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成偃盖,瘦竹抱虚心。
清风度其中,瑟瑟韶濩音。
听这遂熟寐,飘然归故林。
三洞既生款,赤松亦幽寻。
高楼访沈约。四窗桐叶阴。
老松成偃盖,瘦竹抱虚心。
清风度其中,瑟瑟韶濩音。
听这遂熟寐,飘然归故林。
三洞既生款,赤松亦幽寻。
高楼访沈约。四窗桐叶阴。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译文:穿桥而过的水光仿佛长练般落到高高的松树上,天生桥犹如白虹在浮云间时隐时现。
注释:天生桥:修文名胜风景区之一,位于谷堡乡哨上,离修文县城12.5公里。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辽鹤不来华表¹²,仙人一去石桥空。
译文:辽鹤没有归来华表已经毁烂,仙人已经离去,只留下空空的石桥。
注释:¹华表:古代设在城门、坟墓前的石柱。²烂:腐烂,这里作“毁损”解。辽鹤句:此句用典。据《搜神记》载辽东有丁令威,其人远行,死后化为白鹤归来,栖止于辽东城门华表柱上。此传说距王守仁所生活年代已是几百年后,其时华表已烂。
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
徒闻鹊架¹横秋夕,漫说秦表²到海东。
译文:曾听说喜鹊会在秋夜架起鹊桥,还听说秦始皇的长鞭能把大石赶到海东。
注释:¹鹊架:此句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²秦表:传说秦始皇有神表,能赶石头到海中。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译文:如果将天生桥移到长江,定能救险济生,可惜它却在这万山丛中毫无用处。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丝竹发歌响,假器¹扬清音。
译文: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
注释:¹假器:借助于乐器。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不知歌谣(yáo)妙,声势出口心¹
译文: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的声音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注释:¹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zièrshǒu··èr--guīméng

