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心地清如藻,小结幽居远六街。倚榻高寒疑近水,闭门空翠欲侵阶。
将军心地清如藻,小结幽居远六街。倚榻高寒疑近水,闭门空翠欲侵阶。
撷芳曾过黄泥坂,寄傲难同画舫斋。圣代只今需补衮,知君才副九重怀。
撷芳曾过黄泥坂,寄傲难同画舫斋。圣代只今需补衮,知君才副九重怀。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猿鸣诚¹知曙(shǔ)²,谷幽³光未显。
译文:从猿鸣声中可以知道已经是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
注释:¹诚:确实,原本。²曙:黎明。³谷幽:山谷深邃而阴暗。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¹(xuàn)²
译文:山下的云方才还是合在一起的,野花上面的水珠仍然晶莹圆转。
注释:¹犹:仍然,还在。²泫:水珠欲滴的样子。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wēi )(yí)¹傍隈(wēi)(yù)²,迢(tiáo)(dì)³(zhì)(xíng)(xiàn)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又登上遥远的山路。
注释:¹逶迤:道路弯曲而漫长的样子。²隈隩:山崖转弯的地方。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陟:登高。⁵陉岘:山脉中断处叫陉,小而高的山岭叫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过涧既厉急¹,登栈²亦陵缅(miǎn)³
译文:通过溪涧也用不着脱衣服,爬上栈道就可以凌空面对高深的山谷。
注释:¹厉急:渡过急流。厉,“濿”之省文,穿着衣服涉水。²栈: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³陵缅:凌空面对着高深的山谷。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川渚(zhǔ)¹²径复³,乘流玩回转
译文:溪谷沙洲时直时曲,弯来拐去,顺着溪流游玩,倒回来转过去。
注释:¹川渚:这里指河水。²屡:每每,多次。³径复:时直时曲,弯来拐去乘流:随着溪流。⁴玩:欣赏的意思。⁵回转:倒回来转过去。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pín)¹泛沉深²,菰(gū)³清浅。
译文:水草漂浮在深沉的水潭上,水生植物从清浅的水泽里伸出枝叶来。
注释:¹苹萍:都是水草,浮生水面。苹大萍小。²沉深:指深沉的溪水。³菰:即茭白。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⁴蒲:昌蒲。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⁵冒:覆盖。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¹石挹(yì)²飞泉,攀林摘叶卷³
译文: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注释:¹企:同“跂”,举踵。²挹:舀。³叶卷:即卷叶,初生尚未展开的嫩叶。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想见山阿人¹,薜萝²若在眼。
译文:本想见到山里的高人隐士,却好像看到山角里有穿着薛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注释:¹山阿人:指诗人所仰慕的高人隐士。²薛萝:薜荔和女萝。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握兰勤¹徒结,折麻²心莫展。
译文: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折了疏麻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注释:¹勤:企望。²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种香草。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情用¹赏为美²,事昧竟谁辨?
译文: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
注释:¹用:以昧:不明。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观此¹²物虑³,一悟得所遣(qiǎn)
译文:看到这样动人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排除一切烦恼。
注释:¹观此:观览沿途的景物。²遗:弃,抛开。³物虑:尘世问的各种顾虑。

  这是谢灵运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山水诗大抵有两种写法。作者以某一风景胜地为据点,静观周围山水景物,这是一种写法;另一种,则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边行路边观赏,所见之景物是不断变化的。此诗即属于后者。

  谢灵运本身写过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后人或据今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汉魏六朝诗选》中则以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而乐清是在永嘉附近的。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时间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长住会稽(今绍兴市)则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由于地点的说法不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之也较难判定。好在这诗以写景为主,对写作时间不妨存疑。

