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巢谷¹,字元修,父中世,眉山²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家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³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译文: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注释:¹巢谷:字符修,眉山人,作者的同乡。²眉山:县名,今属四川。³举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⁴举武艺:选拔武艺的考试。⁵多力:有力气。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¹²、泾(jīng)³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¹⁰蛮乞弟¹¹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¹²妻子不免寒饿。橐(tuó)¹³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¹⁴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¹⁵赦乃出。
译文: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注释:¹秦:秦州,今甘肃天水。²凤:凤翔,今属陕西。³泾: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⁴原:原州,今宁夏平高县。⁵秀杰:优秀杰出。⁶金石交:言交情坚如金石。⁷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⁸河州:府名,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⁹熙河:北宋熙宁年间置熙河路,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¹⁰泸州:今属四川。¹¹乞弟:蛮族部落首领。¹²顾:只是。¹³橐:口袋。¹⁴遗:给,送给。¹⁵会:逢。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家中,未尝一见。绍圣¹初,予以罪谪(zhé)居筠州²,自筠徙雷³,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家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jí)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mǐn)¹⁰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dān)¹¹数千家,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¹²,有蛮隶¹³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¹⁴,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注释:¹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1094—1098年)。²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³雷:雷州,治海康,今广东海康县。⁴循:循州,治所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⁵惠:惠州,今广东惠阳。昌⁶化:今海南昌江。⁷诵言:明言。⁸元符:宋哲宗赵煦年号(1098—1100年)。⁹梅州:治所在程乡县,今广东梅县。¹⁰愍:同“悯”。¹¹儋:儋耳,海南儋县,苏轼当时贬谪之所。¹²新会:今属广东。¹³蛮隶:雇佣的蛮族人。¹⁴新州:治所新兴县,今属广东。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昔赵襄子¹厄于晋阳²,知伯³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而爨(cuàn)¹⁰,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¹¹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¹²计,三家¹³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hé)¹⁴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¹⁵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gǔ),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译文: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见之后,才改名叫“谷”。
注释:¹赵襄子:赵筒子之子,战国初赵国主,名无恤。²晋阳:今属山西。³知伯:晋六家之知氏,姓苟名瑶。⁴韩:韩康子,名虎。⁵魏:魏桓子,名驹。⁶水:指晋水。⁷版:八尺为版。⁸县:通悬。⁹釜:锅。¹⁰爨:烧火做饭。¹¹高恭:赵襄子之臣。¹²张孟谈:赵襄子之臣。¹³三家:指知、韩、魏。¹⁴曷:通何。¹⁵发:充分表达。

  文章讲述了巢谷一生中的三件事情,一是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二是完成朋友的托付;三是不远万里看望苏轼兄弟。这几件事情都表现了巢谷为人的卓异之处,表明巢谷是一个急难之时可以托付的义士。然后文章引用高恭事赵襄子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巢谷对于朋友的古道热肠,不因时势而变迁的豪侠性格。作者通过对巢谷这个人的描写也从侧面对于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者进行了批判。文章叙述生动感人,不用粉妆玉琢,自然平实,而于简洁文字中蕴含了厚重的知音友情。

  从结构上看,这篇传记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弃文学武。首句依一般传记惯例,写被传者姓名、字、父名,籍贯、职业等。“眉山农家”四字不可忽视,“眉山”,指出传主巢谷与作者是同乡。“农家”指巢谷出身微寒,并非官宦人家或豪门贵族,尽管如此,作者愿为之立传,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下面写巢谷曾经被举进士,到过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弃文学武。这段以“业成而不中第”作结。“业成”指习武之业有所成就,理当“中第”,但“不中第”,隐含科举之弊。

