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恼烟撩露¹,留我须臾(yú)²住。携手藕(ǒu)³湖上路,一霎(shà)黄梅细雨。
译文: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的湖光山色,烟萦雾绕撩惹人驻足。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荷花盛开的湖畔小路,一瞬间洒下一阵黄梅细雨。
注释:¹恼烟撩露:恼人的烟雾,撩拨人的水露。²须臾:片刻。³藕花:荷花。⁴一霎:一会儿。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娇痴不怕人猜¹,和衣睡倒人怀²。最是分携³时候,归来懒傍(bàng)妆台
译文:娇痴的情怀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怀。最是分手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徘徊,归来陷人愁苦的深渊,懒得走近那梳妆台。
注释:¹猜:指责、议论。²和衣睡倒人怀:一作“随群暂遣愁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³分携:分手。⁴妆台:梳妆台。

  这首词是一篇叙事言情之作。是在记叙一次与恋人携手游湖的真实经历,同时刻画了一个感情生活异常愉快的少女形象。

  词的一开头道出了游湖的时间,是夏日的清晨,如烟一般朦胧的雾气和晶莹剔透的露球将消未消之时,作者用了一个“恼”字,一个“撩”字,便为“留我须臾住”找到了理由,呆了一会儿,才携手走上满开荷花的湖堤。一霎时工夫黄梅细雨下起来了。这种情景在江南的五六月间黄梅成熟季节是常见的景象,这时游湖。烟雨茫茫,格外增添一份朦胧的情趣。

  词的下片是写躲避细雨和作者当时的心态。“娇痴不怕人猜”转得好,朱淑真自是朱淑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衣睡倒人怀”六字,原作“随群暂遣愁怀”,是根据四印斋本校改的,因为上片有“留我须爽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上句又有“娇痴不怕人猜”故改作“和衣睡倒人怀’’才相应,如果是“随群暂遣愁怀”便不好解释了。在黄梅雨降下之时,他们或许是躲避在树荫下,她的娇憨之态不怕别人猜度,干脆不解衣服睡倒在他的怀抱里。最令人难忘的是分手时的情景,待她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不想急忙去靠近梳妆台看自己的模样。真是千情百态,描绘尽致,沈际飞《批点草堂诗余四集》续集卷上选收此词时,将其与《地驱乐歌》相比较,那是一首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民歌:“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这是一位较为成熟的女性形象,不比此词所写两小无猜更有趣味。

  通过对此词的欣赏,似乎更加理解作者婚后之孤独生活带给她的苦闷,对她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难怪她“独对孤灯恨气高”(《闷怀》)。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6:第888页

qīngpíngyuè ·xiàyóu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nǎoyānliáo liúzhù xiéshǒuǒuhuāshàng shàhuángméi 
jiāochīréncāi shuìdǎorénhuái怀 zuìshìfēnxiéshíhòu guīláilǎnpángzhuāngtá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的湖光山色,烟萦雾绕撩惹人驻足。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荷花盛开的湖畔小路,一瞬间洒下一阵黄梅细雨。

娇痴的情怀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怀。最是分手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徘徊,归来陷人愁苦的深渊,懒得走近那梳妆台。

注释

恼烟撩露:恼人的烟雾,撩拨人的水露。

须臾:片刻。

藕花:荷花。

一霎:一会儿。

猜:指责、议论。

和衣睡倒人怀:一作“随群暂遣愁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

分携:分手。

妆台:梳妆台。

赏析

  这首词是一篇叙事言情之作。是在记叙一次与恋人携手游湖的真实经历,同时刻画了一个感情生活异常愉快的少女形象。

  词的一开头道出了游湖的时间,是夏日的清晨,如烟一般朦胧的雾气和晶莹剔透的露球将消未消之时,作者用了一个“恼”字,一个“撩”字,便为“留我须臾住”找到了理由,呆了一会儿,才携手走上满开荷花的湖堤。一霎时工夫黄梅细雨下起来了。这种情景在江南的五六月间黄梅成熟季节是常见的景象,这时游湖。烟雨茫茫,格外增添一份朦胧的情趣。

  词的下片是写躲避细雨和作者当时的心态。“娇痴不怕人猜”转得好,朱淑真自是朱淑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衣睡倒人怀”六字,原作“随群暂遣愁怀”,是根据四印斋本校改的,因为上片有“留我须爽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上句又有“娇痴不怕人猜”故改作“和衣睡倒人怀’’才相应,如果是“随群暂遣愁怀”便不好解释了。在黄梅雨降下之时,他们或许是躲避在树荫下,她的娇憨之态不怕别人猜度,干脆不解衣服睡倒在他的怀抱里。最令人难忘的是分手时的情景,待她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不想急忙去靠近梳妆台看自己的模样。真是千情百态,描绘尽致,沈际飞《批点草堂诗余四集》续集卷上选收此词时,将其与《地驱乐歌》相比较,那是一首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民歌:“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这是一位较为成熟的女性形象,不比此词所写两小无猜更有趣味。

