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对春未啄花,露根烘晓见红霞。自非水月观音样,不称维摩居士家。
香玉对春未啄花,露根烘晓见红霞。自非水月观音样,不称维摩居士家。
朱淑真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禁漏花深¹,绣工日永²,蕙风布暖³。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暖,银蟾(chán)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qiàn)。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làng)(yuàn)
译文:随着禁漏的不断滴漏,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花草已经长高了。太阳就像个刺绣工人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图画。带有蕙花香气的风把温暖散布在人间。都城有十二座门,正月十五元宵节,月亮十分圆,很高的阁楼之间的通道几乎和云层相连,皇室成员的居所高耸华丽,嘉气瑞烟缭绕在花草树木之间,有如仙境一般。元宵佳节,皇帝出来和大家一起观灯赏月,临幸到了皇城的有如神仙所居住的花园之中。
注释:¹禁漏花深:禁漏,皇宫里用以计时的计时器。花深,花草长高了。²绣工日永:绣工,指太阳,太阳就像是一个刺绣工人一样,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画;日永,一天比一天长。³蕙风布暖:蕙风,带有蕙花香气的风;布暖,把温暖散布在人间。⁴变韶景:变成春天的时光。⁵都门十二:都城之门有十二座,借指整个京城。⁶银蟾光满:银蟾,月亮。光满,月圆。⁷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所。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áo)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¹四部²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biàn)³。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译文:龙凤花纹的蜡烛,与天空的星月所发出的光辉交相辉映。在距离灯火晚会很近的地方打开皇帝依仗的掌扇。会见由乐府管理的民官两籍乐妓及梨园四部。天快亮了人们还没散去,街道都塞满了人,都向圣上高呼万岁。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圣上的仪仗。
注释:¹梨园:戏班子。此指乐府、教坊之类。²四部:四部乐工,即龟兹、大鼓、胡、军乐。此统指所有的管弦之乐。³鳌抃:形容欢欣鼓舞。

  词的上阕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发端一韵扣住早春的季节特征,表现了自然界冬去春来节序的更替,描绘了天长昼永、花开草绿、和风送暖的新春气象,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明媚和煦的氛围中。“变韶景”一韵紧承前面的内容,点出了恰逢“元宵三五”,春意盎然的京城皓月当空,皎洁生辉。“连云”二韵视点渐由天空移向地上,着力从宏观上描绘了京城的建筑。明亮的月光下,重重复道高耸入云,座座楼观凌空如飞,京都是多么的雄伟壮丽。这些都是写实的笔墨,优美而有气势,但若无下面一句,就显得过于坐实,与元夕溢彩流光、迷离倘恍的夜景不相和谐。“嘉气瑞烟葱蓓”一句,将“连云”的“复道”、凌空的“飞观”、壮丽高峻的“皇居”都笼罩在一片祥云瑞雾中,这不仅给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平添了几分朦胧缥缈的美感,更突出了一种吉庆祥和的气氛。至此,词的上阕终于在层层的渲染后托出了最后的两句“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天子驾临,与民同乐。

  词的下阕主要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龙凤烛发出的光亮和天空的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高耸的鳌山旁,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两籍乐府及梨园子弟与观灯的百姓一起狂欢,人声鼎沸,箫鼓喧天。直到天已破晓,人们都还没有散去。街道上人挤得满满的,人们都向天子高呼万岁,希望年年见到皇帝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

  从词的内容看,固然有以词谀世之嫌,但它真实地再现了东京汴梁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北宋前期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01月:42

qīngbēi··jìnlòuhuāshēn--liǔyǒng

jìnlòuhuāshēnxiùgōngyǒnghuìfēngnuǎnbiànsháojǐngdōuménshíèryuánxiāosānyínchánguāngmǎnliányúndàolíngfēiguānsǒnghuángjiāruìyāncōngqiàncuìhuáxiāoxìngshìchùcéngchénglángyuàn

lóngfèngzhújiāoguāngxīnghànduìzhǐchǐáoshānkāishànhuìliǎngshénxiānyuánxiánguǎnxiàngxiǎodōurénwèisànyíngwànjǐngshānáobiànyuànsuìsuìtiānzhàngchángzhānfèngniǎn

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可杏双燕。
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可杏双燕。

  这是一篇仕女伤春图。上片是写暮春时节,花事将近的景象,下片则是写由此生发的一腔感怀。怀春、伤春,都是闺怨诗中常见的主题,其中的“春”字,既可指春天讲,又可喻男女之间的爱情。黄升此作写的是花事将尽的暮春,女主人公触景伤情,感怀人生恨怨。

