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崎山下,溪清水见沙。
石根交虎豹,树影乱龙蛇。
黄竹藏丹渚,青帘卖酒家。
扣舷汀鹭起,撇撇带西斜。
晓过崎山下,溪清水见沙。
石根交虎豹,树影乱龙蛇。
黄竹藏丹渚,青帘卖酒家。
扣舷汀鹭起,撇撇带西斜。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鸣骹(xiāo)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译文: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注释:¹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碧眼胡儿三百骑¹,尽提²金勒³向云看。
译文: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¹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²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 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7

sàishàng

liǔkāi sòngdài 

míngxiāozhíshàngqiānchǐ tiānjìngfēngshēnggènggān 
yǎnérsānbǎi jìnjīnxiàngyúnkàn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洛阳¹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译文: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注释:¹洛阳:东汉京城。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¹
译文: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注释:¹“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áng)¹
译文: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注释:¹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不知谁家子¹,提笼行采桑。
译文: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注释:¹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yáng)¹
译文: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注释:¹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请谢¹彼姝(shū)²,何为见损伤³
译文: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注释:¹请谢:请问。²彼姝子:那美丽的女子。³“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高秋¹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译文: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注释:¹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终年会飘堕(duò)¹,安得²久馨(xīn)³
译文: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注释:¹飘堕:飘落。²安得:怎能。³馨香:芳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秋时自零落¹,春月复芬芳。
译文: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注释:¹零落:凋谢,脱落。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何如盛年¹去,欢爱永相忘。
译文: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注释:¹盛年:少壮之年。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¹此曲,此曲愁人肠。
译文: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注释:¹竟:尽,终。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归来酌(zhuó)美酒,挟瑟上高堂¹
译文: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¹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花西,这种隐秘的花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花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花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dǒngjiāoráo

sònghóu liǎnghàn 

luòyángchéngdōng táoshēngpáng 
huāhuāxiāngduì xiāngdāng 
chūnfēngdōngběi huāzhèngáng 
zhīshuíjiā lóngxíngcǎisāng 
xiānshǒuzhézhī huāluòpiāoyáng 
qǐngxièshū wéijiànsǔnshāng 
gāoqiūjiǔyuè báibiànwéishuāng 
zhōngniánhuìpiāoduò ānjiǔxīnxiāng 
qiūshílíngluò chūnyuèfēnfāng 
shèngnián huānàiyǒngxiāngwàng 
jìng chóuréncháng 
guīláizhuóměijiǔ xiéshànggāotáng 