  第二段,金石之交,缓急可托。先写巢谷漫游西方边疆,结交当地秀杰为好友。接写巢谷与韩存宝二人结为“金石之交”。下面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存宝得罪,自料必死,托后事于巢谷,谷许诺,重义如山。末句作者自言认识巢谷,并且知道他的“志节”,显示了文章的真实性,进而用“缓急可托”四字总结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第三段,万里步行,以行其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予之在朝”做高官时,巢谷不曾来见一面。只短短一句话,就把巢谷不愿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品表现了出来。第二部分写苏氏兄弟被贬谪后,巢谷“欲徒步访”,在道义上给以慰安、支持和力量。作者几乎用了整段的篇幅来详写巢谷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矢志不渝的大义大勇,与第一部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巢谷的义气和品德来。第二部分,先写苏氏兄弟被贬后,“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这与平日不相闻,处于逆境时却坚决来访的巢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多次用“对比法”,都很巧妙。接写“闻者皆笑其狂”。“闻者”指眉山县得知巢谷万里访苏氏的人们,他们都耻笑巢谷发了疯,十分狂妄,这说明他们与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远,他们是无法理解巢谷的志节和行为的,他们与巢谷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从反面衬托出了巢谷的志节非凡。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见之前,巢谷梅州修书,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为下段引出古人“高恭”作了埋伏,这是伏笔。接着写“循州相见”,“握手相泣”,感情激动,场面感人。后写巢谷“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中途病死于新州。时年七十三岁。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巢谷曾来拜访,馆于雪堂,并教苏轼之子迨、过二人读书,所以这里用“将复见”。巢谷虽然半道病死,但其义气、志节永存,苏辙“哭之失声”,读者也深受感动。

  第四段,借古喻今。用“昔”字引出先秦时代赵襄王“晋阳之难”的故事。赵襄王被围困于晋阳,断绝粮草,“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解围之后,“行赏群臣,以恭为先”。作者引用此典,是为了说明“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于高恭者”。这里借古喻今,正于上段“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相照应,上文采用的伏笔,正在这里揭示、显现。从另一角度看,这里引古人高恭以比巢谷,从正面衬托出巢谷之“义”。最后用“惜其不遇襄子”发抒感叹,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奖;而自己虽知巢谷之贤,但处在贬谪的逆境中,无权“以发之”,只能提笔写出这篇传记,颂扬巢谷的志节,将来有机会时交给巢谷在泾原军中的儿子,从而交代了写作这篇文的缘由,表现出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

  从写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选材典型,紧扣主题。巢谷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了三件事情:一、弃文学武;二、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而且缓急可托;三、写苏氏兄弟处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亲友都不再来往的时候,巢谷却徒步万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选取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义笃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处理这三件典型材料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巢谷青少年时弃文学武,与众不同,作者叙述简约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详,第三件事是重点,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而在描述这一重点部分时,也不一切都详,而能作到详中有略。譬如写苏氏兄弟青云直上时,巢谷不曾一见,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十分简略;当作者写到“予兄弟”处于逆境,巢谷万里步行而相访时,则不惜笔墨,不厌其详。这样写法给人一种疏密相间,详略得当的美感。再次,文章还采用了伏笔、照应,引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4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764-76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见之后,才改名叫“谷”。

注释

巢谷:字符修,眉山人,作者的同乡。

眉山:县名,今属四川。

举进士:参加进士考试。

举武艺:选拔武艺的考试。

多力:有力气。

秦:秦州,今甘肃天水。

凤:凤翔,今属陕西。

泾: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

原:原州,今宁夏平高县。

秀杰:优秀杰出。

金石交:言交情坚如金石。

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

河州:府名,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

熙河:北宋熙宁年间置熙河路,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

泸州:今属四川。

乞弟:蛮族部落首领。

顾:只是。

橐:口袋。

遗:给,送给。

会:逢。

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1094—1098年)。

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

雷:雷州,治海康,今广东海康县。

循:循州,治所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

惠:惠州,今广东惠阳。昌

化:今海南昌江。

诵言:明言。

元符:宋哲宗赵煦年号(1098—1100年)。

梅州:治所在程乡县,今广东梅县。

愍:同“悯”。

儋:儋耳,海南儋县,苏轼当时贬谪之所。

新会:今属广东。

蛮隶:雇佣的蛮族人。

新州:治所新兴县,今属广东。

赵襄子:赵筒子之子,战国初赵国主,名无恤。

晋阳:今属山西。

知伯:晋六家之知氏,姓苟名瑶。

韩:韩康子,名虎。

魏:魏桓子,名驹。

水:指晋水。

版:八尺为版。

县:通悬。

釜:锅。

爨:烧火做饭。

高恭:赵襄子之臣。

张孟谈:赵襄子之臣。

三家:指知、韩、魏。

曷:通何。

发:充分表达。

创作背景

  《巢谷传》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当时苏轼与作者被朝廷贬官,巢谷徒步到达循州看望作者,然后又下海南看望苏轼,结果于途中病故。这篇文章即是巢谷死后作者为他写的传记。