  此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为五节。第一节“猿鸣”四句,写清晨动身出游时情景。第二节“逶迤”四句,写沿山路前行而越岭过涧。第三节“川渚”四句,点出溪行。以上缴足诗题全部内容,概括而精炼。第四节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联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虽向往而无由达己之精愫。最后“情用”四句为第五节,以抽象议论作结。全诗结构严密,用词准确,是山水诗之正格。这种凝炼精致的写法极见功力,其源悉来自汉赋。窃以为大谢之山水诗乃以赋为诗的典型之作,此诗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开头“猿鸣”二句,从听觉写起。既听到猿猴鸣叫,便知天已达曙,旅行者应该启程了。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为高山所蔽,不易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显。三四句写动身上路,乃看到岩下云层密集,而花上犹有露珠流转,确是晨景。第二节,“逶迤”,指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迢递”,指山遥路远,前面似无尽头。“隈”者,山边之转弯处;“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处。“逶迤”句是说这是一条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径,诗人沿此路弯弯曲曲地行进。小路走完,开始登山了,翻过一蛉,须再登一岭(二岭之间山脉中断,故曰“陉”;“岘”,指小山峰),绵延不断。“过涧”句,写越岭后涉涧前行;“登栈”句,写涉涧后再走山间栈道。牵衣涉水为“厉”,“厉急”,涉过急流。“陵缅”,上升到高远处。以上四句详细摹写了自己登山过涧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转入行于溪上的描述。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时直时曲。由于溪路千回百转,曲折多变,行人不能预测前面究竟应怎样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悬揣,捉摸不定。“苹萍”二句,写溪行所见。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贴在水的表层,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测的深潭。而菰蒲则挺生于水上,从茎叶中间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显得水很清浅。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节的六句。“企石”句,是说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攀林”句,是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想见”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二句的语意。下面的“握兰”,暗用《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二句语意;“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二句语意。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高人隐士,他们的高尚品质为诗人所敬慕,而他们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则更为作者所向往。可是这样的人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也就无从成为现实。所以作者说,虽有“握兰”、“折麻”以赠知音的殷勤美意,却只能空空郁结在心中而无由展现出来。基于这四句诗的涵义,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飞泉”和“摘叶卷”,而是写那位“被薜荔”而“带女萝”的“山阿人”当寻取生活资料时在深山中的具体行动——以泉水为饮,以嫩叶为食:这同样是诗人想像中的产物。如果说“企石”二句只是写实,是诗人本身的行动,那么“挹飞泉”犹可说也;“摘叶卷”又有什么意义呢?谢灵运虽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时,却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树叶来果腹充饥。所以应该把这两句看成倒装句式,它们同样是“想见”的宾语。所谓“若在眼”,并不仅是“山阿人”以薜萝为衣而已,还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动。这样,诗境才更活,诗人丰富的想像才体现得更为生动。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见景物及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略抒己见,结束全篇。“用”,因,由于。意思说:人的感情是由于观赏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样的幽人,则蒙昧难知。不过就眼前所见而言,已足遗忘身外之虑;只要对大自然有一点领悟,便可把内心的忧闷排遣出去了。四句议论虽近玄言,也还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笔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说。

  前人评谢灵运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这一首也不例外。但如果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写诗原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人们总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维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见所闻清出一个头绪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或就自己的身世发出感慨。后人写山水诗亦大都如此,如韩愈的《山石》便是最明显的一例。这并非由谢灵运作俑,而是出自人们思维逻辑的必然。不过谢诗在结尾处所发的议论,往往雷同无新意,是其病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64-666页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¹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译文:长夜漫漫故人在何处?小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
注释:¹遥:远。这里指时间漫长。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悠悠天宇¹(kuàng),切切故乡情。
译文: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真切。
注释:¹天宇:天空。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外物悠无扰,中流澹(dàn)自清。
译文:身边万物寂静不语,只有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¹生。
译文:想象着等我回到家时,林中的树木已经长出新叶,满怀乡愁,我一人独坐,不知不觉寒露渐生。
注释:¹露华:露水。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犹有汀(tīng)洲鹤,宵(xiāo)分乍一鸣。
译文: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夜半时分,乍然一声长鸣。

