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黏冰,疏林补雪,衰翁未觉春暖。曝背低帘,燎衣破灶,谁识舞台歌馆。乐事如今懒。谢邻伴、东招西唤。何消看试华灯,月光,今夕圆满。念昔繁华帝里,侍凤辇夜游,棚晓人散。迓鼓方催,韵箫正美,忽被西风吹断。簌簌梅花落,忍听得、一声羌管。怀古伤情,泪痕湿,春衫短
细草黏冰,疏林补雪,衰翁未觉春暖。曝背低帘,燎衣破灶,谁识舞台歌馆。乐事如今懒。谢邻伴、东招西唤。何消看试华灯,月光,今夕圆满。念昔繁华帝里,侍凤辇夜游,棚晓人散。迓鼓方催,韵箫正美,忽被西风吹断。簌簌梅花落,忍听得、一声羌管。怀古伤情,泪痕湿,春衫短
陆文圭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明明¹天子兮圣德扬,穆(mù)²皇后兮阴化康。
译文:天子为人英明他的圣德就会被弘扬,皇后美好那么她的阴德就会和畅。
注释:¹明明:引申为明察贤明之士、显然有明德之人。²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汜兮家扶桑。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méng)(sì)兮家扶桑。
译文:登上了座位就是坐上了光明的高堂,池塘被灰尘蒙蔽的话就会扶持池塘边的桑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武化偃¹兮文化昌²,礼乐昭兮股肱(gōng)³良。
译文:武官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昌盛,礼乐的昭显就代表科举人才良多。
注释:¹偃:停止。²昌:兴旺;兴盛。³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译文:君臣之间的关系坚定,君的领土就会辽阔,颜回重生也只是徒有美貌。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译文: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译文:吃的是玉露琼浆,心思坚定只是一路上险阻太多。

zhōngyuèjiǔzhāng ·zǒngjiǔ

zhàolín tángdài 

míngmíngtiānshèngyáng huánghòuyīnhuàkāng 
dēngruòzuòmíngtáng chíméngjiāsāng 
huàyǎnwénhuàchāng yuèzhāogōngliáng 
jūnchéndìngjūnyǒngjiāng yángēngshēnghuánghuáng 
ruòyǒuréntiānfāng zhōngwéixìnwéicháng 
cānbáiyǐnqióngfāng xīnquáncháng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夜凉吹笛千山¹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译文: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散落满地,把人的视线都给弄迷糊了。
注释:¹千山:极言山多。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qí)罢不知人换世¹,酒阑(lán)²无奈客思家。
译文: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注释:¹“棋罢”句:暗用王质的故事。²酒阑:谓酒筵将尽。

  此诗写梦,梦境恍惚朦胧,扑朔迷离,充满神秘感,主题不易捉摸,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似是暗寓诗人既想超凡出世又十分留恋人间的思想矛盾。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如同四幅单轴画,但又是浑然天成;同时对仗工巧,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天衣无缝。

  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千山月”三字,已经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此二句意境朦胧,语言隽永,对下二句起了烘托作用。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这句反映了作者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四句诗虽是写四个不同的意境,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暗寓诗人既想超脱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思想。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这种意在言外的手法,要仔细体察才能明其究竟。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这是受了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8-139
2、 刘扬忠 编选.欧阳修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6-67

mèngzhōngzuò

ōuyángxiū sòngdài 

liángchuīqiānshānyuè ànrénbǎizhǒnghuā 
zhīrénhuànshì jiǔlánnàijiā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晓声隆(lóng)¹催转日²,暮声隆隆呼月出³
译文:拂晓,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的运行,傍晚,隆隆的鼓声催促月亮的上升。
注释:¹隆隆:指鼓声。²转日:指太阳升起。³月出:指月亮上升。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汉城¹黄柳²映新帘,柏陵³飞燕埋香骨
译文:京城里,嫩黄的春柳映照着刚更换的新帘,赵飞燕的香骨久已埋葬在皇陵。
注释:¹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²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³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⁴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⁵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duī)¹碎千年日长白²,孝武³秦皇听不得。
译文:鼓声锤碎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秦皇汉武也不能再听到这官街的鼓响。
注释:¹磓: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²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³孝武:汉武帝刘彻。⁴秦皇:秦始皇嬴政。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¹君翠发²芦花色³,独共南山守中国
译文:任由您翠黑的头发变作芦花般模样,只有鼓声与终南山一起厮守京城,日久天长。
注释:¹从:伴随。²翠发:黑发,指年轻。³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⁴中国:指京都长安。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几回天上葬(zàng)神仙¹,漏²声相将³无断绝。
译文: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
注释:¹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²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³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隋唐五代诗词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17-318

guānjiē--

xiǎoshēnglónglóngcuīzhuǎnshēnglónglóngyuèchū

hànchénghuángliǔyìngxīnliánbǎilíngfēiyànmáixiāng

duīsuìqiānniánzhǎngbáixiàoqínhuángtīng

cóngjūncuìhuāgòngnánshānshǒuzhōngguó

huítiānshàngzàngshénxiānlòushēngxiāngjiāngduànjué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得桃源¹好避秦,桃红²又是一年春。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注释: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¹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²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飞莫遣(qiǎn)¹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jīn)²
译文: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¹遣:让。²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页

qìngquánāntáohuā

xièfāng sòngdài 

xúntáoyuánhǎoqín táohóngyòushìniánchūn 
huāfēiqiǎnsuíliúshuǐ yǒulángláiwènjīn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gēng)¹之。
译文: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注释:¹更:经历。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截¹肌肤,风飘无止期。
译文: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¹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¹
译文: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注释:¹迟:治理。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登城望亭燧(suì)¹,翩(piān)翩飞戍(shù)²
译文: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注释:¹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²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行者¹不顾反²,出门与家辞。
译文: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注释:¹行者:逃难的人。²反:同“返”,返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子弟多俘虏(lǔ),哭泣无已时。
译文: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天下尽乐土¹,何为久留兹(zī)²
译文: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注释:¹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²兹:此,这里。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liǎo)¹不知辛,去来勿与谘(zī)²
译文: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¹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²谘:同“咨”。征询,商议。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317-318页

āishīsānshǒu ·sān

wángcàn liǎnghàn 

biānchéngshǐ使xīnbēi qīngēngzhī 
bīngxuějié fēngpiāozhǐ 
bǎijiànrén cǎoshuídāngchí 
dēngchéngwàngtíngsuì piānpiānfēishù 
xíngzhěfǎn chūménjiā 
duō shí 
tiānxiàjìn wèijiǔliú 
liǎochóngzhīxīn 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