参考资料:
1、 崔钟雷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哈尔滨出版社,2010.07:第194页
赏析

  文章讲述了巢谷一生中的三件事情,一是改三进士考试为三武举;二是完成朋友的托付;三是不远万里看望苏轼兄弟。这几件事情都表现了巢谷为人的卓异之处,表明巢谷是一个急难之时可以托付的义士。然后文章自用高恭事赵襄子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巢谷对于朋友的古道热肠,不因时势而变迁的豪侠性格。学者通过对巢谷这个人的描写也从侧面对于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者进行了批判。文章叙述生动感人,不用粉妆玉琢,自然平实,而于简洁文字中蕴含了厚重的知音友情。

  从结构上看,这篇传记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弃文学武。首句依一般传记惯例,写被传者姓名、字、父名,籍贯、职业等。第眉山农家夫四字不可忽视,第眉山夫,指出传主巢谷与学者是同乡。第农家夫指巢谷出身微寒,并非官宦人家或豪门贵族,尽管如此,学者愿为之立传,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下面写巢谷曾经被举进士,到过京师。第见举武艺者,心好之夫,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弃文学武。这段以第业成而不中第夫学结。第业成夫指习武之业有所成就,理当第中第夫,但第不中第夫,隐含科举之弊。

  第二段,金石之交,缓急可托。先写巢谷漫游西方边疆,结交当地秀杰为好友。接写巢谷与韩存宝二人结为第金石之交夫。下面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存宝得罪,自料必死,托后事于巢谷,谷许诺,重义如山。末句学者自言认识巢谷,并且知道他的第志节夫,显示了文章的真实性,进而用第缓急可托夫四字总结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第三段,万里步行,以行其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第予之在朝夫做高官时,巢谷不曾来见一面。只短短一句话,就把巢谷不愿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品表现了出来。第二部分写苏氏兄弟被贬谪后,巢谷第欲徒步访夫,在道义上给以慰安、支持和力量。学者几乎用了整段的篇幅来详写巢谷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矢志不渝的大义大勇,与第一部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巢谷的义气和品德来。第二部分,先写苏氏兄弟被贬后,第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夫这与平日不相闻,处于逆境时却坚决来访的巢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多次用第对比法夫,都很巧妙。接写第闻者皆笑其狂夫。第闻者夫指眉山县得知巢谷万里访苏氏的人们,他们都耻笑巢谷发了疯,十分狂妄,这说明他们与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远,他们是无法理解巢谷的志节和行为的,他们与巢谷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从反面衬托出了巢谷的志节非凡。这里运用了第反衬夫的手法:相见之前,巢谷梅州修书,予惊喜曰:第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夫为下段自出古人第高恭夫学了埋伏,这是伏笔。接着写第循州相见夫,第握手相泣夫,感情激动,场面感人。后写巢谷第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夫,中途病死于新州。时年七十三岁。元丰六年苏轼因第乌台诗案夫被贬黄州,巢谷曾来拜访,馆于雪堂,并教苏轼之子迨、过二人读书,所以这里用第将复见夫。巢谷虽然半道病死,但其义气、志节永存,苏辙第哭之失声夫,读者也深受感动。

  第四段,借古喻今。用第昔夫字自出先秦时代赵襄王第晋阳之难夫的故事。赵襄王被围困于晋阳,断绝粮草,第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夫,解围之后,第行赏群臣,以恭为先夫。学者自用此典,是为了说明第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于高恭者夫。这里借古喻今,正于上段第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夫相照三,上文采用的伏笔,正在这里揭示、显现。从另一角度看,这里自古人高恭以比巢谷,从正面衬托出巢谷之第义夫。最后用第惜其不遇襄子夫发抒感叹,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奖;而自己虽知巢谷之贤,但处在贬谪的逆境中,无权第以发之夫,只能提笔写出这篇传记,颂扬巢谷的志节,将来有机会时交给巢谷在泾原军中的儿子,从而交代了写学这篇文的缘由,表现出学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