zhúxiǎngjiǎyángqīngyīn

zhīyáomiàoshēngshìchūkǒuxīn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rù)一,黄谢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qì)通事楼。
译文:初九日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酬劳校书的工作。铁皮褥子一床,黄金四两。木公又写信请我编撰《鸡山志》,并恳请明天到木家院为第四子改文章,然后出关。木家院有很大的山茶,用山茶送别代替折柳。我答应了。这一天天气仍然没晴,还在通事的楼上休息。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谢,以有谢壶八宝之献也。
译文:这里的风俗新年正月重视祭天的礼仪。从元旦到元宵后的二十天内,举行数次才结束。每一次祭天后,大把事设宴宴请木公。每轮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费一千多两银子,因为要祭献金壶八宝。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译文:这里的土地,三年轮种一次稻谷。当年种稻谷,次年就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休耕不种。又到次年,才再种稻谷。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¹。国初汉人之戍(shù)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译文:这里的土著居民都是麽些。本朝初年到这里戍守的汉人,如今都随当地的习俗了。因为本朝初年也是军民府,如今则不再知道还有军人了。只分官姓和民姓,官姓为木,最初都姓麦,从汉代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时才改为姓木。民姓为和,没有其他的姓。丽江府北边就是古宗,古宗的北边就是吐蕃。他们的习俗各不相同。
注释:¹麽些:又作“磨些”,“磨沙”,即今纳西族。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译文:古宗北部边境雨少而只有雪,绝对没有打雷声。古宗人往南方来,到丽江府才听到雷声,认为是奇异的事。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译文:丽江府北,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岩,高宽都有三丈,崖石白色而且面向东方。每当旭日东升,人们穿着彩色衣服来到北岸下,于是整块崖石上就会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且红色尤其鲜艳美丽,如同镜子的流光,彩霞的幻影。太阳升高后则不再是这样了。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¹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谢沙江逼雪山之麓(lù)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chóu)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²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³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jǐ)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yǎn)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译文:初十日早饭后,大把事又来恭候我们前往木家院。通事备好马,而大把事忽然离去,等了很久都没来,于是出发。向东走半里,街道转成南北走向,往北去是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所在地,往南去是大路。半里,过东桥,于是顺溪水南岸往东南行。三里,有两三棵柳树,在路右边的田间,这是当地人送行的地方。北面有山坞,往东北方敞开得很远。原来雪山的支脉,东垂往南延伸为两层,第一层为翠屏山、象眠山,和解脱林、十和院首先夹成白沙坞;第二层为吴烈东山,和翠屏山、象眠山又夹成这道山坞,其北部入口处和白沙坞平行。山坞北面翻越山脊的地方,则金沙江逼近雪山麓后就向东流了。东山之外,则江水转向南流。脊南就是这道山坞,坞中有东山流出的溪水,灌溉田地的范围很广。从这道坞往东北翻越山脊过江,就是去香罗甸长官司的路。坞中的溪水往东南流到三生桥东与玉河汇合,又有西南流来的水从文笔山沿南山向东转,顺东圆冈而下,经过三生桥然后往东流与二水汇合,于是三股水合成漾共江的源头。东圆冈是丽江府东南第一军事要地。有主峰山脉从西边伸来,穹隆为木家院背后的高峰大脉,从这里往南伸向鹤庆府。往东延伸的是邱塘关,往东北延伸的,环绕为此东圆冈,直逼东山之麓,约束三股水为一股水,沿东山往南流然后出邱塘关东峡,经过七和、冯密然后到鹤庆府。冈首回绕对着府治,南山的溪水从下面流过,建巩桥度溪,名三生桥。桥北有二座坊,两三家人守着。从柳塘到这里,又走了五里。北面都是良田,而南面则登坡。一里,登上坡顶,在顶上平行。往右俯视其坡内抱,坡下敞开平坦的山坞,一直向北延伸,和府治相接,眺望其坡,斜斜地往东削下去,和东山夹住溪水往南流。坡间处处有村舍,就着洼地,傍靠着坎,桃花红、柳色绿,高高低低地掩映着。走三里,渐渐下到洼地,有流水痕迹,从西往东流下溪中,又往南翻越一道坡,过木桥然后往南,于是就到木家院了。
注释:¹通安州:为丽江军民府附郭,与丽江府同点,在今丽江市古城区。²香罗:明设香罗甸长官司,隶云南永宁府,治所在今四川木里县西北。³东员冈:上句作“东圆冈”。冈北今有东元桥,位置约即明代三生桥。⁴木家院:在今丽江古城区南8公里漾西村,又称万德宫。今存门楼、过厅及北厢。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zhé)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¹。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niān)²,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wēi)(ruí)³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zhuì)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máo)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wǔ)
