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涼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涼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8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¹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碧(mèi)²
译文:分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惆怅。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注释:¹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²无碧:失眠。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楼高目断¹,天遥云黯(àn),只堪憔(qiáo)(cuì)²。念兰堂红烛³,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¹目断:望尽,望而不见。²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³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⁴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⁵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2、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402—403页
3、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年:第146页
4、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夜雨连明¹春水生,娇云²浓暖弄³阴晴
译文: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注释:¹连明:直至天明。²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³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⁴阴晴:时阴时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帘虚(xū)¹日薄²花竹静,时有乳鸠(jiū)相对鸣。
译文: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注释:¹帘虚:帘内无人。²日薄:日色暗淡。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游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澳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此诗可为一例。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chūqíngyóucānglàngtíng--shùnqīn

liánmíngchūnshuǐshēngjiāoyúnnóngnuǎnnòngyīnqíng

liánbáohuāzhújìngshíyǒujiūxiāngduìmíng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¹二尺鳞(lín)
译文:两株小松为这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一抹幽趣之色,小松初生的枝叶如堆烟般挂在松树上。
注释:¹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译文:从此静静的书窗外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在读书之余更添了一份清幽。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shūyuànèrxiǎosōng

qún tángdài 

shuāngyōuchūfánchén shùqiūyānèrchǐlín 
cóngjìngchuāngwényùn qínshēngchángbànshūrén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花落柴门掩夕晖¹,昏鸦²数点傍³林飞。
译文: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注释:春晚:暮春傍晚。¹夕晖:夕阳的余晖。²昏鸦:黄昏时的乌鸦。³傍:围绕。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¹余小立阑(lán)²外,遥见樵(qiáo)³一路归。
译文: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注释:¹吟:诵读诗文。²阑干:栏杆。³樵渔:樵夫、渔夫。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5-17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0-131

chūnwǎn

zhōudūn sòngdài 

huāluòcháiményǎnhuī hūnshùdiǎnbànglínfēi 
yínxiǎolángānwài yáojiànqiáoguī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
面苍然,鬓皤(pó)¹。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²常昼眠。
译文:面色灰白苍老,两鬓斑白,满腹才华却又毫无用处。不再做官后整日悠闲无事,白天也只能睡觉。
注释:¹皤然:鬓发斑白稀疏的样子。²官闲:闲居,不再做官。
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画凌烟¹,上甘泉²。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³杜鹃
译文:被圣上表彰册封,被朝廷召见重用,这些功名伟业自古以来就非年轻人莫属,如今我的心意的也只有那哀啼的杜鹃了!
注释:¹凌烟:是指凌烟阁。后人常常以上凌烟阁作为功名的象征。²上甘泉:指得到皇帝征召侍从。甘泉:即甘泉宫,汉武帝常在此避暑,接见诸侯王,郡国上计吏及外国宾客。³惟:只有。⁴杜鹃:杜鹃鸟,叫声凄苦,似“不如归去”。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