西jiāngxíng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yáorénzài chéngtányuèxíng 
yōuyōutiānkuàng qièqièxiāngqíng 
wàirǎo zhōngliúdànqīng 
niànguīlínhuàn chóuzuòhuáshēng 
yóuyǒutīngzhōu xiāofēnzhàmíng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轩辕休制律¹,虞舜罢弹琴²
译文:且将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琴也撤下去吧!
注释:风疾:即风痹病。¹“轩辕”句: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曾制律以调八方之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²“虞舜”句:《礼记·乐记》载,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¹
译文:我身患风疾已不能再弹奏,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变了调的琴声我半死的心已伤透。
注释:¹半死心: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折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诗人是以半死桐犹能制琴发音来形容自己临终写作此诗的心情。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圣贤¹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译文: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注释:¹圣贤:指轩辕、虞舜。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舟泊常依¹²,湖平早³见参
译文:去往汉阳的船每晚都停泊在东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
注释:¹依:瞻依,仰望。²震:卦名,代表东方。³早:一作“半”。⁴参:星宿名,即猎户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冬夜最亮的星座。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如闻马融¹笛,若倚仲宣²襟。
译文: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注释:¹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才高学博,曾著《长笛赋》,其序云:“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师逾年,暂闻其悲。”²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其名篇《登楼赋》中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之句。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¹
译文:遥望寒空,悲叹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注释:¹岁阴:岁晚,秋冬为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水乡霾白屋¹,枫岸叠²青岑³
译文: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注释:¹屋:一作“蜃”。²叠:一作“垒”。³青岑:青山。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¹
译文: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蒙蒙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注释:¹滞淫:细雨连绵。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鼓迎非祭鬼¹,弹落似鸮禽²
译文: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注释:¹非祭鬼:指当地的淫祀之风。非,一作“方”。²鸮禽:即猫头麼。贾谊曾在长沙见猫头鹰,感到不祥,遂作《鵩鸟赋》。这里诗人是因见土人捕获鸮鸟而兴不祥之预感。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¹不禁。
译文: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注释:¹遽:急,快。
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
生涯相汨没¹,时物自²萧森。
译文:只因想到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注释:¹汨没:沉沦。²自:一作“正”。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疑惑尊中弩¹,淹留冠上簪²
译文: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注释:¹尊中弩:弩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虵,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²冠上簪:即朝簪,指代自己的官职。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牵裾惊魏帝¹,投阁为刘歆²
译文: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注释:¹“牵裾”句:用辛毗谏曹丕的典故。辛毗,字佐治,颍川人,是三国时一位有胆识的谋士。初事袁绍父子,后归曹操,很受器重。辛毗为人刚正,能犯颜直谏。²“投阁”句:用扬雄事。《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字子云,博学多オ,曾教弟子刘棻作奇字。王莽时,刘棻因献符命得罪,雄受牵连。当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从天禄阁上“自投下,几死。”刘歆,为刘棻之父,扬雄投阁,乃为刘棻,大概杜甫此处是为了趁韵,而在诗中将刘棻改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¹
译文: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注释:¹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吾安藜不糁¹,汝贵玉为琛²
译文: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注释:¹糁:以米和羹。²琛:宝玉。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乌几重重缚,鹑衣¹寸寸针。
译文: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注释:¹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哀伤同庾信¹,述作异陈琳²
译文: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注释:¹庾信:字子山,初仕南朝,后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被迫身仕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信虽位高,常怀南朝,曾作《哀江南赋》,中云:“天意人事,可为凄怆伤心者矣。”²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归袁绍,当时为袁绍作讨曹操檄文,曹操读后,风疾豁然而愈。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十暑岷山¹葛,三霜楚户砧²
译文: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注释:¹岷山:代指蜀地。²砧:捣衣石。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译文: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¹
译文: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注释:¹陆沉:典出《庄子·则阳》:“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应过数粒食¹,得近四知金²
译文: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注释:¹数粒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²四知金: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后汉书·杨震传》载昌邑令王密夜怀十斤金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译文: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¹
译文: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注释:¹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瘗夭追潘岳¹,持危²觅邓林³
译文: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注释:¹“瘗夭”句:是悲痛自己的小女在旅途中夭亡。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其《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瘗,埋葬。²持危:即行走不便。³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译文: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却假苏张舌¹,高夸周宋镡²
译文: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注释:¹苏张舌:指苏秦、张仪的辩才。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二人均辩才无碍,这里借指湖南亲友。²周宋镡:本指天子之剑,这里指湖南亲友对自己的称许。镡,剑鼻。《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纳流迷浩汗¹,峻址得嵚崟²
译文: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注释:¹浩汗:水大貌。²嵚崟:山高貌。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城府开清旭,松筠¹起碧浔。
译文: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注释:¹筠:一作“篁”。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披颜争倩倩¹,逸足²竞骎骎³
译文: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注释:¹倩倩:形容笑容。²逸足:即良马,是美称幕府诸公才华出众。³骎骎:奔驰貌。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朗鉴¹存愚直²,皇天实照临。
译文: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注释:¹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²愚直:是作者自称。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公孙¹仍恃险,侯景²未生擒。
译文: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注释:¹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蜀中地形险要,故曰“恃险”。这里指那些割据不臣的藩镇势力。²侯景:南朝梁叛将,曾破建康,围梁武帝萧衍于台城,使之饿死,并自立为汉王,到处烧杀掳掠,后兵败被杀。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¹深。
译文: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注释:¹北斗: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畏人千里井¹,问俗九州箴²
译文: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注释:¹千里井:《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丁晏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复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问俗: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²九州箴:见《汉书·扬雄传》:“(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注引晋灼曰:“九州之箴也。”古代中国有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可见漂泊异地之频繁与艰辛。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译文: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葛洪尸定解¹,许靖²力还³任。
译文: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注释:¹“葛洪”句:以“尸定解”喻自己绝无生理。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其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威以为尸解得仙。²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许靖)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³还:一作“难”。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家事丹砂诀¹,无成涕作霖。
译文: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注释:¹丹砂诀:指成仙之方。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虞舜罢弹琴”。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船行在湖面。“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感激在知音”。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而家境呢?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峻址”地势高。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钱王¹登假²仍如在,伍相随波³不可寻。
译文: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注释: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¹钱王:即钱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²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³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平楚¹日和憎健翮(hé),小山香满蔽²高岑(cén)³
译文: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寻山大岭层层遮掉。
注释:¹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²蔽:蔽于,被遮掩。³高岑:高山。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坟坛¹冷落将军岳²,梅鹤凄凉处士林³
译文: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注释:¹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²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杭州西湖畔有岳坟。³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1028)。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何似¹举家²游旷(kuàng)³,风波浩荡行吟
译文: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注释:¹何似:哪里比得上。²举家:全家。³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⁴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⁵足:尽可。⁶行吟: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含蓄而尖锐地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当今的“钱王”治下当顺民,还是步伍子胥后尘。这是从政治上暗示郁达夫,不要对浙江的国民政府当局抱任何幻想。

