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雨破花慳。客毡晓梦生寒。有人斜倚小屏山。蹙损眉弯。
合是一钗双燕,却成两镜孤鸾。暮云脩竹泪留残。翠袖凝斑。
东风吹雨破花慳。客毡晓梦生寒。有人斜倚小屏山。蹙损眉弯。
合是一钗双燕,却成两镜孤鸾。暮云脩竹泪留残。翠袖凝斑。
郑域

郑域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随张贵谟使金,著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国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干办。域能词,花庵词选中录存五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 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人。
腻红匀脸衬檀(tán)¹。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²两眉颦(pín)³。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谁。
译文:红粉均匀地抹在脸上衬托着香唇,晚上的新妆刚打扮成,便暗暗去献春心。用手指搓转花枝,哪个能理解她为什么皱着眉头?绣有连理植物图的衣带,头上缀有双飞燕图案,等待留给心上谁。
注释:¹檀唇:檀香脂涂的嘴唇。²会:理解。³两眉颦:皱眉。⁴连理带:绣有连理植物的衣带。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或两树枝条相连,俗称吉祥之兆,比喻恩爱夫妻或象征坚贞爱情。⁵头双飞燕:头上缀有双飞燕图案。⁶留待与:等待留给。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¹深,夜沉沉。谁道连理,能系得谁心。一自绿窗²偷见后,便憔(qiáo)(cuì)³,到如今。
译文:淡色的烟雾笼翠着月色,使得绣帘阴暗起来,只见殿堂进层很深,夜色也很深。哪个说爱情能够系入心上谁的心中?自从那一天绿窗暗暗地会面后,就烦恼起来。
注释:¹画堂:古代宫中彩绘的殿堂。²绿窗:绿色的窗子,这里指女子居室。³憔悴:烦恼,困顿,黄瘦。

  上片,披露宫廷侍妓“暗伤春”的“两眉策”神态。“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写侍妓浓抹“暗伤春”。“腻红”,“檀唇”,描艳妆,凭此香诱谁,可谓艳妆浓抹难相宜。“晚妆”,表明侍妓的夜时活动。这是不同凡女的举动,“暗”与“晚妆”照应,表明行为不是光明正大,而是偷偷摸摸的。“暗”字一用,侍妓的性格暴露无遗。“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特写侍妓的特殊举动。一是“捻花枝”招揽过客,一是“两眉颦”显得焦躁不安。最后三句“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谁”,特写侍妓的另一个特殊举动。一是身着“连理带”,象征忠贞于过客,永不改移,一是头缀“双飞燕”图,暗示跟随过客,永不分离。天涯沦落无故谁,可谓一厢情愿。苏轼在嘲讽中不免带有几丝同情。

  下片,回忆侍妓欲入宫中的偷情举动。“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写侍妓欲入宫中的阴沉气氛。“淡烟笼月”点明时间为灰蒙蒙的月夜,“绣帘阴”衬托侍妓的晦暗心态,“画堂深”想象所去之处的阴郁气氛,“夜沉沉”则点明长夜漫漫,心事沉重。“谁道连理,能系得谁心”?写侍妓的疑惑与企盼。“连理”,象征送过客传情之物,“系得”,表明为得宠之举动。这“难道”为怀疑词,即“连理带”之赠送谁说能“得谁心”、拴住过客之心?因为风月场上的侍妓已是多如牛毛了。为此,苏轼在最后三句“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中,发出同情性的感叹。妓女在风月场上,一般所遇是寻花问柳的男谁。一旦觅到稍有同情心的男子,便对天发誓,甚至以命相许,指望他能帮助自己跳出火坑。这个侍妓在宿室暗暗地会见心上过客之后,担心他不接受“连理带”或“双飞燕”信物,尽是烦恼,直到如今。如果连最后一线希望都破灭了,既成不了“连理枝”,更成不了“双飞燕”,而只能成为被侮辱的玩物而被抛弃,其痛苦就更为沉痛惨烈了。这真是可怜!可叹!可悲!

  全词凭借描写、记叙、回忆、烘托、象征之笔,刻画了一位“暗伤春”而“憔悴”的侍妓形象。由腻红、檀唇、晚妆、暗伤春、捻花枝、两眉颦、留待、系得谁心、偷见、憔悴,连续性的表现,表明侍妓是一位既艳情又失态的可悲而可怜的女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7-19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春风入树绿,童稚(zhì)¹望柴扉(fēi)
译文: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
注释:¹童稚:儿童,小孩。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远壑(hè)杜鹃¹响,前山蜀客归。
译文:远方山谷回响着杜鹃的啼鸣,触痛了山南蜀客的似箭归心。
注释:¹杜鹃:又名子规。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¹
译文:想象着回到家里时刚好是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浣洗着旅途中的衣服。
注释:¹征衣:旅人之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¹
译文: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注释:¹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这是为什么?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诗歌后两联就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