  通过对此词的欣赏,似乎更加理解作者婚后之孤独生活带给她的苦闷,对她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难怪她“独对孤灯恨气高”(《闷怀》)。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6:第888页
创作背景

  朱淑真生活南宋程朱理学开始流行的社会,作者主动“休夫”,休夫回到娘家后。在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朱淑真再一次邂逅了少女时代的情人,并勇敢地与他重续前缘。她瞒着父母与情人有过几次来往,每一次都有诗词记载他们相处的过程,《清平乐·夏日游湖》就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1、 乐琴书著.人间锦书,雁字无回 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8:第126页
朱淑真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译文: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¹
译文: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注释:¹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第一首一二两句都是因果句:由于“病眼”,所以“逢书不敢开”,由于“春泥”所以“谢客亦无来”。而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来由,“更无短计销长日”,春末时节,日并不长,然而偏偏说“长日”,大概是从《诗经》的“春日迟迟”化来。这个“长”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无聊。因为越是无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长,这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厌恶。“短计”,即肤浅之计,“短”与“长”字相对,连个短计也还想不出来,真是无法打发这漫长的一天。

  围绕栏杆行走,而且至于百回之多,这样写有点夸张,可是读者又感到真实,因为这正是绞尽脑汁想出的“短计”,他的“短计”,似平只有如此。这句话写得很具体,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围绕着栏杆不停地打转转。

  以上两句,特别是末句,质朴无华,形同口语,这正是杨诗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在百无聊赖中,不免思归了。作者此次寓居临安,是短暂的,没有多久,便由于“丁父忧”而回乡了。看来他很不习惯于这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关老去愿春迟”,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他明确表白这个愿望是“不关老去”的,究“愿春迟”的原因则是“只恨春归我未归”,这就道出了作者的积愫,也点出了题目的“旅怀”,原来是因为春已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缘故。“恨”字直贯“春归我未归刀。看到春归,“我未归”之恨愈甚。

  “最是杨花欺客子”,又转向“杨花”杨花者,柳絮也,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杨万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临安之西,杨花从临安西飞,飞向自己的故乡吉州。一个寄离临安的“客子”,而且对临安的生活又是厌倦,对西飞的杨花即既羡慕又嫉妒。

  这两句的构思较之上两句尤为巧妙。周必大说:“诚斋(杨万里)大篇短章...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诗纪事》五十引)“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则是“杨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恨”:杨花无知,何能恼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飞”,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评论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构思,然而这种构思是的确够得上“写人情意,曲尽其妙”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62-1063页

xiàyōuguǎnxiǎolóuchūnjìnhuái怀èrshǒu

yángwàn sòngdài 

bìngyǎnféngshūgǎnkāi chūnxièrónglái 
gèngduǎnxiāocháng qiěràolángānbǎihuí 

guānlǎoyuànchūnchí zhǐhènchūnguīwèiguī 
zuìshìyánghuā xiàngrénzuò西fēi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¹小雨润如酥(sū)²,草色遥看近却无。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注释:¹天街:京城街道。²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¹一年春好处²,绝胜³烟柳满皇都
译文: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¹最是:正是。²处:时。³绝胜:远远胜过。⁴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莫道官忙身老大¹,即²无年少逐春心。
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注释:¹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²即:就。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¹君先到江²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¹凭:这里作“请”讲。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参考资料:
1、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9-730

zǎochūnchéngshuǐzhāngshíyuánwàièrshǒu

hán tángdài 

tiānjiēxiǎorùn cǎoyáokànjìnquè 
zuìshìniánchūnhǎochù juéshèngyānliǔmǎnhuáng 

dàoguānmángshēnlǎo niánshàozhúchūnxīn 
píngjūnxiāndàojiāngtóukàn liǔjīnshēnwèishēn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杀声沈¹后野风悲,汉月²高时望不归。
译文:边关打仗的杀声萧静之后,只听见野风悲号。圆月高悬,家人望穿秋水,仍不见征人归。
注释:¹沈:同沉。²汉月:汉家或汉时的明月。这里指故乡的明月。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¹
译文:边塞沙漠中的累累白骨,都已经将草覆盖的枯萎了,家人还依旧在给打仗的亲人寄去御寒的衣服。
注释:¹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
星球映彻,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
星球¹映彻²,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³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yōng)把姑花揭。
译文:京城的元宵之夜到处都是花灯和焰火,梅梢的积雪竟在这一夜稍稍融化了一些。厕神紫姑正欲与人诉说多年的离情别绪,嫦娥正在懊悔着当初偷了仙药独上月宫,不愿揭开镜面见人,所以月华被深深地掩住了。
注释:元夜:元宵。月蚀:即月食。¹星球:一团团的烟火。²映彻:晶莹剔透的样子。³紫姑:传说中的厕神,又名子姑、坑三姑。传说紫姑为李景妾,因为大妇所妒,常被役为秽事,死后为神。⁴窃药: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在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神药,被他的妻子嫦娥盗走,食后成仙奔月。此事见《淮南子·览冥训》,后人以“窃药”比喻求仙。⁵心灰:心如死灰,极度消沉。⁶姑花:姑花镜。多呈六角形或背面刻有姑花者。
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踏歌¹才起清钲(zhēng)²,扇纨(wán)³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译文:但很快,驱逐天狗的铜锣声停了下来,月亮又露出了脸来。地上的人们手拉着手,脚踏着节拍,再次把歌声唱响,天上的月亮也恢复了七夕时候的明艳皎洁。都是因为天公的风流啊,为了看一眼月儿那弯弯的蛾眉,特地制造了这一次的月蚀。
注释:¹踏歌:传统的群众歌舞形式,舞蹈时相互搭肩或牵手,以脚踏地作为节奏。²清钲歇:指锣声停止,表示月食结束。钲,古代军中乐器,行军时敲击以节制步伐。古代习俗,认为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因而月食时敲锣以吓退天狗。³扇纨:指纨扇,白色丝绢做的团扇。秋⁴期:指七夕,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期,故名。⁵蛾眉:形容女子细长的眉毛,此喻月食时部分明亮处。⁶些时:一会儿。