  颔联从杭州的风光景色来说。“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满”,借对杭州幽美风景的描写,象征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境界。 “憎”于“平楚日和”的“健翮”,“蔽”于“小山香满”的“高岑”,意思是说,翱翔云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厌恶风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会遮蔽自己的政治视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鲁迅1928年去杭州时说:“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事隔几年,他把这一观感融进了诗句中。语重心长,严肃地提醒郁达夫:不要迷恋这样的生活环境;又热忱地鼓励郁达夫:要像“高岑”,要学“健翮”,做一个有抱负的革命者。

  颈联又从杭州的名胜古迹来说。西湖畔,抗金名将岳飞,生前遭奸臣陷害,壮志未酬,死后留下一座坟坛,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隐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鹤冢,寂寞凄凉。这两句诗借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暗示郁达夫,纵然你有爱国之心,然而国民政府当局推行的是卖国政策,你也无所作为;退一步说,若是像林逋那样结庐自守,种梅养鹤,也只是孤寂无聊地度过一生,岂是出路,对郁达夫进行又一次恳切的劝告。

  尾联从正面引导。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该到哪里去,鲁迅明确指出:“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足”字联结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会关系:“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给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题材;也只有“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鲁迅希望郁达夫到辽阔广大的地方去,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写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作品。篇末点题,为郁达夫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参考资料:
1、 王维森.鲁迅诗歌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51-152页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¹,双双飞鹧鸪。
注释:¹平芜:平展的荒郊。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¹。不语欲魂销,望中²烟水遥。
注释:¹隔:情意不通。²望中:视野之内。
这首词写一女子的无名相思。上片写女子所在的环境,用“双双飞鹧鸪”一句兴起下片。下片写女子对“征帆何处客”的爱恋,语浅情深,清音有余。

mán··huítángfēngwén--xún

huítángfēngwéntónghuāménxiécánzhàopíngshuāngshuāngfēizhè

zhēngfānchùxiāngjiànháixiānghúnxiāowàngzhōngyānshuǐy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