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芸辟蠹,青藜烛阁,天上宝书万轴。前回读得未精详,更罚走、一遭重读。
松风如故,丹炉如故,坐阅人间陵谷。回头调戏窃桃儿,且宁耐、等他桃熟。
香芸辟蠹,青藜烛阁,天上宝书万轴。前回读得未精详,更罚走、一遭重读。
松风如故,丹炉如故,坐阅人间陵谷。回头调戏窃桃儿,且宁耐、等他桃熟。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露侵驼褐(hè)¹晓寒轻,星斗²(lán)³分外明。
译文: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注释:¹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²星斗:特指北斗星。³阑干:横斜的样子。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译文: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钱钟书《宋诗选注》:“《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露’作‘雾’,‘分’作‘野’。”

  《梅磵诗话》卷下:“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刘应时诗云:‘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三诗意皆高远。”所引刘诗与《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858-859页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201-202页

zǎoxíng

chén sòngdài 

qīntuóxiǎohánqīng xīngdǒulángānfènwàimíng 
xiǎoqiáomèngguò dàotiánshēnchùcǎochóngmíng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¹,滴滴霏(fēi)²。暗灯凉簟(diàn)³怨分离,妖姬,不霏悲。
译文: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昼夜,不停飘洒。昏暗的灯光下,她躺在冰冷的席垫上怨恨着和情人的分离,美丽的姑娘禁不住这样的悲哀。
注释:¹无昼无夜:不分昼夜的意思。²霏:飘扬。³簟:竹席,席垫。⁴妖姬:美丽的姑娘。姬,美女。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¹急喧窗竹²,停又续,腻(nì)³悬双玉。几回邀(yāo)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译文:西风渐渐急了起来,吹得窗前竹枝发响。时停时续地,她那敷着脂粉的脸上悬挂着两行泪水。本来很多次都约定好,每年秋天大雁归来的时候就能相见,而对方却又一次次地违期,眼看大雁归来了,人却没有归来。
注释:¹稍:逐渐,渐渐。²喧窗竹:使窗前竹枝发响。³腻脸:指敷着脂粉的脸。腻,光滑。⁴双玉:两行泪。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这首词写女子的秋雨闺怨。

  上片起首四句,描绘了秋雨连绵不断的典型环境,三句重叠,笔势劲急,透出怨情,这是室外之景;室内之景“暗灯凉簟”,这冷清与外界融合,更增人怨。“妖姬”二字,点出主人公之美和她无限悲怨的心理。

  过片则用西风渐急,摇窗喧竹,断断续续的凄厉声,加强了悲凉的音调。

  下片“腻脸悬双玉”顺理成章,直写粉脸垂泪的形象。最后,以随雁回来的旧约为念,而怨“雁归人不归”,且已“几回”了,写出怨由,收束全章,结尾语气舒缓而情更急切。

  明代汤显祖评:“三句皆重叠字,大奇大奇。宋李易安《声声慢》,用十叠字起,而以点点滴滴四字结之,盖用此法,而青于蓝。”

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
黄鹄(hú)¹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²
译文:黄鹤边飞边鸣免不了饥饿,笑自己这一生想要往何处去。
注释:¹黄鹄:鸟名,即黄鹤。²何之:何往。
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富贵迟。
闭门种菜¹英雄老,弹铗(jiá)思鱼²富贵迟。
译文:将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冯谖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希望富贵的到来。
注释:¹闭门种菜:用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的典故。²弹铗思鱼:喻穷途乏而有所希望者之辞。《战国策 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生拟入山随李广¹,死当穿冢(zhǒng)²近要离³
译文:活着的时候想要入山跟随李广,死了也要打通墓道离要离更近一点。
注释:¹李广:李广是汉初文、景、武帝时的名将,勇敢正直,爱护士卒,屡立战功,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昱军”。后李广因与匈奴作战失利而被罢官,闲居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南山中以射猎为生,再起用仍不得封侯,终被迫自杀,“天下知与醉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²穿冢:打通墓道。³要离:要离是春秋时勇士,题曾为吴王阖间行刺公子庆忌不成功,伏剑自杀,也是慷慨之士。要离墓相传在苏州闾门外。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一樽(zūn)(qiǎng)¹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译文:一尊明月勉强的醉在南面的楼,感慨地吟咏恐怕是过于可悲。
注释:¹强:勉强。

  诗篇抒写壮志难酬、罢职闲居的感慨。诗的前四句用“黄鹄”事起兴,写闲居情况。后四句写闲居心情,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这首诗对仗工整,呼应自然,典故的引用使语意达观、含蓄。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的结尾说:“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以“哀鸣”无“所投”的黄鹄自比;以“各有稻粱谋”的“随阳雁”比胸无大志、只谋衣食的常人,感慨自己因怀抱大志而遭遇饥寒。陆游在诗的起联,即运用杜诗作典故,抒发和杜甫同样的感慨。杜诗说黄鹄“何所投”,此诗不明说自己罢职后所受饥寒的威胁,只用“黄鹄”的“未免饥”作比兴,倒过来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语意达观、含蓄,但处境的艰难可知。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颔联起句,却以闲淡语出之。对句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家,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的故事,以自嘲富贵难求。这句表面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表现对富贵并不强求。这两句也写得含蓄,但愤慨与达观之情并见。“黄鹄”句可与同期《遣兴》的“鹤料无多又扫空”句参看,“种菜”句可与同期《归耕》的“有圃免烦官送菜”句参看。