译文:在这之前,途中常常有快马往南走,原来木公先派他的儿子到木家院等待我,而且又多次命令人来,表示其款待的诚意。途中来的人和通事就说民族语言,我听不懂。等我走到时,大把事已经先到了,迎接我进门,门朝南,十分宽敞,门前有大石狮,四周墙垣之外,都是高耸入云的巨树。刚一进门,四君出来迎接,进了两道门,客厅很宽敞。从客厅右边又进入内厅,才行礼入座进茶。很快又请进西侧门,在西厢房前搭松棚,地下用松毛铺垫,以表示重礼。大把事设置两张桌子,坐定后,立即献上纸笔,从袖中取出一个小信封,说:“我家主人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入学宫,虽然从事写作,但这里没有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终身不忘。”我点头同意。拆开信封,是木公请我写文章,并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信后写有一个标题:“雅颂各得其所。”我把题目交给四君,立即就座执笔,二把事退到台阶下恭候。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写好了,我阅读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请细心为四君批阅。我准备为他提笔修改,二把事说:“饿久了,请稍微等一会儿改。后面有茶花,为云南省第一,请去观赏一番然后入席。”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于是听从。从松棚右转过一间厅,左边有高楼,楼前的茶树,盘绕遮盖了数亩地,高和楼平行。直径一尺的茶树分出三四株,茂盛的枝叶垂向四周,覆盖得十分严密,看不到中间。茶花还没完全开,只有几十朵,高高地缀在丛密的枝叶中,虽然大却不能近看。而且花少叶多,看不到红花灿烂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成为火树霞林,可惜这里气候寒冷,花开得比较晚。把事说,这棵树和老把事的年纪相似,屈指计算有六十多年了。我当初怀疑是几百年的树,却哪里知道是气机发达兴旺,长得如此的好。不久回到松棚,而宴席已经摆好。四君殷勤地向客人敬酒,又有红毡、丽锁作为赠礼。二把事亦设了座位坐在台阶下,每次敬酒就急忙上前。四君二十多岁,身材瘦高,皮肤白净,很清秀英俊,不像边疆土生土长的人,而且说话清楚动听,礼仪举止都得体。他对我说北岩映红影的奇异现象。当时我想从九和去剑川州,四君说:“这条路虽然险要但实际上近,只是现在迁徙那些出天花的人到九和,到处是死亡和污秽的气味,因而路上行人断绝,不如从鹤庆府走方便。”美味中有柔猪、牦牛舌,四君都对我解释,一条一条地很动听。柔猪是五六斤重的小猪,是用米饭喂成的,它的骨头全都柔软、脆嫩,整只烘烤,然后切成片吃。牦牛舌和猪舌相似但大,甜脆而有奇特的味道。可惜当时我已经酒足饭饱,不能多尝。并且对我说,这个地方牦牛很多,牦牛尾巴大而且有力气,也能驮负重物,北部的山里人,没有田可耕,就缴纳牦牛银作为税。大致鹤庆府以北牦牛多,顺宁府以南大象多,南北各有一种异兽,只是中间隔着大理府,往西到永昌府、腾越州,其西渐渐狭隘,其中都有人,却不再有各种异兽了。腾越州以西,则有红毛野人,这也是兽中如同牦牛、大象,属奇异的一类。宴席到傍晚才散,二把事把我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交给我,说:“请在灯下细心为他修改,明天早晨准备早早呈报主人。”我点头答应。四君送我出大门,也骑马赶回府治,仍然让通事送我骑马回去。往东南走二里,住在村民家。我点灯评改文章,在西厢房睡觉。
注释:¹斧正: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²拈毫:执笔。³萎蕤:又作“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⁴红毡:经过精细加工染为红色的羊毛毡,是纳西族羊毛毡中最精美的一种。⁵修皙:即修长而白皙,身体瘦高,皮肤白净。⁶九和:今作九河,在丽江县西境,石鼓以南。⁷剑川:明为剑川州,隶鹤庆军民府,治今剑川县治谢华镇。⁸出豆:同“出痘”,即传染病天花。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十室¹几人在?千山空²自多³
译文: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
注释:征夫:古指出征的战士,也指离家远行的人。¹室:即家。²空:徒然,白白地。³自多:自满,自夸。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路衢(qú)¹²见哭,城市不闻歌。
译文: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只有哭泣的行人,城市里听不到那欢乐的歌声。
注释:¹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²惟:只有,只是。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piāo)(gěng)¹无安地,衔(xián)(méi)²有荷(hè)(gē)³
译文:征夫横衔枚于口中,扛着兵器,就像随水漂流的桃梗,四处奔走,不得安定。
注释:¹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诗中比征夫。²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同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行进时,为防止喧哗,保证军事行动的隐密,便让士兵将枚横衔在嘴里,两端的带子系在颈上,士兵便无话可说了。³荷戈:扛着兵器。戈,指兵器。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官军未通蜀¹,吾道²竟如何?
译文:直至现在那官军仍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该如何安排?
注释:¹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其时长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断,故言。²吾道:指诗人的前景,道路。