  黄升此作全篇不过五十六字,但在抒发伤春之情上写得波澜跌起,很有层次。词中的女主人公,在雨歇风定的暮春时节,闲步庭中,偶见梨花半落,讶然失惊,于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先是由花落而伤春,然后由伤春而伤己,最后又由伤今而怀往,真是“芳心一点,幽恨千重”。其中,“已瘦了、梨花一半”、“试与问、杏梁双燕”等,都是巧妙化用前人的名句,颖脱而出清新之词。

quèqiáoxiān ·chūnqíng

huángshēng sòngdài 

qīnglínxiē zhūliánfēng rénzài绿yīntíngyuàn láinéngyǒuduōhán shòuliǎo huābàn 
bǎochāi qínnántuō zàojīnyōuyuàn yúnchuāngshìmángmáng shìwèn xìngshuāngyàn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¹发寒光。
译文:坐看落雪,其深已一尺有余,更在这黄昏时分发散着缕缕寒光。
注释: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半空舞倦居然嬾(lǎn)¹,一点风来特地忙。
译文:雪花在半空中舞到疲倦,显得轻柔无力,然而些许微风吹过,又翩然起舞。
注释:¹嬾:同“懒”。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落尽琼花¹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译文:上天浑然不怜惜,让琼花似的雪落尽,将梅蕊、海棠的封存在冰雪之下,花香杳无。
注释:¹琼花:比喻雪花。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倩谁细橪(rǎn)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译文:有谁能将这高洁的雪做成汤和饼,来涤荡人们满是人间烟火的肠胃。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人身善织屦(jù)¹,妻善织缟(gǎo)²,而³(xǐ)越。或之曰:“子¹⁰¹¹矣!”鲁人曰:“何¹²也?”曰:“屦为¹³¹⁴之也,而¹⁵越人跣(xiǎn)¹⁶;缟为¹⁷¹⁸之也,而越人被¹⁹发。以²⁰²¹²²所长²³,游²⁴²⁵不用之²⁶国,欲²⁷使²⁸²⁹³⁰,其³¹³²³³³⁴?”鲁人对³⁵曰:“夫³⁶不用之国,可³⁷³⁸³⁹⁴⁰之,其用益⁴¹广,奈何⁴²欲也?”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都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
注释:¹鲁人身善织屦: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南部。身:自己,本人。善:善于。屦: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²缟:白绢(一种白色丝织品),周人用缟做帽子。³而:承接。⁴欲:想要。⁵徙:迁徙。⁶于:到(介词)(表示方向)。⁷或:有人。⁸谓:告诉。⁹子:你 。¹⁰必:一定。¹¹欲:困境,没有出路。文言文中,不得志,没有出路叫“欲";缺乏衣物钱财一般叫“贫”。¹²何:为什么。¹³为:是。¹⁴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¹⁵而:转折。¹⁶跣行:赤脚走路,跣:赤脚。¹⁷为:是。¹⁸冠:帽子。¹⁹被:同“披”,原义覆盖,文中意译为披头散发 。²⁰以:凭借,依靠,用 。²¹子:你,您。²²之:的。²³长:擅长(此处是“所”字结构,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擅长的技能技能)。²⁴游:游历 。²⁵于:到。(介词)(表示方向)²⁶之:的。²⁷欲:想要。²⁸使:让。²⁹无:不 。³⁰欲:贫困。³¹其:怎么。³²可:可以。³³得:得到,成功。³⁴乎:语气词,吗。³⁵对:回答。³⁶夫:语气词。³⁷可:可以。³⁸引:引导。³⁹而:承接。⁴⁰用:使用。⁴¹益:更加。⁴²奈何:为什么。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yùn)¹。明日潮²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chóng)³近。
译文: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注释:¹晕:月亮周围的白色光带。²潮:指钱塘江潮水。³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又读重城,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一般泛指城市。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yùn)¹。莫学时流²³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译文: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注释:¹南风句:意谓佳人弹琴而唱《南风》之诗,以解除恼怒颜色。²时流:当今流行的风气。³轻:轻视。⁴久困:多年困顿窘迫的人。⁵忠信:借用《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语意。

  上片“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西楼淡月凉生晕”句,可谓情景交汇,含蓄蕴藉。然其妙处却在移情于物,颇有“通感”技艺,月晕,此乃视觉意象;而“淡月”,已具有了某种心理因素,是感觉意象;“凉生晕”,由于月之残光而感到凉意,则纯属幻觉意象。视觉、感觉、幻觉的三种意象挪移,相辅相成地创造出一个凄凉孤寂的词境,从而强化了词人别去亲密友人的悲哀心绪。这种意象复加的艺术手法,原是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长期锤炼出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它被词人娴熟地运用到这首词里,具有一种强烈的景情互补共生的作用,使词的意蕴显得愈加生动丰富了。下文“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又引出了词人对友人舟行前途的挂念。由于钱塘江潮水险恶,多覆行舟,词人祈祷着潮水的平稳安静,俾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表现出词人对舟行友人的“一路平安”的祝福和期待。

  下片把视线集中到钱塘江水上,并把江水拟人化。“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意谓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预示着江面的平静,而与上片的“潮来稳”遥相呼应。于是,期待在此终成现实,友人的烦恼也为之一扫而空。“南风”,也可作《南风》之诗解,则可串讲为“佳人(友人)弹奏着养民的《南风》之诗乐,化解了心头的怨恨。”而后,“莫学时流轻久困”,是对时人说的,即不要用世俗的眼光,轻视苏秦当年作说客未成的临时大困吧。意谓自己与友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必会有后效。末二句“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是总揽别情归结到一句话:即不要忘记老朋友,别后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全词心物交融,情溢望中;章法奇妙,错落有致。此词是一首“送客词”,却不言送客当时的情景,反从“送客归来”的心理感受写起,愈显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怀思情感。可谓逆向推波,出人意表。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6-107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