾影伤。
注释:¹尚少:用汉代颜驷不遇的典故。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本诗借景抒情,以冬夜的肃杀衬托自己途失意的萧索。又以丽服、朱灯与颓颜、华发的对比,表现诗人无奈的迟暮心情。

  不是真写自己老迈无用,顾影自惭,而是写自己不受重用,与执政者的心意相左。王维早在天宝十一年即为吏部郎中,而至天宝末,转为给事中,官阶并未升迁。据《旧唐书·李垣传》:“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当时,被排挤出朝廷的有“尚书十数公”,而同时启用了一批归附于杨国忠的年轻人。王维虽未外调,但给事中是谏官,在杨国忠一手遮天的极权统治下,可谓无言可进,无言可采。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情,只能在诗中作委婉的流露。

  天宝年问,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当政,王维对这两个反动腐朽的政治集团都有所认识,不愿同流合污,但既然在朝为官,也不能不与其敷衍周旋。诗人内心极其苦闷,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这首诗中,他叹老嗟卑,惭愧无用,却隐隐地流露出对当朝援引朋党、年少竞进的不满。诗从他人值省中起笔,写寒夜漫长,漏滴声声,宫外草白霜凝,木衰月清。这萧条冷寂的冬夜景色,更加强了诗人的迟暮之感。五六句自绘其形,丽服与衰颜、朱灯与华发相互映照,对比鲜明。言简韵促,寓慨深沉。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 李华 李景华主编.唐诗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7页
2、 (唐)王维著.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214页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mán)¹黄鸟,止于丘阿²。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³,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绵蛮:小鸟的模样。²丘阿:山坳。³后车: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yú)。岂敢惮(dàn)¹行,畏不能趋(qū)²。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惮:畏惧,惧怕。²趋:快走。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¹。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丘旁。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极:到达终点。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之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之路。

  其实正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上天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如果有谁说自己从未有过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 、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们还未走到死亡的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贝多芬曾经大呼:“我要扼住命运得咽喉!”这无疑体现了他不向命运低头和屈服得英雄气概,足以让我们叹为听止,高山仰止。可是真实生活中得我们,有几人能扼住命运得咽喉从而驾驭它。

miánmán

míng xiānqín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ē dàozhīyúnyuǎn láo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 gǎndànxíng wèinéng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 gǎndànxíng wèinéng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¹于他县。吾卜居²于南山,距县甲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wēi)(yí)³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bēi)(yàn)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lán)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译文:我天性爱好山水,而我们桐城县的山水特别秀丽,优于其他县。我选择在南山居住,离县城二十多里,前后左右都是平缓的丘冈,绵延曲折,层叠不尽,而惟独没有大山;水则只有池塘和人工修建的小水塘而已,也没有大江大河。至于环绕四周的远山,有的在十里以外,有的在二三十里以外,浮动着雾气,一片碧绿,层层叠叠,立于云外。我曾经认为观赏远山意趣更好,所以这里虽然没有大山,也未尝不令人愉悦。
注释:¹甲:冠,优。²卜居:择地而居。³逶迤:绵延曲折。⁴陂:池塘。⁵堰:人工筑坝蓄水的小水塘。⁶浮岚:山里浮动的雾气。⁷飞翠:好像在飞动的青山。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¹而高。盖屋面²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³。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qiú),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¹⁰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译文:出了大门,沿着院墙向东,有平缓的土丘,土丘的尽头土堆突然升高。大概因为我盖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却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个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间。山上有古松数十株,株株都像盘屈的龙蛇,也有很多其他的杂树。而且有块空地,比较低洼,我打算在这里凿掘一个水池养鱼种荷花,再在池边上种植数十株垂柳。水池的东北方,也有一一块空地,可以种植上千株茅竹。古松的下面再建一个亭子,远处的青山就像屏风一样,陈列在亭子的前面,因此给亭子命名为“数峰”,意思是这个亭子原本为西北那几座山峰而建。估计凿水池、建小亭、种竹的费用,不下几十两银子,可是我的经济能力是达不到的,姑且预先取好名字,等待来日。
注释:¹隆然:突起。²面:朝,面向。³“尽效”句:意谓西北诸峰,历历在目,有如近在怀抱之中。效:致。⁴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这里用以形容松树的形状盘曲如龙。⁵隙地:空闲的土地。⁶个:竹子株数的量词,因竹叶末梢形似“个”字,故有此指。⁷远山如屏:远山排列像屏风一样。⁸盖:发语词,用在句首。⁹金:一两银子曰“一金”。¹⁰姑:姑且、暂且。

  第一段写居南山岗,喜得闲看远山的乐趣,先实写空间,言所居之南山无大山大流,接着由近而远,言看远山更佳;第二段写拟构“数峰亭”,将营造幽雅怡人的佳境,承前述提出未来欲凿池、种竹、筑亭的计划。写作风格清新可爱,简洁锋利,生动酣畅,别有特色,是“实空间”与“虚时间”结合的佳作。

  第一段开篇明义,提出“余性好山水”,与山水有缘、与大自然有缘。接着叙述“山水奇秀,甲于他县”的桐城故乡。作者“卜居”的南山,“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写出“看远山”的佳趣:“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远山”山水画卷。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谐融合,从内心深处感到“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肯定了“看远山”的乐趣。

  第二段先叙述宅东岗顶“隆然”,适宜建亭,再叙述岗顶“面向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岗上已有“古松数十株”,盘曲苍劲;岗下“隙地”再“种竹千个”,清影摇风。作者尚恐不能极其清幽,拟在“隙地”上“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精心谋划,拟营造一个幽雅怡人的环境。最后一句“余力不能也”“以待诸异日”,点出作者毕竟是“数十金”不能支付的寒士,空有一番宏愿。

  这篇文章概括、详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数峰亭的景观。“数峰亭”是作者构想之亭,而非实景。作者驰其想象,写来如见其景,如历其境。文末笔锋一转,写其力不能支付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姑豫名之,以待诸异日”,才将读者带回冷峻的现实。也正因为生活所迫,戴名世以半生的积著,只换得半年的安闲。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退居南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即离开南山,再度赴京,准备明年之谒选,从此,至死才归葬南山。其所谓“以待诸异日”,则成了永久的遗憾。文章于清幽之境中表现了作者孤傲的人格。文中自然流荡着一种淡泊安闲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清)戴名世著;石钟扬编.戴名世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241
2、 姚宝元 苏新立译注.清代游记选粹: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06: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