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请君为我焚却“离骚赋”,我亦为君劈碎“太极图”;朅来相就饮斗酒,听我仰天呼乌乌。
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吮毫搦管赋“子虚”,不如快鞭跃的卢。
君不见前年贼兵破巴渝,今年贼兵屠成都;风尘澒洞兮豺虎塞途,杀人如麻兮流血成湖。
眉山书院嘶哨马,浣花草堂巢妖狐。
何人笞中行?何人缚可汗?何人丸泥封函谷?何人三箭定天山?大冠若箕兮高剑拄颐;朝谭回轲兮夕讲濂伊。
绶若若兮印累累,九州博大兮君今何之?有金须碎作仆姑,有铁须铸作蒺藜。
我当赠君以湛卢青萍之剑,君当报我以太乙白鹊之旗。
好杀贼奴取金印,何用区区章句为?死诸葛兮能走仲达,非孔子兮孰却莱夷?噫!歌乌乌兮使我不怡,莫读书!成书痴!
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请君为我焚却“离骚赋”,我亦为君劈碎“太极图”;朅来相就饮斗酒,听我仰天呼乌乌。
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吮毫搦管赋“子虚”,不如快鞭跃的卢。
君不见前年贼兵破巴渝,今年贼兵屠成都;风尘澒洞兮豺虎塞途,杀人如麻兮流血成湖。
眉山书院嘶哨马,浣花草堂巢妖狐。
何人笞中行?何人缚可汗?何人丸泥封函谷?何人三箭定天山?大冠若箕兮高剑拄颐;朝谭回轲兮夕讲濂伊。
绶若若兮印累累,九州博大兮君今何之?有金须碎作仆姑,有铁须铸作蒺藜。
我当赠君以湛卢青萍之剑,君当报我以太乙白鹊之旗。
好杀贼奴取金印,何用区区章句为?死诸葛兮能走仲达,非孔子兮孰却莱夷?噫!歌乌乌兮使我不怡,莫读书!成书痴!
乐雷发

乐雷发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 1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节分端午¹²谁言,万古³传闻为屈原
译文: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注释:¹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²自:自从。³万古:远古。⁴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堪笑楚江¹空渺渺²,不能洗得直臣³冤。
译文: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注释:¹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²渺渺:悠远的样子。³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duān

wénxiù tángdài 

jiéfēnduānshuíyán wànchuánwénwèiyuán 
kānxiàochǔjiāngkōngmiǎomiǎo néngzhíchényuān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游九仙山¹,闻里中儿歌陌²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³每岁春花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bǐ),为易之云。
译文: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镠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注释:¹九仙山: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²陌:田间小路。³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妃。⁴鄙野:粗鄙俚俗。⁵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¹
译文: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注释:¹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遗民¹几度垂垂²老,游女³长歌缓缓归。
译文: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慢慢返归。
注释:¹遗民:亡国之民。²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³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¹軿(píng)²来。
译文: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注释:¹翠:青绿色。²軿: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若为留得堂堂¹去,且更从教²缓缓回。
译文: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赏着花)慢慢回。
注释:¹堂堂:指青春。²从教:听任,任凭。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生前富贵草头露¹,身后风流陌(mò)上花。
译文: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注释:¹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已作迟迟¹君去鲁,犹教缓缓妾(qiè)还家。
译文: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慢慢地从陌上归家。
注释:¹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镠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叙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写起: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故次句紧承首句,转出“江山犹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已成过往的人事,两相对照,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两句着眼于吴人歌《陌上花》事。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已渐渐地衰老,但游女们仍在长声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这说明《陌上花》流传颇广,在吴人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首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语双关,有青春年华,也有春天之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然而,无论是春天还是人的青春年华,都不可能永存长在,因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类的风流轶事也必然有终结之时。

  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余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有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凄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之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凄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 .苏轼诗词选 :中华书局 ,2005 :58-59 .

shànghuāsānshǒu

shì sòngdài 

yóujiǔxiānshān wénzhōngérshànghuā lǎoyún yuèwángfēiměisuìchūnguīlínān wángshūwèifēiyuē  shànghuākāi huǎnhuǎnguī  rényòngwéi hánwǎnzhuǎn tīngzhīrán ér wéizhīyún 

shànghuākāidiéfēi jiāngshānyóushìrénfēi 
wèimínchuíchuílǎo yóuchánghuǎnhuǎnguī 

shàngshānhuāshùkāi rénzhēngkàncuìpíng軿lái 
ruòwéiliútángtáng qiěgèngcóngjiàohuǎnhuǎnhuí 

shēngqiánguìcǎotóu shēnhòufēngliúshànghuā 
zuòchíchíjūn yóujiàohuǎnhuǎnqièhuánjiā 

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上巳(sì)¹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yōng)²邞淇³水入城。
注释:¹上巳: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上巳为古时节日,习用三月初三日。²壅:堵塞。³邞淇:水名,由郑河、淇河于密州城南汇集而成,东北流入潍河。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lián)(yī)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fù)¹,卧红²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³(mì)。问向前、犹有几多,三之一。
译文:东武城南刚刚筑就新堤,邞淇河水开始流溢。微雨过后,浓密的树林,苍翠的山岗,红花绿叶,满地堆积。枝头残花早已随风飘尽,我与朋友同到江边把春天寻觅。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
注释:¹阜:土丘。²卧红:指花瓣被雨打落在地。³江头:指邞淇水边。⁴向前:往前,未来。⁵几多:多少。⁶春:指春光。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xì)¹事,当时坐上皆豪逸²。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译文:官衙里的公事纷杂堆积,风雨过后更无几多明媚春日。今日相约,泛杯曲水,全城百姓也争相聚集。您不曾闻知东晋兰亭修禊的故事?当日满座都是豪俊高洁之士。到如今只有长竹满山岗。往日陈迹,无从寻觅。
注释:¹兰亭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合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祓禊之礼。众人作诗,王氏作《兰亭集序》。修禊,三月三日于水边采兰嬉游,以驱除不祥。²豪逸:指豪放不羁,潇洒不俗的人。