  从写学方法上看,首先是选材典型,紧扣主题。巢谷一生的事迹很多,学者只选择了三件事情:一、弃文学武;二、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而且缓急可托;三、写苏氏兄弟处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亲友都不再来往的时候,巢谷却徒步万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选取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义笃志的人品。其次,学者在处理这三件典型材料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巢谷青少年时弃文学武,与众不同,学者叙述简约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详,第三件事是重点,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而在描述这一重点部分时,也不一切都详,而能学到详中有略。譬如写苏氏兄弟青云直上时,巢谷不曾一见,学者只用了一句话,十分简略;当学者写到第予兄弟夫处于逆境,巢谷万里步行而相访时,则不惜笔墨,不厌其详。这样写法给人一种疏密相间,详略得当的美感。再次,文章还采用了伏笔、照三,自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4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764-767页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zhuó)¹彼云汉²,昭³于天。王曰:於(wū)!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zhēn)。靡(mǐ)神不举¹⁰,靡爱¹¹斯牲¹²。圭(guī)¹³既卒,宁¹⁴莫我听¹⁵
译文: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注释:¹倬:大。²云汉:银河。³昭:光。⁴回:转。⁵於乎:即“呜呼”,叹词。⁶辜:罪。⁷荐:重,再。⁸臻:至。荐臻,犹今言频仍。⁹靡:无,不。¹⁰举:祭。¹¹爱:吝惜,舍不得。¹²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¹³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¹⁴宁:乃。¹⁵莫我听:即莫听我。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旱既大(tài)¹,蕴(yùn)²虫虫³。不殄(tiǎn)(yīn)(sì),自郊徂(cú)。上下奠(yì),靡神不宗。后稷(jì)¹⁰不克,上帝不临。耗斁(dù)¹¹下土,宁丁¹²我躬。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天不理受难众生。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注释:¹大甚:大,同“太”。甚,厉害。²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³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⁴殄:断绝。⁵禋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⁶宫:祭天之坛。⁷奠:陈列祭品。⁸瘗: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⁹宗:尊敬。¹⁰后稷:尧舜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周朝始祖。¹¹斁:败坏。¹²丁:当,遭逢。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jīng)兢业业,如霆(tíng)如雷。周余黎¹民,靡有孑(jié)(yí)²。昊天上帝,则不我遗(wèi)。胡不相畏?先祖于³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没有东西赐赠。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注释:¹黎:众。²孑遗:遗留,剩余。遗:赠。³于:助词。⁴摧:灭。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¹我无所。大命²近止,靡瞻(zhān)靡顾。群公³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注释:¹云:古“雲”字,有庇荫义。²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³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⁴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⁵忍:忍心,残忍。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涤(dí)¹山川。旱魃(bá)²为虐,如惔(tán)³如焚。我心惮(dàn)暑,忧心如熏(xūn)。群公先正,则不我闻(wèn)。昊天上帝,宁俾我遯(dùn)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渺渺苍天高高上天,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注释:¹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²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³惔:火烧。⁴惮:畏。⁵熏:灼。⁶闻:通“问”,恤问。⁷遯:今作“遁”,逃。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黾(mǐn)¹畏去。胡宁瘨(diān)²我以旱?憯(cǎn)³不知其故。祈年孔夙(sù),方不莫(mù)。昊天上帝,则不我虞(yú)。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对我不肯相帮。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注释:¹黾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²瘨:病。³憯:曾。⁴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⁵孔夙:很早。⁶方:祭四方之神。⁷社:祭土神。⁸莫:古“暮”字,晚。⁹虞:助。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旱既大甚,散无友¹²。鞫(jū)³哉庶正,疚哉冢(zhǒng)。趣马师氏,膳夫左右¹⁰。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yǎng)昊天,云如何里!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注释:¹友:通“有”。²纪:纪纲,法度。³鞫:穷,与“通”相对。⁴庶正:众官之长。⁵疚:忧苦。⁶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⁷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⁸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⁹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¹⁰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瞻卬¹(yǎng)昊天,有嘒(huì)²其星。大夫君子,昭³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lì)庶正。瞻卬昊天,曷(hé)其宁?
译文: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满天星辰微光闪闪。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不要停缓。死亡之期已经临近,不弃前功不怕困难。禳旱祈雨非为自我,也为安定众位官员。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使我心安?
注释:¹卬:“仰”的古字。²嘒:微小而众多的样子。³昭:祷。⁴假:借为“嘏(gǔ)”,告。⁵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⁶成:功。⁷戾:定。⁸曷:何。何时。⁹惠:赐。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祈雨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里,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意谓: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天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今人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这首诗兼叙事抒情于一体,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94-701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07-612