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西陆¹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译文:秋天刮起了凉风,受惊的乌鸦在北面的树林里叫个不停。
注释:¹西陆:秋天。西陆本为星宿名,指昴宿。
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
栖息岂¹²³,集枯安可任
译文:难道是乌鸦栖息的习性与众不同,它们停集在枯枝上又怎能靠它安身?
注释:¹岂:难道,怎么。²殊:不同的,特别的。³性:习性。⁴集:群鸟停聚在树上。⁵安:何,怎么。⁶任:凭靠,依托。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
鸿鹄(hú)¹去不返,勾吴²³且深。
译文:天鹅一息再也不能回返,息勾吴的道路山险水又深。
注释:¹鸿鹄:天鹅。²勾吴:古国名,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勾,发音词头,无义。³阻:险。
徒嗟日沈湎,丸鼓骛奇音。
¹嗟日²(chén)(miǎn)³,丸鼓(wù)奇音。
译文:人们只能嗟叹汉元帝一天天沉溺享乐,他竟然用铜丸击鼓来追求奇特的声音。
注释:¹徒:白白地,仅仅。²日:一天天地。³沈湎:沉溺,迷恋。⁴丸鼓:用铜丸击鼓。⁵骛:追求。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qīn)¹
译文:东海早就波涛汹涌,南风也已劲猛急紧。
注释:¹骎骎:疾速,急迫。
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¹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²
译文:致使青天白日变成了黑夜昏暮,三五颗小星使得月亮忧愁而隐。
注释:¹坐:因而,导致。²太阴:月亮。
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
¹²嗜奸利,居³货捐千金。
译文:世俗内心最喜好的是奸诈谋利,他们困积奇货,一掷千金。
注释:¹众:世俗者。²情:内心。³居:囤积,储存。⁴捐:舍弃,献出,此处为“花费”。
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¹²³以振,齐(zhāi)来相寻
译文:高大的树木一旦挺立起来,锋利的刀斧就把它们追寻。
注释:¹危:高。²根:树根,这儿借代为树木。³一:一旦。⁴振:直挺。⁵齐斧:用于征伐之斧。齐,通斋。⁶寻:追逐,跟踪而至。
揽衣中夜起,感物涕盈襟。
揽衣¹中夜起,感物²³盈襟。
译文:我半夜披衣起来徘徊,感伤时事,不禁热泪满襟。
注释:¹揽衣:披衣。²物:景物、时事、世事。³涕:眼泪。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¹
译文:尽管人们都能踏着薄薄的寒霜行走,可谁又想到那不畏严寒的松柏的坚贞?
注释:¹岁寒心:年终严寒时松柏挺立不屈的精神。
旭日照寒野,鸒斯起蒿莱。
旭日照寒野,鸒(yù)¹起蒿莱²
译文: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寒冷的原野,一群乌鸦从草丛飞了出来。
注释:¹鸒斯:乌鸦。²蒿莱:草丛。
啁啾有馀乐,飞舞西陵隈。
(zhōu)(jiū)¹有馀²乐,飞舞西陵³(wēi)
译文:它们哑哑欢叫,非常快活,飞舞到西边的山弯一带。
注释:¹啁啾:鸟叫声。²馀:多余的,十二分的。³陵:山丘。⁴隈:山势弯曲的地方。
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
回风¹旦夕²至,零叶委³陈荄(gāi)
译文:无情的旋风迟早就要来到,把枯枝败叶吹落在腐草陈荄。
注释:¹回风:旋风。²旦夕:早晚间,迟早。³委:堆落。⁴陈荄:腐烂的草根。陈,腐烂的。荄,草根。
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所栖不足恃¹,鹰隼²纵横³来。
译文:栖居的草丛决不能够安身,鹰隼猛扑下来,无可逃灾。
注释:¹恃:依靠。²隼:鹗,鹞鹰。³纵横:迅猛恣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¹忽传收蓟(jì)²,初闻涕(tì)³泪满衣裳(cháng)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注释: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¹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²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³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¹妻子²愁何在³,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注释:¹却看:回头看。²妻子:妻子和孩子。³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⁴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¹²纵酒³,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注释:¹放歌:放声高歌。²须:应当。³纵酒:开怀痛饮。⁴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⁵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¹从巴峡穿巫峡²,便³下襄(xiāng)向洛阳
译文: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¹即:就。²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³便:就的意思。⁴襄阳:今属湖北。⁵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wénguānjūnshōunánběi

 tángdài 

jiànwàichuánshōuběi chūwénlèimǎncháng 
quèkànchóuzài mànjuǎnshīshūkuáng 
báifàngzòngjiǔ qīng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g 
cóngxiáchuān穿xiá biàn便xiàxiāngyángxiàngluòyáng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译文:春日杨柳的嫩芽,色泽像黄金,雪白匡梨花,散发着芳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玉楼巢翡翠¹,金殿锁鸳鸯²
译文:宫中的玉楼珠殿之上,有翡翠鸟在结巢,殿前的池水中置养着成到的鸳鸯。
注释:¹玉楼巢翡翠:“巢”一作“关”。²金殿锁鸳鸯:“金”一作“珠”。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选妓随雕辇(niǎn)¹,征歌²出洞房³
译文:于是皇上从后宫中选能歌善舞的宫人,随辇游乐。
注释:¹选妓随雕辇:“雕”一作“朝”。²征歌:召歌者唱歌。³洞房:深邃的内室。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鸯阳¹
译文:能职善舞者,在宫中谁可推为第一呢?当然非居住于鸯阳殿的赵飞燕而莫属了。
注释:¹鸯阳:汉殿名。据《汉书·外戚传》,据鸯阳者,本为赵飞燕之妹合德。《三辅黄图》卷三始谓飞燕据鸯阳殿,唐诗人多用此说。

