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君近疾已平安,楮帐绵衾且避寒。饭颗任嘲诗骨瘦,糟丘能遣客怀宽。
喜君近疾已平安,楮帐绵衾且避寒。饭颗任嘲诗骨瘦,糟丘能遣客怀宽。
天街钟动朝初罢,海国书回岁又残。忽讶衰翁不相问,北风吹雪正漫漫。
天街钟动朝初罢,海国书回岁又残。忽讶衰翁不相问,北风吹雪正漫漫。

zhībiānxiūbìngzhōngzuò--zhāngzhù

jūnjìnpíngānchǔzhàngmiánqīnqiěhánfànrèncháoshīshòuzāoqiūnéngqiǎn怀huáikuān

tiānjiēzhōngdòngcháochūhǎiguóshūhuísuìyòucánshuāiwēngxiāngwènběifēngchuīxuězhèngmànmàn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
¹²夷羿³,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luò)(pín)?《楚辞》
译文:天帝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雒嫔?
注释:¹帝:天帝。²降:派下。³夷羿:东夷有穷国的君主,擅长射箭,驱逐夏太康,自立为君,后被寒浞杀死。⁴革孽:变革夏政,祸害夏民。⁵雒嫔:洛水的美女,即宓妃。
雒嫔,水神,谓宓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文选》
雒嫔,水神,谓宓(fú)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¹若惊鸿²,婉³若游龙。远而望之,皎(jiǎo)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zhuó)若芙渠(qú)出绿波。《文选》
译文:雒嫔,水神,就是宓妃。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因为淹死在洛水,成为洛神。她的形体,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远远看去,明亮洁白就像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朝霞;近处看来,明丽耀眼就像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
注释:¹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²惊鸿:惊飞的鸿雁。³婉:蜿蜒曲折。⁴皎:洁白光亮。⁵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⁶迫:靠近。⁷灼:鲜明,鲜艳。⁸芙蕖:一作“芙蓉”,荷花。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但肯¹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译文: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
注释:¹但肯:只要肯。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译文: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老去悲秋强¹自宽,兴来今²日尽君欢。
译文: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注释:¹强:勉强。²今:一作“终”。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羞将短发还吹帽¹,笑倩²旁人为正冠。
译文: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注释:¹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²倩:请。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水¹远从千涧(jiàn)落,玉山²高并两峰寒。
译文: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注释:¹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²玉山:即蓝田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明年此会知谁健¹?醉²把茱(zhū)(yú)仔细看。
译文: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注释:¹健:一作“在”。²醉:一作“再”。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参考资料:
1、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jiǔlántiáncuīshìzhuāng

 tángdài 

lǎobēiqiūqiǎngkuān xìngláijīnjìnjūnhuān 
xiūjiāngduǎnhuánchuīmào xiàoqiànpángrénwèizhèngguān 
lánshuǐyuǎncóngqiānjiànluò shāngāobìngliǎngfēnghán 
míngniánhuìzhīshuíjiàn zuìzhūkà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¹风怒号(háo)²,卷我屋上三重(chóng)³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注释:¹秋高:秋深。²怒号:大声吼叫。³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⁴挂罥:挂着,挂住。罥,挂。⁵长:高。⁶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¹。公然抱茅入竹去²,唇焦口燥呼不得³,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注释: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狠心。对面,当面。为,做。²入竹去:进入竹林。³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qǐng)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旧读hè)²。布衾(qīn)³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¹⁰
译文: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将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注释:¹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²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³布衾:布质的被子。衾:被子。⁴恶卧:睡相不好。⁵裂:使动用法,使……裂。⁶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⁷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⁸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⁹沾湿:潮湿不干。¹⁰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亦足 一作:意足)
安得¹广厦(shà)²千万间,大庇(bì)³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xiàn)此屋,吾庐¹⁰独破受冻死亦¹¹¹²!(亦足 一作:意足)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¹安得:如何能得到。²广厦:宽敞的房屋。³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⁴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⁵俱:都。⁶欢颜:喜笑颜开。⁷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⁸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⁹见:通“现”,出现。¹⁰庐:茅屋。¹¹亦:一作“意”。¹²足:值得。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8-531
2、 赏析要点引自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

máowéiqiūfēngsuǒ

 tángdài 

yuèqiūgāofēngháo juǎnshàngsānchóngmáo máofēijiāngjiāngjiāo gāozhěguàjuànchánglínshāo xiàzhěpiāozhuǎnchéntángào 
náncūnqúntónglǎo rěnnéngduìmiànwéidàozéi gōngránbàomáozhú chúnjiāokǒuzào guīláizhàngtàn 
éqǐngfēngdìngyún qiūtiānxiànghūnhēi qīnduōniánlěngtiě jiāoérèliè chuángtóulòugānchù jiǎowèiduànjué jīngsāngluànshǎoshuìmián chángzhānshī湿yóuchè 
ānguǎng广shàqiānwànjiān tiānxiàhánshìhuānyán fēngdòngānshān  shíyǎnqiánxiàn shòudòng  (zuò  )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紫府¹东风放夜²时。步莲³(nóng)伴人归。五更钟动笙(shēng)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译文:东风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时,我伴着看貌如秾李、步生莲花的美人归去。五更的钟声响起,笙歌已散尽,月色皎皎而灯火稀疏。
注释:思越人: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鹧鸪天》《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¹紫府:紫色象征华贵,皇宫、仙居皆可称紫府,此处指整个东京(今开封)。²放夜:解除夜禁。³步莲:步莲,形容女子步态优美。⁴秾李:形容女子貌美如秾艳的李花。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香苒(rǎn)¹,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què)²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译文:香烟袅袅,梦魂恢依。天涯寒意散尽,我减下春衣。京城迢递,不知在何处,只望见稀疏冷落的银河下孤雁高飞。
注释:¹苒苒:气味或烟尘轻飘的样子。²凤凰城阙:凤凰栖息的宫阙,这里指京城。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绪。

  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

  尽情游览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他们亲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光,但节日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五更”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

  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惬意,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在这一凄清画面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

  全词构思完整,一气呵成。上下片的环境、氛围、情绪截然不同。一梦一真,一虚一实,一乐一哀,对照鲜明,又侧重后者,强调词人今日的失意。做梦乃生活中平常现象,词人却能因之为词,创作出成功的佳构,抒发自己的哀乐,实非易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