  这首诗是一首哀悯黎民、心忧社稷的情怀。首联写战争造成的混乱人口减少。颔联写路上生离死别的场景。颈联把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尾联诗人通过写现实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自己和国家产生忧虑。全诗前二联写自己看到路上的征夫,后二联联系自己身世更像征夫,诗人从一个独特视角,把一个混战的安史之乱社会现实,以一个征夫的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

  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写出了战争频仍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十户人家没有几人是活着的,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经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描写出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和无穷苦难。

  颔联“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写诗人的所见所闻,蕴含着极深的悲切情绪。“路衢惟见哭”写出了大路小路上到处都传来送别亲人上战场的生离死别的痛哭之声。“城市不闻歌”与上句相对,就连最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一句欢声笑语。之所以景象如此悲凉,归结起来只有战争。这两句诗,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伤痛与无奈,诗人痛恨这没有休止的战乱与征戍,忧国忧民之情尽在其中。

  面对生灵涂炭,联想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的身世,直到现在还找不到可以暂时安定栖身的所在,心系人民疾苦的诗人有感而发:“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他将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找不到安身之处,形象地映衬出战乱时期人们的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的生活状态;而那些衔着竹片背着沉重武器,在战争状态中的紧张地行军的战士,也是一根“漂梗”。这两句描述,透露出对战乱的愤慨。

  尾联“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写出诗人对自身对国家未来的极大忧虑。官军没有收复四川,我能够到哪里去呢,诗人忽然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安史叛军没有平息,外患侵扰尚未结束,前往蜀地的归路还未打通,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还是个未知数。面对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可知与不确定,在诗人对未来担忧中,也包含着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诗人选择征夫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物作为触媒,通过特殊的角度,将安史之乱带给劳苦大众的深重苦难予以深刻的揭露,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02页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kuī)帘人远¹
译文:又到了落花纷飞的时节,就在垂杨掩映的街巷,东风吹拂着庭院。重重的帘幕一如往昔,但帘中窥望的人离我已远。
注释:忆少年:词牌名,又名“十二时”、“桃花曲”、“陇首山”,双调四十六字,五仄韵。¹窥帘人远:谓情人不在眼前。窥,窥探。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叶底歌莺(yīng)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译文:浓叶间仍听见黄莺婉转重唱,梁上依旧有燕语呢喃,一声声都有我的幽怨。相思全都徒然无益,后悔当初与之相见。

  此词上片以三个四字句领起,利用时地景物的有机统一,简洁地点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为寻访恋人作了铺垫,以无声出意境。而重在写景叙事,可以分为前三句、后二句两个层次。“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三句交待自己重访旧地的时间、地点及道路情况。时间是在暮春时分,其时春风吹拂,柳絮飞舞。词人走过一条两旁种有垂柳的小路,来到了心上人居住过的庭院。后两句“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为另一层次。词人站在庭院里,只见一层层窗帘还像过去那样悬垂着,可是再也见不到那窥帘的女子了。上句用一“尚”字,笔意由轻快而凝滞;下句着一“但”字,作大幅度转折,加强了渴望与无望的反衬效果,浓化了词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不着“情”字,而哀怨之意毕出。

  下片紧承“窥帘人远”的事实及由此引发的感慨着笔,进一步抒写自己失落的情怀,以有声见心绪。也分前后两个层次,先是借景抒情,然后是直接抒情。“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以欢乐的莺声、燕语反衬自己的“幽怨”之情。正当词人站在庭院中,因“窥帘人远”而惘然若失时,忽然听到了林间传来的黄莺鸣叫声,见到了正在粱间呢喃的燕子。莺声燕语本是美好春色的组成部分,足可供人赏心悦目,但在感伤的词人听来,莺燕的啼鸣愈欢快,自己感受到的“幽怨”也就更为强烈、明显。“伴”字是句中之眼,是由景及情的一个关键字。说莺燕与人为伴,说莺燕的鸣叫似在宣告人的欢快,都可以领会,但若要说莺燕声“伴人幽怨”,就会感到难以索解了。这里的“伴”字是一种“陌生化”的用法,如果对“幽怨”之情没有特别强烈的切身体验,是不可能体会到此“伴”字的应用之妙的。下片的另一层次是作为结拍的最后两旬——“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直接抒情,收结全篇。与此前寓情于景的写法不同,这两句采用明白的语言,直接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当初不合种相思”不谋而合。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虽历千百年而不易。一结虽作后悔语,却非浅薄语。词人之所以言“悔”,根本原因在于其爱之过深、思之太苦。“悔”是在其受尽感情煎熬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骨子里正反映了他的沉痛。

  全词感情诚挚,从景物的描绘到出自肺腑的呼唤,情感渐渐升华,至最终达到高潮,细味可以看到其中发展的脉络。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32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305-307
3、 吕美生 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11月第1版:1104-1105

shǎonián··fēihuāshíjié--zhūzūn

fēihuāshíjiéchuíyángxiàngdōngfēngtíngyuànzhòngliánshàngdànkuīliánrényuǎn

yīngliángshàngyànshēngshēngbànrényōuyuànxiānglehuǐdāngchūxiāngj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