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吹出罗浮道,蝴蝶留人难住。青山两面,碧云千里,帆移春去。
好风吹出罗浮道,蝴蝶留人难住。青山两面,碧云千里,帆移春去。
月里篷窗,灯前翠袖,歌弦凉诉。笑十年宦迹,惺忪残梦。
月里篷窗,灯前翠袖,歌弦凉诉。笑十年宦迹,惺忪残梦。
刚赢得、销魂句。
刚赢得、销魂句。
差喜闲情可赋。五湖船、镜晨奁暮。雁筝和恨,凤箫催拍,艳烦香絮。
差喜闲情可赋。五湖船、镜晨奁暮。雁筝和恨,凤箫催拍,艳烦香絮。
试问珠娘,那回送别,可曾教与。倩玲珑玉指,拈来红豆,把相思数。
试问珠娘,那回送别,可曾教与。倩玲珑玉指,拈来红豆,把相思数。
黄燮清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汀蘋¹白,苕(tiáo)²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³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译文: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每逢花开即寻芳,随处设席情酣畅。分别前曾携手观赏春光。而今已是秋夕时,夜晚里萤火虫乱飞。
注释:惜琼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四字,上片六仄韵,下片五仄韵,均七句。¹汀蘋:一作“汀苹”。²苕水:即苕溪,流经词人故乡浙江吴兴,以风光秀美著称。³别时:分别时,离开时。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biàn)¹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²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译文:汴河远去,蜿蜒如带。纵然身轻似落叶,又有什么办法回归故里?无奈的是,凭阑眺望却只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和天尽头的一座青山。楼上久久徘徊,无尽思念萦心间。
注释:¹汴河:古河名,流经开封。汴,一作“旱”。²计:办法。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chóu)¹
译文:乘着小舟在十里湖光中游览,探访春耕在西边田间随意徘徊。
注释:¹西畴:西面的田畴。泛指田地。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西只自留。
译文:江中鸥鸟察觉到我走近忽然飞去,乡老的深情却使我不忍离开。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译文:暮色中萋萋芳草含着湿漉漉的雨气,无数的山峰的晴光散落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吾侪(chái)¹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译文:我们这些人到处都可以寻找乐趣,何必似旧游兰亭才算开怀?
注释:¹吾侪:我们这些人。

xúnchūn--wángshǒurén

shíguāngfàngxiǎozhōumánxúnchūnshì西chóujiāngōudàofēilǎoqíngshēnzhǐliú

cǎoxiānghánjiǔfēngqíngsànliúcháishìchùjiēxínglántíngshuōjiùyóu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五岭¹麦秋²残,荔子初丹³。绛(jiàng)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译文: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绛紫纱皱里,装一水晶丸。可惜,老天让它生的远,不靠近长安。
注释:¹五岭:位于湖南与广州交界处的大余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²麦秋:指麦子收获的季节,农历四月。秋:此处指谷物成熟。³丹:变红。⁴绛纱:红纱,此指荔枝红色外壳。⁵水晶丸:指荔枝果肉莹白如水晶。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往事忆开元¹,妃子²偏怜。一从魂散马嵬(wéi)³,只有红尘无驿(yì)使,满眼骊(lí)
译文:回忆天宝时往事,贵妃特别爱荔枝。一旦香消马嵬驿,依旧红尘新丰道,不见驿使送荔枝,满眼所见,郁郁葱葱一骊山。
注释:¹开元:唐明皇李隆基所用年号。²妃子: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³马嵬关: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⁴骊山:在陕西临潼,唐时为避暑胜地,唐明皇于此地造华清池,常与杨贵妃休憩于此。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借鉴和启迪。

  本篇集中笔墨,单就杨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囊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囊,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囊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的“偏”与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làngtáoshā··lǐngmàiqiūcán--ōuyángxiū

lǐngmàiqiūcánzichūdānjiàngshānángshuǐjīngwántiānjiàoshēngchùyuǎnjìnzhǎngān

wǎngshìkāiyuánfēizipiānliáncónghúnsànwéiguānzhǐyǒuhóngchén驿使shǐmǎnyǎnshān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蝴蝶¹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²舞袖。落花飞絮(xù)蒙蒙,长忆著、灞(bà)³别后。
译文: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蒙蒙,总是在回忆灞桥分别后的情形。
注释:上林春令:词牌名,前后段各四句。¹蝴蝶:喻雪片飞舞。²回:指飘飞。³灞桥:这里语含双关,灞桥义是唐人折柳饯别之处所,此扣离别之意。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浓香斗帐自永漏¹。任满地、月深云厚²。夜寒不近流苏³,只怜他、后庭梅瘦。
译文:深夜时梅花的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任凭幽深的月光和浓厚的云层覆盖着整个大地。夜晚寒冷,只好躲在温暖的流苏帐中,只是可怜后庭的梅花,被风吹落了许多。
注释:¹漏:即漏箭,为古代宫中计时器具。²月深云厚:指积雪。³流苏:帘帐上垂下来的继子,用彩羽或丝织品制成,起装饰作用。这里泛指帘幕。

  上片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寄托了词人飘荡羁旅之悲情。下片写雪的静态美,寄托词人孤高志趣。该词托物言志,采用比喻、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赞美,寄托着词人不同流俗的志趣。

  这是一首咏物词。刘熙载云:咏物应“不离不即”(《艺概》),意即咏物而不滞于物,也就是说好的咏物诗词既要做到曲尽妙处,又要在咏物中言情、寄托。本首咏物词就有“不离不即”之妙。

  上片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寄托了词人飘荡羁旅之悲情。“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蒙蒙。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比喻,可以比声音、比形象、比情态、比心情、比事物,但都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

  这首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飏而凄清,飞絮比拟雪花飘洒而色白。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至”的效果。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著、舞桥别后”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又因上片巧妙用典,如“落花”、李白的“秦楼月,年年柳色,舞陵伤别”(《忆秦娥》)而加浓了诗的意境。“舞桥”暗用了王勃“客心千里倦,春争一朝归。还伤北国里,重见落花飞”(《羁春》)。

  下片写雪的静态美,寄托词人孤高志趣。姚铉说:“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见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说写咏物诗词,可正面描写,也可侧面描写,或以反衬手法出之。本首下片,词人就用寒梅来衬白雪,既勾画了雪之洁白,又表现了梅之高格,从而寄托了词人的孤芳、高洁的志趣。“浓香斗帐自永漏”一句,写梅花在雪后深夜之时开放,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浓香”代指梅花。“漏永”即“永漏”,意夜深。

  “任满地、月深云厚”一句,既写夜晚的雪景,如厚厚云絮铺满大地,似皎洁月光洒向原野。天宇大地,上下辉映,好一个银白世界。它静无纤尘,多么玲珑剔透。在这静穆的天地间,有一枝寒梅怒放,散着浓香,衬托着洁白的雪更加光洁隽美了。歇拍“夜寒不近流苏,后庭梅瘦”,又是一个抒情句。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

  本首咏物词,既用博喻修辞法,将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绘,表现了雪之多姿多彩的动态美;又用衬托法,以清高的梅衬洁白的雪,创造了冰清玉洁的意境,表现了一种玲珑的静态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中,融进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秀雅飘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655页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xún)巨伯¹²看友人疾,值³贼攻郡(jùn),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¹⁰?”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¹¹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¹²,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¹³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注释:¹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 ²远:从远方。³值:恰逢,赶上。⁴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⁵语:动词,对......说,告诉。⁶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⁷令:使,让。⁸吾:第一人称,我。⁹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¹⁰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¹¹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¹²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¹³获全:得到保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