yúnhàn

míng xiānqín 

zhuōyúnhàn zhāohuítiān wángyuē  jīnzhīrén tiānjiàngsāngluàn jǐnjiànzhēn shén àishēng guī nìngtīng 

hàntàishèn yùnlóngchóngchóng tiǎnyīn jiāogōng shàngxiàdiàn shénzōng hòu shànglín hàoxià nìngdīnggōng 

hàntàishèn tuī jīngjīng tíngléi zhōumín yǒujié hàotiānshàng  xiāngwèi xiāncuī 

hàntàishèn  yányán yúnsuǒ tàimìngjìnzhǐ zhān qúngōngxiānzhèng zhù xiān nìngrěn 

hàntàishèn shānchuān hànwéiè tánfén xīndànshǔ yōuxīnxūn qúngōngxiānzhèng wèn hàotiānshàng nìngdùn 

hàntàishèn mǐnmiǎnwèi nìngdiānhàn cǎnzhī niánkǒng fāngshè hàotiānshàng  jìnggōngmíngshén huǐ 

hàntàishèn sànyǒu zāishùzhèng jiùzāizhǒngzǎi cǒushīshì shànzuǒyòu rénzhōu néngzhǐ zhānyǎnghàotiān yún 

zhānyǎnghàotiān yǒuhuìxīng tàijūn zhāoyíng tàimìngjìnzhǐ ěrchéng qiúwéi shùzhèng zhānánghàotiān huìníng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层波隔梦渚(zhǔ)¹,一望青枫林。
译文: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注释:¹梦渚:即云梦泽。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译文: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是时¹鸟黑天,四野烟雨深。
译文: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注释:¹是时:此时。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译文: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译文: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¹侵。
译文: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注释:¹华发:花白的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既非蜀帝魂¹,恐是桓山禽²
译文: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注释:¹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²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本指悲鸣的鸟。形容鸟鸣悲切。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译文: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hào--qún

céngmèngzhǔwàngqīngfēnglínyǒuniǎozàijiānxiǎobēiyínshìshíyuèhēitiānyānshēnwénshēngshēngtòngrénxīnqiāoqiāozhèngzhǎngkōngshānxiǎngāiyīnyuǎntīngzuòchóuhuáqīnfēishǔhúnkǒngshìhuánshānqínzifēnsànshēngyóuzhìjīn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落日松陵¹道,堤(dī)²长欲抱城。
译文: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注释: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¹松陵:指吴江。²堤:指吴江县长堤。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¹盘湖势动,桥²³月痕生。
译文: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注释:¹塔:吴江东门外方塔。²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³引:长。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译文: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廿年交旧¹散,把酒²叹浮名。
译文: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章培恒.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4-127页

guòjiāngyǒugǎn

wěi qīngdài 

luòsōnglíngdào chángbàochéng 
pánshìdòng qiáoyǐnyuèhénshēng 
shìjìngréntáo jiāngkuānbīng 
niàn廿niánjiāojiùsàn jiǔtànmíng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¹满目²放春晴,历历³银钩指下生。
译文: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注释:¹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²满目:充满视野。³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⁴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自恨罗衣¹掩诗句,举头空羡(xiàn)榜中名²
译文: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注释:¹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处泛指女性服装。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²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这首诗抒发了她满怀雄才大志,却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唐代进士在崇真观南楼高高张贴题名,这是朝野瞩目的盛事,长安人争相前往观看。鱼玄机看得又羡又气,心绪难平:科举以诗取士,她枉自写得锦绣诗篇,也备受文人推崇,根本就不会输给男人,却与功名无缘。

