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低、半留残雪,望中清景殊绝。寒云渐逐西风散,村落午烟摇曳。
远山低、半留残雪,望中清景殊绝。寒云渐逐西风散,村落午烟摇曳。
行路客。被簿领沈迷,又度隆寒月。岁尽阳回,何日是春来,早梅花萼,看透几分白。
行路客。被簿领沈迷,又度隆寒月。岁尽阳回,何日是春来,早梅花萼,看透几分白。
忆江左,多少关河分隔。异乡空望明月。衡阳飞雁都回矣,欲寄音书那得。
忆江左,多少关河分隔。异乡空望明月。衡阳飞雁都回矣,欲寄音书那得。
情如结。更断酒抛诗,幽恨凭谁说。霜髯雪鬓,不奈老年华,禾畦麦垄,觅取旧生业。
情如结。更断酒抛诗,幽恨凭谁说。霜髯雪鬓,不奈老年华,禾畦麦垄,觅取旧生业。

érshíèryuèshíhéngyǒng--lín

yuǎnshānbànliúcánxuěwàngzhōngqīngjǐngshūjuéhányúnjiànzhú西fēngsàncūnluòyānyáo

xíngbèi簿lǐngshěnyòulónghányuèsuìjǐnyánghuíshìchūnláizǎoméihuāèkàntòufēnbái

jiāngzuǒduōshǎoguānfēnxiāngkōngwàngmíngyuèhéngyángfēiyàndōuhuíyīnshū

qíngjiégèngduànjiǔpāoshīyōuhènpíngshuíshuōshuāngránxuěbìnnàilǎoniánhuámàilǒngjiùshēng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¹。情何限²、处处消魂³。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译文: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注释:¹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²何限:犹“无限”。³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⁴故人:指陈述古。⁵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⁶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⁷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寻常行处¹,题诗千首,绣(xiù)罗衫²、与拂红尘³。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lǒng)头云。
译文: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¹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²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³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⁴湖:指杭州西湖。⁵陇:小山丘,田埂。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08-71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4、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8-169
花开花落一年中。惜残红,怨东风。恼煞纷纷如雪扑帘栊。坐对飞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
花开花落一年中。惜残红¹,怨东风²。恼煞(shà)³纷纷如雪扑帘栊。坐对风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
译文:一年中花开花落,我珍惜落花,怨恨春风。恼死人的是,落花纷纷如雪,扑打竹帘不停。坐看落花飞舞,赏花之事一了,春天离去匆匆。
注释:¹残红:落花。²东风:春风。³恼煞:恼死人。⁴帘栊:竹帘。⁵花事:游春看花等事。
惜花有恨与谁同。晓妆慵。忒愁侬。燕子来时红雨已濛濛。尽有春愁衔不去,无端底,是游蜂。
惜花有恨与谁同。晓妆慵(yōng)¹。忒(tè)愁侬²。燕子来时红雨³已濛(méng)濛。尽有春愁衔不去,无端底,是游蜂。
译文:怜惜落花生怨恨,谁心与我相同!清晨懒得梳妆,只因我愁太浓。燕子姗姗迟来时,落花雨画楼东。尽管春愁无限,燕也无法衔去。最令人讨厌的,只有无才思的游蜂,在身边嘤嘤嗡嗡。
注释:¹慵:懒。²忒愁侬:太愁我,太使我愁。忒,太。侬,我。³红雨:落花如雨。

jiāngchéngziluòhuā--tàiqīng

huākāihuāluòniánzhōngcánhóngyuàndōngfēngnǎoshāfēnfēnxuěliánlóng

zuòduìfēihuāhuāshìlechūnyòutàicōngcōng

huāyǒuhènshuítóngxiǎozhuāngyōngchóunóngyànziláishíhóngméngméng

jǐnyǒuchūnchóuxiánduānshìyóufēng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水客¹凌洪波,长鲸(jīng)²涌溟海。
译文: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
注释:¹水客:驾舟泛海音。²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百川随龙舟¹,嘘吸竟安在。
译文: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
注释:¹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译文: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高价倾¹宇宙,馀(yú)辉照江湖。
译文: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
注释:¹倾:竭尽,全。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苞卷金缕褐(hè)¹,萧然若空无。
译文: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
注释:¹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译文: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了心¹何言说,各勉黄金躯(qū)²
译文: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自身吧。
注释:¹了心:了然于心。²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佛教禅宗,与人谈玄论禅,常用比喻,以启发人的妙悟。如禅宗北宗神秀所作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禅宗南宗的慧能所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二人都是用比喻来说明禅理。李白此诗深受禅宗影响,他与朝美论禅,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诗中前六句,把人生比成是渺溟无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做是溟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汨没,为贪欲、瞋欲和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而僧人朝美这个“水客”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吃掉。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在大海中探得“明月珠”,获宝而归。就是说,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汨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

  在佛经中,常把至深的佛理比成是明月、明珠,以喻佛理的智慧光明,而把贪、瞋、痴三种烦恼称作“三毒”,视为人的愚殊和黑暗。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明月珠”,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长鲸”搏斗经过生死大劫得来的,所以弥加珍贵,故诗中说它“高价倾宇宙”,因为它是驱除人心灵黑暗、愚昧的灵光,故诗中说它“馀辉照江湖”。

  诗中进一步描写: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明性见佛,但他却不骄傲自满,向人炫耀,而是深藏若虚,大道似无:“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服包裹起来,不欲向人炫耀,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就是俗话所说的“良贾善藏”和“大智若愚”。

  对于能否识别朝美怀中的“明月珠”来说,诗人李白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狂夫是诗人自指。李白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狂人自指。如在《庐山谣》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在《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说“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窃笑”二字用得极好。人皆不识,而我能独识,故而会心而笑;你装得若无其事,还是被我识破了,故而暗中窃笑。 “窃笑”二字表现出了李白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表达出了二人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在别人尚看不出的时候,李白却早已会心知意,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此也表明李白对佛学的造诣之高。

  诗的最后说:“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了心”,是对禅心佛意已瞭然心中的意思。《楞严经》上说:“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成所明了心,实在身内。”佛教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心为痴迷所惑,失却本性。如果除却痴迷,即可明心见性。《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知(即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如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明了其本性,即已自见佛性,就如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黄金躯”本指佛,《后汉书》上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此喻指二人。 此二句是说,你我既然对佛学的妙理要道都已了然于心,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因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修道成佛,故有此说。这一诗句也表明李白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甚高,非常自信。

  李白这首与僧人谈玄论禅的诗,写得很高明。他将很难用言语说明的佛理,用美妙的比喻来说明。不但写得禅意深远,深得妙理,而且还写得玲珑透彻,馀味不尽,启人深思,一点也不枯燥。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李白此诗,可谓是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369-372

zèngsēngcháoměi--bái

shuǐlínghóngzhǎngjīngyǒngmínghǎi

bǎichuānsuílóngzhōujìngānzài

zhōngyǒuzhětànmíngyuèzhū

gāojiàqīngzhòuhuīzhàojiāng

bāojuǎnjīnxiāoránruòkōng

shuírénshíbǎoqièxiàoyǒukuáng

lexīnyánshuōmiǎnhuángjīn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问东君何处天涯¹。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qī)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xù)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²。倦理³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译文: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北曲入双调。¹“问东君”句:问春之神到遥远的何处去了。东君,司春之神。指春天。²“随柳絮”二句:这是化用秦观《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那答,何处,哪里。趁:追逐。游丝:比喻淡淡的香气。³理:抚弄。⁴琵琶:中国民族乐器。⁵秋千: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体育游戏。相传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2-4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