  这首词的题目交代了作词的地点、时间,叙写的中心——“会流杯亭”,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南引水入其工程。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其南引水入其工程写起:东武其南筑就新堤,郑淇河水开始充盈。其所以由此落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曲水”的水源,对下片来说,真可谓伏脉千里。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仿佛有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都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因此,词人在描写暮春景物时,也由隐而显地表现了他惜春的心情。

  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其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其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其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这年十二月,苏轼离开密州任所时,还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别东武流杯》诗,可见上巳雅集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25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7-148
我观文忠公,四子皆超越。
我观文忠公¹,四子²皆超越。
译文:我看欧阳修, 他一个人就超越了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和陈子昂。
注释:¹文忠公:指的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²四子:指的是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
译文:仲也珠径长一寸,光耀黑夜中如皎洁月光。
好诗真脱兔,下笔先落鹘。
好诗真脱兔,下笔先落鹘。
译文:好诗如同脱逃之兔,下笔之前如同将落之鹘。
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
知音如周郎¹,议论亦英发。
译文:寻一知音如周郎,言论谈吐意气风发。
注释:¹周郎:指的是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周郎是美称。
文章乃余事,学道探玄窟。
文章乃余事,学道探玄窟。
译文:著文是自己之事,学习道行如探寻玄妙至极的窟洞。
死为长白主,名字书绛阙。
死为长白主,名字书绛阙。
译文:死为长白山主,有楼名为书绛。
(熙宁之末,仲纯父见仆于京城之东,曰:“吾梦道士持告身授吾曰:上帝命汝为长白山主,此何祥也?”明年,仲纯父没。)
(熙宁之末,仲纯父见仆于京城之东,曰:“吾梦道士持告身授吾曰:上帝命汝为长白山主,此何祥也?”明年,仲纯父没。)
译文:(熙宁末年,仲纯之父在京城东面会见我,说:“我梦到道士拿着委任官职的文凭对我说,上天任命我为长白山主,这是什么征兆?”第二年,仲纯之父亡。)
伤心清颍尾,已伴白鸥没。
伤心清颍尾,已伴白鸥没。
译文:伤心望见颍河,已经伴随着白鸥远去。
喜见三少年,俱有千里骨。
喜见三少年,俱有千里骨¹
译文:欣喜之余遇三少年,都是难得的贤才。
注释:¹千里骨:出自典故:燕昭王以千金买千里骨马。
千里不难到,莫遣历块蹶。
千里不难到,莫遣(qiǎn)历块蹶(jué)¹
译文:再远的地方也不难到达,也不要把这些不羁之才遣回。
注释:¹历块蹶:引申指不羁之才。
临分出苦语,愿子书之笏。
临分出苦语,愿子书之笏。
译文:临别时再三相告,但愿你以笏记下。
文忠周郎皆为难得一遇的贤才,东坡以其自比,对其持激赏之意,无论是著文还是作诗,应如若同文忠周郎一般怀有真性情,此二人乃真正的性情中人。苏轼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也有言:“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从中可见一生执着于道义,正是秉持了此种感情。同样,“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常为后人称道,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甚或有怀才不遇之感。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kuài)(jī)¹
译文: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梁鸿回归会稽隐居。
注释:梁鸿入会稽:据《后汉书·梁鸿传》,梁鸿是东汉扶风平陵人。吴,秦时局会稽郡。故李白云“入会稽”。
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
我寻高士传¹,君与古人齐。
译文:我读遍高士传,你与古代的隐逸之士一样齐名。
注释:¹高士传:书名,皇甫盎探。
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
云卧留丹壑(hè),天书¹降紫泥²
译文:云卧在丹壑绿溪,突然朝廷降下紫泥天书,征召你去。
注释:¹天书:诏书。²紫泥:用以封玺书的印泥。
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
不知杨伯起,早晚向齐西。
译文:不知您这位杨伯起式的人物,何时才能入关西?

  首段”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意指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而归田,梁鸿入会稽而隐耕,讲述了陶渊明和梁鸿归隐田园的事迹,为下文作捕垫。

  次段“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意指您的事迹完全可与高士传中的古人相比。含有结交之意,也有敬佩之情。

  接着“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特指朝廷突降下紫泥天书,征召杨征君前往报效朝庭。您却在丹塑中云卧不起。

  最后“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意指不知您这位杨伯起式的人物,何时才能入关西。

  此诗前四句以隐士陶潜和梁鸿相比,点出隐士身份,后四句言被召。末以关西孔子杨伯起相比,切其姓与被征。离别之际,友情无暇,以口号赠杨征君,以表达李白倾慕高士轻世肆志的清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71

kǒuhàozèngzhēngjūn鸿hóng--bái

táolìngpéngliáng鸿hónghuì

xúngāoshìchuánjūnrén

yúnliúdāntiānshūjiàng

zhīyángzǎowǎnxiàngguān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