  李白《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据孟棨记载,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之一。这是第二首。这是一首奉诏而作的表现宫中生活的诗。李白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奉诏入京,此诗当作于次年早春。

  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柳色如金,梨花似雪,为寻常比喻。但以“嫩”和“香”点染,则柔枝轻摇,如睹其形;雪海氤氲,如嗅其馨。虽着意点染,但仍极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洞房(神仙洞府般的房屋),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翡翠”、“鸳鸯”均水鸟,后者雌雄双栖,常以喻情人或夫妇。玉楼、珠殿,均非水鸟栖息之所。这里是语意双关。既谓宫廷楼殿装饰着各种禽类雕塑,以表现其富丽堂皇。诗词中多称香炉为“金兽”,称被盖为“鸳衾”,也就是这个意思。也以喻人。“巢”亦作“关”。玉楼、珠殿关锁着众多的宫女。她们都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笼中之鸟。诗人对那些不幸的宫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翡翠,似指一般宫女。鸳鸯,其中之一当指李隆基,而另一位,当然就是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这也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妓”指女乐,“歌”指歌女,通指能歌善舞的宫女。妓需要花中选花,歌需要百里挑一,足见歌舞妓队伍之庞大。“随雕辇”,“出洞房”,乃是互文。这两句是说,后宫四万,佳丽三千,都是为皇帝一个人的享乐而存在的。从技巧上讲,这两句将宫廷深似海、宫女多如云的皇家气派渲染得酣畅淋漓。古人评诗之善言富贵者,倒不在乎多用金呀、玉呀这类字眼,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漫叟诗话》)李白这两句,可谓乃善言皇家富贵者也。

  据《后汉书》,赵飞燕及其妹均有宠于汉成帝,其妹居“昭阳舍”。但《三辅黄图》称赵飞燕居之,此即李诗所本。“昭阳”与“珠殿”相照应,因汉代昭阳殿就是多以“明珠翠羽饰之”。尾联指杨玉环也与赵飞燕一样,在宫中美貌第一,得宠亦第一。这里表面上似乎是一片赞美之词,实际上暗含讽刺。《诗经》中《君子偕老》一诗,是齐国人讽刺齐宣公夫人宣姜的。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其庶子姘居生子。诗中盛赞她头饰、衣衫和容貌之美,惟独不赞扬她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讽刺宣姜缺德。李白以杨玉环比汉之赵飞燕,其言外之意自然将唐玄宗比汉成帝了。

  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导致了“开元之治”。但到了后期,沉迷声色,任用奸佞。诗人是抱着“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愿望应诏入京的。而玄宗却只让他侍酒陪宴,“俳优蓄之”。诗人于失望之余,一再在应制诗中婉言讽谏,希冀沉醉于“温柔乡”中的皇帝能记取前朝荒淫祸国的教训,改弦更张,重振朝纲。这,就是此诗的微言大义吧。

  此诗前三联对仗工整,全诗词藻华赡,音韵和谐,极富建筑美和音乐美,确实“律度对属,无不精绝”(《本事诗》)。且承转自然,一气呵成,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石洲诗话》)

  肇自齐梁的宫体诗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感缠绵悱恻,语言纤巧农丽,风格绮靡浮艳。但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如仙韶妙音,不同凡响。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留地步。所以沈德潜说这组诗“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诗别裁》)。

gōngzhōngxíngshǒu ·èr

bái tángdài 

liǔhuángjīnnèn huābáixuěxiāng 
lóucháofěicuì jīndiàn殿suǒyuānyāng 
xuǎnsuídiāoniǎn zhēngchūdòngfáng 
gōngzhōngshuí fēiyànzàizhāo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