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双峰一纪年,梦随清磬上高圆。重来惯识羊肠路,兀坐慵谈兔角禅。
不到双峰一纪年,梦随清磬上高圆。重来惯识羊肠路,兀坐慵谈兔角禅。
欲刬旧题无好语,羞将华发照清泉。男儿问学全无用,愧尔耕夫垦石田。
欲刬旧题无好语,羞将华发照清泉。男儿问学全无用,愧尔耕夫垦石田。
许及之

许及之

许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荐除诸军审计,迁宗正簿。十五年,为拾遗。光宗受禅,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绍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东路运判兼提刑,以事贬知庐州。召除大理少卿。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谄事韩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韩败,降两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 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门园上春风微,醇醇冢上花成围。
东门园上春风微,醇(chún)醇冢(zhǒng)¹上花成围。
译文:东门园上春风习习,醇醇的坟墓由花围成。
注释:¹冢:坟墓。
醇醇一去不复返,食一盂兮酒一卮。
醇醇一去不复返,食一盂(yú)¹兮酒一卮(zhī)²
译文:醇醇一去不复返,喝下一杯又一杯的苦酒。
注释:¹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²卮:盛酒的器皿。
悲莫悲乎今日,伤莫伤乎旧衣。
悲莫悲乎今日,伤莫伤乎旧衣。
译文:今天我很悲伤,看到曾经穿过的旧衣服心中哀伤。
思其言而想其貌,吁嗟乎天殇吾儿。
返其言而想其貌,吁(yù)(jiē)¹乎天殇吾儿。
译文:思念他的话思念他的容貌,悲叹儿子的离世。
注释:¹吁嗟: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

gǒugǒu--

dōngményuánshàngchūnfēngwēichúnchúnzhǒngshànghuāchéngwéichúnchúnfǎnshíjiǔzhī

bēibēijīnshāngshāngjiùyánérxiǎngmàojiētiānshāngér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花谢水流倏(shū)¹,嗟(shū)²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chì)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³,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zān)
译文:倏忽之间,花朵凋谢,流水匆匆,感慨年少的青春时光飞逝。在那段时光里,有位佳人天生蕙质兰心,美丽的容貌何止值千金。然而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病体缠绵,让其不堪承受。即便神仙的五色灵丹也无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士。
注释:¹倏忽:很快地,忽然。²嗟:叹息。³翠弱红衰:形容女子生病时的衰弱。⁴缠绵:形容久病不愈。⁵胜任:承受得住。⁶委瓶簪:丢掉瓶子和簪子。指女子死亡。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沈沈 一作:沉沉)
人悄悄,夜沈(chén)沈。闭香闺、永弃鸳(yuān)(qīn)¹。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²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yǎo)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译文:夜色深沉,人默然无语。香闺的房门紧闭,鸳鸯被永远搁置。想来那佳人的魂魄还没走远,然而即便是鸿都方士也难以追寻。最凄苦的是,往昔的美好时光,畅饮歌唱,欢声笑语,都只成为了对她温柔音容的空虚怀念。极目远望,巫山十二峰缥缈遥远,千古暮云深深不知处。
注释:¹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²洪都方士:鸿都研究道法仙术的人。洪都,疑为“鸿都”。³杳杳:幽远的样子。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之生,或蘖(niè)¹而殇(shāng)²,或拱³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piāo),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gǔ)(mò)于湍(tuān)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fén),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xīn)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译文: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居然死了。还有幸运的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时候,就被锯掉了。还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了,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人们认为它是有用之材,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中虫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要是它们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恰好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多少不幸的木头呢。
注释:¹蘖:树木的嫩芽。²殇:未成年而死。³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⁴斤:斧头。⁵汩没:沉没。⁶湍:急流。⁷濆:水边高地。⁸野人:村野之人,农民。⁹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niè)而不殇(shāng),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xīn),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译文: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次我看到它,总觉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也没死,可用做栋梁却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没有折断,也没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没有遭受斧头的砍伐,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仅仅用偶然是无法解释的啊。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kuí)¹(jù)(sì)²,意气端重,若有以服³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lì)刻削,凛(lǐn)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jí)决无阿(ē)(fù)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译文:但是我之所以喜爱木假山,不仅仅是喜爱它的形状像山,而是还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不仅喜爱它,对它我还含有一种敬意。看它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端正庄重,很有气概。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它旁边两峰顺从它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神态庄重谨慎,威严挺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虽然它们处在服从于中峰的位置,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没有一点逢迎、附和的意思,唉!这木假山,难道没有可敬重的地方吗?能不让人发出感叹吗?
注释:¹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²踞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³服:使……佩服。⁴庄栗:庄重谨敬。⁵岌然:高耸的样子。⁶阿附:曲从依附。