  颈联“到家壑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归来,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壑,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壑”一“浣”,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海水一泓(hóng)¹烟九点²,壮哉此地实天险。
译文: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注释: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¹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²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炮台屹立如虎阚(hǎn)¹,红衣大将²威望俨(yǎn)³
译文: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注释:¹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²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³俨:庄重,整齐。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下有深池¹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²
译文: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注释:¹深池:指大船坞。²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最高峰头纵远览¹,龙旗²百丈迎风飐(zhǎn)³
译文: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注释:¹纵远览:放眼远望。²龙旗:清朝的国旗。³颭: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长城万里此为堑(qiàn)¹,鲸(jīng)²相摩³图一啖(dàn)
译文: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注释:¹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²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³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⁴啖:吃。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昂头侧睨(nì)¹视眈(dān)²,伸手欲攫(jué)终不敢。
译文: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注释:¹睨:斜视。²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攫:抓取。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谓海可填山易撼¹,万鬼²聚谋无此胆。
译文: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注释:¹撼:摇,摇动。²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一朝瓦解成劫灰¹,闻道敌军蹈背来²
译文: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¹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²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534页
2、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06 第1版:第593-595页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liàn)¹花飘砌²。蔌(sù)³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zhè)(gū)唤起南窗睡。
译文:蔌蔌楝花飘满台阶,传来阵阵清香。梅雨过后,是萍风初起之时。我的幽情如湘水一样悠长,江南水乡的景色亦常常入我梦中。看书疲倦的时候,听着鹧鸪的叫声,不知不觉的就在南窗睡着了。
注释:¹楝(liàn):落叶乔木,初夏开花。²飘砌:飘落、堆砌。砌:台阶。³蔌蔌:形容楝花落下的声音。⁴萍风:语本宋玉《风赋》: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⁵吴峰:浙江一带的山。湘水、吴峰:泛指遥远的山水。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¹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mèi)²。人散后,一钩淡月³天如水。
译文:如此美意竟无人可以寄托,又有谁能解开我心中的幽愁呢?修竹边,稀疏的竹织帘里,歌罢用扇子拂去尘埃,舞罢微风掀起我的衣袖。人散后,只见碧天如水,一钩淡月斜挂在空中。
注释:¹疏帘:稀疏的竹织窗帘。²袂:衣袖,袖口。³淡月:一作“新月”。

  这是一首夏季避暑词。上片写夏日景色,下片写消夏生活。

  楝花备细,纷纷下落;梅雨落过,水草邃起,点明时序风物。情随湘水,梦绕过峰,屏风上所绘山水,使人遥想名胜景色。琴书倦、鹧鸪唤醒,南窗倦卧,写日常午睡之情。于是,耽情歌舞,玩月晚凉。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图景,描绘出浓郁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写景抒情,用事运典,无不思致缜密。“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用程晓诗意:“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写伏暑天气,人们在家中歇息,很少来往。“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典用骆宾王《竞渡诗序》:“便娟舞袖,向绿水以全低,飘飏歌声,得清风而更远。”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是宋词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¹。画帘²垂,金凤舞³,寂寞绣屏香一炷(zhù)
译文:春天时,槐树绿荫深处,黄莺声声乱啼,好似与人对语。时已中午,庭院静寂,不见人迹。春风吹过,但见那绣有金凤的窗帘随风舞动,轻轻飘举;寂静的绣屏之前,还伫立一炷线香,烟雾缕缕发着浓郁的香味。
注释:¹春昼午:春季白天正午的时候。²画帘:有画饰的窗帘。³金凤舞: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⁴绣屏:绣花的屏风。⁵香一炷:指一支点燃着的香。炷:量词。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碧天云¹,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²。夜夜绿窗³风雨,断肠君信否?
译文:这里有位女子正抬头遥望天际。那洁白的云团随风飘拂,无有定位,仿佛是她思念的情人,日夜牵连着自己的梦魂,来而复去。更何况,在那风风雨雨之夜,一人独处绿窗之下,含泪暗自叹息:只为思君愁肠百转,夜不能寐,你可知我对你的真意!
注释:¹碧天云:这里用以比喻所怀念的人。²空有句:人未归来,只在梦境中见看来去,所以用“空有”二字。“来去”,意偏重在“来”字。³绿窗:华丽的窗户。唐冯贽《南部烟花记》:“隋文帝为蔡容华作潇湘绿绮窗、上饰黄金芙蓉花,琉璃网户,文杏为梁,雕刻飞走,动值千金。”⁴信:相信,这里有君能否理解和体贴我的意思。

  这首词写女子怀人,属于花间词常见的内容。

  上片全是写景。“绿槐”二句是室外之景,境界宁静;“画帘”三句是室内之景,境界幽绝。这些看似客观描写,而却是女主人公的感受,于宁静、幽绝之中可见女子的狐独。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的漂流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叶嘉莹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评道:“恳挚深厚,真乃直入人心,无所抗拒,且不仅直入人心,更且盘旋郁结,久久而不能去。”

  花间派词人很注意意象的选取。“绿槐阴里黄莺语”,黄莺儿在绿槐阴里啼啭,这是很美的句子。“槐”通“怀”,通常与怀人有关。例如杜荀鹤“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更何况,槐花香气四溢,其细碎又能引人细微之思。黄莺儿在思妇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是黄莺儿形象美丽,叫声清脆娇嫩,最能体现春之特征,也与女子形象相暗示呼应。

  黄莺语是写声音,“深院无人春昼午”则是写静谧。但静并非无人,画帘低垂,帘上的金凤凰在随风舞蹈,绣屏寂寞,一炷幽香默默燃烧。闺中的寂寞与思念无处不在,而这寂寞又染着些香艳,越发惹人怜惜。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三句是女主人公在倾诉衷肠:所思念的游子就像那碧天中的云彩一样行踪不定,只能在梦里往来相见。“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君信否”,就是“君知否”。结尾两句意为:夜夜在绿窗下听那些风风雨雨,肝肠寸断,君可曾知晓?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72-173页

yìngtiāncháng ·绿huáiyīnhuángyī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绿huáiyīnhuángyīng shēnyuànrénchūnzhòu huàliánchuí jīnfèng xiùpíngxiāngzhù 
tiānyún dìngchù kòngyǒumènghúnlái 绿chuāngfēng duànchángjūnxìnf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