  颈联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诗说要“入山随李广”,指李广罢居南山射猎事。“穿冢近要离”,则表示死后墓地也要与要离为邻。诗人对这两个失败英雄,常常形诸吟咏,如《躬耕》写“无复短衣随李广”,《江楼醉中作》写“生希李广名飞将”,《言怀》写“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感兴》写“起坟仍要近要离”,这是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悲剧遭遇与悲剧性格的表现。这一联诗也是慷慨辛酸,兼而有之。结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情;但一“强”字,一“过”字,更增辛酸之感。

  诗从闲淡到慷慨到辛酸。情境可悲,而意气犹豪,不失陆游诗的特色。至于对仗与呼应的灵活自然,尤其是他的长技。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63-65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风前欲劝春光住¹。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xù)
译文:迎着风儿,想要劝春光停住脚步。春光却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它不愿同岸边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而去,暂且就成为在泥土上飘舞的飞絮。
注释:¹住:停,止,停留。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镜中已觉星星¹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译文:看着镜中头发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时光。人没有辜负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负了自己啊!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注释:¹星星:头髮花白貌。

  这是一首伤春词,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

  第一、两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开头即点出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接着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说春不甘和落花一样随水而去,了无踪迹,只好暂且芳粘于泥上的飞絮。“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物,然在词人笔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飞絮尚可在泥上暂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两句,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年华流逝,自己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的还是辜负了,一事无成,表达出因功业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灭的浓浓愁绪。“梦回人远许多愁”梦中醒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芳结,将这许多的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

lóuchūn ·fēngqiánquànchūnguāngzhù

xīn sòngdài 

fēngqiánquànchūnguāngzhù chūnzàichéngnánfāngcǎo wèisuíliúluòshuǐbiānhuā qiězuòpiāolíngshàng 
jìngzhōngjuéxīngxīng rénchūnchūn mènghuírényuǎnduōchóu zhǐzàihuāfēngchù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东藩¹驻皂(zào)²,北渚(zhǔ)³凌清河
译文: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
注释:¹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²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³北渚:指历下亭北边水中的小块陆地。⁴清河:大清河,又名济水,原在齐州(济南)之北,后被黄河夺其河路。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海右¹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译文: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兮,济南是名士辈出的地方。
注释:¹海右:古时正向为南,因海在东,陆地在西,故称陆地为“海右”。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云山已发兴(xìng)¹,玉佩²仍当³歌。
译文:云山磅礴已令人生发诗兴,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
注释:¹云山已发兴:曹毗文:招仪凤于云山。云山指远处的云影山色。发兴催发作诗的兴致。²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侑酒的歌妓。³当:是当对的当。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修竹¹不受暑,交流²空涌波。
译文:修长的竹林清爽无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
注释:¹修竹:修长的竹子。阮籍诗:修竹隐山阴。²交流:两河交汇。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蕴真¹(qiè)²所欲,落日将如何?
译文: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奈何。
注释:¹蕴真:蕴含着真正的乐趣。²惬:称心,满意。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¹²³物役,从公难重过
译文: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
注释:¹贵:尊贵,指李邕。²贱:低贱,杜甫自谦之称。³俱:都。⁴物役:为外物所役使。⁵公:指李邕。⁶难重过:难以再有同您一起重游的机会。

  杜甫曾自称少小脱略,结交老苍。这时能陪李邕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

  全诗十二句。诗前四句游历下亭及其原因。李邕前辈驻东济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游历下亭。这段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骨一联,极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诗原注称“时邑人塞处士在坐竹“。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予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之后,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这联为人所喜爱,至今仍在历下亭悬挂,为游人观赏。次四句写亭中宴饮,周围云山美景,助发雅兴,眼前玉琨歌会,对酒为乐,歌声清扬,举觞劝客。更有修竹笼翠,亭中不觉暑热,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真是赏心乐事。此四句全以虚字当腰,极显抑扬之能事,为本段的特色。最后四句写宴游历下亭之感想,此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日落席散又该如何,可感可叹啊!大家都为外物役使,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则系抒情,寓无限之留恋,伤重游之无期。系叹息人生之别易见难。但更有深于此者,则矗贵贱俱物役骨,无贵无贱,皆为物役,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这当是老庄思想在诗里的流露。

  全诗辞真意切,情感深挚,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二句为时人后人赏誉,悬挂亭中,至今流传。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金小平选评,杜甫诗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04,第14页
2、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