  这首词的上片结合神话传说写月蚀。“待话”两字,活脱出紫姑在天上寂寞,忙着到人间来的神情。下片是月开始复圆的一个镜头,月亮刚露出和秋月一样皎洁的面容,原来为月蚀而敲的锣声骤停,仰望等待的万众欢声雷动,踏歌四起。结尾说天公风流,更写出诗人对月蚀奇观的赞叹。全词富有人情味,是清新、风趣的民俗风情画。

  “星球映彻”,此星球非彼星球,形象地描绘了星星点点闪烁花火的球状烟花,与人们今日遣词造句的习惯不同,读起来颇有趣。古时元宵放焰火,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月蚀元宵夜作者的所见,属于咏节序风物。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老道,用“一痕微褪梅梢雪”暗示月食的开始。月食,在古代称为天狗食月,人们看到月亮缺一块,以为是被天狗吞了,赶紧敲敲打打发出巨大的声响想吓走天狗。待月食结束,人们便以为天狗被吓跑了,把月亮吐了出来,又敲锣打鼓地庆祝一番。适逢元宵佳节,这种庆祝较以往更为热烈。

  人热闹,神也不甘寂寞,紫姑就在这个日子与爱人重会。紫姑是厕所里的神灵。中国人的审美,总是在出人意料处迸发。譬如刺绣,西方人若熟悉这门手艺,必定好好装裱起来悬于高堂细细欣赏。中国人则不同,把那些美丽的丝线艺术品安放到天天穿着的衣服上,而且不在醒目处刺绣,专挑袖口、鞋帮等易于磨损、不为人注意的隐秘地方。仿佛是有意地要让那些本就脆弱的美丽承受更多的磨砺、忍受更多的压抑。中国的神也是如此,中国人的厕所里也会安放一位神,还是位美貌的妇人,这是西方人的想象力再肆意发挥也想象不到的。而且这位厕所里的维纳斯有名有姓有来历:她姓何名楣字丽卿,是唐寿阳刺史李景的妾,是被大老婆虐待致死。一个女人死在污秽的厕所里,并以永生的方式被禁锢于其中,真不知上苍这个出于怜悯而产生的决定对这女子而言是拯救还是折磨。这位女子活着时遭受折磨,死去了还在厕所里展现受难的美——以受难为途径展现美,这个行为艺术西方人是让壮硕的普罗米修斯完成的。

  传说紫姑是元宵节那天被虐杀的,所以正月十五那天是她的祭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祀。英雄不问出处,不论紫姑走入神道的过程是多么不可思议,她已然是一位仙人了。仙人便是美丽傲物的,神话了的紫姑恢复了在世时的美丽容颜,而且时间尽情地倒流,流回到了她做受人欺凌的小妾之前的时光,她依然是一位娇俏的少女,可与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平起平坐。

  李商隐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神话中最美的女子,一生背负着一个“窃”字。她本就是天上的神,为了恢复神仙的身份才窃取了丈夫千辛万苦取回的仙药。她回到了天宫,也付出了代价,她的代价就是生生世世的孤单。人间佳节,焰火漫天,人声鼎沸,唯有她在清冷的月宫里苦熬时光,连妆容都懒得打理。白白背负一个污名,却没有得到料想中的美好生活,难怪“窃药心灰”,后了悔。

  紫姑是李景亡妾,嫦娥是后羿逃妻,都不是寻常妇人,属风流女仙。几个女仙尚且是风流若此,那么总管天下事的天公更是风流极品了。月食后的月亮并不是迅速恢复浑圆,而是如美人纤纤黛眉,美得动人心魄。风流的天公便故意让这美的瞬间拉长,让天下人同来欣赏这一弯秀眉。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王鹏,王青.《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