  鱼玄机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为人盛赞,明代文学家钟惺甚至夸她为“才媛中之诗圣”。此诗就写得非常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首句以春日放晴来象征放榜,蟾宫折桂;次写看到上榜士子在崇真观壁上题名的盛况。这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有诗才,却因为是女子,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空有满腹才情,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羡慕也是徒然。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身,不然就可以像那些及第举子一样赢得功名,披红戴锦,一日看遍长安花。此诗流露出争强好胜而又无奈的心情。

  诗中一个“自恨”和“空羡”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无奈,包含了女诗人无限叹息和不满,也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自信和诉求。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只给男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只能“空羡”,只能空怀怅恨。这首诗是她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满腔热血的酸楚和激愤,对自己无法像一个男子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叹息和呐喊,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却蕴含了对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鱼玄机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的自信的女子。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世人眼里都觉得女子只用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只是男子的事。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如此才情和思想的女子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王海泉.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D].河北大学,2011-05-01

yóuchóngzhēnguànnánlóuxīnmíngchù

xuán tángdài 

yúnfēngmǎnfàngchūnqíng yíngōuzhǐxiàshēng 
hènluóyǎnshī tóukōngxiànbǎngzhōngmíng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qiè)听琴声碧窗里。
译文:金陵城东是谁家的女儿,偷偷听碧纱帐里悠扬的琴声。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¹水。
译文:她像天上的一片落霞,跟随情人一起渡过西江的流水。
注释:¹西江:西来的江水。后人因此泛称吴越之地的江水为西江。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译文:用吴语唱楚歌,声娇字不正,似能非能最是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谢公正要¹东山妓(jì)²,携手林泉处处行。
译文:谢安正要邀请东山妓女,携着手在林泉间畅游。
注释:¹要:同“邀”。²东山妓:东晋名士谢安每游东山,常以妓女相随。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前六句专写金陵妓。开头两句,诗用行人“窃听琴声”发端,琴声自“碧窗里”传出,表明弹琴的人是女子,琴声能引来行人窃听,可见琴声悠扬优美,弹琴的人技艺娴熟。这两句描写金陵城东的歌妓善弹古琴。“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以一片落花喻指金陵子,形容她好像仙女,气韵不凡,自天而降落人间,随人们一起渡过西江水,来到金陵。“楚歌吴语”二句,描写金陵子富有情致:金陵子能唱楚歌,她操一口吴侬软语,娇滴滴未成腔调先有情。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小妓金陵歌楚声。”李白对这位才艺、容貌双全的歌妓曾倾心过。他写的诗句“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四),透露过这个消息。

  最后两句,诗人以摅写自己的心迹结束全篇。他借用晋朝谢安的典故,喻写自己的意愿。谢安旧时隐居于会稽东山,后来居住金陵,他便筑土山以比拟东山,常携妓纵情游赏。李白的《东山吟》也写过这则典故,他在题下自注:“去江宁城三十五里,晋谢安携妓之所。”诗云:“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这首《金陵子》结句与《东山吟》意义类似。“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诗人正邀约金陵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诗意故作放旷,而不满现实、退隐青山之志,隐然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 (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

  摹写歌妓,如果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必流于平庸。李白却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的语言,形容金陵子的才艺、气韵、情致,不落俗套,情意缠绵。结句切金陵城,借用谢安典故,比喻自身意绪,就地起兴,喻意恰当,妥贴自然,更增添了诗篇的超逸神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shìjīnlíngzi--bái

jīnlíngchéngdōngshuíjiāziqiètīngqínshēngchuāng

luòhuāpiàntiānshàngláisuírénzhí西jiāngshuǐ

chǔjiāochéngshìnéngwèinéngzuìyǒuqíng

xiègōngzhèngyàodōngshānxiéshǒulínquánchùchù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