  苏洵一生屡试不第,沉沦下僚,未能施展政治抱负;但他自重自尊,绝不与世浮沉,这篇以木假山为题的记,实际上是篇阐述人才问题的议论文。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时也是对不亢不卑的独立人格的推崇,追求高洁不阿的情操。文章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后渐显寓意,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全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多用排比句,而句式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体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文章的前面部分讲木假山得来不易,它经历了重重厄运:从树木生长本身讲,它随时可能夭折;从自然条件讲,它可能被风、水所摧折、腐蚀;从和人的关系讲,它成材后可能被随意砍伐。幸而度过这些厄运,又经过几百年急流的冲刷才造成假山形状,终可供人们观赏。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经发现、或被当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来,确是难得的幸运了。文章用层层推演的论述手法,强调人才成长的艰辛历程,抒写了人才难成与人才难得的感叹,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摧残和压抑各种人才的现象。

  文章后面部分才写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从而回到这篇记的本题。作者以“中峰”比喻那些位尊权重者,以“二峰”比喻那些隶属于他们的士大夫阶层。其中突出地写了“二峰”。他们虽然按其社会地位不得不“服于中峰”,但节操自守,绝无阿谀逢迎的媚态,表达了作者对有抱负、有气节的士人的赞颂,也是他的自励和白况。

  文章的标题是“木假山记”,但作者并没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制作经过,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是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有“形”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供人欣赏,确属幸运;更有许许多多的木材,未被发现,却被“樵夫野人”砍去当柴烧掉。这样看来,树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极难的;要逃脱厄运,也是极难的。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全文语言生动、形象;句式变化多端、错落有致;气韵流畅,节奏急缓有度。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著.唐宋散文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第130页
2、 申玉辉主编.魅力文言文:重庆出版社,2011.07:第116页
3、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65页

jiǎshān

xún sòngdài 

    zhīshēng huònièérshāng huògǒngéryāo xìngérzhìrènwéidòngliáng  xìngérwéifēngzhīsuǒ shuǐzhīsuǒpiāo huòzhéhuò xìngérzhé wéirénzhīsuǒcái éryǒujīnzhīhuàn zuìxìngzhě piāochéntuānshāzhījiān zhībǎinián érshènièshízhī huòfǎng仿shānzhě wéihàoshìzhě qiángzhīwéishān ránhòutuōshāéryuǎnjīn érhuāngjiāngzhīfén zhě wéihàoshìzhěsuǒjiàn érwéiqiáorénsuǒxīnzhě shèngshǔ zuìxìngzhězhīzhōng yòuyǒuxìngzhěyān 

    jiāyǒusānfēng měizhī yǒushǔcúnjiān qiěnièérshāng gǒngéryāo rènwéidòngliángér fēngshuǐpiāoérzhé zhéérwéirénzhīsuǒcái jīnzhī chūtuānshāzhījiān érwéiqiáorénzhīsuǒxīn érhòuzhì ǒurán 

    ránzhīàizhī fēiàishān éryòuyǒusuǒgǎnyān fēiàizhīéryòuyǒusuǒjìngyān jiànzhōngfēng kuíàn duānzhòng ruòyǒupángzhīèrfēng èrfēngzhě zhuāngxuē lǐnfàn suīshìzhōngfēng érránjuéē  jìng yǒusuǒgǎn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飞观¹百余尺,临牖(yǒu)²(líng)轩。
译文:宫门的望楼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
注释:¹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²御:凭。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译文:目之所及,皆是千里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烈士¹望悲心,小人偷²自闲。
译文:有雄心壮志的人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注释:¹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²偷:苟且。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国雠(chóu)¹不塞,甘心思丧元²
译文:国家仇恨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注释:¹亮:诚然。²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fǔ)¹西南望,思欲赴太山²
译文: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愿意从军征伐吴国。
注释:¹拊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²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译文: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取我这番慷慨之言!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这首诗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是第一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

  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是第二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亮”,诚然,实在。“塞”,防止,杜绝。“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是第三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时刻关心着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太乙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对方的必经之路,所以作者打算奔赴太乙山迎战敌人。

  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音调既高,“悲声”乃作。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88页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¹(duò)百花洲,香残燕子楼²。一团团、逐队成毬³。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qiǎn)(quǎn),说风流
译文: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洁白柳絮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舍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注释: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¹粉:指柳絮的花粉。²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³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⁴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⁵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²
译文: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¹谁舍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²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团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两句均非实指其事,而是即景吟咏,但已将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统志》称:“百花洲在姑苏山上”,黛玉正是姑苏人。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

  “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团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团。

  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参考资料:
1、 孙映达主编,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5页

tángduōlìng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fěnduòbǎihuāzhōu xiāngcányànlóu tuántuán zhúduìchéngqiú piāorénmìng kōngqiǎnquǎn shuōfēngliú 
cǎozhīchóu sháohuájìngbáitóu tànjīnshēng shuíshěshuíshōu jiàdōngfēngchūnguǎn píngěr rěnyā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